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骁

作品数:79 被引量:510H指数:11
供职机构:北京积水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委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机械工程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52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 10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7篇医药卫生
  • 2篇机械工程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8篇颈椎
  • 29篇置换术
  • 27篇椎间盘
  • 16篇术后
  • 15篇随访
  • 15篇颈椎间盘
  • 14篇椎间盘置换
  • 13篇骨化
  • 12篇脊柱
  • 11篇手术
  • 11篇人工颈椎间盘
  • 11篇节段
  • 10篇腰椎
  • 10篇置换术后
  • 10篇疗效
  • 9篇退行性
  • 9篇人工椎间盘
  • 9篇颈椎病
  • 8篇人工颈椎间盘...
  • 8篇椎间盘置换术

机构

  • 78篇北京积水潭医...
  • 11篇北京市创伤骨...
  • 4篇昆明医科大学
  • 3篇清华大学
  • 2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北京医院
  • 1篇浙江中医药大...
  • 1篇中国医师协会
  • 1篇北京中医医院...

作者

  • 78篇韩骁
  • 64篇田伟
  • 33篇何达
  • 21篇刘波
  • 18篇王晋超
  • 16篇吕艳伟
  • 11篇李志宇
  • 10篇张宁
  • 9篇阎凯
  • 9篇行勇刚
  • 8篇刘亚军
  • 7篇袁强
  • 6篇李勤
  • 5篇孙玉珍
  • 5篇于杰
  • 5篇胡临
  • 5篇石锐
  • 4篇李楠
  • 4篇杨菲菲
  • 4篇程晓光

传媒

  • 9篇山东医药
  • 8篇中华骨科杂志
  • 6篇中华医学杂志
  • 4篇中华外科杂志
  • 3篇中国脊柱脊髓...
  • 3篇骨科临床与研...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中华创伤骨科...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中华骨与关节...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医正骨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脊柱外科杂志
  • 1篇家庭医药(快...
  • 1篇中华现代护理...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骨科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年份

