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开学

作品数:14 被引量:87H指数:4
供职机构: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黏膜
  • 3篇内镜
  • 3篇溃疡
  • 2篇十二指肠
  • 2篇食管
  • 2篇黏膜下
  • 2篇黏膜下剥离术
  • 2篇胃癌
  • 2篇硝唑
  • 2篇膜下
  • 2篇内镜黏膜
  • 2篇内镜黏膜下
  • 2篇内镜黏膜下剥...
  • 2篇内镜黏膜下剥...
  • 2篇剥离术
  • 1篇单发
  • 1篇蛋白
  • 1篇血浆
  • 1篇血浆胃泌素
  • 1篇血流

机构

  • 14篇深圳市第二人...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吉林省一汽总...

作者

  • 14篇李开学
  • 4篇刘新民
  • 4篇刘若丹
  • 4篇熊鹰
  • 3篇刘俊
  • 3篇胡晶晶
  • 2篇丁世华
  • 2篇曾理
  • 2篇陈碧玲
  • 2篇王建平
  • 2篇郭海建
  • 2篇邓联民
  • 1篇关弘
  • 1篇张永锋
  • 1篇刘秀鹏
  • 1篇舒晴
  • 1篇彭亮

传媒

  • 2篇海南医学
  • 1篇中国实验诊断...
  • 1篇吉林医学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云南医药
  • 1篇湖北预防医学...
  • 1篇深圳中西医结...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北方药学
  • 1篇慢性病学杂志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0
  • 5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0
  • 2篇2005
  • 1篇2003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及安全性被引量:22
2017年
目的:探讨分析益生菌(双歧三联活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51例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联合组(n=26)和对照组(n=25)。其中联合组患者予以美沙拉嗪、双歧三联活菌(口服),对照组患者仅予以美沙拉嗪(口服)。治疗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疾病活动指数(DAI)、内镜下评分、不良反应事件、治疗效果及多种检查指标的差异。结果:联合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4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临床症状总分、疾病活动指数、内镜下评分、血沉、C-反应蛋白、TNF-α、IL-17及IL-23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总分、疾病活动指数、内镜下评分、血沉、C-反应蛋白、TNF-α、IL-17及IL-23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治疗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的炎症反应,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李开学曾理舒晴
关键词:益生菌美沙拉嗪溃疡性结肠炎安全性
药敏检测指导在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药敏检测指导在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深圳市大鹏新区葵涌人民医院诊治的60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四联疗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依据医生的临床经验给予枸橼酸铋钾胶囊、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依据药敏检测结果选取两种抗生素联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与枸橼酸铋钾胶囊进行治疗。记录观察组的药敏试验结果,比较两组治疗后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药敏检测结果显示,阿莫西林的耐药率为0.00%,克拉霉素的耐药率为23.33%,甲硝唑的耐药率为80.00%,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23.33%,利福平耐药率为3.33%。观察组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敏检测指导在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改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陈少文李开学刘爱军
关键词:药敏检测幽门螺杆菌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老年单发早期胃癌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老年(年龄≥65岁)单发早期胃癌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5年7月单发早期胃癌患者100例,50例≥65岁患者作为观察组,50例<65岁患者作为对照组,均采用ESD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1年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结果观察组经过治疗后复发率4.00%、并发症发生率6.00%,对照组分别为6.00%和8.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住院时间(6.21±2.35)d、术中出血量(158.45±20.17)ml、手术时间(50.41±10.11)min,对照组分别为(7.15±2.11)d、(155.33±21.45)ml、(51.24±10.23)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治疗老年单发早期胃癌,可获得与中青年患者类似的较好的效果。
李开学郭海建刘若丹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胃癌
洛赛克、克拉霉素、替硝唑三联疗法治疗愈合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组织成熟度的观察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观察洛赛克、克拉霉素、替硝唑三联疗法治疗已愈合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患者“再生”黏膜组织成熟度的变化。方法将64例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活动性DU患者随机分成2组:洛赛克组(36例)应用洛赛克20mg+克拉霉素500mg+替硝唑500mg,每日2次,共用1周;雷尼替丁组(28例)采取雷尼替丁150mg每日2次+阿莫西林500mg每日3次+甲硝唑400mg每日3次,共4周。结果洛赛克组和雷尼替丁组分别有3例和2例失访。洛赛克组和雷尼替丁组溃疡愈合率分别为90.91%(30/33)和69.23%(18/26),P<0.05;洛赛克组和雷尼替丁组HP根除率分别为93.94%(31/33)和65.38%(17/26),P<0.05;再生黏膜组织成熟度洛赛克组30例有22例为良(73.33%),而雷尼替丁组18例中仅6例(33.33%)为良,P<0.01。结论洛赛克、克拉霉素、替硝唑1周三联疗法的HP根除率高,再生黏膜组织成熟度优于含雷尼替丁组方案。
李开学邓联民刘新民关弘陈碧玲
