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聪

作品数:11 被引量:107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9篇玉米
  • 8篇叶甲
  • 8篇萤叶甲
  • 8篇双斑长跗萤叶...
  • 7篇玉米田
  • 2篇玉米蚜
  • 2篇空间分布型
  • 2篇分布型
  • 1篇电镜
  • 1篇电镜观察
  • 1篇蚜虫
  • 1篇养虫
  • 1篇玉米蚜虫
  • 1篇扫描电镜
  • 1篇扫描电镜观察
  • 1篇田间
  • 1篇瓢虫
  • 1篇群落
  • 1篇群落多样性
  • 1篇种群

机构

  • 11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11篇王振营
  • 11篇张聪
  • 11篇何康来
  • 10篇白树雄
  • 2篇闫占峰
  • 2篇袁志华
  • 2篇郭井菲
  • 1篇葛星
  • 1篇赵磊

传媒

  • 3篇应用昆虫学报
  • 2篇植物保护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中国生物防治...
  • 1篇中国植物保护...

年份

  • 3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龟纹瓢虫捕食玉米蚜功能反应研究被引量:23
2012年
室内研究了不同龄期的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幼虫和成虫对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龟纹瓢虫各龄幼虫及成虫对玉米蚜的日捕食量差异较大。龟纹瓢虫4龄幼虫对玉米蚜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最大日捕食量为196.85头。各龄幼虫和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经χ2检验,其理论值与观察值差异不显著。
闫占峰张聪王振营何康来白树雄
关键词:龟纹瓢虫玉米蚜捕食作用
双斑长跗萤叶甲在玉米田的发生规律研究
张聪王振营何康来白树雄
关键词:双斑长跗萤叶甲玉米
双斑长跗萤叶甲在玉米田的发生规律研究
随着作物种植格局、气候条件的改变,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对玉米和棉花等农作物的为害呈加重趋势,为害区域和面积正逐渐扩大,已经成为华北地区玉米和新疆北疆棉...
张聪王振营何康来白树雄
关键词:双斑长跗萤叶甲玉米
文献传递
双斑长跗萤叶甲越冬卵在玉米田的空间分布型被引量:28
2013年
为明确双斑长跗萤叶甲越冬卵的空间分布型,2011年10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山西省晋中市的玉米田对土壤中的越冬卵进行调查。通过频次分布检验、聚集度指标的测定、改进的Iwao m*-m回归分析法和Taylor幂法则对越冬卵在土壤中的空间分布型进行了分析,并对聚集均数(λ)进行检验,分析越冬卵聚集的原因。结果表明:双斑长跗萤叶甲越冬卵在土壤中的理论分布型符合负二项分布,各项聚集度指标均满足C>1、CA>0、I>0、k>0、m*/m>1,空间分布图式在低密度下为聚集分布,基本成分为单个个体,个体间相互排斥。基本成分的相对聚集度随越冬卵种群密度而变化的速率为3.52m-15.61。种群密度越大,相对聚集度的变化速率也越大,而且聚集的程度随着卵密度的增大而增高。聚集均数(λ)的测定表明,聚集是成虫的产卵习性和田间植被的生长情况、土壤性质、温湿度等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主要在近土表的土壤中产卵,在距土表15 cm以上的土壤中,有94.2%的越冬卵分布在距土表0—10 cm的土层中,其中以距土表2—5 cm的土层中的卵量最多,平均每个样点有卵25.56粒,占总数的64.7%,显著高于其他深度土层的卵量。
张聪葛星赵磊王振营何康来白树雄
关键词:双斑长跗萤叶甲空间分布型
双斑长跗萤叶甲在玉米田的发生规律研究
随着作物种植格局、气候条件的改变,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对玉米和棉花等农作物的为害呈加重趋势,为害区域和面积正逐渐扩大,已经成为华北地区玉米和新疆北疆...
张聪王振营何康来白树雄
关键词:双斑长跗萤叶甲玉米
双斑长跗萤叶甲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被引量:7
2012年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成虫触角及其感器的形态与分布。结果表明: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触角为线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鞭节有9节,其中,雄虫的触角比雌虫长;感器类型有毛形感器(1型、2型和3型)、刺形感器、锥形感器(1型和2型)、腔锥形感器、Bhm氏鬃毛、钟形感器共9种。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类型无差异,但雄虫触角上的感器分布要比雌虫的稠密。
