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莹

作品数:24 被引量:118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山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5篇豆状核
  • 15篇豆状核变性
  • 15篇肝豆状核
  • 15篇肝豆状核变性
  • 8篇基因
  • 6篇蛋白
  • 5篇WILSON...
  • 3篇突变
  • 3篇细胞
  • 3篇基因突变
  • 3篇变性患者
  • 2篇蛋白质
  • 2篇蛋白质类
  • 2篇毒素治疗
  • 2篇眼睑
  • 2篇眼睑痉挛
  • 2篇印迹
  • 2篇印迹法
  • 2篇肉毒
  • 2篇肉毒毒素

机构

  • 23篇中山医科大学...
  • 3篇广州市第一人...
  • 1篇东南大学
  • 1篇中山医科大学
  • 1篇广东省佛山市...

作者

  • 24篇王莹
  • 17篇梁秀龄
  • 12篇陈嵘
  • 9篇黄帆
  • 9篇侯国庆
  • 6篇徐评议
  • 6篇杨春水
  • 6篇欧翠华
  • 4篇闫振文
  • 3篇汪涛
  • 2篇张为西
  • 2篇张影如
  • 1篇尹景岗
  • 1篇李善宗
  • 1篇鹿寒冰
  • 1篇丰岩清
  • 1篇石铸
  • 1篇吴杏
  • 1篇周向平
  • 1篇程钢

传媒

  • 4篇中国神经精神...
  • 2篇世界华人消化...
  • 2篇中山医科大学...
  • 2篇中华医学遗传...
  • 2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医学与社会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国外医学(内...
  • 1篇实用美容整形...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第十二次全国...

