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中PRPF31基因新的剪切位点突变被引量:6
- 2005年
- 目的 研究我国一个4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RP)家系患者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及临床表型特征。方法 对RP家系中的所有患者进行眼部及视觉电生理检查;对全部家系成员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及连锁分析, 对候选基因直接测序并通过限制性内切酶反应证实突变位点。结果 RP家系患者致病基因定位于染色体带19q13 4,微卫星标记物D19S589和D19S254之间不到4Mb区域。在所有患者的PRPF31基因内含子8的第一个碱基处发现一新的杂合突变(G>C),使内含子8的剪切供体由GT变为CT。RP家系患者的临床表型符合早期发病且弥漫型的RP患者类型。结论 我国该4代RP家系中的患者由PRPF31基因中一新的剪切位点的杂合突变致病(IVS8+1G>C)。
- 陆莎莎赵晨崔云李宁东张秀梅赵堪兴
- 关键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染色体畸变
- 视紫红质基因在显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的突变筛查被引量:2
- 2005年
- 目的:探讨视紫红质基因在视网膜色素变性疾病中的作用。方法: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对4个显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先证者视紫红质基因的5个外显子进行扩增,扩增产物进行直接测序。结果:视紫红质基因全部编码序列在4个家系先证者中均未发现碱基改变,TJE14及TJE15先证者第1外显子上游非编码区中第70个碱基出现A/G套峰,在TJE15先证者第5外显子第1185碱基出现A/C套峰;而在TJE16先证者中第1外显子上游非编码区中第45个碱基为纯合子GG,第70个碱基为纯合子AA;TJE17先证者第1外显子上游非编码区中第45个碱基为纯合子AA,第70个碱基为纯合子GG。结论:视紫红质基因在中国人群中突变率不如欧美人高,它可能不是导致中国人显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主要致病基因。
- 布娟李宁东赵堪兴赵晨陆莎莎陈薇英
- 关键词:视紫质基因突变视紫红质基因家系
- 先天性广泛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一家系临床表型及基因连锁定位分析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 分析一个先天性广泛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 (CFEOM)家系的临床表型 ,并通过连锁分析方法来定位该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 对家系中的所有患者进行临床检查。根据目前已知的两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类型的CFEOM的遗传学位点 12p11 2 q12 (FEOM1)和 16q2 4(FEOM3 )选取微卫星进行连锁分析研究。结果 家系中 4名患者具有典型的CFEOM表现。连锁分析显示 ,微卫星D12S5 9、D12S10 48、D12S164 8在所有患者中与疾病呈现共分离现象 ,其中D12S10 48最大Lod值为 1 91,而在微卫星D12S61和D12S10 90处出现重组 ,表明该家系的致病基因位于这两个微卫星之间。结论 此家系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CFEOM 1型 ,其致病基因定位于 12p11 2 q12的D12S61和D12S10
- 赵晨陆莎莎李宁东赵堪兴
- 关键词:显性遗传
- 视网膜色素变性显性遗传家系3号染色体连锁分析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用连锁分析法对三个显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 (CY、WN、ZH) 3号染色体进行分析 ,确定致病基因。方法 :随机选取 3号染色体视紫红质 (rhodopsin ,RHO)基因上下约 5厘摩 (centimorgancM )范围内的 6对微卫星标记 (marker) ,确立单倍体型 ,用两点法计算最大优势对数 (LODSCORE)值。结果 :所选微卫星标记与CY、WN家系表型间LOD值呈负相关关系 ,而ZH家系与位点D3S36 0 6间LOD值为 2 5 2。结论 :RHO基因为CY、WN家系的非候选基因 ,RHO基因可能是家系ZH致病基因。
- 李宁东赵堪兴李杨陆莎莎赵晨陆薇英
- 关键词:视网膜色素变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染色体
- 前体mRNA剪切因子在视网膜色素变性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 2005年
- 根据表达方式和对组织影响的不同,视网膜色素变性(RP)相关基因可分为三种类型。本文介绍了前体mRNA的剪切过程,简述了三种前体mRNA剪切因子基因及其在剪切过程中的作用,以探讨剪切因子突变导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RP的生物学作用机制。
