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军芳

作品数:3 被引量:24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部作物种质资源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性状
  • 3篇性状基因
  • 3篇数量性状
  • 3篇数量性状基因
  • 3篇数量性状基因...
  • 3篇粳稻
  • 3篇基因
  • 2篇微卫星
  • 2篇微卫星标记
  • 1篇稻米
  • 1篇垩白性状
  • 1篇粒形
  • 1篇粒形性状
  • 1篇粳稻米
  • 1篇基因作用
  • 1篇QTL检测
  • 1篇SSR标记

机构

  • 3篇江西省农业科...
  • 3篇江西农业大学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首尔大学

作者

  • 3篇贺浩华
  • 3篇曹桂兰
  • 3篇余丽琴
  • 3篇徐磊
  • 3篇韩龙植
  • 3篇任军芳
  • 3篇黎毛毛

传媒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作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9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粳稻米碱消值的数量性状基因座检测被引量:2
2010年
利用碱消值差异显著的大粒粳稻DL115与小粒粳稻XL005杂交获得的200个单株F2群体为作图群体,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方法,利用SSR标记进行了粳稻碱消值数量性状基因座的检测。结果表明,在F2群体中碱消值呈正态连续分布,表现为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共检测到与碱消值相关的QTL3个,qADV3、qADV5和qADV11,分别位于第3、第5和第11染色体的RM14870~RM1284、RM3838~RM3351和RM1812~RM332区间,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分别为6.5%、10.3%和8.1%。qADV5的增效等位基因来自碱消值较小的亲本XL005,qADV3和qADV11的增效等位基因来自碱消值较大的亲本DL115;基因作用方式表现为显性或超显性。
黎毛毛徐磊任军芳曹桂兰余丽琴贺浩华韩龙植高熙宗
关键词:粳稻SSR标记数量性状基因座
粳稻粒形性状的数量性状基因座检测被引量:15
2009年
【目的】通过对粳稻粒形性状的QTL检测,为粳稻粒形性状相关QTL的精细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大粒粳稻DL115与小粒粳稻XL005杂交获得的F2代200个个体为作图群体,在北京进行稻谷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千粒重等粒形性状的鉴定。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利用SSR标记对上述粒形性状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座检测。【结果】上述粒形性状在F2群体均呈正态连续分布,表现为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共检测到与粒形性状相关的QTL16个,分布于第2、3、5和12染色体上。其中qGL3a、qGW2、qGW5、qGT2、qRLW2、qRLW3、qGWT2和qGWT3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分别为15.42%、40.89%、13.54%、33.43%、13.82%、13.61%、12.51%和10.1%,为主效QTL。其中,qGW2、qGT2、qRLW2和qGWT2均位于第2染色体上的RM12776-RM324区间。在所检测到的16个QTL中,4个QTL的增效等位基因来源于小粒亲本XL005,而其余QTL的增效等位基因均来源于大粒亲本DL115。基因作用方式主要表现为加性或部分显性。【结论】粳稻粒形性状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第2染色体RM12776-RM324区间是分别与粒宽、粒厚、长宽比和千粒重相关的4个主效QTL的共同标记区间,与其相邻的2个标记(RM12776和RM324)应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中探讨其利用价值。大粒亲本对稻谷粒长、粒宽、粒厚和千粒重等性状的增效作用显著。
黎毛毛徐磊任军芳曹桂兰余丽琴贺浩华韩龙植高熙宗
关键词:粳稻粒形性状微卫星标记数量性状基因座基因作用
粳稻垩白性状的QTL检测被引量:7
2009年
利用大粒粳稻DL115与小粒粳稻XL005杂交获得的F2群体200个单株为作图群体,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方法,利用SSR标记对稻米垩白性状进行了数量性状基因座(QTL)检测。研究结果表明,稻米垩白粒率、垩白大小和垩白度在F3株系均呈连续分布,表现为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检测到与稻米垩白性状相关的QTL 8个,分别位于第3(5个)、第5(2个)和第6(1个)染色体上,包括与垩白粒率有关的QTL 3个,与垩白大小相关的QTL 2个,与垩白度有关的QTL 3个。其中位于第3染色体RM6832-RM411、RM15456-RM6832和RM6266-RM15456区间的qPGWC3、qACE3 b和qDEC3 b,分别解释垩白粒率、垩白大小和垩白度表型变异的43.89%、18.83%和19.57%,为主效QTL。上述3个主效QTL所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与前人研究结果均不一致,认为是新的QTL。所检测到的8个QTL中,除qPGWC6的增效等位基因来自无垩白亲本XL005外,其他7个QTL的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垩白性状值较大的亲本DL115。垩白粒率和垩白大小基因作用表现为部分显性,垩白度基因作用表现为加性。
黎毛毛徐磊任军芳曹桂兰余丽琴高熙宗贺浩华韩龙植
关键词:粳稻垩白性状微卫星标记数量性状基因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