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毅

作品数:93 被引量:297H指数:10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1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7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5篇医药卫生
  • 17篇生物学
  • 13篇农业科学
  • 2篇化学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32篇莱姆
  • 32篇莱姆病
  • 20篇螺旋体
  • 16篇莱姆病螺旋体
  • 12篇宿主
  • 11篇双翅目
  • 11篇虻科
  • 11篇虻属
  • 10篇媒介
  • 9篇血蜱
  • 8篇硬蜱
  • 8篇全沟硬蜱
  • 8篇抗药
  • 8篇抗药性
  • 7篇疫源
  • 7篇家鼠
  • 7篇检索表
  • 6篇鼠类
  • 6篇自然疫源
  • 6篇流行病

机构

  • 90篇军事医学科学...
  • 6篇承德医学院
  • 5篇安徽医科大学
  • 4篇兰州军区疾病...
  • 4篇金华市金东区...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成都市疾病预...
  • 2篇广东省疾病预...
  • 2篇贵阳医学院
  • 2篇甘肃农业大学
  • 2篇兰州军区联勤...
  • 2篇天津出入境检...
  • 2篇新疆军区疾病...
  • 2篇新疆维吾尔自...
  • 2篇绥芬河出入境...
  • 1篇北京大学
  • 1篇长治医学院
  • 1篇湖北省疾病预...
  • 1篇黑龙江八一农...
  • 1篇江苏省疾病预...

作者

  • 92篇孙毅
  • 40篇许荣满
  • 20篇郭天宇
  • 18篇曹务春
  • 15篇张泮河
  • 9篇刘增加
  • 8篇赵彤言
  • 6篇杜娈英
  • 6篇蒋宝贵
  • 6篇董言德
  • 6篇陈晓宁
  • 5篇张映梅
  • 5篇鲁亮
  • 4篇石淑珍
  • 4篇江佳富
  • 4篇汪中明
  • 4篇郑寿贵
  • 4篇石新改
  • 3篇宫占威
  • 3篇张继军