- 陆莎莎赵晨赵堪兴
- 关键词:视网膜色素变性MRNA发病机制前体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相关基因
- 常染色体显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的基因连锁定位和候选基因的序列分析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对一常染色体显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P)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的连锁定位,并对候选基因进行序列分析。方法在家系中进行全基因组扫描以确定与疾病连锁的染色体区域,对该区域附近的候选基因进行直接序列分析。结果此家系致病基因的最小可能区域(MCR)被定位于19号染色体微卫星标记D19S246和D19S601之间不到5厘摩(cM)的区域。对该区域附近的候选基因进行直接序列分析的结果并未发现致病性基因突变。结论CRX(锥杆细胞同源基因)和PRPF31基因是该家系的非致病性基因,在19号染色体上可能存在导致常染色体显性视网膜色素变性(adRP)的新的致病基因。
- 陆莎莎赵晨李宁东陈薇英赵堪兴
- 关键词:视网膜色素变性全基因组扫描
- 常染色体显性视网膜色素变性一家系基因排除定位研究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对1个四代常染色体显性视网膜色素变性(autosomal dominant retinitis pigmentosa,ADRP)家系在包含已知ADRP致病基因的全部9条染色体上进行基因连锁定位。方法对家系中的所有患者进行眼科及电生理检查。在家系中对第1、3、6、7、8、11、14、17、19号染色体进行基因扫描、基因型分析及连锁分析。结果在全部9条染色体范围内未发现微卫星位点与该家系疾病表型共分离,最大lodscore小于-2。结论此家系中排除了目前已知的所有ADRP位点,此家系中应存在新的ADRP连锁位点位于上述9条染色体之外。
- 赵晨陆莎莎李宁东陈薇英赵堪兴
- 关键词:视网膜色素变性显性遗传
- 先天性纤维化综合征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04年
- 先天性纤维化综合征 (congenitalfibrosissyndrome,CFS) ,主要包括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 (congenitalfibrosisoftheextraocularmuscles,CFEOM)和Duane综合征 (Duanesyndrome,DS) ,是临床少见的先天性斜视综合征 ,临床表现为非进展性限制性眼肌麻痹 ,可伴有上睑下垂。传统观念认为此类疾病是由眼外肌原发性纤维化所致 ,然而近年来DS和典型的CFEOM(CFEOM1)的神经病理学研究结果以及CFEOM1和另外一种类型的CFEOM(CFEOM2 )的致病基因的确定 ,均提示了CFEOM的真正病因可能是原发于动眼神经和 (或 )滑车神经核的发育缺陷 ,而外展神经核类似的发育缺陷则是DS的致病原因。
- 陆莎莎赵晨赵堪兴
- 关键词:斜视眼肌麻痹遗传学眼外肌
- 先天性广泛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一家系的连锁分析和候选基因研究被引量:19
- 2005年
- 目的探讨先天性广泛眼外肌纤维化综合征(CFEOM)一家系的临床表型特征和致病基因。方法收集CFEOM一家系,对全部患者进行临床检查和全基因组扫描及连锁分析(linkageanalysis),对连锁区域内的候选基因KIf21A进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此家系中4例患者具有典型CFEOM临床表现。连锁分析显示微卫星标记物D12S1648、D12S345、D12S1692、D12S59、D12S1090、D12S2194、D12S1048、D12S1668在家系中与全部患者的疾病表型共分离,并在D12S1090取得最大LOD值(2.12)。KIf21A基因测序未发现突变,仅在外显子21发现一单个碱基多态性改变。结论此家系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CFEOM1型,致病基因定位于染色体带12p11.2q12微卫星标记物D12S1648和D12S1668之间约4cM的区域。KIF21A基因可能不是此家系的致病基因。
- 赵晨陆莎莎李宁东陈薇英赵堪兴
- 关键词:眼外肌纤维化家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全基因组扫描致病基因定位表型特征
- 两个中国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的基因连锁定位和候选基因的序列分析
- 目的:分析两个常染色体显性视网膜色素变性(autosomaldominantretinitispigmentosa,adRP)家系RPSZ、RPQY的临床表型特征,通过全基因组扫描应用连锁分析的方法确定这两个家系的遗传学...
- 陆莎莎
- 关键词:视网膜色素变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全基因组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