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泉

作品数:9 被引量:35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叶绿
  • 2篇叶绿体
  • 2篇植物
  • 2篇胚珠
  • 2篇球果
  • 2篇莲子
  • 2篇萌发
  • 2篇萌发过程
  • 2篇发育
  • 2篇柏科
  • 2篇CO2浓度
  • 2篇CO2浓度倍...
  • 2篇侧柏
  • 2篇雌球果
  • 1篇代谢途径
  • 1篇蛋白
  • 1篇蛋白复合体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复合体
  • 1篇叶绿体发育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植...

作者

  • 9篇张泉
  • 4篇左宝玉
  • 3篇匡廷云
  • 3篇胡玉熹
  • 3篇姜桂珍
  • 3篇林金星
  • 2篇邢树平
  • 2篇李国清
  • 2篇唐崇钦
  • 1篇白克智
  • 1篇陈祖铿
  • 1篇冯丽洁
  • 1篇陈家瑞
  • 1篇彭德川
  • 1篇姜桂珍

传媒

  • 5篇Acta B...
  • 1篇植物分类学报
  • 1篇自然杂志
  • 1篇中国科协20...

年份

  • 2篇2001
  • 3篇2000
  • 2篇1999
  • 2篇199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关于植物形态学的思考被引量:7
2000年
植物形态学不断发展,产生了新的概念和概念框架以及新的思维方式.动态连续的观点在分析植物形态结构时能更真实地揭示各种形态结构的发生和发育,以及各种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介绍了植物形态学家Sattler提出并发展的形态连续的观点和过程形态学,并与经典植物形态学的观点进行比较说明思维方式的改变对于科学研究有重大影响.
张泉
关键词:植物形态学
北美香柏雌球果的发育被引量:5
2001年
用扫描电镜 (SEM)观察了北美香柏Thujaoccidentalis雌球果的发育过程。在北京 ,北美香柏的雌球果是在八月初由营养芽转变而来 ,雌球果一般有 4~ 6对苞片 ,中间 2~ 3对可育 ,每一苞片腋部着生两枚胚珠。在可育苞片腋部最先观察到一扁平的隆起 ,并在其上分化出两个胚珠原基 ,接着分化出珠被和珠心 ,最后形成扁平而两侧对称的胚珠。在北美香柏雌球果发育过程中 ,约一半的雌球果在 2~ 3对可育苞片中位于下面的 1~ 2对的腋部产生 3个胚珠原基 ,中间一个较小 ,并在以后的发育中逐渐退化。由此推测北美香柏的雌球果可能是由祖先类群中每一苞片具多于 2个胚珠的雌球果演化而来。在光镜下对雌球果维管系统的观察发现 ,传粉前幼小雌球果的苞片内仅有一束维管束 ,传粉后随着苞片基部的居间生长 ,有 4~ 8束维管束在苞片内形成 ,但是新发育的维管束木质部和韧皮部相对位置与正常叶性器官一致 ,这与在以往报道的柏科植物成熟雌球果的苞片中均有反向维管束的发育不同。北美香柏雌球果早期发育和维管束分析结果支持傅德志和杨亲二提出的解释裸子植物生殖器官形态演化的“苞鳞 种鳞复合体”
张泉胡玉熹林金星
关键词:雌球果发育SEM
侧柏雌球果及其胚珠的发育(英文)被引量:4
2000年
观察了侧柏 (Platycladusorientalis (L .)France)胚珠的发育过程及后期球果苞片的结构变化。在北京 ,雌球果原基 7月分化。通常一个球果有 4对苞片 ,中部两对可育 ,靠球果顶端一对各产生一枚胚珠 ,其下一对各两枚。胚珠的发育顺序是向顶的 ,下部可育苞片腋部的两枚胚珠源于同一原基。胚珠原基分化成珠心和珠被 ,在发育过程中 ,珠被逐渐包围珠心 ,最后形成烧瓶状的胚珠。 11月到次年 1月 ,球果处于休眠状态。 3月中旬 ,苞片张开露出胚珠接受花粉。传粉后 ,苞片近轴面居间生长迅速 ,形成突起 ,并将苞片推到了水平位置。成熟果鳞有两组维管束 ,远轴面维管束延伸至苞片 ,近轴面延伸到居间生长突起。近轴面维管束发育较晚 ,其木质部朝向远轴面。
张泉邢树平胡玉熹林金星
关键词:侧柏胚珠发育雌球果
侧柏和北美香柏(柏科)的传粉机制(英)被引量:7
1999年
观察了侧柏(Phaycladusorientalis(L.)Franco)和北美香柏(ThujaoccidentalisL.)散粉后花粉进入珠孔的过程。在散粉期,这两种植物的胚珠均分泌出传粉滴。当花粉落到传粉滴上后,引起传粉滴表面的形状发生改变或减弱胚珠的继续分泌,使得该传粉滴蒸腾加快,导致其比未授粉的传粉滴明显收缩。观察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的花粉导致侧柏传粉滴的收缩速率不尽相同。其中,与侧柏亲缘关系较近的植物花粉引起传粉滴的收缩速率和侧柏自身花粉引起的传粉滴收缩速率相似;反之,收缩速率变慢。侧柏传粉滴的收缩可能主要是由于花粉减弱胚珠分泌的结果。
