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左宝玉

作品数:15 被引量:63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攀登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生物学
  • 6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叶绿
  • 7篇叶绿体
  • 6篇子结构
  • 6篇分子
  • 6篇分子结构
  • 6篇超分子
  • 5篇超分子结构
  • 4篇萌发
  • 4篇萌发过程
  • 4篇CO2浓度
  • 3篇叶绿体发育
  • 3篇小麦
  • 3篇莲子
  • 3篇CO2浓度倍...
  • 3篇超微
  • 2篇植物
  • 2篇水稻
  • 2篇体膜
  • 2篇胚芽
  • 2篇类囊体

机构

  • 15篇中国科学院植...

作者

  • 15篇左宝玉
  • 10篇匡廷云
  • 9篇姜桂珍
  • 5篇唐崇钦
  • 4篇张泉
  • 3篇白克智
  • 3篇李国清
  • 2篇童哲
  • 2篇姜桂珍
  • 1篇张和民
  • 1篇康彬
  • 1篇冯丽洁
  • 1篇陈家瑞
  • 1篇于延利
  • 1篇彭德川
  • 1篇李国庆
  • 1篇张泉

传媒

  • 10篇Acta B...
  • 2篇植物杂志
  • 1篇电子显微学报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中国科协20...

年份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 2篇1997
  • 2篇1996
  • 1篇1994
  • 1篇1993
  • 2篇1992
  • 1篇1991
  • 2篇1989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日光周期诱导光敏核不育水稻叶绿体发育不良
2001年
通过测定叶绿体光化学活性和观察叶绿体类囊体膜超分子结构发现:与短日照光周期相比,长日照光周期可诱导开始进入光周期敏感时期的光敏核不育水稻(NK58S)叶绿体发育不良,但却使开始进入光周期敏感时期的晚粳NK58及未进入光周期敏感时期的NK58S和NK58的叶绿体发育正常.长日照光周期对NK58S叶绿体的这种特异效应可能是导致NK58S雄性不育而NK58正常可育的重要原因之一.
康彬童哲左宝玉匡廷云
关键词:光周期叶绿体发育光化学活性超分子结构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
光周期对光敏核不育水稻叶绿体类囊体膜超分子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2
1996年
通过冰冻撕裂叶绿体类囊体膜电镜术的研究,在超分子水平上揭示出长日照(LD)与短日照(SD)对突变型光敏核雄性不育水稻农垦58S及其野生型农垦58 倒二叶叶绿体类囊体膜的形成有不同的影响。农垦58-SD 和农垦58-LD差别不明显;而农垦58S-SD和农垦58S-LD之间出现较明显的差异:(1)农垦58S-SD 叶绿体类囊体膜的垛叠和非垛叠膜区的4 个冰冻撕裂膜小面呈现的功能蛋白粒的密度、大小及构象分布与其对照农垦58-SD 和农垦58-LD 类似,均属正常的超分子结构类型。(2)农垦58S-SD叶绿体垛叠类囊体膜区的外质撕裂面(EFs)功能蛋白粒的密度比58S-LD的大,且在有的垛叠膜区呈现出类晶格状的规则排列。(3)农垦58S-LD 叶绿体非垛叠膜区的原生质撕裂面(PFu)和外质撕裂面(EFu)出现频率较低,往往在基粒的边缘膜或末端中能找到,且分布于膜上的功能蛋白粒的密度较小。有的叶绿体EFu、PFu、EFs和垛叠膜区原生质撕裂面(PFs)功能蛋白粒极少或丧失。
