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汉君
- 作品数:41 被引量:115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音乐功能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融合
- 2009年
- 恰当地运用音乐功能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融合,对于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积极的作用。
- 曾汉君
- 关键词:音乐功能教育
-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被引量:3
- 2014年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主客体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存在物。因此,当我们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时,也需要将其置于整个社会文化大背景之中,从文化的视角来解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文化整合功能。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进行文化意义上的阐释,乃是文化创新发展中的审视和梳理,从而提高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使大学生形成对多元文化的批判思维,并使大学生树立文化安全意识,获得"文化自觉"能力。
- 曾汉君
-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 法治文化认同机理与路径展望
- 2020年
- 法治文化是法治精神的有机构成和题中之义。法治文化认同是全体社会成员在漫长而共同生活的实践中对法律意志的自我确认并自觉践行的必然结果。培育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并使之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思想基础。法治文化认同过程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理念到实践逐步拓展的过程,它遵循情感认同到价值认同再到行为认同的展开路径,推动着中国法治文化建设的纵深发展。
- 刘增辉曾汉君
- 关键词:法治文化法治路径
- 大学校训的继承与创新被引量:3
- 2006年
- 校训作为大学对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要求和学校特有精神的一种表征形式,禀承了传统的治学精神,凝聚了深厚的人文底蕴,是大学展示给社会和历史的一张“文化名片”。本文从大学校训的独特育人功能入手,就校训的继承与创新问题进行了尝试性探讨。
- 曾汉君
- 关键词:校园文化校训
- “立德树人”与高校党建工作的融合路径探析被引量:3
- 2020年
- 坚持对党高校的全面领导是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根本保证。“立德树人”既是高校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为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确立了清晰的培养目标和工作路径。探索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的深度融合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者的自觉使命,是高校实现党建工作理论研究和实践引导的有机统一,也是落实“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
- 曾汉君
- 关键词:高校党建立德树人
- 卫生政策视域下大众健康权利公正性的伦理思考
- 2016年
- 卫生政策是实现政府职能、进行卫生决策的重要途径。有效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最大限度地保障和满足大众对健康权利公正性的合理诉求,是卫生政策制定的宗旨和目的。卫生政策的实施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支撑政策的伦理基础。只有进行了充分严谨的伦理论证,卫生政策才能在关注大众健康权利合理性诉求的轨道上沿着正确方向良性发展。
- 曾汉君吴婷婷李文娟
- 关键词:卫生政策健康权利社会公正伦理思考
- 文艺时尚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与对策被引量:1
- 2007年
- 文艺时尚在满足大众消遣欲望和精神需求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文化观念。从倍受当代大学生青睐的文艺时尚及其对大学生的渗透影响入手,探讨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迪,形成和构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举措、新思路,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 曾汉君马文峰
- 关键词:大学生
- 医学院校实习医学生医德培养实践与探索被引量:5
- 2014年
- 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生命问题研究的前景。医学院校是为社会培养医疗卫生专门人才的重要场所。从医学生的培养过程来看,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医学职业道德培育的关键时期,医学院校、实习医院和带教老师应全力以赴强化这一时期的医德教育,在医务工作实践中积极探索培育医学生职业道德精神的可行性路径。
- 曾汉君
- 关键词:医师职业精神实习医学生
- 试论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融合被引量:1
- 2014年
- 民族复兴进程的推进使当下的国人深刻认识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文化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推进文化建设,既要有紧迫感,也要看到长期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而传统文化则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的新向度。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融合,不仅是一种文化立场和文化态度,对于当代中国而言,更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曾汉君
-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
- 网络传媒与青年公民意识被引量:8
- 2010年
- 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得到了众多青年的青睐,网络对他们所产生的影响力也在与日俱增。如何发挥网络对青年的正向影响,利用网络的特性对青年的公民意识进行强化和陶冶,对于提高民族素质,增强青年的社会责任感和规则意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 曾汉君
- 关键词:网络传媒青年公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