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琪
- 作品数:61 被引量:142H指数:8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军区科技创新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的近期影响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研究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ALT的近期影响。方法:观察恩替卡韦联合保肝药物与单用一般保肝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第4、8、12周症状、体征、肝功能ALT变化及HBV DNA转阴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第4、8、12周,症状及体征均基本缓解,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在第4周AL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第12周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第4周时治疗组ALT反弹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在第4、8、12周HBV DNA转阴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近期肝功能可出现一过性ALT升高,部分患者ALT反弹。恩替卡韦抗HBV复制效果显著。
- 黄文琪张玲霞宋闽宁闵峰张丽吴卫兵范荣华
- 关键词:肝功能
-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可溶性HLA-Ⅰ类分子含量的影响被引量:3
- 2002年
- 黄文琪裴斌
- 关键词:干扰素慢性乙型肝炎
- CT诊断早期肝炎后肝硬化与临床病理对照分析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探讨CT对早期肝硬化诊断的价值。方法:将48例CT诊断早期肝炎后肝硬化组及96例慢性肝炎分轻、中、重组行肝脏穿刺活检。活检标本分别进行苏木素(HE)、网状纤维Gomori法、范基森(VG)、结缔组织Masson三色法染色检查,将病理检查结果与临床及CT影像特征相对照。结果:CT检查提示早期肝硬化病理检查结果仅6例符合(6/48,12.5%)。慢性肝炎轻、中度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各为85.7%(36/42)、75%(36/48)。但两组不符合部分仅为轻-中度之间的交叉。慢性肝炎重度与病理诊断符合率100%(6/6)。CT肝脏形态缩小的影像特征,与肝组织病理学纤维化指征符合率达100%。与无肝缩小征象组对照,无一例符合。结论:CT肝脏形态缩小是早期肝硬化的较可靠诊断依据。慢性肝炎临床诊断与病理符合率高,如非必要,可免将肝活检用于慢性肝炎的常规诊断检查。
- 宋闽宁黄文琪闵峰吴贵华郑玉清
- 血浆置换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临床观察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118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后者加用血浆置换治疗。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白介素-18(IL-18)水平。结果在血浆置换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血清sICAM-1由治疗前548.26±150.53μg/L降至228.32±132.15μg/L,血清IL-18由治疗前723.64±160.25pg/ml降至治疗后312.53±121.39pg/ml,血清TBIL由治疗前546.11±174.86μmol/L降至178.43±87.74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由治疗前22.84±11.13%升至治疗后36.79±15.19%,上述指标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0例治疗组患者治愈41例(68.3%),19例(中期7例,晚期12例)死亡,58例对照组患者治愈率为48.3%(28/58),30例(早期7例,中期11例和晚期12例)死亡(P<0.01)。结论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疗效可靠,能显著降低血清中炎性介质水平,减轻免疫反应对肝细胞的损伤,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 闵峰宋闽宁黄文琪
- 关键词: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血浆置换细胞间粘附分子-1白介素-18
- 甘草酸二铵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可溶性人白细胞抗原-Ⅰ类分子含量的影响及意义
- 目的:研究甘草酸二铵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对患者可溶性人白细胞抗原(HLA)-Ⅰ类分子含量的影响及意义。方法:正常对照血清样本为厦门市中心血站提供无偿献血者180人收集的血清。病例血清为解放军第174和175医院,...
- 黄文琪裴斌郑瑞丹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人白细胞抗原甘草酸二铵影响及意义
- 文献传递
- 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被引量:8
- 2010年
- 目的研究阿德福韦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方法 34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阿德福韦酯治疗,32例未经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治疗1年时的疗效。结果阿德福韦酯治疗的患者HBVDNA转阴率为88.2%(30/34),非常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01),ALT复常率为76.5%(26/34),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具有良好的效果。
- 黄文琪宋闽宁闵峰洪美珠张丽吴卫兵范荣华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阴性阿德福韦酯
- 乙肝病毒携带者PBMC培养液细胞因子水平的临床研究
- 2006年
-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感染免疫耐受状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乙肝病毒携带者(ASC)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体外刺激诱导培养,检测IL-10、IL-12、γ-IFN、B超及血液生化。结果ASC PBMC培养后上清液细胞因子检测水平显著低于慢性乙型肝炎(CHB)。ASC不同年龄组IL-10测定值均高于正常对照,且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P<0.01,P<0.05)。ASC B超肝门静脉、肝右上下径测定值及脾脏厚度检测结果提示各年龄段检测结果与正常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C携带状态持续时间对肝脏损害影响小于慢性肝炎及活动性肝硬变患者。
- 宋闽宁黄文琪闵峰骆梅兰
- 关键词:免疫耐受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12
- 乙肝病毒携带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液HBV-DNA定量检测意义被引量:8
- 2003年
- 目的 探讨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与HBV -DNA定量的临床关系及意义。方法 采用慢性乙肝病毒HBeAg阳性携带者PBMC体外刺激诱导培养 ,荧光定量PCR(FQ -PCR)法测定上清液HBV -DNA ,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 10、12 (IL -10、12 )与γ 干扰素 (γ IFN)。同期检测肝功能 ,血清HBV -DNA定性试验。结果 PBMC培养后于上清液中以FQ -PCR法检出HBV -DNA。 >5 0 0 0考贝 /ml组中 ,IL -12及γ IFN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重症肝炎PBMC上清液FQ -PCR测定HBV -DNA阳性率明显高于同期血清PCR定性试验阳性率。PBMC上清液FQ -PCR测定HBV -DNA阳性率与血清HBeAg转换的关系同血清HBV -DNA定性试验阳性率与其关系相仿。与肝功能ALT及TBiL程度无明显相关。结论 HBeAg携带者PBMC培养液HBV -DNA高复制状态时IL -12及γ IFN分泌增强。重症肝炎PBMC上清液HBV -DNAFQ
- 宋闽宁骆梅兰黄文琪
- 关键词: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乙肝病毒核酸
- 干扰素-α联合病毒唑治疗中慢性丙型肝炎中可溶性HLA-I类抗原的变化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测定可溶性HLA-I类抗原的含量在慢性丙型肝炎(CHC)抗病毒治疗中的变化。方法用ELISA方法测定80例正常人及78例CHC患者可溶性HLA-I类抗原的含量用ELISA方法测定。结果CHC完全应答组可溶性HLA-I类抗原的含量,在治疗第8周时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第16周和第24周,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可溶性HLA-I类抗原的含量在治疗中的变化反映了CHC患者的免疫功能受到的调节。
- 裴斌陈长荣黄文琪谢金镇
- 关键词:干扰素HLA抗原
-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可溶性HLA-I类分子的变化及意义
- 2010年
- 目的测定可溶性HLA-I类分子的含量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变化,并分析其意义。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恩替卡韦治疗组、甘利欣治疗组和恩替卡韦加甘利欣联合治疗组;血清可溶性HLA-I类分子的含量用夹心ELISA方法测定。结果治疗3个月,恩替卡韦治疗组患者可溶性HLA-I类分子的含量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甘利欣治疗组患者可溶性HLA-I类分子的含量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可溶性HLA-I类分子的含量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变化;治疗6个月,三组患者可溶性HLA-I类分子的含量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可溶性HLA-I类分子的含量可反映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患者免疫功能的调节。
- 黄文琪宋闽宁闵峰裴斌洪美珠吴卫兵张丽范荣华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恩替卡韦甘草酸二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