传媒

  • 36篇寄生虫与医学...
  • 7篇中国媒介生物...
  • 4篇中华流行病学...
  • 4篇中国人兽共患...
  • 4篇中华卫生杀虫...
  • 2篇昆虫学报
  • 2篇承德医学院学...
  • 2篇医学动物防制
  • 2篇中国国境卫生...
  • 2篇中国人兽共患...
  • 2篇中国病原生物...
  • 1篇兽类学报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世界感染杂志
  • 1篇第九届全军流...
  • 1篇第30届全国...
  • 1篇全国人畜共患...
  • 1篇中国动物学会...
  • 1篇中国生态学会...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8
  • 4篇2017
  • 8篇2016
  • 6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5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9篇2008
  • 8篇2007
  • 7篇2006
  • 5篇2005
  • 7篇2004
  • 3篇2003
  • 6篇2002
  • 4篇2001
  • 2篇2000
9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花蜱属(蜱目:硬蜱科)(Ixodida:Ixodidae)系统分类与图形检索被引量:2
2016年
经文献整理和国内馆藏标本检视,中国花蜱属AmblyommaKoch,1844计4亚属10种,即腺花蜱亚属Adenopleura1种(爪哇花蜱Am.javanense),垂头花蜱亚属Cernyomma4种(细股花蜱Am.cordiferum、柄券花蜱Am.helvolum,铜色花蜱Am.breviscutatum和嗜龟花蜱Am.geoemydae),剑形花蜱亚属Xiphiastor1种(龟形花蜱Am.testudinarium)和盲花蜱亚属Aponomma4种(巨蜥花蜱Am.varanense、帕托花蜱Am.pottani、厚体花蜱Am.crassipes和伪盾花蜱Am.pseudolaeve),依其系统分类关系,编制了分亚属和种检索表。伪盾花蜱Am.pseudolaeve过去作为帕托花蜱Am.pottani的异名,据浙江金华标本形态和基因检测,本文认为应为独立种。
孙毅郑寿贵叶晓东许荣满
福建厦门微小牛蜱中埃立克体的检测与鉴定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检测福建厦门微小牛蜱携带的埃立克体,进行分类鉴定。方法采用套式PCR方法检测埃立克体,然后对阳性标本中的埃立克体进行16S rRNA全基因序列测定并分析。结果共检测吸血微小牛蜱标本299份,27份阳性,阳性率为9.0%。选择其中的1份阳性样本扩增16S rRNA的全基因序列,全长1458bp,序列对比显示与泰缅边境和越南的埃立克体同源性为99.9%,相差2个碱基;与西藏埃立克体同源性为99.7%,相差4个碱基;与非洲埃立克体同源性为99.6%,相差7个碱基;与中国南方的查菲埃立克体同源性为98.9%,相差17个碱基。结论从福建厦门微小牛蜱中检测到埃立克体,可能是一个埃立克体新的亚种。
李红梅蒋宝贵何静牛建军汪家旭孙毅曹务春
关键词:埃立克体微小牛蜱RNA基因PCR
中华硬蜱、越原血蜱和青海血蜱经期传播莱姆病螺旋体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0
2003年
以实验室培育的非感染中华硬蜱、越原血蜱和青海血蜱刺叮人工感染 2 1天的阳性KM鼠 ,利用分离培养和PCR方法检测蜱对莱姆病螺旋体Borreliagarinii的保持能力以及体内螺旋体对敏感动物的感染能力。中华硬蜱、越原血蜱和青海血蜱非感染幼蜱均可以通过吸血获得莱姆病螺旋体 ,然而 ,它们在饱血、消化、蜕皮和再次吸血过程中对莱姆病螺旋体的保持能力差异很大。只有中华硬蜱可以保持活的莱姆病螺旋体直至蜕化为下一发育阶段 ,蜕化后仍携带莱姆病螺旋体并对敏感KM鼠有感染能力。而越原血蜱和青海血蜱对莱姆病螺旋体的保持能力不能跨越消化、蜕皮阶段 ,蜕化后这两种血蜱不再携带莱姆病螺旋体 ,因此 ,这两种血蜱不具备经期传播能力 ,作为莱姆病媒介的可能性不大。中华硬蜱于幼蜱到若蜱以及若蜱到成蜱两个阶段均具备经期传播莱姆病螺旋体的能力 。
孙毅许荣满葛学峰陆宝麟刘增加
关键词:中华硬蜱青海血蜱莱姆病动物模型
天津口岸首次截获随人入境外来蜱的形态及分子鉴定
目的:对天津口岸首次截获的自澳大利亚随旅客入境的蜱类进行鉴定. 方法:首先对截获的蜱进行形态学鉴定,再提取蜱DNA,扩增线粒体中包含ND4、ND4L、tRNA-Thr、tRNA-Pro、ND6及部分cytb在内...
