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月明

作品数:12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唐山工人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缺血
  • 4篇急性
  • 3篇血性
  • 3篇溶栓
  • 3篇鼠脑
  • 3篇卒中
  • 3篇细胞
  • 3篇细胞移植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脑缺血
  • 3篇基质
  • 3篇基质细胞
  • 3篇梗死
  • 3篇骨髓
  • 3篇骨髓基质
  • 3篇骨髓基质细胞
  • 3篇骨髓基质细胞...
  • 3篇阿替普酶
  • 3篇大鼠脑

机构

  • 7篇唐山工人医院
  • 5篇河北医科大学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华北理工大学

作者

  • 12篇田月明
  • 9篇曹亦宾
  • 7篇刘静华
  • 5篇马建国
  • 5篇佟旭
  • 3篇王海英
  • 3篇谢艾玲
  • 3篇王建华
  • 3篇吕宪民
  • 3篇史楠
  • 2篇何世东
  • 2篇刘静
  • 2篇阚凤杰
  • 1篇佟旭
  • 1篇吕燕华
  • 1篇李欣
  • 1篇陈丽丽
  • 1篇王拥军
  • 1篇刘丽娟
  • 1篇史楠

传媒

  • 2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国际脑血管病...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春西汀致过敏性哮喘1例被引量:11
2008年
田月明
关键词:哮喘
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后即刻应用普通肝素抗凝治疗的临床研究
阚凤杰曹亦宾吕燕华刘丽娟田月明佟旭陈丽丽马建国
阿替普酶联合肝素治疗在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联合肝素治疗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6年1月到2015年5月,我们在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唐山工人医院神经内科连续登记发病在4.5h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93...
刘静华佟旭曹亦宾史楠田月明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卒中阿替普酶肝素安全性有效性
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冶疗大鼠脑缺血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细胞(BMSCs)对脑缺血治疗作用和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对照组和实验组于建模成功后24 h分别经尾静脉注入等体积的PBS液和已制备好的同种异体BMSCs悬液。脑缺血治疗后1、3、7、14、28 d时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HE染色判断病变的范围及病理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时间点脑组织Bc l-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在移植后3、7、14、28 d,实验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体积及Bax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Bc l-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经静脉途径移植BMSCs可显著促进脑缺血梗死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缩小梗死体积;通过上调Bc l-2蛋白表达、下调Bax蛋白表达,减少神经细胞凋亡可能是其主要机制之一。
王海英谢艾玲刘静华王建华田月明吕宪民曹亦宾马建国
关键词:骨髓基质细胞脑梗死BCL-2BAX
阿替普酶联合肝素治疗在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被引量:3
2015年
阿替普酶是唯一获得循证医学支持并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的药物[1]。目前公认在发病4.5 h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能实现早期血管再通,迅速恢复脑血流,挽救缺血半暗带,从而降低卒中患者致残率[2]。溶栓结束后,需要继续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以巩固溶栓疗效,否则可能再次形成血栓,造成开通的靶血管再闭塞。为了权衡出血风险,美国、欧洲和中国卒中指南一致推荐抗栓治疗应推迟到溶栓24 h后开始。
刘静华佟旭曹亦宾史楠田月明
关键词:阿替普酶溶栓时间缺血半暗带血管再闭塞NIHSS血管再通
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脑缺血模型的实验研究
王海英刘静华谢艾玲吕宪民王建华田月明何世东李健曹亦宾马建国
该课题首次提出了诱导后的BMSCs不适合做为移植的种子细胞;通过免疫组化Brdu单双染技术,证实植入的细胞大多归至缺血半球,对侧半球及其他组织器官偶见,部分细胞存活至少1月,植入细胞可向神经组织分化并可能部分替代受损神经...
关键词:
关键词:骨髓基质细胞移植脑缺血治疗动物实验
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对大鼠脑缺血后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王海英谢艾玲刘静华王建华田月明何世东吕宪民曹亦宾马建国
关键词:骨髓基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BCL-2BAX
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在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静脉溶栓治疗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在发病4.5h内接受rtPA静脉溶栓的连续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rtPA剂量分为小剂量组(0.5—0.8mg/kg,最大剂量50mg)和标准剂量组(0.9mg/kg,最大剂量90mg)。比较2组有症状颅内出血(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sICH)[分别采用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 NINDS )、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Ⅱ(European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Ⅱ,ECASS Ⅱ)以及欧洲卒中溶栓安全监测研究(Safe Implementation of Thrombolysis in Stroke-Monitoring Study,SITS—MOST)的3种定义]、90d死亡、90d转归良好[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0~1分]和生活自理(mRS评分0~2分)的发生率。