  • 6篇2021
  • 5篇2020
  • 7篇2019
  • 16篇2018
  • 7篇2017
  • 5篇2016
  • 10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5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3篇2008
7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假体终板与邻近椎体间的即刻稳定性观察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观察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假体终板与邻近椎体间的即刻稳定性。方法采集6具青年男性新鲜尸体的颈椎标本,截取C2~T2节段,于C4、C5节段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将标本置于MTS-858Bionix生物力学试验机上,采用放射立体照相测量分析(RSA)技术分别测量颈椎标本过屈、过伸运动时假体终板与邻近椎体间的相对移位程度及最大移位程度(MTPM)。结果过屈运动时假体终板与上、下方椎体相对移位程度95%CI分别为0.07~0.15、0.07~0.19 mm,过伸运动时分别为0.06~0.18、0.05~0.18 mm,假体终板与邻近椎体间在前后方、分离和侧方的相对移位程度及MTPM均为±0.2 mm。过屈运动时假体终板与邻近椎体间前后方、分离和侧方分别移位(-0.03±0.04)、(-0.02±0.07)、(0±0.10)mm,过伸运动时分别为(0.02±0.04)、(0.01±0.08)、(0±0.11)mm;各方向移位程度比较,P均>0.05。过屈、过伸两种运动方式下,假体终板与邻近椎体间前后方、分离和侧方分别移位(-0.004±0.040)、(-0.006±0.080)、(-0.002±0.100)mm,P均>0.05。结论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即刻行过屈、过伸活动时,假体终板与邻近椎体间的移位程度较小、稳定性高。
韩骁田伟何达行勇刚李楠吕艳伟
关键词:人工椎间盘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治疗退行性颈椎管狭窄症的长期随访研究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评估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治疗退行性颈椎管狭窄症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7年12月间行单节段Bryan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治疗退行性颈椎管狭窄症且术后随访10年以上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8例,女15例;年龄39-76岁,平均(56.7±8.0)岁。手术节段:C3,4节段1例,C4,5节段11例,C5,6节段26例,C6,7节段5例。根据患者的术前症状及影像学明确的压迫位置,将患者分为三组:神经根型组15例,脊髓型组10例,混合型组18例。影像学评估指标包括颈椎整体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手术节段ROM、手术节段Cobb角。临床功能评估指标包括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Odom标准。三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组间计数资料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组内手术前后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脊髓型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Cobb角为1.29°±1.34°(t=4.606,P=0.001)、神经根型组为0.71°±2.20°(t=2.355,P=0.034)、混合型组为0.69°±2.12°(t=3.312,P=0.004),较术前均有明显下降。脊髓型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ROM为6.41°±4.87°,较术前(11.46°±5.19°)明显下降(t=3.589,P< 0.05),其余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其余影像学指标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神经根型组JOA评分为(16.33±0.75)分(t=5.857,P< 0.001),脊髓型组为(16.00±1.05)分(t=8.337,P< 0.001),混合型组(14.78±1.69)分(t=4.045,P< 0.001);神经根型组NDI为13.07%±5.90%(t=7.097,P< 0.001),脊髓型组为12.60%±4.22%(t=7.319,P< 0.001),混合型组为23.11%±14.18%(t=4.229,P< 0.001),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神经根型组及脊髓型组患者末次随访时JOA评分(LAD-t=3.770,4.080,P< 0.05)、NDI(LAD-t=2.850,2.643,P< 0.05)及Odom优良率(H=2.719,2.411,P< 0.05)均优于混合型患者。结论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治疗退行
韩骁田伟刘波何达宋卿鹏张宁王晋超冯啸李祖昌
关键词:颈椎椎管狭窄随访研究
人工椎间盘矢状面覆盖比对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椎旁骨化的影响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探讨Bryan人工椎间盘矢状面覆盖比(SCR)与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椎旁骨化(PO)形成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2007年12月因颈椎退行性疾病行单节段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患者临床资料,共71例,所有患者均随访>10年,在术后即刻侧位X线片上测量人工椎间盘SCR。末次随访时,通过CT与X线片结合评估置换节段PO分级。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人工椎间盘SCR、年龄等因素对高等级PO形成的影响。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阳性结果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进行检验与量化。结果末次随访时,71例患者中66例出现PO,其中0级5例,1级16例,2级25例,3级7例,4级18例。高等级(34级)PO患者人工椎间盘SCR小于低等级PO(02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研究的相关因素中,仅人工椎间盘SCR是PO形成的影响因素(比值比0.659,P <0.05)。人工椎间盘SCR预测PO形成的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78(95%置信区间0.7760.981),且计算得出人工椎间盘SCR的最佳判断阈值为95%。结论人工椎间盘SCR是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PO形成的影响因素,人工椎间盘过小会造成术后远期高等级PO形成的概率增大,置入的人工椎间盘SCR应尽量> 95%。
韩骁田伟何达宋卿鹏张宁李祖昌王晋超
关键词:椎间盘退行性变假体和植入物
Bryan假体安置因素对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远期疗效的影响
