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磊

作品数:7 被引量:45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部作物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性状
  • 5篇数量性状
  • 5篇粳稻
  • 5篇基因
  • 4篇性状基因
  • 4篇数量性状基因
  • 4篇数量性状基因...
  • 3篇垩白性状
  • 3篇粒形
  • 3篇粒形性状
  • 2篇稻米
  • 2篇水稻
  • 2篇微卫星
  • 2篇微卫星标记
  • 1篇稻粒
  • 1篇稻米品质
  • 1篇稻种
  • 1篇水稻粒形
  • 1篇水稻种
  • 1篇水稻种质

机构

  • 7篇中国农业科学...
  • 6篇江西农业大学
  • 4篇江西省农业科...
  • 3篇首尔大学
  • 1篇贵州省农业科...
  • 1篇宁夏回族自治...

作者

  • 7篇徐磊
  • 6篇曹桂兰
  • 6篇韩龙植
  • 6篇黎毛毛
  • 5篇贺浩华
  • 3篇余丽琴
  • 3篇任军芳
  • 1篇任军方
  • 1篇强爱玲
  • 1篇阮仁超
  • 1篇刘昌文
  • 1篇安永平

传媒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垦殖与稻作
  • 1篇作物学报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 1篇第五届博士生...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粳稻粒形性状的数量性状基因座检测被引量:15
2009年
【目的】通过对粳稻粒形性状的QTL检测,为粳稻粒形性状相关QTL的精细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大粒粳稻DL115与小粒粳稻XL005杂交获得的F2代200个个体为作图群体,在北京进行稻谷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千粒重等粒形性状的鉴定。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利用SSR标记对上述粒形性状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座检测。【结果】上述粒形性状在F2群体均呈正态连续分布,表现为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共检测到与粒形性状相关的QTL16个,分布于第2、3、5和12染色体上。其中qGL3a、qGW2、qGW5、qGT2、qRLW2、qRLW3、qGWT2和qGWT3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15.42%、40.89%、13.54%、33.43%、13.82%、13.61%、12.51%和10.1%,为主效QTL。其中,qGW2、qGT2、qRLW2和qGWT2均位于第2染色体上的RM12776-RM324区间。在所检测到的16个QTL中,4个QTL的增效等位基因来源于小粒亲本XL005,而其余QTL的增效等位基因均来源于大粒亲本DL115。基因作用方式主要表现为加性或部分显性。【结论】粳稻粒形性状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第2染色体RM12776-RM324区间是分别与粒宽、粒厚、长宽比和千粒重相关的4个主效QTL的共同标记区间,与其相邻的2个标记(RM12776和RM324)应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中探讨其利用价值。大粒亲本对稻谷粒长、粒宽、粒厚和千粒重等性状的增效作用显著。
黎毛毛徐磊任军芳曹桂兰余丽琴贺浩华韩龙植高熙宗
关键词:粳稻粒形性状微卫星标记数量性状基因座基因作用
粳稻谷粒性状与垩白性状的相关分析被引量:5
2008年
利用大粒粳稻DL115与小粒粳稻XL005杂交后代F3和F4家系为试验材料,分析了粳稻谷粒性状和垩白性状的表型变异及其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F3和F4家系谷粒的长、宽、厚、长宽比、千粒重及垩白性状均呈接近正态的连续分布,表现为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F4家系谷粒性状值均小于F3,随着世代的增加,谷粒性状值趋于减小。F4家系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小于F3,而垩白大小基本相近。在F3和F4,谷粒千粒重与谷粒长、宽、厚、长宽比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垩白性状与谷粒长、宽、厚、长宽比、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在不同大小的谷粒长、长宽比和千粒重范围内,谷粒性状值相对较大的群体垩白性状值明显大于谷粒性状值相对较小的群体;谷粒长和长宽比相对较小的群体内垩白性状与其谷粒性状的相关关系较谷粒长和长宽比相对较大的群体更为密切。
黎毛毛徐磊曹桂兰任军方贺浩华韩龙植
关键词:粳稻谷粒性状垩白性状
粳稻米碱消值的数量性状基因座检测被引量:2
2010年
