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骆文书

作品数:29 被引量:226H指数:9
供职机构: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腰围
  • 8篇多态
  • 8篇多态性
  • 8篇增殖物激活受...
  • 8篇过氧化
  • 8篇过氧化物酶体
  • 8篇过氧化物酶体...
  • 8篇过氧化物酶体...
  • 8篇发病
  • 7篇单核
  • 7篇单核苷酸
  • 7篇核苷
  • 7篇核苷酸
  • 6篇单核苷酸多态
  • 6篇单核苷酸多态...
  • 6篇血压
  • 6篇高血压
  • 4篇肥胖
  • 3篇死亡率
  • 3篇糖尿

机构

  • 17篇苏州大学
  • 16篇江苏省疾病预...
  • 14篇常熟市疾病预...
  • 14篇常州市疾病预...
  • 3篇苏州市疾病预...
  • 2篇苏州卫生职业...

作者

  • 28篇骆文书
  • 15篇郭志荣
  • 14篇周正元
  • 14篇武鸣
  • 8篇姚杏娟
  • 7篇刘景超
  • 7篇陈秋
  • 6篇丁一
  • 6篇俞浩
  • 5篇张丽君
  • 4篇顾淑君
  • 4篇李贵英
  • 3篇董惠斌
  • 3篇刘萌萌
  • 3篇朱秋荣
  • 2篇陈冯梅
  • 2篇张叶香
  • 2篇陈文英
  • 1篇吉俊敏
  • 1篇朱昆鹏

