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利
- 作品数:75 被引量:322H指数:11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市民健康培育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计划面上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 经皮骶骨成形术治疗骶骨转移瘤患者的临床疗效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探讨经皮骶骨成形术治疗肿瘤晚期骶骨转移瘤患者的止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09年2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科使用C型臂X线机引导下对38例肿瘤晚期患者49处骶骨转移灶行经皮骶骨成形术,通过分析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止痛药物服用情况、术后疼痛缓解程度以及并发症评价临床效果。结果 49处骶骨转移灶手术穿刺全部成功,无穿刺部位血肿、神经损伤、肺栓塞等并发症,患者当天即可下地活动,术后1周左右出院。单处病灶手术中位时间29min(25~35 min),平均骨水泥的注射量为(3.05±0.67)mL,7处病灶发生骨水泥渗漏,渗漏率为14.3%,但均未引起临床症状。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以上,术后24hVAS评分由术前(7.61±0.97)分降至(1.74±1.99)分,术后1个月降至(1.61±1.82)分,术后3个月降至(1.50±1.78)分。术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与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时治疗有效率为92.1%,24例完全不需止痛药(63.2%),9例止痛药级别降低(23.7%),3例止痛药服用剂量减少(7.9%),2例(5.3%)维持原级别及剂量。3个月内死亡4例。结论采用经皮骶骨成形术治疗肿瘤晚期骶骨转移瘤患者创伤小、安全性高,可快速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冯飞陈浩贾璞包利许峰唐海
- 关键词:骶骨肿瘤
- 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后手术椎体再发骨折比较被引量:21
- 2017年
- 目的研究对比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术后1年发生手术椎体再发骨折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5年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并能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809例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PVP组536例,PKP组273例,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测量获得的骨密度值、骨水泥注入量、术后复查影像学随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 h和术后12个月手术椎体高度间的差异,包括再骨折发生率、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率、再骨折所造成的手术椎体高度丢失率。结果 PVP组29例患者(手术治疗43个椎体,再骨折35个椎体)发生了手术椎体再骨折,再骨折发生率5.41%;PKP组34例患者(手术治疗45个椎体,再骨折39个椎体)发生了手术椎体再骨折,再骨折发生率12.45%。PKP组的手术椎体再骨折发生率及手术椎体高度丢失率均高于PVP组(P<0.05)。结论椎体强化术后椎体的再骨折风险与术式有关,PKP较PVP术后手术椎体再骨折风险较高。
- 张湛金王煜巍陈浩贾璞包利冯飞唐海
- 关键词:椎体压缩骨折椎体成形术椎体后凸成形术再骨折
- 骨囊袋填充椎体成形术治疗经非手术治疗失败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观察骨囊袋填充椎体成形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失败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02—2021-02采用骨囊袋填充椎体成形术治疗经非手术治疗失败的57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C型臂X线机透视引导下穿刺针经单侧椎弓根入路直达椎体中心位置,拔除针芯,缓慢置入精细钻至距离椎体前1/4位置,置入金属扩张器,扩张骨折椎体后置入骨囊袋,通过特制输送装置将骨水泥灌注至骨折椎体内,透视确认骨水泥灌注充分且位置良好后停止灌注。结果5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获得至少12个月随访。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出血。8例出现骨水泥渗漏,其中椎体前方渗漏2例,椎体侧方渗漏3例,椎间隙渗漏3例。未出现脊髓、硬膜囊、胸腰椎神经根损伤与压迫,未出现骨水泥毒性反应、肺栓塞。术后第1天与术后1年的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脊柱局部后凸角均较术前明显降低,而QOL评分、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疼痛VAS评分、ODI指数、QOL评分、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脊柱局部后凸角与术后第1天时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囊袋填充椎体成形术治疗经非手术治疗失败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满意,能有效恢复压缩椎体高度、改善脊柱后凸畸形,而且疼痛缓解效果好。
- 王开玉包利陈浩贾璞冯飞孙海波张双江唐海
-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肿瘤晚期颈椎转移瘤的临床观察
- 唐海包利
- 维生素D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躯体功能、肌力和跌倒风险的影响被引量:16
- 2017年