利用碱消值差异显著的大粒粳稻DL115与小粒粳稻XL005杂交获得的200个单株F2群体为作图群体,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方法,利用SSR标记进行了粳稻碱消值数量性状基因座的检测。结果表明,在F2群体中碱消值呈正态连续分布,表现为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共检测到与碱消值相关的QTL3个,qADV3、qADV5和qADV11,分别位于第3、第5和第11染色体的RM14870~RM1284、RM3838~RM3351和RM1812~RM332区间,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6.5%、10.3%和8.1%。qADV5的增效等位基因来自碱消值较小的亲本XL005,qADV3和qADV11的增效等位基因来自碱消值较大的亲本DL115;基因作用方式表现为显性或超显性。
黎毛毛徐磊任军芳曹桂兰余丽琴贺浩华韩龙植高熙宗
关键词:粳稻SSR标记数量性状基因座
水稻种质对稗草和莴苣的化感效应研究被引量:2
2006年
用改进的叶浸提法和田间共生鉴定法,比较分析了从124份不同来源水稻种质中初步筛选的27份化感种质对稗草和莴苣的化感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叶浸提液对莴苣的抑制效果明显大于稗草;对稗草和莴苣根长的抑制效果大于苗高和发芽势;叶浸提液法与田间共生法对稗草的抑制效果呈显著的正相关,两种方法的鉴定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叶浸提液对稗草发芽势的抑制指数与田间共生对稗草苗干重的抑制指数及其综合抑制指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认为稗草种子发芽势可作为测试水稻种质化感效应的重要指标。田间水稻苗高与叶浸提液对稗草根长的抑制指数及其综合抑制指数和田间共生对稗草苗高和苗干重的抑制指数及其综合抑制指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水稻苗高较高的种质较苗矮的种质表现出较强的化感效应。珍珠42、沙粘1、六月早、青团2号、红脚粘2和地谷的化感效应突出,对稗草的平均综合抑制指数分别为0.56、0.47、0.45、0.45、0.41和0.39,可作为强化感种质提供应用。
安永平阮仁超强爱玲徐磊曹桂兰韩龙植
关键词:水稻种质资源化感效应稗草莴苣
水稻粒形遗传及QTLs定位研究进展被引量:16
2008年
粒形性状是水稻产量的重要构成因子,不仅影响水稻产量的高低,还影响着稻米品质的优劣,因此有关水稻粒形的遗传、粒形与稻米品质的相关性、粒形性状的QTLs定位等研究一直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至今已有许多研究报道,取得了可喜的研究进展。但至今所报道的研究中大多数采用籼稻与籼稻或籼稻与粳稻的杂交后代为材料,而利用粳稻与粳稻杂交后代为材料开展粳稻粒形性状遗传研究报道较少,且研究主要集中于粒长、粒宽、长宽比和粒重,而对粒厚的研究报道甚少。今后应加强对粳稻粒形的遗传及分子机理、水稻粒厚的遗传、粒形性状与稻米功能性成分的相关性等研究。
黎毛毛徐磊刘昌文曹桂兰贺浩华韩龙植
关键词:籼稻粒形性状稻米品质数量性状基因座
粳稻谷粒粒形与垩白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利用大粒粳稻16115与小粒粳稻16005的杂交后代F3、F4代家系为试验材料,分析了粳稻谷粒形和垩白性状的表型变异及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F3代和F4代谷粒的长、宽、厚、长宽比、千粒重均呈接近正态的连续分布...
黎毛毛徐磊曹桂兰贺浩华韩龙植
关键词:垩白性状基因控制数量性状
文献传递
粳稻垩白性状的QTL检测被引量:7
2009年
利用大粒粳稻DL115与小粒粳稻XL005杂交获得的F2群体200个单株为作图群体,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方法,利用SSR标记对稻米垩白性状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座(QTL)检测。研究结果表明,稻米垩白粒率、垩白大小和垩白度在F3株系均呈连续分布,表现为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检测到与稻米垩白性状相关的QTL 8个,分别位于第3(5个)、第5(2个)和第6(1个)染色体上,包括与垩白粒率有关的QTL 3个,与垩白大小相关的QTL 2个,与垩白度有关的QTL 3个。其中位于第3染色体RM6832-RM411、RM15456-RM6832和RM6266-RM15456区间的qPGWC3、qACE3 b和qDEC3 b,分别解释垩白粒率、垩白大小和垩白度表型变异的43.89%、18.83%和19.57%,为主效QTL。上述3个主效QTL所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与前人研究结果均不一致,认为是新的QTL。所检测到的8个QTL中,除qPGWC6的增效等位基因来自无垩白亲本XL005外,其他7个QTL的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垩白性状值较大的亲本DL115。垩白粒率和垩白大小基因作用表现为部分显性,垩白度基因作用表现为加性。
黎毛毛徐磊任军芳曹桂兰余丽琴高熙宗贺浩华韩龙植
关键词:粳稻垩白性状微卫星标记数量性状基因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