传媒

  • 6篇中华预防医学...
  • 5篇中华流行病学...
  • 2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职业与健康
  • 1篇中国学校卫生
  • 1篇中国农村卫生...
  • 1篇中国肿瘤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中华内分泌代...
  • 1篇医药与保健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江苏预防医学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华南预防医学
  • 1篇健康教育与健...
  • 1篇中华眼外伤职...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11篇2012
  • 1篇2011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江苏省社区人群生活方式与超重肥胖对糖尿病发病的影响被引量:21
2012年
目的分析生活方式与超重肥胖对糖尿病发病的影响。方法江苏省多代谢异常和代谢综合征综合防治研究队列人群的基线倜查开展于1999年4月至2004年5月.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共抽取调查对象8685名。于2006年3月至2007年11月对基线调查满5年的4582名对象进行随访,有效随访3847名,其中满足条件的3461名基线非糖尿病对象被纳入研究。以高脂饮食与否、低纤维饮食与否、久坐活动少与否以及职业体力活动分级作为生活方式变量,以随访时是否为糖尿病为结局变量,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并比较基线超重肥胖和各生活方式变量在糖尿病发病中的单独作用和共同作用。结果3461名研究对象在6.3年随访时间中共发生糖尿病162例,发病率为4.7%。在调整性别、年龄、糖尿病家族史、血压、血脂、空腹血糖后,中及轻职业体力活动(与重相比,中:aRR=2.15,95%CI:1.26~3.68;轻:aRR=2.39,95%CI:1.12~4.87)、久坐活动少(aRR=2.94,95%C1:1.90~4.54)、低纤维饮食(aRR=1.58,95%CI:1.01~2.53)、超重(aRR:1.33,95%CI:1.01~1.90)以及肥胖(aRR:1.59,95%CI:1.07~3.75)在糖尿病发生过程中具有独立作用。无论在体重正常还是超重肥胖对象中,久坐活动少(体重正常组:aRR=3.42,95%CI:1.99~5.86;超重肥胖组:aRR=2.41,95%CI:1.13~5.12)和低纤维饮食(体重正常组:aRR=1.42,95%CI:0.81~2.54;超重肥胖组:aRR=2.63,95%CI:1.15~6.03)都会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但是按照是否久坐活动少或是否低纤维饮食将对象分组后,在各组中超重肥胖(非久坐活动少组:aRR=2.04,95%CI:0.87~4.71;久坐活动少组:aRR=1.21,95%CI:0.82~1.78;非低纤维饮食组:aRR=1.26,95%CI:0.87~1.84;低纤维饮食组:aRR=1.
刘景超郭志荣胡晓抒周正元武呜骆文书
关键词:肥胖症糖尿病人体质量指数
2015年江苏省常州市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分析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分析2015年常州市恶性肿瘤发病、死亡情况,为该市恶性肿瘤的防控策略提供重要数据支持。方法利用2015年常州市肿瘤登记和随访的数据,计算全市恶性肿瘤粗发病/死亡率、年龄别发病/死亡率、中国人口标化发病/死亡率(中标率)、0~74岁累积发病/死亡率(累积发病/死亡率)以及前10位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死亡顺位及其构成等。中国人口标化率采用2000年中国普查标准人口构成进行推算。结果全市恶性肿瘤登记地区2015年新发病例13419例,恶性肿瘤粗发病率为361.78/10万,标化发病率259.58/10万;男性标化发病率283.44/10万,女性标化发病率232.35/10万。2015年恶性肿瘤死亡率为218.48/10万,标化死亡率为145.65/10万,男性183.99/10万,女性104.69/10万。恶性肿瘤发病顺位中,胃癌居第一位,其次为肺癌、结直肠癌、食管癌和肝癌;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第一位的是胃癌,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第一位的是乳腺癌。恶性肿瘤死亡顺位中,不论性别,肺癌均居第一顺位。结论常州市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死亡率均呈现较高水平,应积极探索多种防治措施,降低该市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骆文书李贵英董惠斌李书书姚杏娟
关键词:恶性肿瘤发病率死亡率
PPARα基因单体型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研究分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α基因3个多态位点(rs1800206、rs135539、rs4253778)与原发性高血压(EH)的关联。方法对820名研究对象(男270名,女550名)进行PPARα的基因多态性检测。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单体型关联分析。结果在显性模型中,携带162V等位基因(LV+VV)和携带1C等位基因(AC+CC)与EH的发生风险降低有关(OR=0.48,95%C10.40~0.64,P〈0.01;OR:0.75,95%C10.62~0.93,P=0.005)。在共显性模型中,162V杂合子(LV)和1c杂合子(ac)基因型和对应的野生型纯合子相比,可降低EH的发生风险(OR=0.48,95%C10.33~0.70,P〈0.01;OR=0.71,95%C10.56~0.88,P=0.003);相反,携带7C纯合子(CC)基因型是野生纯合子高血压发生风险的3.16倍(95%CI1.86~6.94,P=0.002)。A—G—V和C—G—V单体型(rsl35539,rs4253778,rs1800206)会降低EH发生风险(OR=0.56,95%C10.33~0.82,P=0.027;OR=0.53,95%C10.30~0.84,P=0.033)。结论PPARα基因的单体型A-G-V和C—G—V可能是EH的保护因子,可降低EH的患病风险,PPARα基因是EH的重要易感基因。
