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丽

作品数:79 被引量:454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6篇期刊文章
  • 10篇专利
  • 9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6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69篇小麦
  • 33篇矮败
  • 33篇矮败小麦
  • 23篇育种
  • 19篇基因
  • 16篇不育
  • 15篇选育
  • 14篇性状
  • 10篇核不育
  • 9篇育种技术
  • 9篇轮选987
  • 8篇太谷核不育
  • 8篇小麦品种
  • 8篇轮回选择
  • 8篇麦区
  • 7篇等基因
  • 7篇太谷核不育小...
  • 7篇黄淮
  • 7篇基因系
  • 7篇核不育小麦

机构

  • 44篇中国农业科学...
  • 33篇中国农业科学...
  • 10篇石家庄市农林...
  • 2篇河南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河北省农林科...
  • 1篇河北科技师范...
  • 1篇山东省农业科...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湖北省农业科...
  • 1篇江苏省农业科...
  • 1篇山西大学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运城学院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山西省农业科...
  • 1篇新疆生产建设...

作者

  • 77篇杨丽
  • 57篇刘秉华
  • 46篇王山荭
  • 26篇刘宏伟
  • 25篇周阳
  • 15篇张宏军
  • 11篇李洪杰
  • 9篇朱光
  • 7篇孟凡华
  • 5篇杨建平
  • 5篇于广军
  • 4篇鲍海滢
  • 4篇位运粮
  • 3篇张清海
  • 3篇夏兰芹
  • 3篇崔淑兰
  • 2篇孙元枢
  • 2篇宋梅芳
  • 2篇孟繁华
  • 2篇李桂英

