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莉芝

作品数:6 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理学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电子电信
  • 2篇理学

主题

  • 2篇吸杂
  • 2篇离子注入
  • 2篇激光
  • 2篇激光再结晶
  • 2篇SOI
  • 2篇SOM
  • 1篇亚胺
  • 1篇氧分压
  • 1篇氧化钛
  • 1篇再结晶
  • 1篇中隐
  • 1篇酰亚胺
  • 1篇微细结构
  • 1篇离子束
  • 1篇离子束增强沉...
  • 1篇纳米
  • 1篇纳米孔
  • 1篇聚酰亚胺
  • 1篇光谱
  • 1篇光谱研究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上...

作者

  • 6篇陈莉芝
  • 3篇林成鲁
  • 3篇邹世昌
  • 2篇黄继颇
  • 2篇宋志棠
  • 2篇多新中
  • 2篇张苗
  • 1篇倪如山
  • 1篇郑志宏
  • 1篇夏冠群
  • 1篇谭松生
  • 1篇许东
  • 1篇李昌荣
  • 1篇王惠民
  • 1篇邢昆山
  • 1篇周祖尧
  • 1篇柳襄怀
  • 1篇许学敏
  • 1篇张峰
  • 1篇林梓鑫

传媒

  • 1篇电子学报
  • 1篇中国激光
  • 1篇功能材料与器...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03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2
  • 1篇1990
  • 1篇198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离子束改性聚酰亚胺微细结构的Raman光谱研究
1992年
本文报道了120 keV B^+和170keV N^+注入聚酰亚胺(polyimide)所得改性层的精细结构.Raman光谱的分析结果表明,聚酰亚胺改性层中的碳主要以石墨和无定形两种形态存在,而它们的相对含量以及石墨微粒的大小要取决于剂量、束流强度及靶温等注入参数.本文报道的十几种离子改性聚酰亚胺中的石墨微粒尺度为20-50(?).我们还用RBS分析了改性过程中改性层化学组分的变化,这同XPS对于改性过程中各种官能团演化的研究结合在一起,支持了Raman光谱关于改性层微观结构的结论.此外我们还研究了电阻随温度的变化规律,确定了这种材料的lnρ与T^(-1/2)有很好的线性关系.这同Sheng和Abels研究过导电机制的一种非均匀系统的ρ-T关系完全一致,从而为Raman光谱结果建立起来的二者在结构上的相似性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徐兴龙许东林梓鑫杜根娣周祖尧杨石奇陈莉芝夏冠群邹世昌
关键词:离子注入聚酰亚胺光谱
硅中离子注入纳米孔层的形成及吸杂效应研究
张苗林成鲁宋志棠多新中黄继颇陈莉芝倪如山
开展了SOI 材料中纳米孔吸杂的研究,利用H+、He+ 注入将纳米孔引入到SOI 氧化埋层下面,对顶层硅中的金属杂质进行吸除。结果:发现了H+注入在不引起表层剥离情况下形成纳米孔层的剂量窗口,大剂量He+注入可在硅中产生...
关键词:
关键词:吸杂SOI纳米孔
金属薄片上无定形硅(SOM)的激光再结晶研究
1990年
以CW Ar^+激光对非晶硅再结晶得到了SOM(Silicon on Metal)多晶硅新材料。其晶粒大小为10×40μm^2,杂质分布均匀,电学性能大大改善.用这种SOM材料已制备成功在1bar压力范围内灵敏度为6mV/V的性能良好的压力传感器。
林成鲁邢昆山陈莉芝许学敏谭松生邹世昌
关键词:激光非晶硅再结晶SOM
SOI材料中隐埋纳米空腔层的形成及其吸杂效应
张苗宋志棠陈莉芝多新中黄继颇
本研究利用氢、氦离子注入与退火将纳米空腔引入到SOI氧化埋层的下面,对顶层硅中的过渡金属杂质进行吸除。取得的主要成果有:拓展研究了氢、氦离子共注入形成纳米空腔的规律、纳米气泡在晶体中产生的应力及其对晶体结构的影响。氢、氦...
关键词:
关键词:SOI吸杂
激光再结晶SOM材料及压力传感器研究
1989年
用CW Ar^+激光对B^+注入(60keV,5×10^(15)cm^(-2))非晶硅SOM材料进行辐照再结晶,获得了高灵敏度的压阻材料,其GF在30左右。结晶后的晶粒增大到10μm×40μm,且杂质分布均匀,电学性质大大提高。用该材料制备的桥路压力传感器,灵敏度为6mV/V bar,具有良好的输出线性度。
邢昆山许学敏林成鲁陈莉芝谭松生邹世昌
关键词:传感器SOM
氧分压对动态离子束辅助沉积合成的氧化钛膜的影响被引量:6
2001年
采用离子束增强沉积的方法,改变氧分压,在硅基体表面制备出了不同组分及不同取向的 氧化钛薄膜。采用 XRD,掠角衍射以及 XPS分析方法对薄膜的成分、结构和取向进行了分析,并 通过 RBS分析计算出了薄膜的 O/Ti比。实验结果发现,所制备的氧化钛薄膜为具有一定择优取 向的多晶膜,薄膜内 TiO、 Ti2O3和 TiO2共同存在。当氧分压低于 8.4× 10-4 Pa时,氧化钛薄膜的 成分以 TiO为主,且 TiO的取向随氧分压的增加从( 220)向( 031)转变,氧分压对薄膜取向的影响 较大。当氧分压高于 8.6× 10-4 Pa时,氧化钛薄膜的成分以具有( 100)择优取向的金红石型 TiO2 为主,含有少量其他结构的 TiO2和低价 Ti,其成分及取向相对较为稳定,对氧分压的变化不敏感。
王向晖张峰李昌荣郑志宏陈莉芝王惠民柳襄怀
关键词:氧化钛离子束增强沉积氧分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