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若昧

作品数:50 被引量:690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科学联合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24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7篇天文地球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8篇地震
  • 16篇地壳
  • 15篇层析成像
  • 13篇地震层析
  • 12篇青藏高原
  • 11篇地震层析成像
  • 10篇青藏
  • 9篇岩石
  • 9篇造山带
  • 8篇地幔
  • 8篇山带
  • 8篇上地幔
  • 7篇岩石圈
  • 6篇地壳结构
  • 6篇地壳上地幔
  • 6篇反演
  • 6篇波速
  • 5篇地震活动
  • 5篇动力学意义
  • 5篇三维速度结构

机构

  • 46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地震局
  • 5篇吉林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日本东北大学
  • 2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台网...
  • 1篇国家地震局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作者

  • 50篇孙若昧
  • 16篇刘福田
  • 13篇滕吉文
  • 12篇张雪梅
  • 6篇赵燕来
  • 5篇梅世蓉
  • 5篇田有
  • 5篇刘建华
  • 4篇石耀霖
  • 4篇陈辉
  • 4篇胥颐
  • 4篇杨辉
  • 4篇刘建华
  • 3篇何建坤
  • 3篇徐佩芬
  • 2篇柯小平
  • 2篇阮小敏
  • 2篇赵大鹏
  • 2篇吴丹
  • 1篇彭艳菊

