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庆
- 作品数:11 被引量:158H指数:7
- 供职机构: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肠缺血-再灌流大鼠小肠血管内皮细胞ICAM-1表达的变化及其与肠损伤的关系被引量:24
- 2000年
- 目的 探讨肠缺血 再灌流过程中肠局部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间粘附分子 1(intercellu laradhesionmolecule 1,ICAM 1)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与中性粒细胞聚集的关系及其在肠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肠系膜上动脉夹闭的方法制作大鼠肠缺血 再灌流模型 ,应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及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小肠ICAM 1表达的变化 ,同时检测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反映肠功能的指标D 乳酸、二胺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 肠缺血 0 5~ 1 5h ,小肠ICAM 1mRNA表达增加 ,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其蛋白表达在肠缺血 1h及再灌流 1h时增多 ;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同时升高 (P <0 0 5 ) ,并持续至再灌流后 6h ;血浆二胺氧化酶活性在肠缺血 1h和再灌流后 2h升高 (P<0 0 5 ) ,血浆D 乳酸浓度在肠缺血 1 5h时开始增加 ,再灌流后 0 5h和 1h时大幅度升高 (P <0 0 1,P <0 0 5 )。结论 肠缺血 再灌流时肠血管内皮细胞ICAM 1表达增加 ,由此介导的中性粒细胞在局部聚集。
- 吕艺盛志勇黎君友孙小庆晋桦姜小国
- 关键词:肠缺血ICAM-1
-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继发感染的防治研究被引量:5
- 1999年
- 目的:观察不同措施对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继发内毒素和细菌移位的防治效果。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6个治疗组,观察胰腺病理、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血淀粉酶、内毒素、TNF-α、IL-1β、肠通透性、肠道菌群、脏器细菌移位率和死亡率的变化。结果:中药清胰汤和SDD的效果最好,中药在抑制胰酶分泌和维护肠通透性方面略胜一筹,而SDD则在改善菌群结构方面更具优势;两者在减轻内毒素和细菌移位上效果相当。单纯导泻效果令人失望。生长抑素从多方面显示出其有益的作用,但主要发挥于ANP的早期。两种细胞因子拮抗剂在一定程度上减轻ANP的病情。结论:中药清胰汤、SDD、生长抑素是防治ANP继发感染的有效措施。免疫干预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 黎沾良邓群陆连荣姚咏明祝小枫熊德鑫梁延杰于燕孙小庆
- 关键词: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继发感染
-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早期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免疫干预的影响被引量:24
- 1999年
- 目的:观察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细胞因子变化及其与病理生理改变的关系,探讨进行免疫干预的可行性。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ANP组、抗TNF单抗(TNFMcAb)干预组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干预组。观察各组大鼠胰腺病理、血淀粉酶、TNFα、IL1β、肠通透性和内毒素的变化。结果:ANP后8小时,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升高〔(56.16±17.75)ng/L和(155.14±93.83)ng/L,P<0.01〕,IL1ra使TNFα水平明显下降〔(21.73±4.86)ng/L,P<0.01〕。伴随血浆D乳酸在ANP早期升高,血浆内毒素浓度增加〔8小时时(449±164)EU/L,P<0.01〕,TNFMcAb和IL1ra干预使D乳酸和内毒素的升高得到了抑制〔血浆内毒素水平分别为(274±110)EU/L和(229±76)EU/L,P<0.05和P<0.01〕,胰腺炎组织学评分降低。结论:TNFα和IL1β是ANP时炎性介质级联反应中的核心因子,在ANP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免疫干预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 邓群黎沾良姚咏明陆连荣梁延杰于燕孙小庆
- 关键词:胰腺炎坏死性细胞因子免疫干预
- 有利于创伤修复愈合的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被引量:1
- 2001年
- 目的构建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VEGF。方法采用PCR技术和DNA重组技术,将编码人VEGF的cDNA序列克隆至表达载体pcDNA3.1(+)上,挑取阳性克隆扩增后,提取DNA进行酶切鉴定和测序。结果从HepG2细胞中克隆出VEGF121基因的cDNA片段,该序列由Kozak序列,翻译起始密码子ATG,信号序列,编码序列和终止密码子等部分组成。DNA测序表明,VEGF121基因的cDNA序列正向插入到pcDNA3.1(+)的多克隆位点上。结论本研究获得了VEGF121基因的真核达质粒pcDNA3-VEGF,为进一步研究VEGF的转基因治疗奠定基础。
- 陈伟付小兵孙丹孙同柱孙小庆顾小曼盛志勇
-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真核表达质粒克隆
-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并发感染防治方法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5
- 2000年
