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利民
- 作品数:21 被引量:196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电子电信更多>>
- 汶川Ms8.0级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观测与研究被引量:46
- 2009年
- 利用InSAR技术,采用地震前后日本ALOS/PALSAR数据,提取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7个条带的地表同震形变场.每个形变条带南北向500 km,东西向70 km,7个形变场覆盖了映秀镇、都江堰、茂县、北川、平武和青川.结果显示,此次地震地表破裂带在北川—映秀断裂带上.地表破裂带从汶川县映秀镇西南震中附近一直到青川县苏河北侧,全长约为230 km.发震断层西北盘为抬升盘,南东盘断层附近,仍然表现为隆起区,显示出以逆冲为主的断层性质.在汶川县映秀镇西侧震中区,最大相对卫星视线向形变量达260 cm,如果全部换算成垂直形变,则两个区域的垂直相对形变达3.3 m.从北川至平通一带,卫星视线向形变范围在120-180 cm的隆起带.其中,擂鼓镇隆起形变范围170-180 cm,换算成垂直形变约在2.2-2.3 m之间.在青川苏河北附近,有70-80 cm范围的隆起形变.在雅安、峨眉山一带,以及射洪至重庆北侧一带有大范围沉降区.在重庆及其南侧区域有幅度在20-30 cm小范围隆起.由青川向东至广元、宁强一带,有形变幅度在60-70 cm的隆起区.整个形变场影响范围较大,四川盆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表形变.
- 单新建屈春燕宋小刚张桂芳刘云华郭利民张国宏李卫东
-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震活动性
- 利用D-InSAR技术研究伽师地震的变形
-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未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它利用SAR影像中每一分辨单元记录的地表后向散射信号的幅度和相位信息,结合雷达基线数据和雷达系统参数,基于雷达成像的几何关系来提取地表的三维...
- 郭利民
- 关键词:合成孔径雷达震后形变伽师强震群
- 文献传递
- D-InSAR技术应用于汶川地震地表位移场的空间分析被引量:9
- 2010年
- 基于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技术(D-InSAR),利用7个条带共112景日本ALOS/PALSAR raw格式雷达数据,采用两通差分干涉处理模式,获取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发震断层周围约450km×500km区域的同震形变干涉纹图。通过对干涉纹图的定性分析,确定了非相干带的分布范围,据此对相位连续条带和相位不连续条带采用不同的相位解缠方案,实现了7个条带的成功解缠,获得了数值化的干涉形变场图像,并通过形变等值线和跨断层形变剖面线等方法对干涉形变场的空间分布和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汶川地震造成的地表形变场沿映秀-北川断裂带分布,形变范围很大,但主要集中在发震断层南北两侧各约100km的近场区。其中断层附近由西向东宽约30~15km,长约250km的区域为非相干带,是本次地震中变形最强烈并伴有地表破裂发生的区域,其形变梯度已超出InSAR测度能力。在非相干带两侧宽度各约70km,具有清晰可辨连续完整并向发震断层收敛的包络状干涉条纹区域是次一级形变区,距离发震断层越近,形变梯度和幅度越大,其视线向位移为北盘沉降,南盘抬升。相对于数据条带南北边缘,北盘最大累积沉降量约-110^-120cm,出现于汶川和茂县东北,在理县南震中附近也有一大面积沉降区,沉降位移约为-55^-60cm。南盘最大累积抬升量约120~130cm,出现在映秀西侧震中区,都江堰北及北川附近。南北盘之间的相对最大形变量约240cm,出现在映秀西侧震中附近及都江堰北。在发震断层两侧距非相干带各约70km以外的远场区,干涉条纹稀少,形变量很小,仅在±10cm以下。跨断层形变剖面表明,断层附近及其上盘形变梯度差异大,变形非均匀性突出,而下盘形变过程相对平稳。这些形变差异反映了断层活动的非均匀性及逆断层变形的复杂性。分析认为汶川地震发震断层的运动模式是上下盘相�
- 屈春燕单新建宋小刚张桂芳张国宏郭利民刘云华韩宇飞
- 关键词:D-INSAR汶川MS8.0地震地表形变
- 基于卫星遥感信息的地震监测技术与应用
- 屈春燕单新建宋小刚张桂芳张国宏刘云华闫丽莉郭利民温少妍徐小波郭卫英闫相相
- 项目研究背景:中国具有地震多、震级大、分布广、震源浅的特点。因此,地震灾害特别严重。加强地震监测预测,减轻地震灾害一直是防震减灾的首要任务和民众的迫切需求。但有限的地面台网观测远远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因此,探索利用新的空间...
