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荣鑫 作品数:43 被引量:194 H指数:9 供职机构: 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 乌鲁木齐市科技计划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支疆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抗Xa因子活性监测及ATⅢ活性检测在TKA术后血栓与出血预防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通过一项前瞻性研究探讨抗Xa因子活性监测联合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ATⅢ)活性检测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预防出血与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自2019年11月至2020年6月在我院行单侧TKA手术的骨关节炎患者74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55例;年龄56~80岁,平均(68.5±7.5)岁。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试验组术后12 h给予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4250 IU皮下注射,4 h后检测凝血指标及抗Xa因子活性,根据抗Xa因子活性结果调整LMWH剂量,使抗Xa因子活性维持在0.3~0.7 IU/mL。对照组术后12 h后给予LMWH 4250 IU皮下注射,4 h后检测凝血指标,于术后第2天开始常规给予LMWH 4250 IU 1次/日皮下注射抗凝治疗。两组术后1 d、6 d、11 d常规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D-二聚体(D-dimer,D-Di)、血红蛋白(hemoglobin,Hb)、下肢血管彩超,记录皮下出血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术后第1天两组APTT、D-Di、Hb与术前差值、血栓发生率、皮下出血面积(体表面积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d,两组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D-Di、Hb与术前差值、血栓发生率、皮下出血面积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1天,两组间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D-Di、Hb与术前差值、血栓发生率、皮下出血面积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TKA术后使用LMWH抗凝治疗时,术前予以ATⅢ活性检测,抗凝过程中根据监测抗Xa因子活性调整LMWH剂量,能有效地降低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出血风险,可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阿卜杜合力力·艾尼 巨啸晨 孙荣鑫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 颈椎前路椎体致压物复合体前移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技巧及临床分析 被引量:14 2018年 背景: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方案选择存在着一定的争议。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体致压物复合体前移融合术(anterior controllable antedisplacement and fusion, ACAF)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技术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我科2017年6月至2017年8月应用ACAF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43~73岁,平均58.5岁。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评价手术前后脊髓功能;同时进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评价。测量手术前后颈椎曲度、术前责任节段Polvo比值,颈椎矢状位MRI上测量手术前后责任节段纤维性椎管的矢状径,颈椎横断面CT测量手术前后责任节段骨性椎管矢状径及术后椎体后缘开槽宽度。结果:本组患者术后随访3~5个月,平均3.3个月;1例术后出现吞咽不适感,2例术后早期出现单侧上肢无力。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及NDI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术后早期颈椎曲度、术后颈椎的纤维性椎管及骨性椎管的矢状径较术前明显增大(P<0.01)。结论:颈椎前路椎体致压物复合体前移融合术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之一,尤其是合并颈椎管狭窄的患者,具有独特的优势。 孟亚轲 孙荣鑫 王顺民 郭永飞 史建刚 孙璟川 王元 徐锡明 杨海松 孔庆捷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 前路减压 三维有限元技术在创伤骨科教学中的应用和优势 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三维有限元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一个班级56名学生,教授跟骨骨折这个章节。将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7人,利用传统的授课方式,结合X线片和模型组织教学。实验组29人,利用三维有限元技术,重建跟骨骨折模型和模拟治疗进行教学。整个授课过程均由同一个老师和教案完成,授课完毕后行理论笔试考试。结果:实验组的平均成绩(86.5±6.9)分,对照组的平均成绩(74.2±5.4)分,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9,P<0.01)。