- 目的评估普通维生素D及活性维生素D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躯体功能、肌力及跌倒风险的干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240例60岁以上、可独立行走的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平均分为普通维生素D组(钙800 mg+维生素D3800 IU/d)和活性维生素D组(钙800 mg+1,25双羟维生素D30.5μg/d);随访观察12个月,分别在干预前、干预6个月和12个月后行简易躯体能力测试(short physical performance battery,SPPB)、手持式测力仪(hand-held dynamometer,HHD)测试握力、跌倒效能量表评分(modified falls efficacy scale,MFES)及血钙、血磷、血肌酐检测;在干预前、干预12个月后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检查;记录12个月跌倒次数、跌倒致骨折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普通维生素D组获得随访103例(男性17例,女性86例),活性维生素D组获得随访105例(男性18例,女性87例)。干预6个月后,两组患者SPPB评分[普通维生素D组(7.45±2.45)分vs.活性维生素D组(7.80±2.21分)]、握力[普通维生素D组(21.04±5.66)kg vs.活性维生素D组(21.96±6.12)kg]及MFES[普通维生素D组(7.09±1.62)分vs.活性维生素D组(7.19±1.63)分]较干预前提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个月后,与普通维生素D组SPPB(8.01±2.45)分和MFES(7.38±1.61)分相比,活性维生素D组SPPB(9.33±2.18)分和MFES(8.42±1.63)分提高更明显(P<0.05)。干预12个月后,活性维生素D组腰椎BMD(0.790±0.105)g/cm2较干预前(0.756±0.107)g/cm2较干预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维生素D组腰椎及髋部BMD均无明显改善。随访期间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维生素D干预可有效改善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肌力及躯体能力,降低跌倒风险;活性维生素D改善躯体能力和降低跌倒风险效果更佳,并且能够有效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腰椎骨量。
- 冯飞陈浩张湛金贾璞包利杨鹤唐海
- 关键词:跌倒骨质疏松症
- 棘突融合钢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2
- 2016年
- 目的 通过分析棘突间融合钢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短期临床疗效,探讨其对患者临床效果及脊柱结构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突间融合钢板植入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共25例患者、29个手术节段纳入研究。在术前、术后、术后3月、6月及12月进行临床症状评估及X线片测量。临床功能临床症状评估包括(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疼痛情况,采用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背痛手术治疗评分评估;对脊柱结构影响方面,在X线片中测量手术节段的终板角度、椎间盘后缘高度和椎间孔高度,在术前及术后进行CT检查以测量突出间盘面积和椎间盘突出距离。结果 2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21例行单节段手术,4例双节段。临床效果中,VAS评分由术前(6.61±1.29)分降至末次随访的(2.78±1.00)分、ODI评分由术前(31.9±8.3)分减至(15.9±6.4)分,JOA评分从(9.6±3.0)分增至(18.8±3.2)分;脊柱结构影响方面,终板角度由术前的10.1°±5.4°减至末次随访的8.4°±4.9°,椎间盘后缘高度由(0.65±0.29) cm增至末次随访(0.78±0.27) cm,椎间孔高度由(2.01±0.35)cm增至末次随访(2.16±0.37) cm,虽末次随访的椎间盘后缘高度较术后丢失(0.07±0.12) cm(9.3%),椎间孔高度则丢失了(0.06±0.19) cm(2.7%),但与术前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椎间盘突出距离从术前的(4.10±0.78) mm减少至术后的(3.72±0.66) mm,减少了9.3%,突出间盘面积从术前(96.4±37.8) mm2减少至术后(83.8±31.1) mm2,减少了7.4%。结论 BacFuse植入术可明显缓解患者疼痛,改善生活质量,且应用安全,其通过使突出间盘部分回缩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起到了“体内牵引器”的作用,是治疗�
- 唐海张体栋陈浩贾璞包利冯飞
- 关键词:腰椎椎间盘移位脊柱融合术
- CPC/PMMA双向骨水泥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3
- 2012年
- 目的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MMA)与磷酸钙骨水泥(CPC)制成一种注射型混合骨水泥,利用各自的特性,优势互补,从而使该混合骨水泥成为理想的椎体成形术及椎体后凸成形术填充材料。方法实验材料为注射型PMMA骨水泥和注射型CPC骨水泥。首先将PMMA与CPC按质量比1∶2、1∶1、2∶1均匀混合,制成不同比例的混合骨水泥,然后将PMMA、CPC、混合骨水泥(1∶2、1∶1、2∶1)制成标准试件(直径6mm、高12mm),最后对试件进行力学性能、凝固温度、凝固时间、电镜扫描、X线衍射、动物肌肉内植入实验,初步评估混合骨水泥的性能及生物相容性。结果 PMMA与CPC在1∶1比例混合时理化性能满意,其抗压强度较CPC提高约120%,凝固过程中的最高温度低于45℃,凝固时间约12~14 min,微观结构与CPC相似,孔径在100~300μm之间分布最多(约70%),大部分孔与孔之间有10~20μm小孔贯通。动物肌肉内植入实验显示混合骨水泥(1∶1)的组织相容性满意,但降解速度缓慢。结论 PMMA与CPC在1∶1比例混合能有效克服单一材料缺点,优势互补,从而使该混合骨水泥有望成为理想的椎体成形术及椎体后凸成形术填充材料。