结果共纳入163例患者,小剂量组74例,标准剂量组89例。小剂量组高血压(44.6%对68.5%;χ……2=9.490,P=0.002)和糖尿病(5.4%对28.1%;χ^2=14.216,P〈0.001)的患者构成比显著低于标准剂量组,而吸烟(56.8%对38.2%;χ^2=5.590,P=0.018)和小动脉闭塞性卒中(21.6%对10.1%;χ^2=4.122,P=0.042)的患者构成比显著高于标准剂量组。在校正年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缺血性卒中分型后,多变量二分类logistic分析显示,2组之间NINDS定义的sICH[10.8%对9.0%;优势比(odds ratio,OR)1.077,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338~3.436]、ECASSⅡ定义的sICH(9.5%对9.0%;OR0.976,95%CI0.296~3.221)、SITS—MOST定义的sICH(8.1%对4.5%;OR2.269,95%CI0.522~9.852)、90d死亡(17.6�
田月明佟旭曹亦宾刘静华史楠
关键词:卒中血栓溶解疗法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内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前、后循环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meta分析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 比较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前、后循环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利用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 Library(2016年第1期)、EMbase、Web of Science和Wang Fang Data,查找国内外有关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在前循环与后循环卒中患者中的疗效对比的观察性队列研究,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6年1月。由2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后,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从而比较前、后循环卒中患者在溶栓后发生症状性脑出血、所有脑出血、院内或90 d死亡、出院或90 d良好预后的情况有无差别。结果 最终纳入9个观察性队列研究,共计3592例患者,前循环卒中有3177例(占88.4%),后循环卒中有415例(占11.6%)。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前循环卒中相比,后循环卒中溶栓后发生症状性脑出血(OR=0.29,95%CI=0.11-0.80,P=0.017)和所有脑出血(OR=0.27,95%CI=0.16-0.46,P〈0.001)的风险更低,并且后循环卒中患者在出院时或溶栓后90 d的良好预后比例更高(OR=1.73,95%CI=1.23-2.41,P=0.001),但是两组患者的院内或90 d死亡情况却无显著差异(OR=0.67,95%CI=0.39-1.16,P=0.155)。结论与前循环卒中相比,后循环卒中患者在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脑出血风险更低,短期功能预后更好,更安全有效。但受纳入研究的数量和质量所限,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
佟旭郑华光曹亦宾王拥军王伊龙刘静刘静华田月明史楠崔颖李晶晶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前循环后循环溶栓META分析
替格瑞洛片治疗脑动脉狭窄伴小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观察替格瑞洛联合普罗布考+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PAS)治疗脑动脉狭窄伴小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40例脑动脉狭窄伴小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70例。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1),每天1次,每晚睡前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d^(-1),口服普罗布考,每次0. 5 g,于每天早、晚餐服用,均连续服用3个月。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替格瑞洛治疗,首剂服用180 mg,之后服用90 mg·d^(-1),每天1次,连续服用3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检测2组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管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水平,观察2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8. 57%(69例/70例)和80. 00%(56例/7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TC分别为(4. 19±0. 28)和(5. 24±0. 34) mmol·L^(-1),TG分别为(1. 72±0. 25)和(1. 96±0. 29) mmol·L^(-1),HDL-C分别为(1. 87±0. 36)和(1. 50±0. 23) mmol·L^(-1),LDL-C分别为(2. 45±0. 34)和(3. 06±0. 38)mmol·L^(-1),ET-1分别为(60. 46±12. 82)和(69. 33±14. 03)μg·L^(-1),NO分别为(381. 71±68. 21)和(335. 95±58. 02)μmol·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2组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胃肠道反应和皮疹,对照组和试验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 43%(8例/70例)和14. 29%(10例/7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替格瑞洛联合PAS方案治疗脑动脉狭窄伴小血管病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PAS方案,其能够有效调节内皮功能,且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李欣侯金宇田月明刘静阚凤杰曹亦宾
关键词:脑动脉狭窄内皮功能临床疗效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