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蛋白激酶B、核因子及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癌
- 2010年
-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B、核因子与宫颈癌及其发病因素人乳头瘤病毒(HPV)之间的关系。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试验及研究成果,对蛋白激酶B、核因子与宫颈癌及HPV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结果 HPV感染是目前公认的宫颈癌致病因素,蛋白激酶B、核因子是细胞内重要的信号分子,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人类肿瘤中表达失调,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结论蛋白激酶B、核因子及HPV与宫颈癌相关性进行研究,对揭示宫颈癌发病机制有研究意义。
- 杜趁香王焱
- 关键词:核因子人乳头瘤病毒宫颈癌
- MGMT和ERCC1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 2011年
- 目的探讨DNA损伤修复基因产物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与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的表达,及其与胃癌发生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GMT和ER-CC1的表达情况,并与临床病理特征相比较。结果 MGMT蛋白在轻度异型增生胃黏膜的表达率高于早期胃癌及进展期胃癌,ERCC1在正常胃黏膜的表达率高于早期胃癌及进展期胃癌。MGMT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ERCC1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胃癌中MGMT表达与ERCC1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MGMT、ERCC1可能在胃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有可能成为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的有用指标。
- 阎慧娟米建强王盛超杜趁香
- 关键词:胃肿瘤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
- 沙利度胺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介绍沙利度胺的抗肿瘤作用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方法以国内外发表的文献为依据,综述沙利度胺在治疗恶性肿瘤等方面的研究应用新进展。结果沙立度胺能作用于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调控多种细胞因子,从而发挥抗炎、免疫调节作用,并可抑制血管生成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对于血液系统疾病、多种实体瘤、艾滋病、风湿性疾病及炎症性肠病等难治性疾病的治疗,均有一定的疗效。结论沙利度胺是一种很有临床应用价值的药物,值得进一步研发。
- 杜趁香王焱
- 关键词:沙利度胺
- P-Akt和NFкB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与HPV感染的相关性探讨
- 目的:探讨磷酸化蛋白激酶 B(P-Akt)和细胞核因子(NFкB)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 HPV感染的关系。从而探讨其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宫颈癌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免疫组化 SP法检...
- 杜趁香
- 关键词:宫颈癌宫颈上皮内瘤变蛋白激酶B细胞核因子HPV感染
- 文献传递
- 细胞核因子在宫颈癌组织中表达及其与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关系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细胞核因子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6份宫颈癌组织(宫颈癌组)及19份慢性宫颈炎组织(对照组)中细胞核因子的表达情况,2组标本术前均用PCR技术进行人乳头状瘤病毒DNA分型检测。结果宫颈癌组细胞核因子阳性表达率(96.15%)高于对照组(10.52%)(P<0.05);细胞核因子在人乳头状瘤病毒阳性组的表达率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细胞核因子阳性表达与宫颈癌发病及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王焱杜趁香
- 关键词:宫颈癌细胞核因子人乳头瘤病毒
- 沙利度胺治疗卵巢癌的研究进展
- 2010年
- 目的了解沙利度胺治疗卵巢癌的作用机制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沙利度胺在卵巢癌治疗中作用机制及基础、临床研究的文献资料。结果沙利度胺通过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促使肿瘤细胞凋亡和免疫调节等活性发挥抗肿瘤作用,现已作为抗肿瘤药,用于卵巢恶性肿瘤的疗效观察。结论大多数的研究证实,沙利度胺单用或联合其他的化疗药物或生物制剂在卵巢癌的治疗上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 王焱杜趁香
- 关键词:沙利度胺卵巢癌抗血管形成
- 巨大胎盘绒毛膜血管瘤自然分娩1例及临床分析被引量:5
- 2013年
- 胎盘绒毛膜血管瘤又称胎盘血管瘤,是一种原发胎盘的良性肿瘤。临床少见,需依据超声检查和病理诊断才能确诊。本文通过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巨大胎盘绒毛膜血管瘤患者,探讨其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 杜趁香王爱红余娟娟陈素娟
- 关键词:胎盘绒毛膜血管瘤妊娠病例报告自然分娩
- HPV分型检测分析及其在宫颈病变中的意义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21种基因型分型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因宫颈病变就诊的1 540位女性进行HPV基因分型检测,比较不同基因型与临床疾病的特点。结果本组资料中总的HPV感染率为31.8%(489/1 540),共检出21种基因亚型,高危型最常见类型为HPV16、58、31,低危型最常见类型为HPV6、11。不同年龄段HPV感染率最高的为小于40岁组。HPV感染阳性组宫颈病变及宫颈癌患病率明显高于阴性组。结论 HPV亚型感染与宫颈病变的不同程度关系密切,为宫颈癌的筛查、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杜趁香王焱
- 关键词:HPV基因型宫颈病变宫颈癌
- 宫颈病变组织中P-Akt、NF-κB的表达变化及意义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观察宫颈病变组织中P-Akt、NF-κB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26例宫颈癌、1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19例慢性宫颈炎组织中的P-Akt和NF-κB。结果 P-Akt在慢性宫颈炎、CIN及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5.79%、66.67%、92.31%,NF-κB分别为10.52%、72.22%、96.15%,P-Akt和NF-κB在各种宫颈病变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相比,P均<0.05。结论 P-Akt、NF-κB的阳性表达率与宫颈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其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作用。
- 杜趁香王焱何涛邢鲁奇米建强阎慧娟
- 关键词:子宫颈肿瘤宫颈上皮内瘤变细胞核因子
- 长链非编码RNA HOTAIR在子宫内膜癌表达及其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研究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HOX转录反义RNA(HOX transcript antisense RNA,HOTAIR)对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定量反转录PCR(qRT PCR)检测HOTAIR在2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表达。通过MTT法和Transwell法研究HOTAIR对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相比癌旁组织,HOTAIR在子宫内膜癌组织表达水平升高。转染HOTAIR siRNA 36h后,Ishikawa细胞中HOTAIR表达下调;转染pcDNA3.1 HOTAIR 36h后,Ishikawa细胞中HOTAIR表达上调。MTT实验结果显示,抑制HOTAIR的表达能够降低Ishikawa细胞的增殖能力,上调HOTAIR的表达则增强Ishikawa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下调HOTAIR表达可抑制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过表达HOTAIR则促进Ishikawa细胞迁移、侵袭。结论 LncRNA HOTAIR在子宫内膜癌中高表达,下调HOTAIR表达能够抑制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
- 王丹丹王焱张俊俊杜趁香
-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长链非编码RNA细胞增殖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