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卞国柱

作品数:48 被引量:210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化学物理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8篇理学
  • 14篇化学工程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35篇催化
  • 35篇催化剂
  • 14篇低碳醇
  • 14篇碳醇
  • 11篇溶胶
  • 9篇
  • 8篇合成低碳醇
  • 8篇EXAFS
  • 7篇MO
  • 6篇凝胶法制备
  • 6篇
  • 6篇EXAFS研...
  • 6篇超细粒子
  • 5篇溶胶-凝胶法
  • 5篇溶胶-凝胶法...
  • 5篇AL
  • 5篇K-CO-M...
  • 5篇MOO
  • 4篇水热
  • 4篇镍基催化剂

机构

  • 46篇中国科学技术...
  • 1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东京大学
  • 2篇浙江工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山...
  • 1篇中国科技大学

作者

  • 48篇卞国柱
  • 36篇伏义路
  • 11篇鲍骏
  • 11篇胡天斗
  • 10篇谢亚宁
  • 8篇姜明
  • 8篇李春林
  • 5篇孟明
  • 5篇刘涛
  • 4篇藤元薰
  • 3篇吴忠华
  • 3篇蔡亚宁
  • 3篇牛玉琴
  • 3篇韦世强
  • 3篇范立
  • 3篇张静
  • 2篇陈正华
  • 2篇孙中海
  • 2篇彭少逸
  • 2篇李忠瑞

传媒

  • 8篇燃料化学学报
  • 8篇物理化学学报
  • 7篇分子催化
  • 6篇Chines...
  • 5篇Chines...
  • 2篇北京同步辐射...
  • 2篇第十届全国催...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核技术
  • 1篇浙江工业大学...
  • 1篇天然气化工—...
  • 1篇同步辐射装置...
  • 1篇第三届全国催...
  • 1篇全国催化学术...
  • 1篇第三届全国催...