- 包利唐海王炳强朱富强董益鹏邓介超
- 关键词: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磷酸钙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椎体后凸成形术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伴有CKD-MBD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伴有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及骨代谢异常(CKD-MBD)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分析该手术缓解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效能。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的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71例采用PVP治疗的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4例,女性47例;年龄(73.7±8.4)岁,范围66~92岁。根据患者是否伴有CKD-MBD分为两组:试验组(n=31)和对照组(n=40),试验组患者伴有CKD-MBD,对照组患者不伴CKD-MBD。收集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水泥填充量,术前、术后、不同随访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镇痛药使用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测量并记录患者椎体前缘、中部及后缘高度和Cobb′s角以及患者血钙、血磷、骨代谢生化标志物、血清25-羟基维生素D、甲状旁腺激素、全髋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和再骨折指标。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试验组患者手术时间为(29.8±7.2)min,范围20~50 min;骨水泥填充量为(3.0±1.0)mL,范围2.0~5.0 mL。试验组患者术后疼痛VAS评分、镇痛药使用评分、ODI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末次随访时,镇痛药使用评分、ODI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VAS评分比术后有一定程度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从术前的(2.26±0.20)cm增加到术后的(2.57±0.28)cm,椎体中部高度从术前的(1.96±0.18)cm增加到术后的(2.21±0.16)c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共有3例(9.7%)患者出现了再骨折,其中1例(3.2%)为手术椎体再骨折。试验组患者血钙总体为增加趋势,末次随访血钙为(2.31±0.09)mmol/L,比术前[(2.23±0.10)mmol/L]有所提高(P=0.002)。血磷的变
- 陈浩侍管包利贾璞
- 关键词:骨质疏松肾脏病学脊柱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
- 椎体骨折2周与4周内行椎体后凸成形术后疗效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1
- 2014年
- 目的比较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后2周内(接受手术时病程≤14d)与2—4)周(14d〈接受手术时病程≤28d)行椎体后凸成形术后椎体高度及骨水泥渗漏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4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分为2周内和2—4周手术组,2周内手术组22例,男4例,女18例;年龄54—85岁,平均71.17岁。2~4周手术组26例,男5例,女21例;年龄56—88岁,平均73.12岁。两组患者骨折椎体均位于T2~L4。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密度T值、术前椎体高度丢失率、术中注入骨水泥量、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率、术后1年椎体高度丢失率、骨水泥渗漏率。结果2周内和2—4N手术组术前椎体压缩程度、骨水泥注入量、骨密度T值、椎体高度恢复率分别为47%±21%和48%±19%、(3.69+_1.03)ml和(3.66+0.71)Tnl、-2.79+_0.57和-2.87+0.95、25%±8.3%和23%±7.7%,两组上述四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周内手术组1年椎体高度丢失率为9%±2.8%,2—4周手术组为11%+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周内和2~4周手术组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22.2%(6/27)和11.8%(4/3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后,2周内与2~4周行椎体后凸成形术均能较好恢复椎体高度,且骨水泥渗漏率相似,但2周内手术的患者术后1年椎体高度丢失率较小。
- 赵汝岗唐海杨帆陈浩贾璞包利冯飞杨鹤张湛金
- 关键词:椎体后凸成形术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折
- 隐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 目的:探讨隐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发生规律,以期减少漏诊.方法:选取2008年12月-09年12月在我科行椎体成形和椎体后凸成形术的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82人,经X线和核磁阅片区分为有和无隐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两...
- 李锦军唐海王炳强张智陈浩贾璞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