王洪武
- 作品数:35 被引量:63H指数:5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中肝星状细胞迁移功能改变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影响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肝组织中肝星状细胞(HSCs)迁移运动功能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 SPF级6~8周龄Balb/c小鼠16只,随机分为模型组(8只)和对照组(8只),以血吸虫尾蚴腹部贴附法建立感染模型,正常组予以生理盐水代替。于感染后8周末处理小鼠,取部分肝组织石蜡包埋,进行病理学评估,免疫荧光染色检测HSCs(α-SMA,红光)运动蛋白Fascin(绿光)的表达;另取部分肝组织,采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迁移诱导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以及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的表达以及HSCs运动蛋白α-SMA、Fascin的表达。结果8周末时,模型组小鼠肝组织中已形成明显肝纤维化。模型组小鼠肝组织中TGF-β1、PDGF 以及MCP-1的基因表达水平分别是对照组的30倍、14倍及14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3、P=0.039以及P=0.037);同时,模型组中HSCs运动相关蛋白α-SMA和Fascin的基因表达水平分别是对照组的9倍和5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18);荧光共聚焦结果提示,模型组小鼠肝组织中α-SMA(红色)和Fascin(绿色)表达部位一致,集中在虫卵周围肝纤维化区域,较对照组二者表达明显增加,且红绿光分布多重叠。结论诱导HSCs运动迁移的因子表达增加和HSCs自身的运动相关蛋白表达增加均有利于HSCs运动迁移能力增强。
- 李兰王亚琦王洪武孙颖黄加权范翔雪宁琴
- 关键词:血吸虫病肝硬化细胞运动肝星状细胞
- TCR γδ~+T细胞通过TNF-α和IFN-γ促进MHV-3诱导的小鼠暴发型肝炎的发生
- 目的:检测TCR γδ~+T细胞在3型鼠肝炎病毒(MHV-3)诱导的小鼠暴发型肝炎模型中的比例变化及功能,探讨TCR γδ~+T细胞在该疾病模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腹腔注射MHV-3感染Balb/cJ小鼠诱导暴发型肝炎,...
- 吴迪王洪武严伟明罗小平宁琴
- 关键词:TNF-ΑIFN-Γ
- 文献传递
- 肝脏自然杀伤细胞在小鼠急性肝衰竭中的作用被引量:12
- 2008年
- 目的探讨肝脏自然杀伤(NK)细胞在3型鼠肝炎病毒(MHV3)诱导的小鼠急性肝衰竭中的作用。方法取6~8周龄雌性Balb/cJ小鼠,腹腔注射100pfu MHV-3,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感染MHV-30、24、48、70h后的Balb/cJ小鼠肝脏、脾脏、外周血和骨髓中NK细胞的百分率及肝脏NK细胞表面活化分子CD69表达的百分率。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法检测肝脏NK细胞分泌干扰素Y的水平。非放舯眭细胞毒试验检测肝脏NK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Balb/cJ小鼠感染MHV-3后,肝脏NK细胞的比例显著升高,在感染48h后达到峰值(43.9%2.3%),约为感染前的4倍,随后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至小鼠死亡;外周血NK细胞比例同样明显升高,在感染48h后达到峰值(18.0%±5.4%),但随后显著回落,至70h仅为1.3%±0.6%;脾脏和骨髓NK细胞比例均先明显减少后又有所上升。肝脏NK细胞在MHV3感染48h后其表面活化分子CD69表达明显上调,杀伤活性显著增强,同时分泌干扰素γ的水平也显著增加。结论Balb/cJ小鼠感染MHV-3后,来自骨髓和脾脏的NK细胞在肝脏迅速大量募集和活化,且杀伤活性显著增强,分泌干扰素γ水平也显著增加,表明肝脏NK细胞在MHV-3导致的急性肝衰竭中可能发挥着关键作用。
- 邹勇陈韬王洪武严伟明罗小平宁琴
- 关键词:自然杀伤细胞流式细胞术
- 调节性T细胞在3型鼠肝炎病毒诱导的小鼠暴发型肝炎模型中作用的初步探讨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检测调节性T细胞(Tr)在3型鼠肝炎病毒(MHV-3)诱导的小鼠暴发型肝炎模型中的比例变化及细胞因子表达,初步探讨Tr在该疾病模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腹腔注射MHV-3感染BALB/cJ小鼠诱导暴发型肝炎,观察小鼠的生存时间,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利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检测肝脏病理学改变,分离感染不同时间点外周血、脾脏以及肝脏中的淋巴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来检测Tr的比例以及细胞因子IL-10表达水平。结果BALB/cJ小鼠感染MHV-3后,全部在3—6d内死亡,血清ALT、AST水平随着感染时间延长逐渐升高,HE染色显示肝脏组织炎症及坏死程度逐渐加重,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随着感染时间延长,小鼠肝脏中的rrr的比例明显升高。同时肝脏Tr分泌细胞因子IL-10的比例以及肝脏组织IL-10的mRNA水平逐渐升高。结论MHV-3诱导的小鼠暴发型肝炎模型中Tr在肝脏中的比例和功能显著升高,这种代偿性升高提示Tr可能发挥调节机体过度免疫反应的功能。
- 吴迪王洪武艾国朱琳宁琴
- 关键词:调节性T细胞暴发型肝炎
- 姜黄素对脂多糖激活的小胶质细胞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及相关炎性因子表达的抑制作用研究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在脂多糖(LPS)激活的小胶质细胞(MG)基础上观察姜黄素(Cur)对BV2细胞合成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Cur对BV2细胞合成趋化因子MCP-1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观察NF—κB活化和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磷酸化进一步探讨其分子机制。结果与LPS刺激的细胞相比较,Cur能够明显降低MCP-1、TNF-α和IL-1β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F值分别为70.95、52.91和40.18,P〈0.05或P〈0.01),其抑制效应随着Cur浓度增加而更加显著;Cur处理明显抑制NF—κB(p65)核移位(F值为31.50,P〈0.05)并降低ERK磷酸化水平(F值为36.66,P〈0.05),该阻断作用随着Cur浓度增加而愈加显著。结论Cur对能抑制LPS激活的小胶质细胞的趋化能力,其分子机制与抑制NF—κB核移位和ERK磷酸化有关。
- 胡静王洪武
- 关键词:姜黄素小胶质细胞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
