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汤敏

作品数:111 被引量:194H指数:6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科研计划项目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4篇期刊文章
  • 32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9篇医药卫生
  • 4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0篇手术
  • 39篇动脉
  • 36篇微创
  • 34篇房颤
  • 27篇外科
  • 26篇消融
  • 24篇心脏
  • 22篇心房
  • 20篇心房颤动
  • 20篇主动脉
  • 19篇二尖瓣
  • 18篇冠状
  • 18篇冠状动脉
  • 16篇切口
  • 15篇动脉旁路
  • 15篇动脉旁路移植
  • 15篇旁路移植
  • 15篇外科治疗
  • 12篇外科手术
  • 10篇射频消融

机构

  • 108篇上海交通大学...
  • 5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上海市肺科医...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作者

  • 111篇汤敏
  • 108篇梅举
  • 73篇姜兆磊
  • 71篇丁芳宝
  • 69篇马南
  • 67篇刘浩
  • 42篇鲍春荣
  • 29篇沈赛娥
  • 24篇黄健兵
  • 23篇张俊文
  • 16篇尹航
  • 16篇杨琦
  • 14篇何毅
  • 12篇朱家全
  • 12篇吴淑彬
  • 11篇张韫佼
  • 4篇徐方杰
  • 4篇江雪艳
  • 3篇肖海波
  • 3篇黄建兵

传媒

  • 29篇中国胸心血管...
  • 21篇中国心血管病...
  • 13篇中华胸心血管...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4篇中国医师协会...
  • 3篇中国循环杂志
  • 3篇第15届中国...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第16届中国...
  • 2篇中国心脏大会...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华超声影像...
  • 1篇中华心血管病...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年份