丁一郭志荣武鸣周正元陈秋俞浩骆文书
关键词: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高血压单体型单核苷酸
减肥最重要的是瘦腰
2012年
苏州大学医学曾历经5年,在大样本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腰围未得到控制时,即使体质指数得到控制,高血压等发病风险也会明显增加。腰围也许是更合适的体脂评价指标。
骆文书
关键词:腰围减肥体质指数发病风险大样本
社区人群综合干预对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健康状况的影响
2023年
目的评估社区综合干预措施对心血管病(CVD)高危人群心血管健康状况以及CVD相关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从常州市天宁区红梅街道社区随机抽取257例CVD高危人群纳入干预组,根据年龄、性别进行1∶1匹配,将最终符合条件的257例CVD高危人群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以及干预后两组间CVD危险因素和心血管病风险评分(LS7)变化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14例CVD高危人群,干预组和对照组各纳入257例,2组CVD高危人群中,年龄、性别、BMI、WC、SBP、DBP、FPG、TC、TG、LDL-C和LS7评分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HbA1c均值低于干预组、HDL-C均值高于干预组(均P<0.01)。干预组对象干预后的BMI、SBP、FPG、HbA1c、TG、LDL-C的均值均低于干预前,HDL-C值和LS7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或P<0.01)。对照组对象常规干预后仅SBP和HbA1c平均水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或P<0.01);干预后干预组对象的BMI、SBP、DBP、FPG、TC均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HDL-C和LS7评分均值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通过对社区CVD高危人群进行为期2年的综合干预,干预组高危人群的心血管健康状况显著改善,且干预组对象危险因素的改善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对象。
骆文书胡飞飞
关键词: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综合干预
腰围动态变化与高血压发病关系的前瞻性研究被引量:18
2012年
目的探讨腰围(WC)存随访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对队列人群高血压发病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以江苏省多代谢异常和代谢综合征综合防治研究队列满足2次随访的人群为研究对象。第一次随访时WC与基线WC之间的差值来衡量WC的动态变化量,并按照基线和第一次随访是否为腹型肥胖分为控制组和非控制组;以第二次随访是否为高血压作为结局变量(高血压=1,正常血压=0)。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WC的变化量以及WC控制与否与随访新发高山压关系。结果2778名研究埘象中,660例为新发高血压患者。不论基线WC正常与否,WC水平存后两组的人群随访巾发生高血压的RR值均高于第一组人群。基线WC正常组和腹型肥胖组中,非控制组的高血压累积发病率均高于控制组(基线WC正常组:35.0%vs.18.4%;基线腹型肥胖组:34.7%vs.21.4%)。在基线腹型肥胖组中,其随访时仍为腹型肥胖的人群相比WC转为正常的人群发生高血压的RR值(95%C1)为1.95(1.19~3.19);基线WC正常组巾,随访时转为腹型肥胖人群相比WC仍保持正常的人群发生高血压的RR值(95%CI)为2.38(1.89~2.99)。调整基线性别、年龄和高血压一般危险因素后,基线腹型肥胖和WC正常组中,非控制组人群相比于控制组人群发生高血压的RR值(95%CI)分别为4.36(1.69~9.74)和1.44(1.03~2.35)。结论WC动态变化与高血压发病密切相关,控制WC的增长或降低WC是高血压早期预防的有效措施之一。
骆文书郭志荣胡晓抒周正元武鸣张丽君刘景超
关键词:腰围高血压
2004—2014年常州市某中学学生视力不良变化趋势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分析2004—2014年常州市某中学学生视力不良变化趋势,为早期预防视力不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常州市某中学2004—2014年每学年的第1学期体质健康监测的视力资料,对学生视力不良分性别、年级及年度进行分析。结果初中入学新生视力不良率为72.52%,高三学生视力不良率达到91.19%,同时重度视力不良所占比例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177.64,P〈0.01);女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每年均高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该市中学生视力不良状况严重,视力不良率随年级的增高呈上升趋势,应及早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保护学生视力。
