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珊

作品数:15 被引量:87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8篇生物学
  • 3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植物
  • 7篇浮游植物
  • 4篇群落
  • 4篇群落结构
  • 3篇摄食
  • 2篇叶绿素A
  • 2篇优势种
  • 2篇植物群
  • 2篇植物群落
  • 2篇植物群落结构
  • 2篇水母
  • 2篇塑料
  • 2篇热带
  • 2篇热带西太平洋
  • 2篇西太平洋
  • 2篇浮游
  • 2篇浮游植物群落
  • 2篇浮游植物群落...
  • 1篇代谢
  • 1篇代谢过程

机构

  • 15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青岛科技大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 15篇郑珊
  • 11篇孙晓霞
  • 6篇孙松
  • 5篇赵永芳
  • 3篇罗璇
  • 2篇文斐
  • 2篇张武昌
  • 1篇应一平
  • 1篇刘娟
  • 1篇吴玉霖
  • 1篇赵宪勇
  • 1篇龚玉艳
  • 1篇王新良
  • 1篇陈作志
  • 1篇张俊
  • 1篇李忠义
  • 1篇冯秋园
  • 1篇张永山
  • 1篇杨洋
  • 1篇任琳琳

传媒

  • 6篇海洋与湖沼
  • 3篇海洋科学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大自然
  • 1篇环境保护
  • 1篇海洋科学集刊
  • 1篇中国科学数据...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 3篇2012
  • 1篇2011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1年春、夏季黄、东海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32
2012年
依据2011年春、夏两季黄、东海调查资料,分析了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并分析了主要影响因素。南黄海、东海北部春季叶绿素a平均含量为74.83mg/m2,夏季为23.84mg/m2,春季明显高于夏季。春季大部分海域叶绿素a含量垂直分布均匀,夏季则出现较为明显的分层现象,在次表层出现最大值。初级生产力水平春季为993.9mgC/(m2.d),夏季为1274mgC/(m2.d),与1984—1985年相比有所升高。春季高值区出现在黄海中部及长江口附近海域;夏季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南岸近海海域、长江口外的黄、东海交界海域以及浙江省沿岸海域。春季整个调查海区叶绿素a浓度与磷酸盐浓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氮磷比呈显著的正相关性,表明黄、东海春季磷酸盐可能成为浮游植物生长的一个限制因子。
文斐孙晓霞郑珊罗璇冯秋园孙松
关键词: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
海月水母(Aurelia sp.1)对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和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摄食的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采用饵料浓度差减法,在实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细胞密度的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对海月水母水螅体、碟状体和水母体摄食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类和密度的微藻细胞密度对水螅体、碟状体和水母体的摄食有显著影响。在实验的藻细胞密度范围内,随藻细胞密度的增加,水螅体和碟状体对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的摄食率一直升高。水螅体对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的最大摄食率均发生在藻细胞密度最高处,分别为4623cells/(ind.h)和4118cells/(ind.h)。碟状体对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的最大摄食率也是发生在藻细胞密度最高处,分别为174671cells/(ind.h)和47218cells/(ind.h)。清滤率随着藻细胞密度增加而降低。在相似细胞密度下,碟状体对中肋骨条藻的摄食率高于东海原甲藻。水螅体和碟状体对同种藻的摄食情况不同,在相似藻细胞密度下,碟状体的摄食率比水螅体高。经过藻类饵料适应处理的水螅体对藻类的摄食率会有显著增加,约为未经饵料适应处理的10倍。水母体对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未发生摄食。
郑珊孙晓霞孙松
关键词:海月水母摄食
2010年胶州湾网采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与数量的周年变化被引量:7
2014年
为了研究胶州湾网采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变化,作者根据2010年的胶州湾调查资料,对调查区浮游植物丰度、优势种类和季节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胶州湾浮游植物主要由硅藻和甲藻两大类组成,硅藻占据绝对优势地位。除了7月以外,甲藻/硅藻比均<0.2。生态类型主要以近岸广布种和暖温带种为主,在不同季节也出现了少数暖水种和外洋种。浮游植物丰度表现为明显的"双周期",冬、春两季较高,夏、秋两季较低。2月为全年最高峰,数量为1108×104个/m3,10月为夏、秋两季的高峰,数量为458.7×104个/m3。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9。