左宝玉童哲姜桂珍
关键词:水稻光周期雄性不育分子结构
揭开小麦旗叶高光效的秘密——旗叶的超分子结构基础被引量:4
1994年
一、为什么要继续探索小麦 旗 叶高光效的秘密 1978年,在小麦返青后,上海市川沙县面对13万亩小麦黄弱苗不知所措而发愁。县科委便组织大家讨论,要不要给小麦追施穗肥?有人认为小麦已度过了三分之二的生长期,再施肥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就在争论不休的时刻,《植物杂志》上发表了“揭开小麦旗叶高光效的秘密”一文,给他们找到了答案。原来,小麦生长后期的叶片,尤以旗叶的光合效率最高,对籽粒形成和产量的贡献最大。原因是旗叶中具有高比例的多环叶肉细胞。
左宝玉
关键词:小麦旗叶光合效率分子结构
玉米类囊体膜的超分子结构及LHCP在个体发育中的变化
1989年
对玉米(Zea mays)营养生长期中的下位叶(第5叶)和生殖生长时期的中位叶(果穗叶)和上位叶(顶生叶)的成熟叶片的冰冻撕裂电镜观察,发现叶绿体类囊体膜所有撕裂面上各种功能蛋白颗粒的密度均以果穗叶中的最大,依次是顶生叶和第5叶的。以果穗叶与顶生叶相比,其类囊体膜中包含有绝大多数 LHCP 的 EFs 颗粒增加28%;包含有 PSI 反应中心与LHCP 相结合的 PFu 颗粒增加20%;包含有 PSII 反应中心与 LHCP 相结合的 EFs 颗粒增加19%。这一超分子结构的电镜观察结果与其 SDS-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板电泳解析的结果相一致。即 SDS-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板电泳解析的色素带上,同样是果穗叶类囊体膜上呈现的21kD(LHCP Ⅰ)和25 kD(LHCPⅡ)多肽的色素带相应地也比顶生叶的加宽,表明果穗叶叶绿体类囊体膜上镶嵌的叶绿素 a/b 蛋白复合体等比顶生叶的显著地增多,这有利于果穗叶光合作用中光能的吸收、传递、分配和转化。
左宝玉唐崇钦姜桂珍匡廷云
关键词:玉米类囊体膜超分子结构
低温诱导春性小麦获增产
1992年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光合室已经研究发现小麦叶片中的叶肉细胞、胞内的叶绿体类囊体膜、膜内各冰冻撕裂面上的功能蛋白颗粒。颗粒上所结合的捕获太阳光能的叶绿素 a/b 色素蛋白复合物的含量,及其相应的光合功能,均随叶位的逐渐上升而愈趋复杂和增高,至旗叶达到顶峰的规律之后,我们进一步采用不同时间40—65天的0—4℃低温诱导各性和春性小麦品种,进行秋播和春播的室内外试验中。
左宝玉
关键词:小麦春性
CO2浓度倍增对不同代谢途径植物超微结构的效应
全球气候变化随着大气CO浓度正以每年10μl/L的增长率持续不断地升高而日趋恶化.研究各种类型植物叶绿体的结构对高CO浓度的反应,对预测下世纪中后期各类型植物对CO浓度将倍增的适应性具有积极意义.为此,我们将C植物的小麦...
左宝玉姜桂珍张泉陈家瑞
文献传递
莲萌发过程中叶绿体光合特性的研究被引量:3
1993年
对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在照光萌发后叶绿体光合膜的功能特性进行了研究。1.吸收光谱的测定表明:萌发前和萌发2—4天的莲叶绿体的吸收光谱既区别于正常发育完善的叶绿体,也区别于在间歇光下生长的发育不完善的叶绿体的光谱。在四级导数光谱图上属于叶绿素b在640nm处的吸收状态在萌发8天后消失。叶绿体的Chla/b值从萌发初期的0.7—0.9逐渐上升,到第10—12天后趋于正常水平。2.萌发前和萌发4天的莲子叶绿体的低温荧光发射光谱与正常发育完善的和发育不完善的叶绿体不同,它仅在681nm处有一发射峰。萌发第8天在730nm处有明显的荧光发射。3.萌发第4天的莲子叶片只有较高的固定荧光(Fo),到第7天开始出现微弱的可变荧光(Fv)。萌发第13天出现o-p峰,与正常发育的叶绿体相比仍缺乏S-M峰。此结果首次揭示了莲在照光萌发过程中叶绿体功能的发育经历了与其它高等植物不同的独特途径。
