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斌
- 作品数:46 被引量:178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TerryFox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电子电信更多>>
- 射频消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伴有脊椎不稳的脊柱转移瘤疗效评价
- 目的 评价射频消融(RFA)联合经皮椎体成形(PVP)术治疗伴有脊椎不稳的脊柱转移瘤的可行性与疗效.资料与方法 本组11例伴有脊椎不稳的脊柱肿瘤患者,共13个椎体,应用RFA联合PVP术治疗.观察术后患者疼痛情况(VAS...
- 张鑫鑫徐立斌赵振国刘婷于胜吉
- 关键词:射频消融椎体成形脊柱转移瘤
- 直肠癌前切除吻合器吻合652例的疗效分析被引量:43
- 2005年
- 目的 研究直肠癌前切除时使用吻合器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 1 983至 2 0 0 0年间直肠癌前切除的 1 0 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统计分析使用吻合器 (A组 )患者和未使用吻合器 (B组 )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 使用吻合器直肠癌前切除每年的手术例数从 1 983至 1 987年间的 5例 年上升至 1 998至 2 0 0 0年的 1 4 7例 年。两组间有关临床指标比较如下 :(1 )TNM分期中 0、Ⅰ、Ⅱ期患者在A组中占 5 3%,B组中占 6 2 %(P =0 . 0 0 4 ) ;(2 )肿瘤距肛缘不足 8cm的患者比例A组显著高于B组 (A组∶B组 =6 6 %∶39%) (P <0 .0 1 ) ;(3)下切缘长度超过 3cm患者的比例 (A组∶B组 =86 %∶88%) (P >0 . 0 5 ) ;(4)吻合口瘘发生率 (A组∶B组 =1. 7%∶1 . 8%) ;(5 )术后局部复发 (A组∶B组 =5 .5 %∶6 .3%)和远处转移 (A组∶B组 =1 6 %∶1 7%) ,(6 )术后 5年生存率 (62 %∶6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 0 5 )。结论 使用吻合器直肠癌前切除手术安全性好、可增加中低位直肠癌保肛的可能、对远期生存率无不良影响。
- 邵永孚吴铁成单毅吴健雄周志祥徐立斌王滨
- 关键词:直肠癌吻合器疗效分析低位前切除
- 股内侧间室软组织肉瘤的手术治疗效果
- 2013年
- 目的探讨股内侧间室切除术治疗股内侧问室软组织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21例股内侧间室软组织肉瘤患者采用股内侧间室切除术治疗,其中8例为初次手术,8例为外院肿物切除后二次手术,5例为外院术后局部复发后再次手术。6例患者术中采用缝匠肌或半腱肌填充术野腔隙。15例患者术后接受辅助性治疗。结果7例(33.3%)患者出现伤口相关并发症,其中3例行清创缝合术,2例经换药后伤12I乙级愈合,1例重置伤口引流管,1例重置引流管后又行清创缝合术。全组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在随访期内无一例患者出现局部复发,但发生多发骨转移和肺转移1例,死亡2例(死于肺转移进展1例,死于心脏疾病1例)。结论采用股内侧间室切除术治疗股内侧间室软组织肉瘤能使患者获得良好的局部控制率,但伤口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需要适当处理。
- 赵振国于胜吉徐立斌张鑫鑫叶智斌
- 关键词:软组织肿瘤手术手术后并发症
- 射频消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伴有脊椎不稳的脊柱转移瘤疗效评价
- 目的 评价射频消融(RFA)联合经皮椎体成形(PVP)术治疗伴有脊椎不稳的脊柱转移瘤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 本组11例伴有脊椎不稳的脊柱肿瘤患者,共13个椎体,应用RFA联合PVP术治疗.观察术后患者疼痛情况(VAS评分)...
- 张鑫鑫徐立斌赵振国刘婷于胜吉
- 射频消融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伴有脊椎不稳的脊柱转移瘤疗效评价
- 本文评价了射频消融(RFA)联合经皮椎体成形(PVP)术治疗伴有脊椎不稳的脊柱转移瘤的可行性与疗效.