年份

  • 1篇2004
  • 4篇2003
  • 4篇2002
  • 5篇2001
  • 6篇2000
  • 9篇1999
  • 5篇1998
  • 1篇1997
  • 4篇1996
  • 3篇1995
  • 5篇1993
  • 1篇1992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CuO/γ-Al_2O_3上NO吸附及其歧化反应的低温红外光谱研究被引量:2
1998年
应用原位低温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了NO在氧化态和还原态CuO/γ-Al2O3催化剂上,从-150℃到室温的吸附及其在表面上发生的反应.重点研究了歧化反应与温度的关系和歧化产物之一N2O在表面的吸附.观察到在-145℃的低温下,NO在催化剂表面即已发生歧化反应;约在-130℃时N2O在表面吸附峰最强,更高温度时吸附峰减弱.随温度的变化,表面上吸附物种发生了变化.应用双探针分子CO和NO的交替吸附的红外光谱研究发现,预吸附CO阻碍了NO的氧化,却有利于NO歧化反应的进行.
伏义路向明肖莉卞国柱
关键词:氧化铜歧化反应一氧化氮
溶胶-凝胶法制备CoMoO<,4>超细粒子催化剂研究
鲍骏卞国柱伏义路
关键词:粒径比表面积
溶胶凝胶法制备还原态K-Co-Mo催化剂的合成醇性能被引量:5
2003年
应用溶胶 凝胶法制备了还原态K Co Mo催化剂,比较了不同的组分和不同的反应条件对合成醇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适量钾和钴助剂的添加能显著提高催化剂合成醇的性能,尤其是提高了C2+醇的选择性。此外,反应温度、压力以及空速对合成醇影响明显,升高温度可以提高催化反应中低碳醇的收率,但选择性下降;增加压力和空速可以提高低碳醇的收率和选择性,对合成低碳醇有利。在230℃,6 0MPa,14400h-1条件下,催化剂合成低碳醇的收率为375 4g kg·h,选择性为70 2%,C1OH C2+OH为0 48。
孙中海鲍骏卞国柱伏义路
关键词:溶胶-凝胶法还原态K-CO-MO催化剂低碳醇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CoMoO_4 超细粒子催化剂被引量:25
1999年
以柠檬酸为络合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CoMoO4 超细粒子催化剂. 使用XRD,BET 和DTA等表征手段考察了初始溶液的酸碱性、柠檬酸用量及焙烧温度对粒子晶相、粒径大小及比表面积的影响. 同时,测试了添加助剂钾并经硫化的CoMoO4 催化剂上CO 加氢合成低碳醇的反应性能. 结果表明,制备CoMoO4 超细粒子的适宜条件为: 初始溶液pH= 3-5 , 柠檬酸/( 钴+ 钼) 摩尔比等于0-4 . 在此条件下所制得的凝胶经500 ℃热处理后,粒子的比表面积为29-4 m2/g, 粒径约为60 nm , 在合成低碳醇反应中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
鲍骏卞国柱伏义路
关键词:超细粒子低碳醇一氧化碳加氢催化剂
微量铈对Ni P非晶态合金催化剂的苯加氢性能及热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24
1999年
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不同铈含量的NiPCe 超细非晶态合金催化剂,测试了其苯加氢活性. 应用X 射线衍射和差热方法对经不同温度退火后的样品进行了结构分析,并和其苯加氢活性相关联. 实验发现,微量铈的加入可大大提高催化剂的热稳定性,进而提高其加氢活性.
陈昌荣卞国柱姜明万小红李忠瑞韦世强
关键词:超细非晶态合金催化剂镍磷合金
稀土助剂对Zr-Mn-K催化剂上甲醇、异丁醇合成的影响被引量:5
1996年
在Zr-Mn-K催化剂中添加稀土氧化物助剂Pr6O_(11)、Sm_2O_3可以显著提高合成气合成甲醇、异丁醇的活性,特别是异丁醇的时空产率在400℃、10MPa、5000^(-1)的反应条件下,由原来的5.9分别增加到11.5、9.8ml/h·lcat.。催化剂的XRD、LRS、TPR、TEM图和比表面测定结果一致表明,稀土元素可使催化剂晶粒细化、高度分散,稳定了四方相。XPS结果表明:REO的加入使表面Mn富集,且催化剂表面Mn和K的比例影响其合成甲醇、异丁醇的活性与选择性。
蔡亚宁牛玉琴陈正华钟炳彭少逸卞国柱伏义路
关键词:稀土助剂异丁醇合成气催化剂
K-Mo/γ-Al<,2>O<,3>催化剂上钼物种的红外光谱研究
本文利用LRS系统地研究了钼基催化剂,对于氧化态、硫化态样品的表面物种、助剂钾加入后对表面结构的影响等有了明确结论.但LRS仅能检测出具有喇曼活性振动的物种,对非喇曼活性振动物种的检测无能为力.这种局限性可以借助于IR方...
宁文生卞国柱伏义路
关键词:红外光谱钼基催化剂
文献传递
溶胶-凝胶法制备K-Co-Mo催化剂的结构及其合成低碳醇性能研究──焙烧温度的影响被引量:1
1999年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 Co Mo O4 催化剂, 经 K 助化后分别在空气中于400~800 ℃下进行焙烧, 得到氧化态样品, 然后经硫化制得硫化态 K Co Mo 催化剂, 对氧化态样品的乙醇分解性能及硫化态样品的 C O 加氢合成低碳醇的反应性能进行了测试. 运用 X 射线衍射( X R D )和扩展 X光吸收精细结构( E X A F S )对样品进行结构表征. 乙醇分解性能测试表明, 催化剂的表面酸性较弱, 且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 合成醇性能测试结果则显示, 催化剂的焙烧温度升高后,其合成醇的产率逐步降低, 但醇选择性基本不变. 经 400 ℃焙烧的样品, 具有最好的催化活性.结构分析结果表明, 氧化态样品中存在多种 K M o O 物种, 且随着焙烧温度的提高, 钾钼之间作用增强, 样品更难以被完全硫化.
鲍骏卞国柱伏义路谢亚宁胡天斗
关键词:溶胶-凝胶法催化剂焙烧
K-Mo基催化剂的表面酸性与其合成醇选择性被引量:1
1998年
对500℃和800℃焙烧制得的氧化态K-MoO3/γ-AlO3,K-MoO3/SiO2及非负载K-Mo催化剂进行硫化后,测试其合成醇活性.结果表明500℃焙烧制得的负载型催化剂显示较高的合成低碳烃活性和较低的合成低磷醇选择性,经800℃焙烧后,合成低磷醇的选择性大幅度提高.500℃焙烧的非负载K-Mo催化剂显示较高的合成醇选择性,经800℃焙烧后,促碳醇的选择性保持不变.用氨的吸附及TPD方法测定了各样品的酸性,并与催化剂活性对照,发现催化剂酸性越强,酸量越大,则其合成醇选择性越低.催化剂上的乙醇分解实验证实,催化剂的酸量大小与它的醇分解活性成正变关系,这些结果说明催化剂酸性对其合成醇性能有直接的影响.
卞国柱范立伏义路藤元薰
关键词:低碳醇酸性合成醇
硫化态K-Mo合成低碳醇催化剂的制备条件和载体效应研究被引量:2
1993年
用浸渍法制备以KCl为助剂的ZrO_2、γ-Al_2O_3和SiO_2负载硫化态钼基催化剂,研究了钼和助剂钾两种组分浸渍顺序、助剂含量、载体差别以及浸渍溶液的酸碱性对催化剂上CO加氢合成低碳混合醇性能的影响。ZrO_2按先钼后钾、γ-Al_2O_3和SiO_2则按相反的顺序浸渍两种组分、且K/Mo原子比分别为0.5,0.8和1.0制备催化剂,其合成醇活性最佳。由于载体性质的差异,K-Mo/SiO_2、特别是K-Mo/ZrO_2的合成醇活性强烈依赖于钾助剂含量。而K-Mo/SiO_2在较宽的钾含量范围内,其活性差别不明显。适当选择较高碱性的浸渍溶液制备K-Mo/γ-Al_2O_3催化剂,有利于醇活性的提高。
卞国柱姜明伏义路小俣光司藤元薰
关键词:低碳醇硫化态催化剂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