唐崇钦李国庆左宝玉姜桂珍匡廷云
关键词:光合作用叶绿体
CO_2 浓度倍增对小麦叶绿体超微结构、超分子结构及光谱特性的影响(英文)被引量:1
2002年
超薄切片及冰冻撕裂电镜观察、吸收光谱及 77K低温荧光发射光谱的测定结果表明 :CO2 浓度倍增对小麦(TriticumaestivumL .)叶绿体的超微、超分子结构及光谱特性的影响均为正效应。具体反映在 :(1)小麦叶绿体中除了比对照积累有较多的淀粉粒外 ,其基粒和基质类囊体膜发育较好 ;(2 )叶绿体的光合膜系 ,无论是垛叠和非垛叠膜区 ,其镶嵌于内质膜撕裂面 (EFs和EFu)及原生质膜撕裂面 (PFs和PFu)的功能蛋白粒均比其对照的发育良好 ,尤其PFs与EFs面较为突出 ,即它们除了所含蛋白粒的密度较大外 ,在EFs面上有时还呈现出密集有序的阵列结构 ;(3)叶绿体整个吸收谱带 ,尤其红区和蓝区的主峰均较其对照有较大的光吸收 ,表明对光能的捕获能力明显高于对照 ;(4)无论是以 4 36nm还是以 4 80nm波长激发的 ,其叶绿体的F684/F73 3 (PSⅡ /PSⅠ )的比值均较对照的高 ,表明CO2 浓度倍增条件下生长的小麦叶片叶绿体的PSⅡ相对荧光强度有所增强 ,这与叶绿体的超微、超分子结构及吸收光谱的测定结果相一致。以上结果可为小麦在高CO2 浓度下增产提供理论依据。
左宝玉张泉姜桂珍白克智匡廷云
关键词:CO2浓度倍增小麦叶绿体超微结构超分子结构光谱特性
高CO_2浓度对大豆不同叶位叶片叶绿体淀粉粒积累的效应被引量:10
1997年
对高CO_2浓度下生长的大豆(Glycine max(L.)Merr.)不同叶位的叶片进行了电镜观察,揭示出大豆不同叶位叶片的叶绿体对倍增的CO_2浓度反应不一。其显著的超微结构差异特征是:1.叶位居中的叶片叶绿体积累的淀粉粒不仅很大,而且最多,有的叶绿体中的淀粉粒可达20个,几乎充满着叶绿体的基质空间。2.下位叶叶绿体的淀粉粒积累较多,通常为2~5个;3.上位叶叶绿体所含淀粉粒既小又少,虽然有的叶绿体中也积累有3~4个淀粉粒,但大多数叶绿体中所含淀粉粒仅有1~2个。以上结果联系到大豆中位叶的光合作用速率较高及对籽粒产量起作用最大来讨论是很有意义的。
左宝玉姜桂珍张泉白克智匡廷云
关键词:CO2浓度倍增大豆叶片叶绿体
莲胚芽叶绿体在无可见光下的超微结构发育被引量:5
1991年
本文报道莲(Nelumbo nucifera)胚芽包埋在密闭的三层厚的覆盖物(果皮、种皮和肥厚的子叶)中,其形成期间保持黑暗,但它却能由淡黄色变成蓝绿色,其胚芽的叶绿体内在无可见光下能发育有巨大的基粒。其叶绿体的独特发育途径,比一般高等植物少两个发育步骤。在结构上,除原质体外,其它两个发育阶段均出现异常,表现在前质体内形成的类晶格状前片层体组成的质体中心尚完整存在时,便有许多前类囊体膜从一个质体中心的一个方向或两个方向平行延伸或从两个质体中心向着两两相对应的方向平行排列于前质体内,同时往往伴有大的淀粉粒。待发育成叶绿体后,体内只形成1—2个巨基粒,贯穿于整个叶绿体中,被巨大淀粉粒排挤到被膜的内缘。基粒类囊体膜长度比一般高等植物的长约3—5倍。而其基质类囊体膜却特别稀少且很短。靠近基粒边缘膜的核糖体颗粒较大而致密。
左宝玉姜桂珍于延利匡廷云
关键词:胚芽叶绿体发育可见光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