- 关键词:
- 关键词:地震监测卫星遥感
- D-InSAR技术在长白山天池火山形变监测中的误差分析与应用被引量:24
- 2010年
- 选取长白山天池火山区15景JERS-1 L波段SAR存档数据,利用二轨法进行SAR差分干涉处理.最终用4景JERS-1数据获取了覆盖相似时间段的3幅D-InSAR形变图,提取了研究区1994~1998年的地表形变场.研究表明:远离天池火山的平坦区域形变微弱;从天池火山的山脚向上到2000~2200 m高程处,表现为逐渐增强的隆升形变,最高形变速率达到LOS(视线向)5 mm/a.尽管没有同期地面实测资料验证,但研究结论与2002~2005年的一等水准测量结果及地震活动性具有定性的一致性;与Kim的同期InSAR研究具有定量的可比性.在时间上向前延伸了对长白山天池火山的形变监测时段,为研究长白山天池火山活动状态提供了更多的形变信息.
- 韩宇飞宋小刚单新建屈春燕汪驰升郭利民张桂芳刘云华
- 关键词:D-INSAR技术误差分析长白山天池火山形变监测
- 汶川M_S 8.0地震InSAR同震形变场特征分析被引量:24
- 2008年
- 采用7条地震前后日本ALOS/PALSAR整轨数据,利用D-InSAR技术提取了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500km×450km的地表连续同震形变场。形变场覆盖了金川—石棉、黑水—乐山、松盘—彭山、南坪—简阳、康县—重庆所有区域,包括了理县、汶川、茂县、北川、青川等重灾区域。结果显示,整个形变场影响范围较大,四川盆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表形变。发震断层附近的非相干区域显示此次地震地表主破裂带在北川-映秀断裂带上,可以追踪出地表破裂带从汶川县映秀镇西南震中附近一直到青川县苏河北侧,全长约为230km。在发震断层西南段汶川至茂县一带,非相干条带的宽度明显大于其它段落,这与彭县-灌县断裂(前山断裂)的都江堰—安县段地表破裂段密切相关,地表破裂带长约70km。在远离发震断层的区域,西北盘总体表现为抬升,东南盘表现为沉降。但在发震断层附近,断层两侧均表现为局部抬升,且沿断层形变量分布很不均匀,表现出较强的分段性,显示出发震断层以逆冲为主的断层性质。从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与美国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中国地震台网中心(CENC)所给出的震中位置和发震时刻的差异来看,也反映出汶川地震破裂过程是多点破裂过程。在汶川县映秀镇西侧震中区,最大相对形变量达260cm,如果全部换算成垂直形变,则两个区域的垂直相对形变达3.3m。在雅安、峨眉山一带约有35cm的沉降区,在重庆及其南侧区域约有25cm的小范围隆起。
- 屈春燕宋小刚张桂芳郭利民刘云华张国宏李卫东单新建
- 关键词:汶川MS8.0地震地震活动性
- 2003年10月29~31日太阳耀斑对中国大陆电离层扰动的GPS监测与分析被引量:13
- 2005年
- 利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工程中28个GPS基准站和中国周边地区10个IGS站的GPS观测数据,研究了2003年10月29日~31日期间,X10级太阳耀斑引起的中国大陆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的变化特征,分析了本次太阳磁暴对我国不同地区电离层的影响。结果表明,太阳耀斑对中国大陆电离层的影响从29日中午10~11时开始,其影响强度与纬度有关,纬度越低,影响越大,且自东向西移动,TEC最大值达到120TECU,峰值比正常情况下高40多个TECU;且下午电离层对耀斑的响应强烈。
- 乔学军郭利民杜瑞林王琪吴云
- 关键词:电离层扰动太阳耀斑GPS监测总电子含量TEC
- 利用SAR图象偏移量估计汶川地震地表破裂特征及近断层形变
- <正>InSAR技术具有获取高精度连续形变场的优势。汶川地震后,我们利用InSAR技术获得了此次地震形变场的整体形态、主要形变范围及发震断层的位置等重要信息。但在汶川地震断层附近由于形变梯度过大而导致了严重的干涉相位失相...
- 屈春燕刘云华单新建张国宏宋小刚张桂芳郭利民徐小波
- 利用GPS和PS-InSAR联合监测西秦岭断裂北缘地表运动
- 本文利用GAMMA软件对西秦岭区域的ENVISAR ASAR数据进行PS处理获得了I3 692个PS点,与并置的6个GPS点进行联合处理,构建三角监测网,求解网络中每条基线形变,利用大量观测值,采用参数平差法进行整网的联...
- Guo Liming郭利民ShanXinjian单新建Qiao Xuejun乔学军
- 关键词:地壳运动
- 新疆伽师强震群区的InSAR观测研究被引量:32
- 2007年
- 利用欧空局提供的ERS1/2 SAR数据,结合美国NASA的高精度SRTM数字高程模型DEM,获得了1996~1999年间伽师强震群部分地区的差分干涉图像。结果表明,该地区同期的地震活动及地壳形变主要受东西向和北东东向断层的影响,柯坪断裂带南北两侧块体的差异运动量约为5mm/a(LOS方向),其中1998年8月2日Ms6.0地震和27日Ms6.6地震可能与隐伏断层无关。
- 乔学军郭利民
- 关键词:伽师强震群INSAR隐伏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