关键词: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血脂及其炎性介体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测定的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观察血脂与炎性介体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检测方法在急性胰腺炎患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5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纳入观察组,同时选取接受健康体检的50名正常人纳入对照组。对所有人员进行血脂与炎性介体hs-CRP联合测定。同时检测Lip与白细胞介素(IL)-6水平。结果:观察组总胆固醇(TC)、血清总胆固醇(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s-CRP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LiP明显高于对照组,IL-6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血脂与炎性介体hs-CRP联合测定方法应用于急性胰腺炎疾病诊断中,可知高TG血症是引发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血清hs-CRP指标为疾病诊断提供了依据,为疾病治疗提供参考。
陈少文刘爱军李开学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
miR-146b抑制白介素10缺陷小鼠自发肠炎的作用机制
2017年
目的探讨miR-146b在小鼠IBD模型中的作用和机制,我们以白介素10(IL-10)敲除小鼠自发肠炎为模型,通过向小鼠腹腔内注射miR-146b mimic,评价miR-146b对IL-10^(-/-)缺陷小鼠自发肠炎的治疗效果。方法提取野生型(WT)和IL-10^(-/-)小鼠骨髓细胞,采用GM-CSF诱导成为巨噬细胞。首先用qPCR和原位杂交方法评估miR-146b在WT和IL-10^(-/-)巨噬细胞中的表达。将13周龄IL10^(-/-)小鼠分为scramble及治疗组,腹腔内注射scramble或miR-146b mimic。饲养4周后处死小鼠并取材做相应检测,用病理切片的方法评估病理炎症评分;采用流式细胞术、qPCR等方法检测各种炎症相关因子的变化。结果和WT小鼠相比,miR-146b在IL-10^(-/-)小鼠的表达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小鼠和scramble小鼠相比体重上升明显(P<0.05);miR-146b mimic可以明显改善小鼠肠道炎症(P<0.05);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miR-146b mimic显著抑制肠系膜淋巴结和肠道固有层Th1细胞群、Th17细胞群的激活以及M1巨噬细胞的分化。结论 IL-10缺失导致miR-146b表达减少;miR-146b可以减轻IL10^(-/-)缺陷引起的自发性肠炎,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肠道M1型巨噬细胞分化而进一步减少Th1和Th17细胞激活。
胡晶晶彭亮刘秀鹏李开学熊鹰
关键词:MI炎症性肠病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外科手术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期病变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0
2017年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外科手术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接受治疗的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ESD组(34例)和外科手术组(30例),分别给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与普通外科手术治疗,比较两种方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 ESD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分别为(82.7±18.1)min和(9.36±3.7)d,明显短于外科手术组的(197.7±24.6)min和(19.8±5.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的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100.0%、97.1%和97.1%,与外科组的100.0%、96.7%和96.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7%,明显低于外科手术组的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均未出现原发病灶复发及转移。结论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ESD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更好、术后并发症更少,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李开学郭海建刘俊熊鹰刘若丹
关键词:癌前病变
疣状胃炎与胃癌的关系探讨被引量:26
2010年
目的探讨疣状胃炎与胃癌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778例疣状胃炎病理资料,并与同期86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37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资料进行对比。结果疣状胃炎中HP阳性率为82%,显著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45.1%)和慢性萎缩性胃炎(56.4%)(P<0.01)。成熟型疣状胃炎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检出率分别为12.7%和14.1%,显著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P<0.01);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熟型疣状胃炎具有高度癌变的可能,是一种胃癌癌前疾病,应积极治疗和密切随访。
丁世华刘俊王建平李开学刘新民
关键词:疣状胃炎胃癌
内镜套扎术联合β-受体阻滞剂预防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再出血的效果被引量:12
2010年
目的:探讨内镜套扎术联合β-受体阻滞剂预防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再出血的疗效。方法:68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内镜套扎组(EVL组)和β-受体阻滞剂联合内镜套扎组(PR+EVL组)接受治疗。结果:PR+EVL组有5例(14.7%)再出血,EVL组有13例(38.2%)再出血,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EVL组有4例(11.8%)死亡,EVL组有6例(17.6%)死亡,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内镜套扎术联合β-受体阻滞剂与单用内镜套扎术比较,其能更有效地预防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再次出血,但对其生存期并无改善。
丁世华刘俊王建平李开学刘新民
关键词:出血Β-受体阻滞剂内镜套扎术食管和胃静脉曲张肝硬化
粪便microRNA-221对早期结直肠癌检出的意义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micro RNA-221在早期结肠癌患者粪便中的表达情况,并研究其作为早期结直肠癌以及癌前病变分子诊断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245例大肠病变患者的粪便及30例正常人群粪便中micro RNA-221的水平,分析micro RNA-221与不同临床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结肠病变的患者粪便中micro RNA-221水平随着病理分级增加而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进展型腺瘤和早期结直肠癌组织中micro RNA-221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早期结直肠癌粪便中micro RNA-221的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结直肠癌的发生及发展,粪便micro RNA-221有可能成为筛查早期结直肠癌非侵入性的标志物。
胡晶晶曾理李开学刘若丹张永锋熊鹰
关键词:结直肠癌生物标志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