-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不同类型肝炎小鼠模型中的作用探讨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观察CD4+CD25+Treg细胞(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不同类型肝炎小鼠模型中的比例变化,探讨CD4+CD25+Treg细胞在不同类型肝炎小鼠模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腹腔注射3型鼠肝炎病毒(MHV-3),在Balb/cJ和A/J两种小鼠上分别建立暴发型肝炎和无症状携带者两类小鼠病毒性肝炎模型,观察病毒感染后两种小鼠肝脏病理变化,检测其血清中的AST、ALT和TBil水平,比较感染后不同时间点脾脏和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的比例。结果:Balb/cJ小鼠在3~7天内死亡,其肝脏出现大面积坏死,血清AST、ALT和TBil水平急剧上升,CD4+CD25+Treg细胞比例没有发生变化;A/J小鼠长期存活并且肝脏无病理改变,CD4+CD25+Treg细胞比例明显增加。结论:CD4+CD25+Treg细胞可降低MHV-3病毒感染导致的免疫反应强度,减少肝脏的免疫病理损伤,促进了MHV-3病毒性肝炎的慢性化。
- 王洪武吴迪邹勇朱传龙严伟明王晓晶宁琴
- 关键词:CD4+CD25+调节性T细胞免疫调节
- 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IL-22表达及肝星状细胞衰老的意义被引量:10
- 2014年
- 目的观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模型中白介素22(IL-22)及其受体(IL-22R1)的表达状况,并对与IL-22相关的肝星状细胞(HSC)衰老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建立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模型,按感染后第4、6、8周及12周时间点取材,行生化功能检测、HE染色和Masson染色、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HSC衰老状况、ELISA检测肝组织中IL-22蛋白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组织中IL-22及IL-22R1mRNA表达水平,另设未感染小鼠为对照组。结果感染后第8、12周时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均<0.05)。肝组织中IL-22蛋白于感染后第4、6周时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均<0.05),感染后第8周时,其表达水平较前下降,第12周时仍维持在较低水平,较第4、6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IL-22mRNA动态变化与蛋白水平一致,感染后第4周时表达升高,第6周时达高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第8、12周表达持续下降,较第6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IL-22R1mRNA表达随病程进展逐渐升高,于12周时达高峰,较对照组、第6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检测发现HSC衰老,随着IL-22在晚期病程中下降,HSC衰老减少。结论 IL-22及其受体参与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病程进展,早期作为炎症因子之一,参与炎症反应;至肝纤维化病程后期,可部分通过诱导HSC衰老,限制肝纤维化发展。
- 李兰孙颖王洪武黄宇黄加权宁琴
- 关键词:血吸虫病白介素-22细胞衰老肝纤维化INTERLEUKIN-22
- KCTD9蛋白在重型乙型肝炎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2
- 2008年
- 目的研究KCTD9蛋白在各型乙型肝炎中的表达并初步探讨其在人重型乙型肝炎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检测KCTD9蛋白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免疫荧光标记、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进行亚细胞定位,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KCTD9 mRNA在各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中的表达水平。结果35名健康志愿者和30例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患者中分别有14例和20例PBMC中可见阳性细胞,阳性细胞占总细胞数的0~12%和0~18%;47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PBMC中均可见KCTD9蛋白的表达,阳性细胞占5%~75%。40例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患者中仅3例于肝组织坏死灶中偶见阳性细胞,健康对照者肝组织中偶见阳性细胞,39例重型乙型肝炎肝组织标本中均见KCTD9蛋白高表达,主要在肝细胞、胆管上皮细胞、库普弗细胞和炎症浸润细胞中。免疫荧光标记、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结果表明,健康志愿者和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患者PBMC中KCTD9蛋白主要位于细胞质,而重型乙型肝炎患者PBMC胞质和胞核中均有表达。14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中5例PBMC KCTD9 mRNA显著升高,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升高表达的KCTD9 mRNA与血清ALT、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呈正相关,与白蛋白呈负相关。结论KCTD9 mRNA在肝脏和PBMC中的表达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KCTD9蛋白在病毒严重感染状态从PBMC的细胞质向细胞核内转移,提示其可能参与免疫细胞核内多种基因的调控。
- 周耀勇皮斌刘小娟章容邓国宏陈韬王洪武韩梅芳严伟明习东黄加权王宇明罗小平宁琴
- 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 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IL-22的表达及肝星状细胞衰老的意义
- 目的:观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模型中白介素22(IL-22)及其受体(IL-22R1)的表达状况,并对与IL-22相关的肝星状细胞(HSC)衰老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建立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模型,40只SPF级BALB/c...
- 李兰孙颖王洪武黄加权宁琴
-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肝纤维化IL-22肝星状细胞
- 文献传递
- 非酒精性脂肪肝促进MHV-3病毒在C3H/HeN小鼠肝内复制
- 目的:观察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对3型鼠肝炎病毒(MHV-3)在C3H/HeN小鼠肝内复制的影响.方法:6-7周雌性C3H/HeN小鼠60只,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予以高脂饮食及正常饮食喂养12周.在第12周,两组各随...
- 吴婷王洪武李兰师爱超王晓晶王亚琪胡丹青宁琴
-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