2018年
目的探讨Bryan人工间盘覆盖比和端板角等假体安置因素对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后远期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2003年12月至2007年12月86例患者共101个节段因颈椎退行性疾病行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且随访10年以上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54±9)岁,其中男51例,女35例,71例为单节段置换,15例为双节段置换。术后中立位x线片上测量人工间盘覆盖比和人工间盘端板角。依据人工间盘覆盖比是否〉95%和人工间盘端板角是否后凸将患者分为2组:手术理想组43个节段和手术欠佳组58个节段。分别于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评估患者影像学指标包括:手术节段活动度、手术节段COBB角、椎旁骨化分级和是否出现手术节段活动度丧失、局部后凸和高等级椎旁骨化。分别于术前和末次随访时评估患者临床功能指标包括: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Odom’s标准并计算JOA改善率、NDI%下降情况和Odom’s优良率。连续变量数据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分级变量数据使用Mann—Whitney检验进行s析。结果手术理想组患者37例,男23例,女14例,年龄(52±8)岁;手术欠佳组患者49例,男28例,女21例,年龄(55±10)岁。两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活动度、手术节段COBB角、活动度丧失率、局部后凸及高等级PO的发生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t=5.608、3.812,χ^2=15.097、18.334、27.141,均P〈0.05)。手术理想组和手术欠佳组患者JOA改善率分别为69%±39%和66%±44%,NDI%分别下降14%±8%和11%±8%,Odom’s标准优良率分别为97.3%和83.7%,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07、1.483,Z=0.989,均P〉0.05)。结论假体安置因素会影响人工间盘置换术后远期手术节段活动度、局部后凸和高�
宋卿鹏田伟何达韩骁张宁王晋超李祖昌
关键词:长期随访
年龄及融合术式与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再手术的关系被引量:14
2019年
目的:探讨患者初次手术时年龄及融合术式与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再手术的关系。方法:从2013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脊柱外科接受腰椎后路融合术治疗的患者中,选取腰椎后路融合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且再次进行手术治疗的113例患者作为再手术组,初次手术时年龄49~79岁(56.4±2.1岁),其中接受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67例,后外侧腰椎融合术(PLF)23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LIF)21例;随访时间9~42个月(24.6±1.1个月)。同时,匹配226例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未发生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初次手术时年龄46~82岁(57.1±1.1岁),其中接受PLIF 97例,PLF 45例,TLIF84例,随访时间为9~48个月(24.9±0.6个月)。对两组患者接受融合术前和末次随访时(2017年12月)进行腰痛VAS和腰椎JOA评分。应用卡方检验、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初次手术时年龄、性别分布、婚姻情况、文化程度、体质指数(BMI)、融合术式、融合节段个数、椎板是否切除及是否悬浮固定的分布差异,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初次手术时年龄及融合术式与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再手术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性别分布、婚姻情况、文化程度、BM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初次手术时年龄、融合术式、融合节段个数、椎板是否切除及是否悬浮固定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OR值为1.23,95%CI为1.12~3.56;两组患者接受PLF、TLIF对比接受PLIF的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OR值及95%CI分别为0.76(0.34~0.89)、0.68(0.25~0.82)。调整融合术式、融合节段个数、椎板是否切除及是否悬浮固定等变量后,初次手术时年龄≥60岁对比<60岁的患者,a OR值为2.54,95%CI为1.23~3.56;调整年龄、融合节段个数、椎板是否切除及是�
李加宁田伟韩骁安岩
关键词:再手术年龄
应用矢状位重建CT进行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手术方式的选择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应用矢状位重建CT明确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PLL)患者手术方式选择的策略。方法选取2007年7月至2010年11月所有因OPLL进行手术治疗并获得超过1年随访的161例患者。其中男性106例,女性55例。手术时年龄26—77岁,平均54.5岁。随访时间12~54个月,平均28个月。40例患者接受颈椎前路手术(前路组)。其中14例接受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26例接受颈前路间盘切除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120例患者接受颈椎后路棘突纵割式颈椎管扩大人工骨桥成形术(SLAC手术)(后路组)。1例患者接受前后路联合手术。矢状位重建CT显示,前路组造成脊髓压迫的主要诊断为颈椎间盘突出,后路组为OPLL;前路组患者脊髓压迫的节段数量为1—2节,后路组患者脊髓压迫的节段数量为1—5节,以2~4节为主;前路组OPLL分型为节段型或局限型,以节段型为主;后路组各型的分布较为平均。后路手术患者应用改良K线的方法分组,并进行临床效果的比较。改良K线是矢状位重建cT上连接枢椎及C,椎管中点的连线。脊髓压迫未超过K线为阳性组,超过K线为阴性组。采用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并对矢状位cT颈椎整体曲度及中立位X线颈椎整体曲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前路组患者末次随访的JOA改善率(72%±27%)较后路组(59%±35%)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8,P=0.027)。后路组患者中,改良K线阳性患者末次随访时的JOA改善率(63%士37%)高于阴性的患者(49%±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0,P=0.034)。矢状位cT颈椎整体曲度为11±±9±与中立位X线颈椎整体曲度10°±10°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有较强的相关性(r=0.947,P〈0.01)。结论OPLL手术方式的选择,需应用矢状位重建CT,结合脊髓压迫的主要诊断、压迫的节段