赵丹云孙毅陈卫军郭强张琛
关键词:病媒生物形态学鉴定分子鉴定流行病学
苏丹瓦乌地区蚊媒密度监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10年
为明确任务区蚊媒种类、密度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笔者采用人诱法和容器指数法对苏丹瓦乌地区蚊媒的成虫和幼虫开展了密度监测。结果表明,在瓦乌维和任务区,主要蚊种为淡色库蚊、冈比亚按蚊和阿拉伯按蚊,由旱季进入雨季,蚊虫组成由单一的淡色库蚊变化为3种蚊虫共存的状态。其中阿拉伯按蚊偏好于干燥环境,而冈比亚按蚊则选择湿润环境。同时研究发现,按蚊幼虫选择弱酸性、低盐度、较清澈的积水孳生,水藻和植物有利于其孳生繁衍。库蚊则选择酸性、较浑浊的积水进行孳生。按蚊幼虫的孳生特点和成虫的活动生态特点,为开展任务区疟疾防治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和技术支持。
孙毅朱紫雯
关键词:环境因素疟疾防治
承德林区莱姆病主要生物媒介的调查研究被引量:4
2005年
杜娈英陈晓宁孙毅郭天宇鲁亮张泮河
关键词:生物媒介莱姆病螺旋体自然疫源地全沟硬蜱发病人数
中国虻属华丽虻组四新种(双翅目:虻科)
2007年
本文报道中国虻属华丽虻组研究的最新进展,描述了4个新种,分别命名为副武夷山虻Tabanus parawuyishanensis sp.nov.、亚东虻Tabanus yadongensis sp.nov.、察雅虻Tabanus zayaensis sp.nov.和遵明虻Tabanus zunmingi sp.nov.正模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许荣满孙毅
关键词:双翅目虻科虻属
瘤虻属二新种(双翅目:虻科)
2007年
本文描述瘤虻属2新种,即姚健瘤虻,新种Hybomitra.yaojiani sp.nov.采自西藏墨脱,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IZCAS);有植瘤虻,新种Hybomitra.zayuensis sp.nov.采自西藏察隅,模式标本保存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医学昆虫标本馆(AMMSC)。
孙毅许荣满
关键词:双翅目虻科瘤虻属
森林革蜱、草原革蜱感染和经期传播莱姆病螺旋体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1
2002年
以实验室培育的非感染森林革蜱Dermacentorsilvarum、草原革蜱D .nuttalli刺叮人工感染 2 1天后的阳性KM鼠 ,利用分离培养和PCR方法检测蜱对螺旋体的保持能力以及体内螺旋体对敏感动物的感染能力。结果如下 :非感染幼蜱均可以通过吸血获得莱姆病螺旋体 ,饱血森林革蜱和草原革蜱幼蜱PCR阳性率均为 5 0 0 %而分离阳性率都为 2 0 0 %。饱血脱落后 ,这些幼蜱只能在饱血后 2天内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PCR检测阳性也只能持续到 4天 ,均不能跨越蜕皮阶段。蜕化为若蜱后 ,若蜱以及分别受到这些若蜱刺叮的KM鼠均未发现阳性感染。非感染若蜱吸食感染的KM鼠后 ,饱血森林革蜱和草原革蜱获得了莱姆病螺旋体 ,PCR检测阳性率分别为 5 0 0 %和 2 0 0 %。分离阳性率分别达到 33 3%和 6 0 0 %。这些若蜱分别于饱血后 2天和 3天可以分离到莱姆病螺旋体 ,PCR扩增阳性也只能分别持续到饱血后 4天和 6天 ,均不能跨越蜕皮阶段 ;蜕化为成蜱后 ,成蜱以及受到它们攻击的KM鼠均未获阳性检测结果。同种蜱不同地理株在感染和保持莱姆病螺旋体的能力上也没有差异。森林革蜱、草原革蜱的幼蜱和若蜱虽可以吸血感染但均不具备经期传播莱姆病螺旋体BorreliagariniiCHNM4的能力 。
孙毅许荣满郭天宇张泮河曹务春
关键词:莱姆病螺旋体
抗凝血灭鼠剂持续淘汰条件下的小家鼠被引量:4
2000年
目的 :探索小家鼠对抗凝血灭鼠剂抗药性的发生发展规律。方法 :摄食 0 .0 2 5%浓度杀鼠灵毒饵存活的实验小鼠做为亲本鼠 ,后代用同样毒饵淘汰 ,存活者兄妹配对繁殖 ,逐代进行。结果 :试鼠存活率随代次递增先升后降 ;代次与存活率呈幂函数曲线关系。雌鼠繁殖力随代次递增呈下降趋势 ,主要表现为年产窝数减少 ,代次与繁殖力参数呈 4次多项式曲线关系。结论 :在抗凝血灭鼠剂的持续淘汰条件下小家鼠种群适合度降低 。
董天义董民孙毅张稷博葛学峰
关键词:小家鼠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