  • 2篇2025
  • 5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8篇2020
  • 4篇2019
  • 7篇2018
  • 14篇2017
  • 19篇2016
  • 8篇2015
  • 13篇2014
  • 11篇2013
  • 10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07
1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应用于心脏外科手术的冷冻消融装置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心脏外科手术的冷冻消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冻消融探头、冷冻消融装置本体、介质供应管路以及连接端子;所述冷冻消融装置本体,为中通结构,包括相互连接的把手部和护套部;所述介质供应管路,贯通整个冷冻消...
梅举姜兆磊朱红桢马南汤敏刘浩
“一站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分析“一站式”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联合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1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接受“一站式”CEA+OPCABG治疗冠心病合并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常规行冠状动脉及颈动脉造影明确诊断冠心病及颈动脉狭窄。所有患者术中均先行CEA,再同期行OPCABG。结果共纳入12例患者,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58~69(63.7±3.4)岁。颈动脉狭窄均为单侧重度狭窄,狭窄程度为70%~90%,病变位置均位于颈动脉分叉或颈内动脉起始段。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一站式”CEA+OPCABG,术中移植桥血管2~4(2.8±0.6)支,CEA手术时间16~35(25.7±5.6)min。所有患者均顺利康复出院,围术期及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无脑卒中、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6~40个月,随访期间动脉桥血管通畅率为100.0%(12/12),静脉桥血管通畅率为95.5%(21/22);颈部血管超声显示颈动脉血流通畅,无明显狭窄。结论“一站式”CEA+OPCABG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早中期效果满意。
黄健兵姜兆磊梅举汤敏刘浩沈赛娥丁芳宝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心外膜环左心房消融联合肺静脉消融对心房颤动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 评价心外膜环左心房消融(CLAA)联合肺静脉隔离(PVI)治疗心房颤动(AF)的有效性。方法实验用猪30例,体重60~78 kg,应用抽签法随机分为3组:心房颤动对照组(AF组,n=10)、肺静脉消融组(PVI组,n=10)、环左心房消融联合肺静脉消融组(CLAA+PVI组,n=10)。通过心房快速起搏构建持续的AF模型。AF构建成功后,AF组不做消融处理;PVI组应用双极射频消融钳做肺静脉隔离消融;CLAA+PVI组应用双极射频消融钳先做肺静脉隔离消融,再做环左心房消融。消融后,应用电复律将所有AF猪恢复窦性心律,再次检测并比较各组AF易感性及AF维持时间的差异。结果 所有猪均经左心房快速起搏成功构建成稳定、持续的AF模型。PVI组和CLAA+PVI组顺利在心脏不停跳下实施心外膜消融术。单纯PVI使3例(15%)终止AF,CLAA+PVI使5例(62.5%)终止AF(P=0.022)。全部猪恢复窦性心律后,burst起搏可使AF组10例全都诱发成持续的AF;PVI组仅有3例(P=0.003)诱发成持续的AF,CLAA+PVI组(P〈0.001)无持续的AF诱发成功,均显著低于AF组;而PVI组与CLAA+PVI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1)。PVI组的房颤平均维持时间较AF组明显缩短(P=0.003);CLAA+PVI组也较AF组明显缩短(P〈0.001);与PVI组相比,CLAA+PVI组的房颤平均维持时间也明显缩短(P=0.008)。结论 与单纯PVI相比,CLAA+PVI可以更有效终止AF,抑制AF的复发,提高AF的治疗效果。
姜兆磊尹航梅举马南丁芳宝鲍春荣汤敏
关键词:心房颤动肺静脉隔离左心房心外膜
经右胸微创外科治疗成人房间隔缺损合并心房颤动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经右胸微创切口房间隔缺损(房缺)修补术中同期应用双极射频消融钳的CoxMazeⅣ术治疗成人房缺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效果。方法 2012年8月至2016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胸外科经右胸微创切口房缺修补手术同期应用双极射频消融钳行CoxMazeⅣ术35例,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45~73岁。房颤病程为5个月至14年,持续性房颤10例,长程持续性房颤25例。左心房直径为39~60 mm;左心室射血分数为48%~62%;房缺大小20~35 mm;合并二尖瓣轻中度以上关闭不全10例,三尖瓣轻中度以上关闭不全19例。经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经右胸微创切口应用双极消融钳作CoxMazeⅣ手术,先行左房消融,再行右房消融;对于二尖瓣或三尖瓣存在轻中度以上反流的,术中采用二尖瓣或三尖瓣成形术矫治瓣膜病变;存在中度以上反流的,术中加用人造半软质"C"形成形环;闭合房缺(若房缺直径≥2 cm,多采用自体心包补片闭合房缺;房缺直径<2 cm,则多采用直接缝合法)。结果 35例患者顺利完成房缺修补手术及CoxMazeⅣ术,无转为正中开胸者。体外循环时间为92~145(120.1±14.1)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2~108(79.5±12.2)min。围术期无死亡病例,无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例,胸腔积液1例,胸壁皮下气肿1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7~20(10.1±2.7)d。术毕复跳时,窦性心律25例(71.4%),交界性心律9例(25.7%),房颤心律1例(2.9%)。出院时,33例(33/35,94.3%)维持窦性心律。术后随访3~47(22.8±12.2)个月,32例(32/35,91.4%)维持窦性心律,术后2年累计窦性心律维持率为89.1%±6.0%。结论成人经右胸微创切口行房缺修补手术时,同期可安全、有效地应用双极射频消融钳作CoxMazeⅣ术治疗房颤,早、中期效果满意。
姜兆磊梅举汤敏马南刘浩丁芳宝鲍春荣沈赛娥
关键词:心房颤动房间隔缺损