郑珊孙晓霞赵永芳孙松
关键词:浮游植物周年变化优势种
2014年冬季热带西太平洋雅浦Y3海山光合色素分布及其对浮游植物群落的指示作用被引量:1
2019年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结合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分析技术,研究了西太平洋雅浦Y3海山区域2014年冬季浮游植物的光合色素组成。结果表明:100m以浅,玉米黄素(Zeax)是水柱中浓度最高的光合色素,浓度为22.64-84.31ng/L,叶绿素a(chl a)浓度在水柱中均值为(37±34)ng/L,在贫营养海区的数值范围内,水柱积分高值分布区与海山走向一致,二乙烯基叶绿素a(Dvchl a)和19′-丁酰氧岩藻黄素(19′BF)也是调查海区较高浓度的色素,在水柱中均值分别为(27±22)和(31±30)ng/L。其他色素新黄素(Neox)、叶黄素(Lute)、叶绿素b(chl b)、青绿素(Pras)平均水柱含量极低(<1.00ng/L)。通过CHEMTAX程序因子分析估算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调查区浮游植物群落以原绿球藻为优势藻,贡献率与环境因子不具有相关性,其次主要为蓝细菌和金藻,蓝细菌贡献率高值区分布在海山东南和东北侧0和30m水层,金藻贡献率高值区分布在75和100m水层,两者贡献率均与环境因子显著相关。
赵永芳郑珊孙晓霞
关键词:光合色素浮游植物群落结构
南海北部陆坡金鼻眶灯鱼秋季摄食节律被引量:2
2018年
中层鱼是深海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摄食节律的研究对探讨以中层鱼为核心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014年10月南海北部陆坡海域拖网调查数据,对中层鱼优势种金鼻眶灯鱼(Diaphus chrysorhynchus)秋季的摄食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金鼻眶灯鱼取样体长范围为28~110 mm,集中于50~59 mm体长组,各时间段摄食等级与体长间均不存在正相关;(2)金鼻眶灯鱼在18:00左右上浮摄食,次日05:30左右达到摄食高峰,为连续摄食,5个取样时间段平均摄食等级范围为1.50~2.57,呈增长趋势;(3)差异性分析表明,金鼻眶灯鱼傍晚与夜间或清晨间摄食等级差异性显著,表现在18:30~19:30时间段与01:00~02:00、04:45~05:50或06:30~07:30三个时间段间(P=0.041;P=0.000;P=0.007),另03:30~04:30与04:45~05:50时间段间摄食等级也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5);(4)金鼻眶灯鱼各时间段摄食等级频率呈波浪形变化,4级频率在06:30~07:30时间段达到最高峰;0级频率在黄昏18:30~19:30时最高,01:00~02:00降为0,03:30~04:30上升到黄昏时的一半,此后连续下降。总体而言,金鼻眶灯鱼傍晚至次日清晨连续摄食,连续排遗,摄食集中于清晨。综上所述,金鼻眶灯鱼是一种昼夜垂直迁移、夜间连续摄食与排遗的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其在南海陆坡水域能量流与物质流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李忠义杨尧尧应一平应一平王新良陈作志王新良张俊赵宪勇郑珊
关键词:摄食节律摄食强度
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代谢及分解过程对水环境理化因子及浮游植物影响的研究
2017年
从上行控制角度,通过野外采样和围隔培养实验,研究了水母的代谢及分解过程对水体环境中pH、溶解氧、营养盐组成的影响,以及该过程中浮游植物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沙海蜇在代谢过程中短时间内会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使水体出现低氧和轻度酸化.代谢过程释放出大量营养盐,使水体中的溶解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浓度在24h内增加为原来的12倍,溶解无机磷(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DIP)浓度增加了40多倍,进而引起水体中叶绿素a(chlorophyll a,chl a)浓度的增加.沙海蜇的分解过程使水体表现出明显的低氧(缺氧)和酸化现象.沙海蜇生物量越大,分解时间越长,对水体的改变程度越明显,此外,还释放出大量的营养盐并改变原有的营养盐结构,可以刺激甲藻和绿藻的生长,甚至可能引发藻华.
郑珊孙晓霞
关键词:沙海蜇代谢过程分解过程浮游植物
2011年春夏季黄、东海浮游植物粒级结构被引量:12
2012年
通过2011年4月和8月利用"科学三号"考察船在黄、东海海域开展的春、夏季综合调查,研究了黄、东海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的分布格局及其时空变动规律,探讨重要环境因子的变动对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表层水体中小型、微型和微微型粒级叶绿素a浓度的范围分别为0—4.36、0.02—2.27、0—2.66mg/m3,平均叶绿素a的浓度分别为0.56、0.31和0.14mg/m3,对叶绿素a总量的贡献率分别为55.4%、30.8%和13.8%。夏季表层由大至小3个粒级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范围分别为:0—6.78、0—2.59、0—0.86mg/m3,平均叶绿素a含量依次为0.50、0.24和0.07mg/m3,对叶绿素a总量的贡献率分别为61.8%、30.1%和8.1%。春季小型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的垂直分布较为均匀,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浓度随深度增加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夏季叶绿素a浓度出现明显分层现象,10m层以上小型和微型浮游植物浓度较高,10m层之下浓度迅速降低。微微型浮游植物浓度在不同水层都保持较低水平。受黄、东海不同季节水团影响而引起的温、盐以及营养盐分布格局的变化是影响黄、东海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组成的重要因素。