- 目的 观察不同方法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ANP)并发感染的防治效果。 方法 用胰管逆行注入法复制犬和大鼠ANP模型 ,将大鼠随机分为非治疗组和中药、微生态、导泻、选择性肠道脱污染 (SDD)和生长抑素 5个治疗组 ,观察胰、肠组织学、肠上皮细胞间连接结构、肠通透性、肠道菌群、脏器细菌移位率和病死率的变化。 结果 中药清胰汤、双歧杆菌合剂和SDD能明显改善肠道屏障的变化 ,维护肠通透性 ,减轻细菌移位 ,降低病死率。单纯导泻效果不佳。生长抑素从多方面显示出其有益的作用 ,但主要发挥于ANP的早期。 结论 中药清胰汤、微生态调理、SDD和生长抑素是防治ANP并发感染的有效措施。
- 邓群吴承堂黎沾良熊德鑫梁延杰陆连荣孙小庆
- 关键词: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并发症ANP
- 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促进烫伤愈合的研究被引量:15
- 2002年
- 目的 构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的表达质粒 ,并观察其表达产物对小型猪深度烫伤创面影响。方法 应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式反应 (RT PCR)技术克隆VEGF基因的cDNA序列 ,并将其正向连接到表达载体pQE 40上 ,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 PAGE)和蛋白质印迹方法对其表达产物进行特异性鉴定。猪小面积深Ⅱ度烫伤后 ,立即将含有 1 μg/ g的VEGF膏剂均匀涂于创面 ,每个创面 2 0 0mg膏剂 ,隔日换药 1次 ,至伤后 1 1d。用透明膜描记称量法记录创面面积 ,并取创面组织作组织学检测。结果 克隆出的VEGF基因cDNA片段由 380bp组成 ,包括翻译起始密码子、编码序列和终止密码子等部分。重组表达质粒 pQE VEGF在M1 5细菌体内能够表达 ,VEGF主要存在于细菌包涵体内。小型猪烫伤后 7d,VEGF处理的伤口处肉芽组织增生明显 ,毛细血管数量增多。烫伤 1 1d后 ,VEGF组的创面可见连续的上皮覆盖 ,而M1 5组的创面面积为 (0 .71± 0 .2 3)cm2 ,伤口仍未愈合 ,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结论 构建的VEGF表达载体可以编码VEGF1 2 1蛋白 ,其表达产物能够诱导肉芽组织生长 ,加速新生血管形成 。
- 陈伟付小兵孙同柱孙丹赵志力孙小庆盛志勇
- 关键词:内皮细胞伤口愈合质粒
- 生长抑素减轻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肠屏障损害被引量:9
- 2000年
- 目的 观察生长抑素对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ANP)肠屏障损害和肠道内毒素移位的影响。方法 采用胰管逆行灌注法复制大鼠ANP模型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n =6 )、假手术组(n =18)、ANP组 (n =2 0 )和生长抑素治疗组 (n =19)。观察胰腺病理、血淀粉酶、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 (IL) 1β、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肠通透性 (血浆D 乳酸 )、循环内毒素和病死率的变化。结果 生长抑素减轻了ANP早期胰腺病理改变〔8h组织学评分由 (4 2± 0 3)降至 (2 0±0 4) ,P <0 0 1〕 ;72h血淀粉酶由 (6 2 31± 44 6 1)U/L降至 (2 6 48± 1798)U/L ,P <0 0 5 ;72hTNFα由(4 7± 2 4)pg/ml降至 (2 3± 2 1)pg/ml,IL 1β由 (10 3± 40 )pg/ml降至 (5 0± 2 4)pg/ml,P均 <0 0 5 ;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的破坏减轻 ;2 4h血浆D 乳酸由 (14 7± 4 9) μg/ml降至 (8 0± 4 2 ) μg/ml,P <0 0 1;2 4h血浆内毒素由 (0 6 11± 0 2 10 )EU/ml降至 (0 336± 0 110 )EU/ml,P <0 0 1;ANP大鼠 72h病死率由 5 9%降至 17% ,P <0 0 5。结论 生长抑素可减轻ANP大鼠的肠屏障损害 ,对肠道内毒素移位有抑制作用 ,可降低ANP大鼠的病死率。
- 邓群黎沾良陆连荣梁延杰孙小庆于燕
- 关键词:胰腺炎生长抑素内毒素类
- 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克隆和在大肠杆菌内表达的研究
- 利用RT-PCR技术钓取人VEGF基因的cDNA序列,将其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 QE-4D上,采用Western blot杂交方法对表达产物进行特异性鉴定.结果发现克隆出的VEGF基因的cDNA片段长度为380bp,由翻...
- 陈伟傅小兵孙丹孙同柱孙小庆顾小曼盛志勇
- 文献传递
- 溃疡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异构体与其受体含量的变化及其对创面修复的影响被引量:22
- 2002年
- 目的 :观察转化生长因子 β的 3种异构体 (TGFβ1 、β2 、β3 )和其受体 (TGFβR )在溃疡和正常皮肤的表达特征及其对创面修复的影响。方法 :2 4份被测标本中包括不同类型的溃疡中心组织及其对应的溃疡边缘和周围正常皮肤组织各 8份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常规病理技术确定 TGFβ1 、β2 、β3 和 TGFβR 的 4种蛋白在溃疡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定位和表达量的变化规律。结果 :在正常皮肤组织中 ,TGFβ2 、β3 细胞因子的阳性信号主要见于表皮基底层细胞、汗腺和毛囊细胞的胞浆和胞外基质中 ,TGFβR 蛋白则主要定位于表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膜上。在溃疡组织中 ,TGFβ1 因子存在于巨噬细胞和部分成纤维细胞内 ,TGFβ2 、β3 分布于肉芽组织中几乎所有类型的细胞内 ,而 TGFβR 在组织内分布与对照相比没有明显变化。从正常皮肤到溃疡组织 ,TGFβ1 含量逐渐下降 ,而 TGFβ2 、β3 的蛋白表达呈升高趋势 ,而 TGFβR 的含量几乎没有改变。结论 :在溃疡组织中 ,TGFβ1 含量下降 ,TGFβ2 、β3 蛋白表达增强 ,这可能与溃疡形成密切相关 ;而 TGFβR 蛋白及其下游的信号传递蛋白是否参与溃疡的形成 。
- 陈伟付小兵孙同柱孙小庆盛志勇
-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溃疡创面修复
-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肠粘膜屏障改变与肠源性细菌移位及内毒素血症的关系被引量:13
- 2000年
- 邓群黎沾良陆连荣梁延杰孙小庆
- 关键词:坏死性胰腺炎肠粘膜屏障细菌移位内毒素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