结论:在创伤骨科教学中,三维有限元技术是个重要的教学手段,是数字骨科重要的形式。 姜侃 孙荣鑫关键词:骨科 医学教育 膝关节镜下股骨横穿钉内固定自体腘绳肌腱移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被引量:1 2011年 随着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的开展和普及,选择自体腘绳肌腱为移植物已成为主流。文献报道,腘绳肌腱移植物是有缺陷的移植物(双股或三股),两端缺乏坚强的内固定。在采用四股移植物且胫骨和股骨均取得坚强内固定的有关研究中,KT-1000手工测定双侧差异﹤3mm者达90%[1,2]。我院自2008年3月至2010年2月。 姜侃 孙荣鑫 钟广军关键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坚强内固定 膝关节镜 股骨 SandersⅡ型跟骨骨折内固定治疗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旨在分析跟骨骨折多针和钢板两种内固定方法的固定效果,为跟骨骨折内固定选择提供生物力学依据,为临床治疗服务。[方法]CT扫描一体重64 kg正常男性右侧跟骨,建立完整跟骨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SandersII型跟骨骨折,模拟跟骨骨折钢板和多针两种内固定术后受到跟腱载荷的工况,对比研究两种内固定三种分组模型的应力分布、骨折线相对位移和内固定最大主应力。[结果]有限元结果表明:加载足踝静止状态跟腱最大载荷160牛顿于两种内固定三种分组模型,钢板功能位0°组内固定最大主应力值为85.452 MPa,多针功能位0°组内固定最大主应力值为87.378 MPa,多针跖屈30°组内固定的最大主应力值为120.58 MPa。三组模型内固定的最大主应力值均小于内固定屈服强度225 MPa。三种模型跟骨骨折线等效应变均小于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指征的骨折线分离或移位≥1 mm的标准。连续加载1~1 000牛顿载荷的工况,当发生内固定失效时三组内固定对应最大主应力值的跟腱载荷分别为:钢板功能位0°组487.38 N;多针功能位0°组465.45 N;多针跖屈30°组340.28 N。三组模型内固定失效时对应的跟腱载荷均大于160牛顿。模型的应力分布显示,多针与钢板内固定都均匀分布了应力。[结论]多针与钢板两种内固定方式对于跟骨SandersⅡ型骨折,其固定稳定性和应力遮挡相似。与钢板内固定相比,多针内固定更适用于SandersⅡ型骨折,并能有效降低术后软组织并发症的风险。 孙荣鑫 张玉新 白靖平关键词:跟骨骨折 内固定 有限元分析 人工智能术前规划系统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 通过与传统X线片模板测量方法比较,探讨在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前采用人工智能术前规划系统(AI-HIP系统)预测假体型号以及指导假体安放位置的准确性。方法 将2020年8月—2022年8月拟行初次THA的DD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8例(28髋)患者符合选择标准纳入研究。其中,男10例,女18例;年龄34~77岁,平均59.3岁。左侧12例,右侧16例。DDH分型:CroweⅠ型10例,Ⅱ型8例,Ⅲ型5例,Ⅳ型5例。股骨头坏死国际骨循环协会(ARCO)分期:Ⅲ期13例,Ⅳ期15例;病程2.5~23.0年,平均8.6年。下肢长度差值(limb length discrepancy,LLD)为11.0(8.0,17.5)mm。术前所有患者基于AI-HIP系统和X线片模板测量预测假体型号,与术中实际应用假体型号进行比较,以评价AI-HIP系统预测假体型号的准确性;比较AIHIP系统术前规划和术后实际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股骨颈截骨位置、尖肩距、LLD,评价AI-HIP系统对假体安放位置的评估能力。结果 基于AI-HIP系统术前预测的髋臼假体型号与术中实际使用假体型号吻合23例(82.1%)、股骨假体型号吻合24例(85.7%),高于基于X线片模板测量预测结果 [16例(57.1%)、17例(6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I-HIP系统术前预测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股骨颈截骨位置、尖肩距与术后测量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HA术后LLD较术前减小(P<0.05),但与AI-HIP系统术前规划置换术后LL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传统X线片模板测量方法相比,AI-HIP系统在术前预测假体型号方面具有较高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能指导成人DDH患者THA术中假体放置。 米尔阿地力·麦麦提依明 依力哈木江吾斯曼 孙荣鑫 艾尔西丁·阿不来提关键词:人工智能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间歇性充气加压联合热疗对雄性家兔下肢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 2023年 目的探讨间歇性充气加压(IPC)联合热疗对雄性家兔下肢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方法取健康清洁级雄性新西兰家兔30只,建立髋部术后血液高凝状态的雄性家兔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雄性家兔模型分为IPC组(行IPC治疗)、热疗组(行40℃热疗治疗)、IPC联合热疗组(行IPC联合40℃热疗治疗),每组10只。在造模前后及治疗后1、5、10 min时,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测定左下肢股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1)血液平均流速、血液峰值流速以及每分钟血流量:3组治疗后1、5、10 min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且随时间延长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治疗后各时间段IPC联合热疗组均明显高于IPC组和热疗组(P<0.05)。