田伟韩骁刘波吴静晔马赛张宁郑山于杰冯学会翁崇
关键词:颈椎
术中剪切波弹性成像测量脊髓弹性模量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 :探讨术中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测量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脊髓弹性模量变化的可行性与应用价值。方法:对17例行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术中SWE。其中男11例,女6例;年龄58.18±11.49岁(37~78岁);病程2~180个月(62.06±52.54个月);4例C3/4,4例C4/5,5例C5/6,2例C3/4、C4/5,1例C4/5、C5/6,1例C5/6、C6/7;术前JOA评分为6.5~15分(10.74±2.62分),身体质量指数(BMI)为26.02±3.15kg/m2(19.33~30.76kg/m2),病变节段脊髓扁平率为(40.07±9.43)%(24.14%~52.93%)。术中定量测量正常节段和受压节段脊髓弹性模量的均值(Mean)、最大值(Max)、最小值(Min)及标准差(SD),并重复操作两次,对前后两次测量的数据结果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检验其重测信度。应用配对t检验分析两组弹性模量的差异,使用t检验分析不同性别正常脊髓弹性模量的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患者年龄及BMI与正常节段脊髓弹性模量的关系,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患者病程、脊髓扁平率及JOA评分与受压节段脊髓弹性模量的关系。结果:正常节段脊髓弹性模量ICC为0.964(95%CI:0.902~0.987),受压节段脊髓弹性模量的ICC为0.842(95%CI:0.564~0.943)。受压节段脊髓弹性模量的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均显著低于正常脊髓(P<0.01)。患者BMI与正常节段脊髓弹性模量间呈正相关(R^2=0.39,P=0.005),年龄与正常脊髓弹性模量无显著相关性(P=0.88)。男性与女性间正常脊髓弹性模量无显著性差异(P=0.68)。病程、脊髓扁平率、JOA评分与受压节段脊髓弹性模量均无显著相关性(分别为:R^2=0.001,P=0.89;R^2=0.004,P=0.80;R^2=0.11,P=0.19)。结论:术中SWE测量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脊髓的弹性模量具有可行性,并发现病变脊髓的弹性模量会有所下降。
宋卿鹏田伟陈涛何达韩骁李祖昌王晋超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弹性模量
一种组合式弹性人工椎间盘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组合式弹性人工椎间盘,包括上终板、下终板、包膜,以及至少三层髓核弹性圈组合而成的多层髓核结构;所述多层髓核结构的每层髓核弹性圈的内径由内到外依次增大,包膜包裹在最外层髓核弹性圈的外周,髓核弹性圈和包膜均固...
石锐韩骁田伟
文献传递
脊髓型颈椎病颈髓与手术效果间关系的DTI研究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对评价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效果和脊髓术后恢复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33例接受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术前和术后3个月分别进行常规MRI和DTI扫描,通过计算手术改善率将患者分为改善较好组(19例)和不好组(14例),比较两组患者最狭窄层面的术前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率(MD)、轴向扩散率(AD)、纵向扩散率(RD)值的差异,分析术前DTI各参数值与改善率的相关性,比较术前与术后3个月DTI各参数值的变化。结果:较之改善不好组,改善较好组最狭窄层面的术前FA值较高,MD和RD值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A值:Z=-2.315,P=0.021;MD值:Z=-2.114,P=0.035;RD值:Z=-2.295,P=0.022)。术前DTI各参数值与改善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FA、MD、AD、RD值的P值分别为0.527、0.608、0.082、0.753)。所有患者术后FA值较术前显著增高(t=-3.124,P=0.004),而MD、AD和RD值的变化则没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331、0.307、0.103)。结论:DTI参数对评价手术预后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特别是FA值可在术后早期评价颈髓恢复情况。
蒋雯韩骁李广祺李东航王晋超于爱红郭华程晓光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扩散张量成像手术效果磁共振成像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对颈椎退行性疾病的长期疗效观察被引量:9
2018年
目的探讨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对颈椎间盘突出症与退行性颈椎管狭窄症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2003年12月至2007年12月行单节段Bryan人工间盘置换术且随访超过10年的患者68例的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3例,女性25例,年龄(46±8)岁。依据术前CT及MRI结果将患者分为2组:颈椎间盘突出症组(27例)和退行性颈椎管狭窄症组(41例)。比较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评估的临床功能指标[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Odom评分]和影像学指标(手术节段活动度、颈椎整体活动度、手术节段COBB角)。连续变量数据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颈椎间盘突出症组JOA改善率为83%±22%,NDI%下降14%±9%,Odom评分为优者17例、良10例;退行性颈椎管狭窄症组JOA改善率为68%±34%,NDI%下降11%±7%,Odom评分为优者19例、良18例、可4例。颈椎间盘突出症组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活动度为10°±4°,退行性颈椎管狭窄症组为7°±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4,P=0.026)。颈椎间盘突出症组末次随访时颈椎整体活动度为50°±9°,退行性颈椎管狭窄症组为44°±1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2,P=0.038)。结论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对颈椎退行性疾病有满意的长期疗效,颈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颈椎整体活动度和手术节段活动度的保留均优于退行性颈椎管狭窄症患者。
宋卿鹏田伟何达韩骁张宁王晋超李祖昌
关键词:颈椎间盘突出症长期随访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