李贵英姚杏娟骆文书董惠斌
关键词:中学生视力不良
腰围和体质指数动态变化对高血压发病的影响被引量:33
2011年
目的探讨腰围(wc)和BMI在2年随访时间内的动态变化对队列人群高血压发病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于2002年1月,对江苏省多代谢异常和代谢综合征(MS)综合防治研究队列人群中随访时间满2年的5888名对象进行第1次随访,完成随访4582名,并于2006年3月对随访时间满5年及参与了第1次随访的对象进行了第2次随访,完成2次随访的对象共3847名,其中满足条件的共2778名基线血压正常对象被纳入分析。基线时WE或BMI正常者在第1次随访时变为非正常者以及基线WC或BMI不正常者存第1次随访时依旧不正常者定义为非控制组;基线WC或BMI非正常者在第1次随访时变为止常以及基线WC或BMI止常者存第1次随访时依旧保持正常者定义为控制组。以第2次随访时是否为高血压作为结局变量(高血压=1,正常血压=0)。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相互调整的WC和BMI差值与高血压发病的关系,以及按照WC和BMI控制与否分层的高血压发病风险,并计算相应的OR和RR值及95%C1值。结果2778名研究对象巾,新发高血压660例。WC差值和BMI差值以连续型变量进入模型作相互调整时,男女性中高血压发病与WC差值的关联仍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OR=1.04,95%CI:1.01~1.05;女性:OR=1.04,95%C1:1.02~1.06),而与BMI差值的关联不再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OR=1.04,95%CI:0.97~1.11;女性:OR=0.98,95%CI:0.93~1.03)。不论基线WC正常与否,非控制组人群的高血压风险高于控制组人群(基线Wc正常组:RR=1.41,95%CI:1.01~2.39;基线WC非正常组:RR=4.41,95%C1:1.66~9.80)。而在基线BMI非正常组中,控制组与非控制组的高血压发病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33,95%CI:0.88—2.02)。当WC得到控制,BMI控制与否对高血压发病风险无明显影响(男性:
骆文书郭志荣胡晓抒周正元武鸣张丽君刘景超
关键词:人体质量指数高血压腰围
PPARD-87T〉C与PPARA和PPARG单核苷酸多态性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腹型肥胖的影响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10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腹型肥胖的关联以及多个SNP的交互作用对腹型肥胖的影响。方法对820名研究对象进行PPAR10个SNP的检测。分析SNP与腹型肥胖的关联及10个SNP的基因一基因交互作用。结果与TT(野生型)基因型携带者相比,rs2016520(-87T〉C)位点的(TC+CC)基因型携带者发生腹型肥胖的风险显著降低(OR=0.68,95%C/0.52-0.90,P=0.005)。调整性别、年龄、吸烟、饮酒、高脂饮食和低纤维饮食,广义多因子降维法发现3阶(rs2016520,rs9794和rs1805192)和5阶交互作用模型(rs135539、rs2016520、rs10865710、rs1805192和rs7091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PARD的rs2016520多态性在腹型肥胖的发生中有主导效应,单基因关联分析里不显示主效应的SNP在调节腹型肥胖的分子机制中也发挥交互效应。
丁一郭志荣武鸣陈秋周正元俞浩张丽君刘景超骆文书
关键词:肥胖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多态性
社区人群吸烟和肥胖交互作用与高血压的关联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体重异常、腹型肥胖、吸烟与高血压之间的关联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高血压的影响。方法:调查对象资料来自2012年常州市钟楼区社区诊断资料,共7 437例18岁以上对象被纳入本研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腰围(WC)、体质指数(BMI)和吸烟及其交互作用与高血压发病的关系,采用Andersson等编制的Excel表计算相对超额危险度比(RERI)、归因比(AP)和交互作用指数(SI)等相加交互作用指标,并估计可信区间。结果:调整性别、年龄、饮酒、高血压家族史、职业、饮食等因素后,与BMI正常组相比,BMI异常组发生高血压的OR(95%CI)分别为2.75(2.46-3.12);腹型肥胖人群发生高血压的OR(95%CI)为2.41(2.13-2.71);与不吸烟人群相比,吸烟人群发生高血压的OR(95%CI)为1.37(1.16-1.63)。交互作用分析中,与不吸烟的非腹型肥胖人群相比,吸烟的腹型肥胖人群发生高血压的OR(95%CI)为3.66(3.07-4.36),不吸烟的腹型肥胖人群发生高血压的OR(95%CI)为2.01(1.78-2.03),吸烟的非腹型肥胖人群发生高血压的OR(95%CI)为1.47(1.26-1.71)。交互作用指数SI为1.80(1.35-2.38),RERI为1.18(0.57-1.79),AP为0.322。结论:吸烟人群患高血压的风险显著高于非吸烟人群;另外,吸烟与腹型肥胖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姚杏娟朱一胜丁益民崔艳丽骆文书
关键词:腹型肥胖吸烟高血压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