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文化
- 作品数:215 被引量:3,823H指数:36
- 供职机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局重点科研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 第二代杉木人工幼林生态系统土壤水文学功能的研究被引量:10
- 2000年
- 以连续 8 a的测定数据 ,探讨了皆伐对生态系统土壤水文学功能的影响 ,并着重研究了营造第二代杉木人工林后林木对土壤水文学功能的生物调节和恢复状况 .结果表明 :皆伐使土壤的蓄水能力下降 2 5 % ,渗透能力下降 2 0 %~ 2 5 % (初渗 )和 10 %~2 4% (稳渗 ) .营造第二代杉木人工林后 ,林地土壤蓄水能力逐步恢复 ,5年生杉木林对土壤蓄水的渗透和调节能力相当于成林的2 7% ,3 8.3 %~ 42 .7% (初渗 )和 3 5 .7%~ 45 .2 % (稳渗 ) .8年生林 ,土壤蓄水能力已接近成林的 93 % ,渗透能力已达到成林的 91.4%~ 94.6% (初渗 )和 90 %~ 98% (稳渗 ) .第二代杉木人工林土壤水分垂直变化与第一代成林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从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推断 ,幼林的地下径流量将大于成林 .同时 ,根据影响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几个主要因子 ,建立了预测土壤水分动态的数学模型 .
- 康文星田大伦方海波项文化
- 关键词:土壤水分蓄水功能生物调节
- 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素贮量与分布研究被引量:112
- 2004年
- 对 1 8年生樟树人工林生物量、碳素含量、贮量及其空间分布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樟树各器官的碳素含量为 4 2 1 2 %~ 5 5 4 2 % ,排列顺序为树叶 >树枝 >树根 >树干 >树皮。林冠上层与下层叶的碳素含量比中层叶的碳素含量低 ,但差别不大 ;下层枝条碳素含量明显比上、中层枝条高。灌木层植物的碳素含量平均为 5 1 30 % ,草本植物为 4 8 90 % ,死地被物层为4 0 89%。土壤的碳素含量为 1 2 5 % ,随土层深度的增加 ,各层次土壤碳素含量逐渐减少。樟树林生态系统总的碳贮量为 2 0 0 4 4× 1 0 3 kgC·hm-2 ,其中乔木层为 4 5 0 1× 1 0 3 kgC·hm-2 ,占整个生态系统总贮量的 2 2 4 5 % ,灌木层为 2 2 9× 1 0 3 kgC·hm-2 ,占 1 1 4 % ,草本层为 1 0 9×1 0 3 kg·C·hm-2 ,占 0 5 5 % ,死地被物层为 5 0 8× 1 0 3 kg·C·hm-2 ,占 2 5 4 % ,林地土壤 (0~ 1m)的碳贮量为 1 4 6 97× 1 0 3 kg·C·hm-2 ,占 73 32 %。樟树各器官的碳素贮量与其生物量成正比例关系 ,树干的生物量最大 ,其碳贮量也最高 ,占乔木层碳贮量的 4 0 0 6 %。樟树碳贮量的垂直分布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在 8~ 1 0m区段出现明显增加的现象。樟树林年净生产力为9 5 5× 1 0 3 kg·hm-2 ·a-1 ,碳的年净固定量为 4
- 雷丕锋项文化田大伦方晰
- 关键词:樟树人工林碳素含量碳贮量碳分配
- 中亚热带森林植物多样性增加导致细根生物量“超产”被引量:38
- 2011年
- 细根在森林生态系统C分配和养分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对地下细根与植物多样性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该研究选择中亚热带从单一树种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到多树种的常绿阔叶林(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石栎(Lithocarpus glaber)林)的不同植物多样性梯度,用根钻法采集细根并测定其生物量,用Win-RHIZO2005C根系分析系统测定细根形态参数,以验证以下3个假设:1)植物种类丰富度高的林分其细根生产存在"地下超产"现象;2)根系空间生态位的分离水平是否随着植物多样性增多而增大?3)细根是否通过形态可塑性对林木竞争做出响应?结果显示:从单一树种的杉木人工林到植物种类较复杂的青冈-石栎常绿阔叶林,0-30cm土层的林分细根总生物量和活细根生物量均呈增加的趋势,即细根总生物量为杉木林(305.20g·m-2)<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374.25g·m-2)<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林(537.42g·m-2)<青冈林(579.33g·m-2),活细根生物量为杉木林(268.74g·m-2)<马尾松林(299.15g·m-2)<南酸枣林(457.32g·m-2)<青冈林(508.47g·m-2),各森林类型之间的细根总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但活细根生物量差异不显著。土壤垂直剖面上,除杉木林细根生物量随土层变化不显著外,其他森林类型的活细根生物量和总细根生物量均随土层变化显著,表层细根生物量随树种多样性的升高呈减小趋势,据此推测树种间的生态位分离水平逐渐增大。植物多样性的不同对林分的细根形态及空间分布格局影响不显著,细根形态可塑性对生物量变化响应不明显。