传媒

  • 12篇地球物理学报
  • 5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科学通报
  • 2篇地震学报
  • 2篇中国地震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震学会...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1990年中...
  • 1篇1991年中...
  • 1篇1995年中...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6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3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3
  • 3篇2001
  • 4篇2000
  • 4篇1999
  • 3篇1998
  • 1篇1997
  • 2篇1996
  • 3篇1995
  • 2篇1994
  • 2篇1993
  • 1篇1992
  • 1篇1991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京津唐地区地壳结构与强震的发生──Ⅱ.S波速度结构被引量:42
1996年
利用1986-1993年发生在京津唐地区的2516个地震的21927个S波到时进行层析成像,得出:(1)公元1000年以来研究区强震震中在下地壳的投影大多分布在低速块体内或低速块体与高速块体相交地带偏低速块体的一侧;(2)唐山地震震源下方的物质,波速比Vp/Vs呈现高值,推测呈部分熔融状态,有热物质流从莫霍界面的下方沿通向震源下方的断裂入侵的迹象。(3)黄骅坳陷中心区的上地壳呈现低Vp/Vs值,推测那里为水-汽转变的地热系,这与在该地区所测量的高热流值一致。冀中坳陷区的高Vp/Vs值反映出其地下物质可能呈部分熔融状态。
孙若昧赵燕来吴丹
关键词:S波CT强震地震地壳结构
中国及邻近区域地球三维结构模型的建立及其意义
<正>近年来,由于全球地球物理及大地测量系统的建立及观测,特别是利用全球地震台网(WWSSN, GDSN,IRIS等)对地球内部的三维层析成象、借助高温高压实验研究地球内部的物质成分、使用超级计算机模拟地球深部的动力过程...
朱介寿孙若昧曹家敏周兵李显贵王大川
文献传递
扬子板块俯冲、断离的地震层析成象证据被引量:40
1999年
根椐三维P波速度层析成象结果 ,在大别 苏鲁造山带的莫霍面之下发现了古俯冲板块的踪迹 .综合地质学和年代学研究成果推测 ,扬子板块向北俯冲于华北板块之下 ,并在 1 70~2 0 0km的深度上发生了板块断离 (slabbreakoff) ,年代大约为 2 0 0~ 1 90Ma .这是板块断离是控制大别 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折返的主导动力学机制 .
徐佩芬孙若昧刘福田王清晨从柏林
关键词:地震层析成象造山带板块俯冲
波速比结构的地震层析成像
本文利用了秦岭-大别造山带及邻近地区地震台记录到的1981-1996年区域地震的55931对P和S走时数据,进行了该区波速比结构的地震层析成像。主要结果是:波速比结构随深度和在横向上均表现了很强的不均匀性。(1)秦岭、大...
孙若昧刘福田刘劲松
关键词:波速比地震层析成像秦岭-大别造山带
文献传递
利用层析成象结果研究渤海及其邻区b值的时空变化
1994年
本文利用渤海及其邻区(115.0°-124.0°E,36.0°-42.0°N)三维速度结构的最新成果,探讨了该区的b值分布。研究发现:高、低速区的b值各有特点,明显地与速度结构直接相关;京津、渤海地壳高速区内的b值较低(0.67,0.78),而冀辽、冀东低速区内的b值较高(0.85,0.91);海城、唐山大震前的b值异常只局限于震中附近,均未波及渤海,似被低速带所阻;而冀辽、冀东低速区b值曲线的呼应则似与低速带的展布有关;渤中地区20余年来的b值一直都很稳定,但京西北在唐山大震后出现了b值异常。
赵燕来梅世蓉孙若昧
关键词:B值地震前兆
1992年美国加州兰德斯地震——地壳结构不均匀性对地震发生的影响被引量:18
2007年
为了理解地震的发生和地壳结构不均匀性的关系,利用南加州地震台网的固定台和临时台所记录的2863个兰德斯余震和区域地震,共计107401个P波和19624个S波高质量的到时数据,采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得到了兰德斯地震区P波和S波的精细的三维速度结构和泊松比分布.结果显示,地震的发生和分布与地壳结构的横向不均匀性有密切的关系.总体上看,兰德斯地震区余震成丛分布,并被低速块体截断,其中4级以上地震大多分布于P波高、低速异常过渡区域或偏向高速块体一侧,这可能是因为高速区多属地壳脆性介质,易于造成应力集中,导致地震;反之,低速度区则可能代表破碎程度较高、富含流体或温度较高区域,因而更倾向于产生无震变形.基于兰德斯地震区强震震源位置、地震区P波、S波速度异常与泊松比分布推断,兰德斯地震区可能有流体存在.地壳流体易使地壳岩石弱化,从而引发大地震.
田有赵大鹏孙若昧滕吉文
关键词:兰德斯地震地震层析成像泊松比
局部地质条件对强地面运动影响的剪切波模拟被引量:6
2000年
采用多阶振型和有限差分联立的混合法,依据北京西集一郎府地区的地质条件,模拟了1976年唐山地震所引起的该区的剪切波运动;计算了工程上常用的峰值加速度和总能量.在夏垫断裂两侧的最大振幅和总能量的差异分别为200%和700%,研究结果可以解释唐山地震时西集一郎府一带所观测到的异常烈度.
孙若昧F.VaccariF.VaccariG.F.Panza
关键词:合成地震图唐山地震剪切波
华北东部中新生代盆地构造特征与大陆动力学过程
本文根据地震层析成像的结果,对华北东部中新生代盆地构造特征与大陆动力学过程进行了地球物理、地质、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认为自中新生代以来,华北地块东部区发生岩石层厚度减薄和地壳构造伸展主要受两种不同性态的大陆动力学过程制约...
何建坤刘福田刘建华孙若昧
关键词:地震层析成像大陆动力学华北地块
文献传递
秦岭─大别造山带及其南北缘地震层析成像被引量:59
1995年
利用秦岭─大别造山带及其毗邻地区310个地震台站记录到的区域地震23600条P波到时数据,重建了该区地壳和上地幔三维速度图像。结果表明:1.秦岭─大别造山带及其毗邻地区地壳和上地幔存在显著的横向不均匀性,直至110km深度处依然明显。2.地壳上部的速度图像与地表地质构造密切相关:造山带隆起区显著高速;盆地及坳陷区明显低速。由速度鲜明对比勾勒出的秦岭─大别造山带南界基本上位于扬子北缘主边断裂带上。3.中地壳的速度图像表明,造山带内部的一些低速区对应于一些大型推覆构造。4.40+0km深度处的速度图像反映了该区莫霍界面深度的起伏。大致以107°E为界,以东地区地壳厚度小于40km,以西地区大于40km,且呈现出往西地壳逐渐加厚的趋势。5.位于滦川、商县、丹凤的北秦岭构造带,上地幔顶部出现低速异常,异常速度值约为7.39—7.55km/s。结合地球物理测深的结果,可能是由下地壳、上地幔顶部的热过程所致。
刘建华刘福田孙若昧吴华吴丹
关键词:地震层析成像秦岭-大别造山带推覆构造
渤海及其邻区的地壳及上地幔三维速度结构与地震活动
<正>渤海为我国东部的一个陆缘海湾,它与其周边陆地在地质上均居于华北地台东缘的新生代裂谷系.这一地区现代构造活动强烈,多次发生强烈地震.本文利用研究区内近70个台站对1983-1988年发生的207个区域地震和震中距大于...
孙若昧赵燕来梅世蓉
文献传递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