传媒

  • 12篇作物学报
  • 9篇作物杂志
  • 7篇麦类作物学报
  • 5篇农业科技通讯
  • 4篇生物学通报
  • 3篇国外农学(麦...
  • 2篇中国农业科技...
  • 2篇遗传
  • 2篇中国种业
  • 1篇农村百事通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杂志
  • 1篇北京农业
  • 1篇农技服务
  • 1篇北京农业科学
  • 1篇作物品种资源
  • 1篇2008年中...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4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 5篇2006
  • 4篇2005
  • 4篇2004
7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小麦抗倒性研究进展被引量:39
2014年
倒伏是小麦高产、稳产和优质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也是小麦超高产育种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针对小麦倒伏类型、评价方法、相关表型性状、分子基础等已经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些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改良小麦抗倒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根据国内外相关报道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小麦抗倒性研究进行综述,分析小麦抗倒性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途径和思路,进而为小麦抗倒伏育种提供理论支持。
孟令志郭宪瑞刘宏伟杨丽买春艳于立强周阳张宏军
关键词:小麦抗倒性相关性状
鸭茅摩擦禾无融合生殖特性的遗传分析简报被引量:1
2004年
无融合生殖是杂种优势利用中的一个热点 ,杨丽等的“鸭茅摩擦禾无融合生殖特性的遗传分析简报” ,报道了四倍体鸭茅摩擦禾无融合生殖特性受两对显性基因控制。
杨丽刘秉华王山荭
关键词:无融合生殖鸭茅杂种优势作物生物界物种
矮败小麦群体改良的方法与技术被引量:50
2002年
矮败小麦是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太谷核不育小麦。根据轮回选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结合矮败小麦的特点 ,我们逐步建立起一套简单易行的群体改良方法。其主体技术包括组建一个好的基础群体 ,利用控制授粉向群体引进优良基因 ,通过开花前不良可育株的淘汰提高优良基因的频率 ,借助于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异交使基因重组 ,以及正确地选收矮秆不育株。利用上述方法和技术 。
刘秉华杨丽王山荭孟凡华
关键词:矮败小麦太谷核不育小麦轮回选择
一个有重要价值的小麦轮选可育株家系
1994年
本文报道由同一轮选可育株派生的矮秆新种质和株高等基因系,以及雌雄性不育材料和双生苗及其初步观察研究结果。
刘秉华王山荭杨丽丁表珍
关键词:小麦轮回选择
矮败小麦及应用途径分析被引量:24
1994年
矮败小麦是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显性核不育材料,非矮秆品种与之授粉,后代群体中的矮秆株是雄性不育的,而非矮秆株是雄性可育的。接败小麦是太谷核不育小麦的第二代产品,多方面优于太谷核不育小麦,在常规育种、轮回选择和基础研究中有远大的应用前景。
刘秉华杨丽王山荭
关键词:小麦育种轮回选择
矮败小麦近等基因系的分子检测被引量:16
2001年
鲍海滢刘秉华王山荭杨丽夏兰芹
关键词:矮败小麦近等基因系分子检测AFLP分子标记
玉米MS2基因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玉米MS2基因的应用。玉米MS2基因编码ABCG转运蛋白(SEQ ID NO:19),该基因通过控制玉米花药发育,进而调控玉米雄性不育或可育性状。本发明为基于玉米雄性不育为基础的杂交育种技术提供新的基因资源。
刘允军杨丽徐其隆康丹王国英
小麦矮秆材料D1606和D1621及其近等基因系的建立被引量:5
1997年
小麦矮秆材料D1606和D1621及其近等基因系的建立刘秉华杨丽王山荭(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北京100081)矮秆基因是矮化育种的基础。在矮化育种中,矮秆基因的携带者只有转育成农艺性状和抗性良好的矮秆材料才能有效地用作杂交亲本。利用太谷核不育小...
刘秉华杨丽王山荭
关键词:小麦矮秆近等基因系
基于矮败小麦分子育种策略培育黄淮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轮选20
2024年
【目的】针对黄淮冬麦区抗赤霉病小麦品种短缺问题,开展产量与赤霉病抗性协同改良,为该麦区培育高产抗赤霉病小麦新种源。【方法】以苏麦3号为供体亲本(抗源),以矮败周麦16、周麦16、轮选136和轮选6号为受体亲本,利用骨干亲本矮败小麦结合Fhb1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双单倍体(double haploid,DH)技术(简称矮败小麦分子育种策略)快速获得DH系,并对这些稳定品系进行株高、抽穗期和产量等主要农艺性状评价和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共获得51份半冬性、矮秆、白粒且携带Fhb1的DH系。在2个环境(2020河南和2020北京)下,51份DH系平均病小穗数分别为5.7和7.3,平均严重度分别为27.7%和35.2%,与中感对照淮麦20无显著差异;平均每公顷产量为8.3 t,略低于对照品种周麦18(8.5 t)。结合赤霉病抗性和主要农艺性状综合评价结果,选择DH116(轮选20)作为重点系进一步进行赤霉病抗性和农艺性状鉴定。单花滴注接种鉴定发现,轮选20在4个环境下均达到中抗-高抗对照抗性水平;每公顷产量在2个环境下均高于对照品种周麦18,每穗小穗数和千粒重显著高于对照(P<0.05),且比对照抽穗更早、植株更矮(P<0.05)。轮选20两年区试分别比对照百农207增产4.6%和1.7%,生产试验比对照增产3.5%;区试利用喷雾和单花滴注2种接种方法综合评价轮选20为中感-中抗赤霉病。分子标记检测发现,轮选20携带半矮秆基因Rht-D1b;在已知春化基因Vrn-A1、Vrn-B1和Vrn-D1位点均携带隐性等位基因。通过小麦660K SNP芯片分析显示,轮选20与4个亲本有64.7%SNP是一致的,亲本周麦16、轮选136、轮选6号和苏麦3号对轮选20的直接遗传贡献率分别为69.8%、12.6%、6.1%和11.5%。【结论】利用矮败小麦分子育种策略,实现了小麦高产和赤霉病抗性协同提高,培育出符合黄淮冬麦区生态类型的高产抗赤霉病小麦品种轮选20。
买春艳刘易科刘易科刘宏伟李洪杰杨丽吴培培周阳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矮败小麦双单倍体黄淮冬麦区
小麦新品种“轮选518”
2009年
“轮选518”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选育的高产、抗病、适应性广的小麦新品种.2007年12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杨丽
关键词:适应性选育抗病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