- 刘聪项文化田大伦方晰彭长辉
- 关键词:生物量细根植物多样性中亚热带
- 贵阳花溪石灰岩、石灰土与定居植物化学元素含量特征被引量:17
- 2009年
- 对贵州花溪区石灰岩、石灰土及定居植物中化学元素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石灰岩的pH值为9.38,全P和全K含量低,全Ca和全Mg含量较高,微量元素含量表现为Fe>Pb>Ni>Mn>Co>Cu>Zn>Cd;石灰土的pH值为7.53~7.98,有林地的有机质、全N及全P含量高于无林地,N素和P素有效率很低,速效N仅占全N含量的0.47%~1.18%,速效P仅占全P的0.8%~1.5%,全K含量亦不高,但有林地速效K含量(251.81mg·kg-1)超过土壤速效K含量对应的富K(>155mg·kg-1)水平等级,属富K型土壤,无林地全Ca及全Mg含量高于有林地,微量元素含量表现为Fe>Mn>Pb>Zn>Ni>Cu>Co>Cd,全Pb,全Zn及全Cu含量均未超过国家规定的3级标准;定居植物体内不同元素含量的差异很大,同一元素在不同植物体内含量的变化范围亦很大。
- 宁晓波项文化方晰闫文德
- 关键词:石漠化石灰岩石灰土
- 不同年龄阶段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径流规律被引量:10
- 2007年
- 利用1988—2004年17年的水文观测数据,对湖南会同生态站不同年龄阶段杉木人工林的径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Ⅰ龄级杉木人工林受抚育等经营措施的影响,地表径流量最小,年均地表径流系数为0.0071。抚育停止后,地表径流增加。到第Ⅲ龄级时,地表径流系数达到最大值,为0.0184。第Ⅳ龄级开始,地表径流逐渐减少,地表径流系数为0.0098,为第Ⅲ龄级的50%左右。Ⅰ龄级杉木林的地下径流最大,地下径流系数0.3012,为采伐前成熟林(0.1577)的2倍。随着林分年龄增大,受林冠截留、土壤结构改善和蒸腾作用等方面的影响,地下径流逐渐减少,到第Ⅳ龄级时径流系数为0.2082,为第Ⅰ龄级的65.8%。Ⅲ集水区径流输出以地下径流为主,地表径流量只占总径流量的2.3%-7.9%。不同龄级径流的月变化规律和降水量一致,降水量大的月份,径流量也大,4—8月的降水量占年总降水量的62.2%,径流量占年总径流量的75.4%,其中Ⅰ、Ⅱ、Ⅲ、Ⅳ龄级在4—8月的平均径流系数分别为0.3784、0.3224、0.2790和0.2634。逐步回归筛选后,影响月平均径流量的主要因子为月平均降水量和林龄。3次多项式的回归模型能较好地拟合各龄级月降雨量与月径流量的关系。
- 邓湘雯康文星田大伦项文化闫文德
- 关键词:杉木人工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径流系数
- 连栽第1和第2代杉木人工林养分循环的比较被引量:59
- 2011年
- 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过程之一,直接影响着森林的生产力,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林地的肥力水平,而且人工林连栽地力衰退和生产力下降现象普遍存在,寻求杉木林连栽两代杉木人工林养分循环差异与连栽林分生产力下降的关系,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30多年连续定位的测定数据,分析了连栽第1、2代杉木人工林在物质生产养分利用有效性、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地球化学循环的差异。结果表明,杉木速生阶段,第2代林每生产1 t干物质需要的养分比第1代林多1.58—3.29 kg,干材生长阶段,第2代林每生产1 t所需养分比第1代林多4.23—5.92kg;速生阶段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养分利用系数第2代林比第1代林分下降19.7%—22.8%,养分循环系数下降12.8%—15.6%,干材生长阶段养分利用系数比第1代林分下降35.3%—36.2%,养分循环系数下降23.2%—27.0%,养分周转利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功能第2代林比第1代林差;由干材生长进入成熟阶段的生长期内,伴随水文学过程的养分地球化学循环中,第2代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积累的地球化学循环的能力下降,养分流失率是第1代林的2倍左右,养分的积累率还不到第1代林的60%,对森林地力的维持和林木生长都是不利的。从生态系统水平上定位研究,定量分析了杉木连栽两代人工林养分循环功能过程,研究成果为我国南方人工林持续经营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 田大伦沈燕康文星项文化闫文德邓湘雯
- 关键词:杉木人工林连栽养分利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地球化学循环
- 湖南怀化地区退化森林的恢复与管理——运用生物技术措施与社会经济手段相结合的案例被引量:3
- 2003年
- 湖南省会同林区是一个以侗、苗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地带,由于长期的开发利用和人为干扰,形成了杉木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两大森林生态系统.