- 张鑫鑫徐立斌赵振国刘婷于胜吉
- 关键词:脊柱转移瘤射频消融经皮椎体成形术疗效评价
- 一种皮肤肿瘤的快速切除工具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皮肤肿瘤的快速切除工具,包括相互对应的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所述第一主体和第二主体上方分别安装有第一操作环和第二操作环,医生手指插入第一操作环和第二操作环内部进行操作,且所述第一主体内部设置有切割刀片;...
- 徐立斌刘婷赵振国
- 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毒致肝细胞癌风险的病毒学特征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研究启东高发区人群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HBeAg、共价闭环 DNA(cccDNA)的表达和 HBV 核苷酸1762/1764错义突变与肝细胞癌发生的关系。方法自1989年1月至2002年12月,随访启东地区377例临床诊断为慢性 HBV 感染的中年男性,选取发生肝癌的32例患者,与年龄、职业、生活环境相匹配的慢性 HBV 感染患者32例组成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队列。采用ELISA 法检测血清 HBeAg 表达情况,半巢式 PCR 扩增 HBV cccDNA,巢式 PCR 扩增 HBV X 基因并测序,分析核苷酸1762/1764点突变,比较肝癌组和对照组在 HBV 风险特征上的差异。结果肝癌组和对照组血清 HBeAg 的阳性率分别是53.1%(17/32)和15.6%(5/32)(p<0.01);HBV cccDNA 的阳性率分别是62.5%(21/32)和25.0%(8/32)(P<0.01);HBV 核苷酸1762/1764的突变率分别为82.1%(23/28)和71.4%(20/28)(p=0.425)。结论 HBeAg 和 cccDNA 所反映的 HBV 滴度和活跃复制状态与肝癌的发生密切关联,可作为预测肝癌发生的风险指标。
- 张峰邵永孚高纪东许杨刘国亭徐立斌吴志远高文红孙宗棠
- 关键词:肝炎乙肝肝炎E抗原乙型点突变
- 肋间后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躯干皮肤软组织缺损被引量:10
- 2016年
- 目的探讨应用肋间后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躯干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方法根据躯干缺损的大小、形状和位置,应用便携式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对肋间后动脉穿支血管进行定位,以选定的穿支血管为蒂,皮瓣最远端到穿支血管的距离略大于穿支血管到缺损最远端之间的距离,掀起穿支皮瓣,以穿支血管所在的位置为旋转点,旋转一定角度修复躯干缺损,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结果2009年10月至2015年10月,共为22例患者实施肋间后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手术。所应用的穿支血管包括肋间后动脉椎骨段穿支2例、肋骨沟段背外侧肌皮穿支8例、肋骨沟段外侧皮支穿支7例、肌内段肌皮穿支4例和肋下动脉穿支1例,皮瓣面积为12cm×4cm~30cm×10cm,穿支血管蒂长度3.5~7.0cm,平均4.8cm,穿支皮瓣旋转180°15例、150。4例、90°3例。术后19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3例术后出现皮瓣血运障碍,其中2例尖端部分坏死,分别应用植皮和再次转移1个穿支皮瓣的方法进行修复,1例皮瓣全部坏死,移植皮片修复创面。随访1~5年,平均3.5年,体表恶性肿瘤患者未见肿瘤复发,所有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对于中等大小的胸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采用肋间后动脉穿支蒂螺旋桨皮瓣修复是可行的方法。
- 朱珊刘元波于胜吉臧梦青陈博丁强张健华赵振国徐立斌张鑫鑫
- 关键词:穿支皮瓣肋间后动脉躯干
- 四肢与躯干Ⅱ期与Ⅲ期未分化高级别多形性肉瘤的综合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 目的 评价四肢与躯干未分化高级别多形性肉瘤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在内的综合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7年3月期间,发生于四肢与躯干软组织的131例临床分期为Ⅱ与Ⅲ期的未分化高级别多形性肉瘤患者...
- 张鑫鑫徐立斌赵振国许宋锋刘婷袁振南于胜吉
- 关键词:四肢躯干预后
- 四肢软组织肉瘤术中电子线放疗近期疗效和并发症的分析
- 范诚诚于胜吉冯勤付翟医蕊李明辉徐立斌赵志国陈辛元胡志辉张永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