年份

  • 2篇2003
  • 1篇2002
  • 9篇2001
  • 7篇2000
  • 1篇1999
  • 1篇1998
  • 2篇1997
  • 1篇1996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WilSon病蛋白及其基因在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的改变
2000年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WD)发病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通过外科手术获得3例WD患者、2例对照者的肝活检标本,利用胶原酶温育消化法分离肝细胞,并进行体外原代培养;肝细胞裂解离心后,使用6%聚丙烯酰胺凝胶行SDS-PAGE电泳,分离WD蛋白;以抗人WD蛋白抗体为第一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兔抗体为第二抗体,对肝细胞WD蛋白进行Westem-blot印迹检测,观察特异性条带数目、密度深浅和分子量大小;同时采用荧光PCR技术,筛查所有研究对象WD基因8号外显子(exon8)的突变情况,对异常者进行DNA直接测序结果WD患者及对照者肝细胞WD蛋白Westem-blot检测均表现为特异的155kDa条带,3例WD患者中1例无明显变化,另2例出现155kDa条带密度降低,仅有对照组密度的1/3~1/2,提示这两例患者的WD蛋白在肝内表达异常;荧光PCR筛查发现1例患者存在exon8Arg778Leu突变,DNA直接测序证实为2273G→TG杂合突变.结论WD基因蛋白产物在WD患者肝细胞的表达存在异常,这可能与WD基因Arg778Leu位点突变有关,直接检测WD基因蛋白产物有助于研究WD的发病机制.
侯国庆梁秀龄黄帆陈嵘欧翠华杨春水王莹闫振文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蛋白质类
肝豆状核变性基因表达产物及基因突变的研究被引量:4
2001年
目的 探讨肝豆状核变性 (Wilson's disease,WD)的发病机理。方法 将活检获得的 WD患者肝标本体外分离、培养肝细胞 ,应用 Western印迹法对 WD患者肝细胞 WD蛋白进行检测 ,同时扩增其基因组 DNA并直接测序。结果  3例 WD患者中有 2例出现肝细胞 WD蛋白特异条带密度降低 ,DNA测序发现其中一例患者存在 ATP7B778位点 CGG→ CTG(Arg778L eu)杂合突变及 770位点 CTC→ CTG改变。结论 WD基因在 WD患者肝细胞的蛋白表达存在异常 ,可能与 ATP7B基因突变有关。
侯国庆梁秀龄陈嵘杨春水黄帆闫振文徐评议王莹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ATP7B基因基因表达基因突变
实施规范化教学 提高神经病学临床教学质量
2001年
李善宗曾进胜王莹陶玉倩
关键词:医学教育神经病学规范化教学教学质量
局部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局限性或节段性肌张力障碍被引量:9
2000年
目的 观察A型肉毒毒素治疗偏侧面肌痉挛、眼肌痉挛、Meige综合征 (睑痉挛 -口颌肌张力障碍综合征 )及痉挛性斜颈的疗效。方法 用A型肉毒毒素对 6 4例肌张力障碍患者 (5 1例偏侧面肌痉挛、10例眼睑痉挛、1例Meige综合征、2例痉挛性斜颈 )行面部肌肉局部多点注射 ,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  5 1例偏侧面肌痉挛者 ,完全缓解 2 0例 (4 0 % ) ,明显缓解 30例 (5 9% ) ,1例无效 ;10例眼睑痉挛者 ,5例完全缓解 ,4例明显缓解 ,1例无效 ;1例Meige综合征部分缓解 ;2例痉挛性斜颈者 ,1例明显缓解 ,1例部分缓解 ;总有效率达 97%。起效时间数小时至 7天 ,缓解时间 3~ 7个月。局部副反应轻微、短暂 ,无全身反应及过敏反应。结论 A型肉毒毒素局部肌肉注射可有效控制局部肌张力过高 ,改善患者的异常面容和姿势。
张为西梁秀龄陈嵘王莹
关键词:A型肉毒毒素眼睑痉挛MEIGE综合征
高效毛细管电泳在人类金属硫蛋白研究中的应用
毛细管电泳(HPCE)是近年发展起业的一种新型的生物分析及分离技术。于由其具有快速、高效和样品用量少等优点,在生物化学等研究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作者应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对人类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
王莹张影如梁秀龄陈嵘
关键词:毛细管电泳金属硫蛋白
11例多发性肌炎合并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0
2003年
目的 探讨多发性肌炎 (PM)合并周围神经损伤临床特点 ,实验室检查 ,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11例PM合并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 1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肌无力、肌痛 ,血清酶升高 ,并均有肌电图异常 ,表现神经肌肉混合损伤 ;本组患者占同期PM住院病人的13.1% (11/ 84 ) ,应用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结论 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肌电图检查 ,可早期诊断PM合并周围神经损伤 ,激素仍为本病的有效治疗药物。
鹿寒冰王莹利玉欢
关键词:多发性肌炎肌电图周围神经损伤并发症激素
A型肉毒毒素治疗局限性肌肉痉挛的临床研究被引量:8
2000年
目的 观察A型肉毒毒素治疗偏侧面肌痉挛、眼睑痉挛及Meige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对 40例偏侧面肌痉挛、9例眼睑痉挛、1例Meige综合征进行面部肌肉局部多点注射A型肉毒毒素 ,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  40例偏侧面肌痉挛者 ,完全缓解 1 5例 (38% ) ,明显缓解2 4例 (60 % ) ,1例无效 ;9例眼睑痉挛者 ,4例完全缓解 ,4例明显缓解 ,1例无效 ;1例Meige综合征部分缓解 ,总有效率达 96 %。起效时间平均 3天 ,缓解时间平均 3 5个月。局部副反应轻微、短暂 ,无全身反应及过敏反应。结论 A型肉毒毒素局部肌肉注射是治疗局限性肌肉痉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张为西梁秀龄陈嵘王莹
关键词:眼睑痉挛面肌痉挛A型肉毒毒素肌肉痉挛
肝豆状核变性基因蛋白产物表达的改变
2001年
侯国庆梁秀龄杨春水陈嵘王莹黄帆欧翠华徐评议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发病机制
用荧光PCR对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进行早期诊断及携带者检测被引量:18
2001年
目的 应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 (Wilson's disease,WD)进行早期诊断和携带者检测。方法 在 6 6例 WD患者、5 5名健康的家系成员和 30例其他疾病患者 (作为非 WD对照组 )中 ,检测了中国人 WD基因的突变热点 Arg778L eu;随机抽取 3例样本 (2例来自 WD患者组 ,1例来自对照组 )进行 DNA测序以验证结果。结果 在 6 6例 WD患者中检出 5例 Arg778L eu突变纯合子和 2 1例突变杂合子 ,总检出率为 39.4% ;在 5 5名 WD家系成员中检出了 12例杂合子 ,并确定其中 11例是 WD致病基因携带者而不是症状前患者 ;DNA测序结果与荧光 PCR结果一致。结论  8号外显子 Arg778L eu突变是中国人 WD的高频突变点 ,荧光 PCR具有简便快速、准确、检出率高等优点目的 应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 (Wilson's disease,WD)进行早期诊断和携带者检测。方法 在 6 6例 WD患者、5 5名健康的家系成员和 30例其他疾病患者 (作为非 WD对照组 )中 ,检测了中国人 WD基因的突变热点 Arg778L eu;随机抽取 3例样本 (2例来自 WD患者组 ,1例来自对照组 )进行 DNA测序以验证结果。结果 在 6 6例 WD患者中检出 5例 Arg778L eu突变纯合子和 2 1例突变杂合子 ,总检出率为 39.4% ;在 5 5名 WD家系成员中检出?
黄帆梁秀龄徐评议林正周向平王莹侯国庆程钢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荧光聚合酶链反应基因突变基因诊断
磷脂和表面活性蛋白A在腹膜表面层形成中的作用
目的:利用印片技术、免疫电镜和体外重组的方法探讨腹膜表面层的超微结构、SP-A在腹膜表面层中的分布及磷脂和SP-A在腹膜表面层中的作用。 方法:(1)3个200目铜网分别轻轻接触大鼠腹膜表面2秒后,用乙酸双氧铀负染,负染...
刘思明叶任高汪涛李骏吴金浪王莹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