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影如

作品数:16 被引量:62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豆状核
  • 12篇细胞
  • 12篇肝豆状核
  • 11篇豆状核变性
  • 11篇肝豆状核变性
  • 8篇纤维细胞
  • 8篇成纤维细胞
  • 6篇代谢
  • 6篇皮肤
  • 6篇
  • 4篇皮肤成纤维细...
  • 4篇离体培养
  • 3篇蛋白
  • 3篇细胞内
  • 3篇金属硫蛋白
  • 3篇孵育
  • 3篇胞内
  • 2篇铜代谢
  • 1篇多巴
  • 1篇多巴反应性肌...

机构

  • 16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作者

  • 16篇陈嵘
  • 16篇张影如
  • 15篇梁秀龄
  • 10篇刘焯霖
  • 6篇陈彪
  • 2篇王莹
  • 1篇尹景岗
  • 1篇陈理娥
  • 1篇徐评议
  • 1篇胡学强
  • 1篇罗杰峰
  • 1篇胡平
  • 1篇李洵桦
  • 1篇孙中武
  • 1篇欧翠华
  • 1篇金伟军

传媒

  • 4篇中国神经精神...
  • 2篇中华神经科杂...
  • 2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脑与神经疾病...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临床神经科学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第十二次全国...

年份

  • 1篇2000
  • 3篇1999
  • 1篇1998
  • 2篇1997
  • 2篇1996
  • 2篇1995
  • 2篇1994
  • 3篇1993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肝豆状核变性离体培养细胞内锌代谢的综合研究被引量:2
1997年
目前国内外对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体内是否存在锌代谢异常有不同报道.本文系统地研究了HLD患者和杂合子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胞浆内的锌/蛋白比值、胞浆内锌在胞浆内不同分子量蛋白上的分布,以及不同浓度铜孵育对胞浆内锌在不同分子量蛋白上分布的影响,结果发现患者胞浆内锌/蛋白比值虽无显著性变化,但锌在胞浆中不同分子量蛋白上的分布有改变,主要表现在胞浆内金属硫蛋白的锌结合量增高,但在铜孵育早期即从原来的较高水平迅速下降,故推测HLD中的锌分布异常可能是铜代谢异常的继发改变。
陈嵘梁秀龄刘焯霖陈彪张影如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皮肤成纤维细胞代谢
铜孵育对肝豆状核变性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被引量:5
1993年
本实验研究不同浓度铜孵育、对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杂合子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以观察其对超微结构的影响,初步探讨利用该模型研究HLD溶酶体缺陷的可能性,本实验结果提示HLD的溶酶体可能有摄铜的障碍或在HLD细胞的胞浆内可能存在与铜亲和力更高的化合物。
陈嵘梁秀龄刘灼霖张影如陈彪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成纤维细胞
高铜孵育后皮肤成纤维细胞内铜含量的测定诊断肝豆状核变性被引量:5
1994年
高铜孵育后皮肤成纤维细胞内铜含量的测定诊断肝豆状核变性梁秀龄,陈嵘,刘焯霖,陈彪,张影如肝豆状核变性(HLD)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疾病。本实验研究高浓度铜孵育后HLD患者皮肤成纤维细胞内铜含量的变化,以寻找能有效进行HLD患者...
梁秀龄陈嵘刘焯霖陈彪张影如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成纤维细胞
P型ATP酶阻滞剂和激动剂对肝豆状核变性成纤维细胞胞浆铜的影响被引量:2
1998年
探讨P型ATP酶阻滞剂、激动剂对肝豆状核变性患儿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胞浆铜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浓度铜及P型AFP酶阻滞剂(矾酸钠)、激动剂(长春新碱)孵育细胞,分析孵育6、12、24小时后,肝豆状核变性患儿、杂合子及正常儿童成纤维细胞胞浆中铜含量的变化。结果铜及长春新碱孵育后,患儿成纤维细胞胞浆钢水平在各时点均高于杂合子及正常儿童。铜及矾酸钠孵育后,患儿、杂合子及正常儿童胞浆铜含量在各时点均明显少于其他条件孵育后。结论患儿钢转运P型ATP酶对P型ATP酶阻滞剂的敏感性与杂合子及正常儿童相同,对激动剂的敏感性异常。P型ATP酶能减少患儿成纤维细胞对铜的摄取,在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方面有一定的提示意义。
尹景岗梁秀龄陈嵘王莹张影如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成纤维细胞
肝豆状核变性的系列研究被引量:15
1996年
肝豆状核变性(WD)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作者从80年代初开展WD的研究,至今已对WD的临床表现、发病机理、病理改变、遗传学、诊断、治疗等各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手段从临床总结开始,接着开展生化、病理、影像学研究,进而采用细胞培养、分子生物学等新技术,紧紧围绕患者早期诊断和杂合子检测这个中心,层层深入,取得了很大进展,尤其是在WD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模型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梁秀龄刘焯霖陈嵘徐评议胡学强张影如徐东升张柏苹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代谢病理学成纤维细胞
高效毛细管电泳在人类金属硫蛋白研究中的应用
毛细管电泳(HPCE)是近年发展起业的一种新型的生物分析及分离技术。于由其具有快速、高效和样品用量少等优点,在生物化学等研究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作者应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对人类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
王莹张影如梁秀龄陈嵘
关键词:毛细管电泳金属硫蛋白
不同浓度铜孵育对肝豆状核变性离体培养细胞内铜含量的影响被引量:3
1993年
本实验研究了不同浓度铜孵育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杂合子及对照组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内铜含量的影响,发现经20μg/ml铜孵育12或24小时后,患者细胞浆内的铜/蛋白比值显著高于后两组(P<0.01),且与后两组完全无重叠,提示该方法可用于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患者的诊断,并有可能成为症状前患者及产前诊断的有效方法。
陈嵘梁秀龄刘焯霖张影如陈彪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肝硬变
锌孵育对肝豆状核变性离体培养细胞内铜、锌和金属硫蛋白代谢的影响被引量:3
1996年
本实验研究了锌孵育后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和杂合子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内铜、锌和金属硫蛋白(MT)代谢的改变,以及经45.88μmol/L锌孵育后,患者胞浆内钢含量增高,同时MT上的钢结合量也增高,但MT含量无明显变化,根据上述结果,对锌剂治疗本病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讨论。
陈嵘梁秀龄刘焯霖张影如陈彪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离体培养锌剂金属硫蛋白
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红细胞内SOD1活性测定
2000年
罗杰峰王进梁秀龄陈嵘张影如
关键词:家族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离体皮肤成纤维细胞系的建立和生物学鉴定被引量:3
1993年
肝豆状核变性(WD)的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模型可用于WD铜代谢的进一步研究,并有可能提供WD患者早期诊断的有效方法。作者建立了WD患者和对照组各5例的离体培养皮肤成纤维细胞系,并进行了各细胞系在不同代数培养时胞浆内铜含量的测定,为进一步研究该模型打下基础。
张影如梁秀龄刘焯霖陈嵘
关键词:离体皮肤铜代谢生物学鉴定细胞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