改良人工腱索联合瓣环成形术在二尖瓣脱垂修复中的应用及远期随访结果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索改良的人工腱索技术联合人工瓣环成形术修复二尖瓣前叶或/和后叶脱垂引起的二尖瓣关闭不全及其近、远期随访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应用改良人工腱索技术联合人工瓣环成形术修复二尖瓣前叶或/和后叶脱垂引起的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1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9例、女43例,年龄5~73(51.4±14.4)岁。术中在脱垂瓣叶对应的乳头肌上将不带垫片的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缝线作U型缝合,两头的针线则均在距缘3~5 mm处缝合于脱垂瓣叶的游离缘,先将每根线在脱垂的瓣缘缝两针,在置入C型二尖瓣成形环后,通过左心室的反复注水试验,调整人工腱索的长度至最佳位置,直至完全纠正瓣叶脱垂和二尖瓣反流,最后每根针线再在瓣缘缝一针,打结固定。结果全组患者均成功行二尖瓣成形术,每例患者平均植入1~3(2.4±0.7)根e PTFE人工腱索。二尖瓣成形术后,术中经胸超声心动图提示78例患者无二尖瓣反流,34例患者为轻度二尖瓣反流。出院时,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提示二尖瓣无反流72例,轻度反流39例,轻中度反流1例。与术前相比,术后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明显缩小[(58.6±8.7)mm vs.(50.7±6.3)mm],P〈0.001]。术后随访3~105(41.5±24.8)个月时,无反流或轻度反流93例,轻中度反流16例,中度反流3例。术后5年,中度以上二尖瓣关闭不全免除率为95.1%±3.0%。结论应用该改良人工腱索技术联合人工瓣环成形术修复瓣叶脱垂引起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操作简单易行,人工腱索的调整、固定方便,近、远期效果良好。
姜兆磊梅举丁芳宝马南袁源鲍春荣汤敏刘浩
关键词:二尖瓣关闭不全人工腱索膨体聚四氟乙烯
儿童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的外科治疗
背景:冠状动脉一支或主要分支或两支均可起源于肺动脉的发病率甚低,每3O万新生儿中仅有1例,占先天性心脏病的0.25-0.50%.其中以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ALCAPA)最常见,约占90%.此类患儿在出生后的最初几小时...
丁芳宝梅举张蕴佼鲍春荣黄建兵马南汤敏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畸形心脏外科手术
超微创外科治疗孤立性房颤的效果与地位
目的:报告全胸腔镜下经左胸径路超微创外科射频消融治疗孤立性房颤的技术和中期结果。方法: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对孤立性房颤病人51例(男性35例,女性16例)行左侧胸壁径路超微刨外科治疗。结果:51例患者手术过...
梅举马南丁芳宝肖海波胡丰庆陈寅汤敏
关键词:孤立性房颤微创手术射频消融疗效评价
文献传递
MIDCAB术治疗心肌桥与非心肌桥性左前降支病变的临床效果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 比较微创直视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治疗心肌桥与非心肌桥性左前降支(LAD)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5月至2013年5月,37例冠心病患者在我院行MIDCAB手术,其中男性29例,女性8例,年龄48~76(62.9±6.8)岁.术前冠心病造影诊断:心肌桥致LAD重度狭窄12例(心肌桥组),非心肌桥性LAD闭塞或LAD重度狭窄25例(非心肌桥组).37例患者均经左胸前侧第4或第5肋间6 cm左右的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完成LIMA-LAD吻合.结果 全组37例MIDCAB手术均顺利完成,无术中转为正中开胸手术,手术时间为117~143 min,围术期均未输血.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为4~16 h,ICU停留时间为22~45 h,术后住院时间为6~10 d,全部患者术后无急性心梗和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及术后死亡,心肌桥组与非心肌桥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随访3~87 (27.59±19.15)个月,所有患者均做多层CT检查,LIMA-LAD吻合口通畅率为100%,全部患者没有心绞痛症状.结论 MIDCAB治疗心肌桥与非心肌桥性LAD病变可取得相同的优良效果.
姜兆磊梅举汤敏马南张後文丁芳宝刘浩尹航
关键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微创手术心肌桥
MIDCAB术治疗心肌桥与非心肌桥性LAD病变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报告微创直视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治疗心肌桥与非心肌桥性LAD病变的临床效果的比较,以及MIDCAB术中左乳内动脉(LIMA)—左前降支(LAD)旁路移植术中期通畅率.
梅举汤敏鲍春荣张俊文丁芳宝刘浩
温度和二次刺激对中性粒细胞反应能力的影响
2011年
目的采用体外模型方法研究中性粒细胞经历体外循环中温度的初始启动作用后,遭遇二次刺激时反应能力的变化。方法抽取60例健康志愿者的血样,提取中性粒细胞,根据体外循环的温度变化,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常温、微温、中低温、深低温和复温过热组5组,每组12例。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仪建立温度对中性粒细胞刺激的体外模型,每组内设定5个时间点,分别为T0:体外循环起点,T1:复温起点,T2:复温后0.5 h,T3:复温后1 h,T4:复温后1.5 h。在T2、T3、T4点加入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刺激0.5 h,测定膜结合弹性蛋白酶(membrane-bound elastase,MBE)活性,作为中性粒细胞受到二次刺激时的反应能力指标。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协方差分析,如果主效应存在差异,则采用Bonferroni法进行两两比较。结果各温度组之间MBE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72,P=0.002):常温与微温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9±4.5 ng/106细胞数vs.76.5±3.6 ng/106细胞数,P=0.134),但常温和微温组均高于其余各组(P=0.001),复温过热组高于深低温组(61.2±2.7 ng/106细胞数vs.50.9±3.7 ng/106细胞数,P=0.005),中低温组(56.4±3.2 ng/106细胞数)与深低温(P=0.107)、复温过热组(P=0.1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时间点加入PAF后5组间MBE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66,P=0.03):T4>T2(70.9±2.5 ng/106细胞数vs.59.9±2.3 ng/106细胞数,P=0.027),T3(65.5±1.8 ng/106细胞数)与T2(P=0.168)、T4时间点(P=0.292)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体外循环中常温、微温、复温过热可增强中性粒细胞对二次刺激的反应能力,促进MBE的释放;复温期间存在中性粒细胞易激惹的时间窗。
赵晓刚汤敏顾严己陈长志
关键词:体外循环温度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