张聪王振营何康来白树雄
关键词:双斑长跗萤叶甲触角感器扫描电镜
双斑长跗萤叶甲玉米田间成虫数量估计的抽样方法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为明确玉米不同生育期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数量估计的适宜抽样方法,在玉米心叶期、吐丝期、乳熟期,分别比较了五点法、双对角线、Z字形、棋盘格式和平行线法与逐行逐株调查法的抽样效果。结果表明:在玉米心叶期、吐丝期和乳熟期,棋盘式抽样法是最适合的抽样方法,适合对玉米田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种群密度进行估值调查。双对角线和Z字形也是比较可靠的抽样方法。如果仅仅需要了解成虫的种群发生发展趋势,在玉米的心叶期、吐丝期和乳熟期均可采用五点法进行抽样调查。
张聪郭井菲王振营何康来白树雄
关键词:双斑长跗萤叶甲抽样方法玉米田
玉米田蚜虫种群的空间动态被引量:14
2014年
【目的】明确我国黄淮海地区玉米蚜虫种类及其空间分布,掌握玉米蚜虫田间发生规律。【方法】采用系统调查法于2009--2010年在河北廊坊对春玉米、夏玉米上玉米蚜虫种群的发生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结果表明,该地区取食为害玉米的蚜虫有5种;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Fitch)和禾谷缢管蚜R.padi(L.)混合发生,为玉米田蚜虫的优势种群。【结论】几种蚜虫的混合种群在玉米田间的动态分布始终呈聚集分布;二项分布k和聚集型指标m/x判断表明,随着玉米的生长发育,玉米蚜虫表现扩散-聚集-再扩散-再聚集的趋势。
白树雄张聪闫占峰何康来王振营
关键词:玉米蚜虫玉米空间分布型
双斑长跗萤叶甲在玉米田的种群消长规律被引量:20
2014年
【目的】明确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的发生规律,为双斑长跗萤叶甲的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1年通过田间系统调查对山西省忻州市和晋中市玉米田的双斑长跗萤叶甲的种群消长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在山西省忻州市的玉米田,越冬卵在5月下旬开始孵化,幼虫以玉米根系为食,6月中旬为幼虫的发生高峰期,部分老熟幼虫开始化蛹,6月下旬成虫开始羽化出土,为害玉米叶片,8月初成虫种群数量达到最高峰,8月中旬以后随着玉米花丝大部分萎蔫,叶片开始衰老,玉米田间的成虫种群数量也急剧下降。10月中旬玉米田成虫基本消失,但是在杂草上还能发现少量的成虫。在山西省晋中市,玉米的生育期比忻州市晚10 d左右,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发生期也相对晚一些,但是种群数量的发生发展趋势基本是一样的。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在靠近杂草的玉米田边比在玉米田中部的发生更重,而在成虫的发生高峰期,田边和田中间的种群密度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双斑长跗萤叶甲在山西省1年发生1代,在山西省忻州市的发生期比晋中市的要早10 d左右,这与两地玉米田的不同的土壤性质、灌溉方式、玉米生育期等因素有关。
张聪袁志华王振营何康来白树雄
关键词:双斑长跗萤叶甲种群动态种群密度
转cry1Ie基因抗虫玉米对田间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20
2014年
为评价转cry1Ie基因(IE09S034转化体)抗虫玉米对田间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采用直接观察、地面陷阱、吸虫器和空中水盆诱捕4种方法,连续2年调查了转cry1Ie基因抗虫玉米田和非转基因对照玉米田在自然条件下的节肢动物物种数和个体数,比较分析了节肢动物群落各特征参数。结果显示,2012年依次采用此4种方法调查转cry1Ie基因抗虫玉米与非转基因对照玉米田间的节肢动物群落物种数、Simpson优势集中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29.1、0.7、2.6、0.5,12.6、0.6、2.2、0.6,13.7、0.9、3.1、0.9和6.7、0.4、1.3、0.5,各参数之间均无显著差异。2013年调查结果与2012年一致,也显示2种玉米田的节肢动物群落各特征参数之间均无显著差异。表明转cry1Ie抗虫玉米对田间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无显著影响。
郭井菲张聪袁志华何康来王振营
关键词:转基因抗虫玉米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