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丽香
- 作品数:6 被引量:19H指数:2
- 供职机构:广州市胸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硬膜外镇痛与静脉镇痛在肺叶切除术中的比较
- 2006年
- 目的观察硬膜外与静脉镇痛在肺叶切除术后镇痛效果。方法60例择期行肺叶切除术病人(ASAⅠ~Ⅱ)随机分为2组,硬膜外组(n=30):0.125%布比卡因+0.01%吗啡;静脉组(n=30):曲马多1000mg+芬太尼0.15mg。采用10cm视觉模拟评分尺评估术后1、2d静息和咳嗽疼痛评分,记录副作用、肺部并发症和术后住院日。结果(1)镇痛效果术后1、2d硬膜外组静息和咳嗽VAS评分低于静脉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硬膜外组副作用发生率显著高于静脉组(P〈0.05);(3)均无肺部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日无显著差异。结论静脉镇痛应用于开胸手术镇痛效果可行,与硬膜外比较副作用少,操作简单。
- 詹锦六温海明代冬梅刘刚何丽香李红新陈树明
- 关键词:硬膜外镇痛静脉镇痛肺叶切除术
- 异丙酚复合氯胺酮麻醉用于小儿短手术的观察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本文观察了用异丙酚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用于小儿短小手术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27例ASAI-II级短小手术的患儿,那男19例,女8例,年龄1~12岁,体重8~23 kg。采用丙酚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记录术前、术中5、15、25、35时的MAP、RR、SPO值,取术中4次数值的平均值与术前比较,并观察记录肢动等反应情况。结果本组患儿在手术过程中所记录的MAP、HR、RR及SPO2与术前比较,所有数据经统计学处理,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异丙酚复合氯胺酮麻醉于小儿短小手术麻醉过程中较平稳,术后苏醒快、恶心、呕吐、躁动、低血压症等不良反应减少,本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 詹锦六温海明代冬梅刘刚李红新陈树明何丽香
- 关键词:异丙酚氯胺酮小儿手术麻醉
- 体位改变对胸科手术病人双腔支气管导管位置的影响被引量:1
- 2008年
- 詹锦六温海明刘刚代冬梅李红新何丽香
- 关键词:体位改变胸科手术双腔支气管导管
- 体位改变对胸科手术病人双腔支气管导管位置的影响
- 肺隔离技术在胸外科麻醉中具有重要意义。双腔支气管导管(DLT)是目前实现这—技术最常用的支气管插管。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Robertshaw导管。DLT位置易受术中病人体位变动、手术牵拉及头部活动等因素的影响,DLT位置改...
- 詹锦六温海明刘刚代冬梅李红新何丽香
- 关键词:胸科手术双腔支气管导管体位变动
- 文献传递
- 不同室温对全麻下肺叶切除术患者体温及麻醉恢复期的影响被引量:13
- 2007年
- 目的观察术中不同手术室温度对全麻患者体温及麻醉恢复期的影响。方法肺叶切除术患者60例,ASA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Ⅰ组室温设定为21℃,Ⅱ组室温设定为23℃,Ⅲ室温设定为25℃。以鼻腔温度为中心温度,前臂温度为体表温度连续观察麻醉后10,30,60,90,150min各时点体温变化以及自主呼吸恢复、意识恢复、气管拔管时间;术后2h寒战、躁动等发生率情况。结果体表温度麻醉后10min各组均比麻醉前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麻醉后30minⅠ,Ⅱ组温度逐渐下降,Ⅰ组下降幅度较大,在30,60min,Ⅰ组与Ⅲ组同时点比较P<0.05。中心体温变化,Ⅰ组在麻醉后30min,Ⅱ组60min,Ⅲ组在90min逐渐下降,Ⅰ组下降幅度最大,在60min,与Ⅲ组比较P<0.05。Ⅰ组麻醉复苏慢,寒战躁动率高,但该组室温下台上医务人员较满意,评分较高,以上复苏期指标与Ⅱ,Ⅲ组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25℃室温较21℃的室温能有效预防胸科手术患者的中心体温过低,可降低麻醉复苏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 温海明詹锦六徐宁刘刚代冬梅李红新何丽香
- 关键词:麻醉胸科手术室温体温
- 双侧肺大疱患者行一侧肺大疱切除的麻醉处理
- 2009年
- 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7月—2008年8月期间13例双侧肺大疱行一侧肺大疱切除患者的麻醉方法。8例入院时伴一侧自发性气胸,术侧行胸腔闭式引流术,5例胸片示双侧肺大疱。麻醉均采用静吸复合全麻插Roert-shaw双腔管,术中非术侧单肺通气,术侧肺大疱行手术切除。结果全部病例麻醉效果满意,术中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术毕拔管顺利,无1例非术侧肺大疱破裂。讨论了双侧肺大疱行一侧肺大疱切除患者的特殊性和麻醉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包括麻醉前评估,术中和术后呼吸道管理的特殊性,术后拔管应注意的问题。
- 李红新詹锦六何丽香
- 关键词:麻醉双侧肺大疱自发性气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