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荣 作品数:8 被引量:37 H指数:3 供职机构: 靖江市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28例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临床分析 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总结视神经脊髓炎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以及MRI特点,以减少临床误诊和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作者2016年1—8月在上海市华山医院进修期间收治的28例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病病例,对患者的性别、年龄、首发症状、脊髓炎的体征、水通道蛋白-4(AQP4)抗体的检测以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28例患者中起病年龄16~67岁,平均发病年龄34.28岁;病程最长者达15年;发作次数最多者达7次。视神经脊髓炎15例,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13例;累及视神经者19例(累及双眼者12例,单眼者7例);累及脊髓者21例。本研究中AQP4抗体阳性者占91.30%(21/23),抗核抗体阳性者占50.00%(11/22),血清抗干燥综合征抗原A抗体(SSA抗体)和(或)抗干燥综合征抗原B抗体(SSB抗体)阳性者占50.00%(11/22)。合并有甲状腺功能下降者占40.91%(9/22),合并有甲状腺相关抗体阳性者占27.27%(6/22)。。视神经脊髓炎脊髓MRI影像以累及颈胸髓多见,病灶常超过3个椎体节段。本研究中累及颈髓者15例,累及胸髓有11例;病灶大于或等于3个椎体节段14例。神经脊髓炎患者可出现脑部病灶,头颅MRI检查异常者占44.00%(11/25)。结论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对高度怀疑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患者应行血清自身抗体,以及头部和脊髓MRI检查,为明确诊断和合理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张艳荣 王政 刘艳关键词:视神经脊髓炎 干燥综合征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5例临床分析 2013年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早期确诊及治疗与患者的预后关系。方法:经MRI和DSA确诊后,急性期给予脱水、降颅压、改善脑循环、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及预防并发症等治疗;水肿严重者选用复方甘露醇125mL每日1~3次脱水降颅压。结果:随访30天后死亡3例,植物状态3例,神经功能缺损严重者8例,轻度者10例,基本痊愈1例。溶栓治疗3例,基本痊愈1例,有轻度神经功能缺损2例。DSA检查3例,行基底动脉支架置入术2例死亡中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继发性脑出血1例。未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1例,遗留严重神经功能缺损。结论:此综合征多数预后不良,与预后有关的因素是早期治疗、病变范围、年龄因素、并发症等。 刘艳 张艳荣 刘丽关键词: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磁共振检查 尿激酶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2015年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疗效。方法收集入院治疗的102例TIA患者,按ABCD3-I评分法分为低(<4)、中高危(≥4)2组,每组再随机分为双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组和抗凝(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组。观察7d内2组TIA控制率,记录不良反应,随访1个月。结果低危组的双抗组有效率(97.6%)略高于抗凝组(95.1%,P=0.556);中高危组的抗凝组有效率(90.0%)高于双抗组(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抗组不良反应均低于抗凝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ABCD3-I评分≤4的低危患者优先选择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ABCD3-I评分≥4的中高危患者,低分子肝素联合阿司匹林的近期疗效可能优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 刘艳 刘文鹏 魏灿 张艳荣 丁云龙关键词:氯吡格雷 低分子肝素 阿司匹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替罗非班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新发脑微出血的影响 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新发脑微出血(CMBs)风险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我院2014年3月至2017年7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8例,进入临床路径,根据是否使用替罗非班分为观察组36例与对照组82例。发病48 h内及发病10~14 d时完善头颅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检查以观察有无新发CMBs,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新发CMBs之间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实验室检查等指标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心房颤动、心源性栓塞、单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凝(低分子肝素/华法林)、NIHSS评分及新发CMBs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小血管闭塞、双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和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的DWI-ASPECTS高于对照组。2组大脑中动脉梗死,DWI-ASPECTS≥6分的患者以及新发CMB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口服抗血小板强度大于对照组(P <0. 01),而抗凝比例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替罗非班不会增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新发CMBs。 钮佳丽 丁云龙 刘艳 魏灿 张艳荣 刘丽 陆云峰 陈芸关键词:替罗非班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脑微出血 脑微出血对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估脑微出血对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4年1月—2019年5月于该院住院期间治疗的120例帕金森病患者,根据是否存在认知障碍分为帕金森病组及帕金森痴呆组,评估两组的脑微出血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共纳入患者120例,其中帕金森病组患者101例,帕金森痴呆组患者19例。帕金森痴呆组患者脑微出血发生率为47.3%(9/19),明显高于帕金森病组患者的脑微出血发生率7.8%(8/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465,P<0.001)。结论合并认知障碍的帕金森病患者会有一个更高的脑微出血发生率,这可能为进一步寻找帕金森病患者认知障碍的原因提供参考。 魏灿 刘艳 张艳荣 翟婷婷 王文娟 丁云龙关键词:脑微出血 帕金森病 阿托伐他汀治疗动脉硬化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在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5年7月入院治疗的50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血脂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G,TC和LDL均低于对照组,且HDL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2组患者在治疗时肝肾功能没有出现异常情况。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疗效显著。 张艳荣关键词:脑梗死 动脉硬化 阿托伐他汀 弥散加权成像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预测急性期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的新发脑微出血 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dy CT Score on 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ASPECTS)对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新发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在入院48h内完成MRI检查并在发病10~14d时复查。采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SWI)检测CMBs,采用DWI-ASPECTS评价梗死范围。结果共纳入82例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男性55例,女性27例,年龄(71.7±8.9)岁,18例(22.0%)存在陈旧性CMBs,25例(30.5%)出现新发CMBs。与无新发CMBs组比较,新发CMBs组DWI-ASPECTSP评分[(3.20±1.73)分对(7.11±1.69)分;t=9.573,P〈0.001]较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16.20±4.06)分对(12.63±5.06)分;t=-3.111,P=0.003]较高,心房颤动患者(40.0%对15.8%;X2=5.722,P=0.017)较多,双重抗血小板治疗(O%对28.1%;P=0.002)的比例较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60.0%对29.8%;X^2=6.650,P:0.010)较多,心源性脑栓塞(36.0%对5.3%;P=0.001)较多,小动脉闭塞性卒中(0%对57.9%;P〈0.001)较少,其余指标无统计学差异。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年龄、性别、饮酒、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房颤动、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后,当DWI.ASPECTS评分〉5分时,新发CMBs风险下降86%(优势比0.14,95%可信区间0.17~0.48;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ASPECTS评分≤5分预测新发CMBs的敏感性为87.7%,特异性为88.3%,曲线下面积为0.940。结论DWI-ASPECTS可有效预测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新发CMBs风险。 刘艳 丁云龙 刘文鹏 魏灿 张艳荣 刘丽 陆云峰 徐俊关键词:微出血 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弥散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 结节性硬化1例 被引量:1 2012年 患者,男,24岁,未婚。因发作性四肢抽搐3个月,再发30min于2010年7月21日入院。患者3个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抽搐,伴意识丧失,持续数分钟后四肢抽搐自行好转,神志转清,共发作5~6次,未予诊治。30 min前患者劳累后再次发作,症状同前。患者既往无癫痫病史。患者自幼右侧背部有多处融合成片的斑块,经治未见好转。体检:智能正常,神志清, 张艳荣 刘艳关键词:结节性硬化 癫痫发作 皮脂腺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