邢树平张泉胡玉熹陈祖铿林金星
关键词:侧柏传粉机制
CO2浓度倍增对不同代谢途径植物超微结构的效应
全球气候变化随着大气CO浓度正以每年10μl/L的增长率持续不断地升高而日趋恶化.研究各种类型植物叶绿体的结构对高CO浓度的反应,对预测下世纪中后期各类型植物对CO浓度将倍增的适应性具有积极意义.为此,我们将C植物的小麦...
左宝玉姜桂珍张泉陈家瑞
文献传递
柏科植物雌球果发育的研究
在裸子植物系统学研究中,柴球果的形成与结构是最重要的性状之一.由于不同学者对裸子植物雌性生殖构造的形态学本质有着不同的见解,从而导致对该类群植物系统发育研究结果的差异.柏科在裸子植物中是唯一一个广布于南北两半球的科,前人...
张泉
关键词:柏科胚珠
文献传递
高CO_2浓度对大豆不同叶位叶片叶绿体淀粉粒积累的效应被引量:10
1997年
对高CO_2浓度下生长的大豆(Glycine max(L.)Merr.)不同叶位的叶片进行了电镜观察,揭示出大豆不同叶位叶片的叶绿体对倍增的CO_2浓度反应不一。其显著的超微结构差异特征是:1.叶位居中的叶片叶绿体积累的淀粉粒不仅很大,而且最多,有的叶绿体中的淀粉粒可达20个,几乎充满着叶绿体的基质空间。2.下位叶叶绿体的淀粉粒积累较多,通常为2~5个;3.上位叶叶绿体所含淀粉粒既小又少,虽然有的叶绿体中也积累有3~4个淀粉粒,但大多数叶绿体中所含淀粉粒仅有1~2个。以上结果联系到大豆中位叶的光合作用速率较高及对籽粒产量起作用最大来讨论是很有意义的。
左宝玉姜桂珍张泉白克智匡廷云
关键词:CO2浓度倍增大豆叶片叶绿体
莲子在光下萌发过程中叶绿体色素蛋白质复合体及光化活性的变化(英文)被引量:3
1999年
实验研究了莲种子(NelumbonuciferaGaertn.)在光下萌发过程中叶绿体色素蛋白复合体、多肽组成以及PSⅡ光化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萌发到第6天的莲胚芽叶绿体,在SDSPAGE凝胶柱中只分出两条色素带,分别为捕光叶绿素蛋白复合体(LHCⅡ)和自由色素(FP)。萌发到第8天的莲叶绿体可分出CPⅠ,LHCⅡ1、LHCⅡ和FP。仍未检测到PSⅡ反应中心复合物。多肽分析表明:未萌发和萌发到第2天的叶绿体中30kD多肽的含量显著,尽管27kD多肽在未见光时已开始合成,但其含量很少。随着照光时间增长,30kD多肽含量逐渐减少,27kD多肽的含量逐渐增多,到第12天时超过30kD多肽的含量。电子传递速率和室温荧光诱导动力学的测定表明:PSⅡ光化活性在莲子萌发到第7天时才开始出现,并随萌发时间增加而升高,与此同时Chla/b比值由低到高达到正常值。莲子在光下萌发过程中其叶绿体膜成分及膜功能的变化与它的超微结构的变化相符合。结果再次证明,莲胚芽叶绿体在光下的发育具有与其它高等植物所不同的独特途径,这为莲在被子植物系统发育中占有独特地位的看法提供了依据。
唐崇钦左宝玉李国清张泉姜桂珍冯丽洁彭德川匡廷云
关键词:叶绿体发育蛋白复合体
莲子光下萌发过程中光合膜超分子结构与27kD多肽变化被引量:1
1997年
冰冻撕裂电镜观察及膜多肽组分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莲子在光下萌发时间的延长,莲(Nelumbonucifera Gaertn.)胚芽叶的叶绿体光合膜的超分子结构发育与膜多肽组分中的27kD多肽含量变化具有明显的相关性:1.萌发2d后,胚芽叶的叶绿体巨基位变成解垛叠状态,其光合膜的超分子结构只呈现解垛叠类囊体区外质膜撕裂面(EF)和解垛叠类囊体的原生质膜撕裂面(PF)两个面;膜组分中主要是30kD多肽,而27kD多肽含量甚微。2.萌发4d后,光合膜从解垛叠开始转变成小基粒垛,垛叠区类囊体外质膜撕裂面(EFs)和垛叠类囊体的原生质膜撕裂面(PFs)开始发育;27kD多肽含量开始增加,30kD多肽含量开始减少。3.萌发6~8d后,光合膜明显分化出非垛叠膜区,非垛叠类囊体的外质膜撕裂面(EFu)和非垛叠类囊体的原生质膜撕裂面(PFu)开始呈现,EFs和PFs功能蛋白颗粒逐渐增多;27kD多肽逐渐增加,30kD多肽逐渐减少。4.萌发10~12d后,光合膜垛叠和非垛叠膜区分化完善,排列有序,EFs、PFs、EFu和PFu面功能蛋白颗粒的密度、大小、分布等超分子构象发育正常;27kD多肽更加增多,30kD多肽几乎消失。表明其超分子结构的发育动态既与其超微结构变化相一致,又与27kD多肽含量变化相吻合,却与一般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发育相反。
左宝玉李国清唐崇钦张泉姜桂珍匡廷云
关键词:胚芽光合膜超分子结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