(2)血管内径:3组治疗后各时间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心率:治疗后1 min IPC联合热疗组均明显高于IPC组和热疗组(P<0.05);治疗后5、10 min 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IPC和热疗单独应用相比,IPC联合热疗可明显改变家兔下肢血流动力学,可产生更为强烈的扩张血管、改善下肢血液循环作用。 张思平 马鹏程 孙荣鑫 梅娜 胡佳俊 柴浩 姜侃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 热疗 家兔 双反牵引微创复位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疗效及对膝关节功能影响 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探讨双反牵引微创复位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及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5年2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5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n=26)与微创组(n=26)。常规组采用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式,微创组采用双反牵引下微创复位内固定术式。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恢复情况,并对其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患者术后引流量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活动时间、负重时间较常规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微创组胫骨平台内翻角、胫骨平台内侧后倾角均低于常规组,关节活动度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12个月的Tegner评分及Lysholm评分均明显升高,且微创组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反牵引微创复位治疗胫骨平台骨折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促进早期愈合和功能恢复,明显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 王宗南 刘守正 张敬贤 舒莉 孙荣鑫关键词:骨折切开复位 微创 牵引术 关节镜下残端保留在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效果及对关节稳定性和本体感觉的影响 被引量:19 2019年 目的探究关节镜下残端保留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效果及对关节稳定性和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6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关节外科拟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患者5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非保残组(26例)和保残组(26例),非保残组采用常规关节镜下残端清理重建术式,保残组采用保留残端重建术式,比较2组患者主客观膝关节功能(IKDC评分、Tegner评分和Lysholm评分)、膝关节稳定性(KT-2000测试)、本体感觉恢复及胫骨、股骨隧道扩张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2组患者术后6、12和24个月的IKDC评分、Tegner评分和Lysholm评分均明显升高(P<0.01),术后KT-2000测试均明显降低(P<0.01),且保残组术后各时段IKDC评分、Tegner评分和Lysholm评分及KT-2000测试均优于非保残组(P<0.05,P<0.01);2组患者术后6、12和24个月重现角度均明显低于术前(P<0.01),且保残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重现角度均明显低于非保残组(P<0.01)。与术后1个月相比,2组患者术后6和12个月的胫骨和股骨隧道扩张度均明显升高,且保残组术后12个月的骨隧道扩张度明显低于非保残组(P<0.01)。结论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保留残端术后的运动功能较好,能够有效提高关节稳定性并降低骨隧道扩张程度,显著促进本体感觉的恢复。 舒莉 郭晓斐 柴浩 杨德勇 孙荣鑫关键词: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重建 稳定性 本体感觉 髌骨双骨道双束重建与单束等张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对比观察髌骨双骨道双束重建和单束等张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1月~2013年10月在本院治疗的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共78例(78膝),男28例(28膝),女50例(50膝),年龄16~26岁。单束重建组40例(40膝),双束重建组38例(38膝)。术后随访记录髌骨再脱位的病例数。复查术后屈膝20°CT测量髌骨外移率、髌股适合角、髌骨倾斜角,进行膝关节Kujala功能评分。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包分析随访数据。[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0~14个月,平均12个月,均未出现切口不愈合、深静脉血栓、髌骨再次脱位、髌骨骨折情况,分别对比单束重建组和双束重建组手术前后指标,术后髌骨外移率、髌股适合角、髌骨倾斜角、膝关节Kujala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0.05),对比单束重建组和双束重建组两组术后髌骨外移率、髌股适合角、髌骨倾斜角、膝关节Kujala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髌骨双骨道双束重建和单束等张重建内侧髌股韧带均可以有效恢复髌骨稳定性,改善膝关节功能,短期临床疗效对比两种重建方法无显著差别。 孙荣鑫 郭英 巨啸晨 舒莉 柴浩 姜侃关键词:复发性髌骨脱位 内侧髌股韧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