孙晓霞任琳琳郑珊文斐赵永芳孙松
胶州湾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长期变化被引量:30
2011年
依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胶州湾浮游植物的调查资料,系统分析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的长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自1981年以来,胶州湾浮游植物总量呈现增加的趋势,但空间分布格局没有发生明显改变。胶州湾的浮游植物优势种组成发生改变,洛氏角毛藻、密联角毛藻、波状石鼓藻、叉角藻与梭角藻等成为近5年来新的优势种。胶州湾浮游植物优势类群数量的长期变化趋势表明,中肋骨条藻、角毛藻等小型链状硅藻数量呈现增加趋势,波状石鼓藻等暖水性种类的数量持续升高,甲藻类浮游植物数量升高、分布范围扩大,表明胶州湾浮游植物群落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已经做出响应。
孙晓霞孙松吴玉霖张永山郑珊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优势种
热带西太平洋Y3和M2海山区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被引量:2
2018年
研究了热带西太平洋雅浦Y3海山冬季和马里亚纳M2海山春季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对调查区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优势种类、细胞丰度以及多样性指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海山区共鉴定浮游植物 4门 50属 219种,其中硅藻门 30属 106种,甲藻门 17属 112种,蓝藻门 1属 2种,金藻门 2属 3种。两个航次研究区浮游植物优势种均以链状硅藻如根管藻(Rhizosolenia)、半管藻(Hemiaulus)和角毛藻(Chaetoceros)等属的种类为主,此外太阳漂流藻(Planktoniella sol)、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tii)以及部分角藻(Ceratium)物种优势度也比较明显。Y3海山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 1.60~16.61cells/L,平均值为 5.02cells/L;M2海山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 1.36~10.20cells/L,平均值为 4.12cells/L。两个海山区浮游植物细胞丰度的分布趋势均受硅藻影响较大,甲藻细胞丰度相对较低。在属的水平上,角毛藻、根管藻、角藻和半管藻等属的细胞丰度对两个海山区浮游植物总细胞丰度的贡献较大。多样性指数方面,Y3海山区浮游植物群落香农-威纳指数 H′(shannon-wiener index)介于 3.95~4.69,平均值为 4.30;M2海山区浮游植物群落香农-威纳指数介于 3.23~4.46,平均值为 3.83。两个海山区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处于较高水平,但站位间的变化不明显。目前,关于热带西太平洋海山区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研究还非常缺乏,亟需后续研究的补充。
郭术津孙晓霞郑珊郑珊朱明亮罗璇
关键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物种组成热带西太平洋
南黄海夏初网采浮游植物分布与长期变化被引量:5
2016年
本文根据2012和2013年夏初南黄海网采浮游植物调查数据,与1959、2002及2003年的调查资料作比较,研究了南黄海海域浮游植物的分布和长期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年际变化波动较大,1959年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时期的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低于2012—2013年的生物量。2013年浮游植物平均丰度和碳含量最高,分别为(18.73±46.68)×104cell/m3和(1110.71±2107.82)μg C/m3。近岸海域的浮游植物对南黄海浮游植物总生物量有主要贡献。1959年,硅藻在群落中的丰度比例大于93%,而2012—2013年,这一比例下降为50%—60%。相应地,硅藻碳含量比例由70%—85%下降为18%—28%,且甲藻占优势的区域扩大。硅藻碳含量比例在群落中明显下降一方面是因为硅藻碳密度相对较低,另一方面是因为甲藻丰度的增大。相对于1959年,近年来硅藻中的角毛藻属(Chaetoceros)和伪菱形藻属(Pseudonitzschia),以及甲藻中的角藻属(Ceratium)和夜光藻属(Noctiluca)成为新的优势种属。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南黄海夏初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为温度、盐度、硅酸盐和溶解性无机氮。
杨洋孙晓霞郑珊赵永芳
关键词:南黄海浮游植物碳含量群落结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