- 徐国祯项文化
-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生态建设生态恢复参与式方法生物技术
- 樟树林生态系统水文学过程中多环芳烃的迁移与转化机理被引量:13
- 2006年
- 依据3a定位研究数据,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樟树林生态系统水文过程中PAHs的迁移转化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气降水中携带的PAHs有10种,总含量为288.662μg.L-1;林内穿透水中PAHs有6种,总含量为101.901μg.L-1;树干茎流水中有5种,总含量为82.069μg.L-1;灌木层和草本层穿透水中只有4种,总含量分别为49.049μg.L-1和74.938μg.L-1。大气降水中的PAHs经过树冠、树干、灌木和草本层的吸收、淋溶和淋洗作用后,有的种类表现为完全被吸收而消失,有的种类浓度大幅度降低,而有的种类则浓度增大。随地表径流迁移水中PAHs有5种,总含量为36.866μg.L-1,与大气降水相比,PAHs种类减少50%,浓度降低87%。同时阐述了水文学过程中PAHs迁移转化机理和樟树林具有较高的净化效能。该项研究为城市森林的铲污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 闫文德田大伦康文星项文化潘勇军
- 关键词:PAHS森林生态系统水文学过程迁移大气污染
- 速生阶段第二代杉木人工林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动态被引量:10
- 2002年
- 对速生阶段第二代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第二代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大气降水输入的 N、P、K总量为 3 9.970 kg· hm- 2 a- 1 ,径流输出 9.883 kg· hm - 2 a- 1 ,净变化率为 75 .3 % .在整个系统中以 N的净积累最高 ,变化率为 83 .5 4% ;N、P主要以地质输入为主 ;K以降雨输入为主 .N、P、K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遵循 N>K>P的顺序 ,循环速率分别为 0 .3 87、0 .3 89、0 .476.此外 ,建立了速生阶段第二代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动态模型 ,该模型可用于杉木林生态系统速生阶段养分动态的模拟和预测 .
- 闫文德田大伦项文化方晰
- 关键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集水区动态模型
- 广西马尾松人工林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累积及动态被引量:14
- 2004年
- 探讨了广西马尾松人工林对重金属Cu、Zn、Mn、Pb、Ni、Cd元素的吸收、累积及动态.结果表明:马尾松林地土壤层(0~60 cm)中重金属元素Cu、Zn、Mn、Pd、Ni、Cd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3.02,24.46,235.46,5.93,8.45和0.14 mg·kg1,储量大小依次为Mn>Zn>Cu>Ni>Pb>Cd.马尾松林不同组分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范围分别为Cu 2.97~13.47,Zn 12.09~42.93,Mn143.14~751.78,Pd2.87~25.12,Ni 0.19~25.05和Cd 0.16~1.24 mg·kg1,对土壤6种重金属元素富集能力的大小依次为Cd>Mn>Pb>Zn>Ni>Cu.马尾松林中,重金属元素的总储量为39.791kg·hm-2,其中Mn、Zn、Pb、Cu、Cd、Ni元素的储量分别为34.047,3.351,1.226,0.874,0.245,0.084 kg·hm-2,各组分中重金属元素储量的空间分布为干>皮>根>叶>枝.Cu、Zn、Mn、Pd、Ni、Cd的周转期分别为13.9、7.0、3.1、20.4、2.1、12 a,流动系数为Ni>Mn>Zn>Cd>Cu>Pb.
- 方晰田大伦项文化蔡宝玉
- 关键词:马尾松林马尾松人工林林地土壤重金属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