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琦

作品数:41 被引量:164H指数:7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41篇医药卫生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7篇肾癌
  • 14篇切除
  • 13篇肿瘤
  • 13篇腹腔
  • 13篇腹腔镜
  • 12篇手术
  • 11篇静脉
  • 10篇切除术
  • 9篇预后
  • 9篇瘤栓
  • 9篇静脉瘤
  • 9篇静脉瘤栓
  • 8篇根治性
  • 7篇肾肿瘤
  • 6篇肾切除
  • 6篇术后
  • 6篇腔静脉
  • 6篇细胞
  • 6篇下腔静脉
  • 5篇术前

机构

  • 41篇北京大学第一...
  • 5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理工大学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应急总医院
  • 1篇山西大医院

作者

  • 41篇唐琦
  • 37篇周利群
  • 36篇李学松
  • 23篇何志嵩
  • 17篇张崔建
  • 10篇杨恺惟
  • 9篇姚林
  • 9篇宋毅
  • 8篇张争
  • 7篇方冬
  • 7篇郝瀚
  • 7篇张骞
  • 7篇蔡林
  • 6篇宋刚
  • 6篇张雷
  • 5篇虞巍
  • 4篇余霄腾
  • 4篇张中元
  • 4篇彭鼎
  • 3篇米悦

传媒

  • 12篇北京大学学报...
  • 6篇中华泌尿外科...
  • 5篇现代泌尿外科...
  • 3篇中华临床医师...
  • 2篇临床泌尿外科...
  • 2篇GTAUF2...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放射肿瘤...
  • 1篇中华腔镜泌尿...
  • 1篇科技成果管理...
  • 1篇泌尿外科杂志...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4篇2021
  • 2篇2020
  • 5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6篇2016
  • 7篇2015
  • 3篇2014
  • 6篇2013
  • 1篇2012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腹腔镜与开放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的疗效对比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比较开放及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肠原位新膀胱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9月至2014年3月行开放(ORC)及腹腔镜(LRC)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肠原位新膀胱术患者的资料,其中ORC组13例,LRC组21例。对两组患者的术前基本资料、围术期数据、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控尿情况及肿瘤学随访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LRC组较ORC组具有术中出血量少(P=0.013)、术后恢复进食时间短(P=0.001)、住院时间短(P=0.005)的特点。两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P=0.725)。所有患者术后切缘均为阴性,两组患者在淋巴结清扫个数(P=0.393)以及淋巴结阳性率(P=0.562)方面无统计学差。中位随访时间28.5个月(8~47个月)。在术后1年内,LRC组与ORC组在日间控尿率(88.2%vs.84.6%,P=0.773)及夜间控尿率(70.6%vs.76.9%,P=0.697)无明显差异。在随访过程中,4例患者发生肿瘤复发或转移,其中盆腔复发2例,脑转移1例,肺转移1例。3例患者死亡。LRC组与ORC组在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上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与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回肠原位新膀胱术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的特点,其术后控尿功能及肿瘤学结果与开放手术疗效相当,因此应作为首选手术方案。
吴鑫刘沛朱雨泽郑卫唐琦姚林张崔建郝瀚李学松周利群
关键词:膀胱肿瘤腹腔镜回肠新膀胱根治性膀胱切除
回肠代输尿管术治疗医源性长段输尿管损伤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探讨应用回肠代输尿管术治疗医源性长段输尿管损伤的疗效。方法:总结自2010年8月至2014年9月期间接受回肠代输尿管术的9例医源性长段输尿管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40岁。中位输尿管损伤长度为20 cm,范围13~25 cm。常见医源性输尿管损伤原因为泌尿外科手术6例,妇产科手术2例,普外科手术1例。9例患者均行回肠代输尿管术,术后留置输尿管内双J管1~2个月。对所有入组患者进行门诊及电话随访,了解其并发症及术后肾功能情况,采用Clavien并发症分级系统对术后并发症进行分级。结果:9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203~394 min,平均(278.1±68.8)min,估计出血量为10~1 000 m L(中位数200 m L),平均住院时间为(16.8±7.5)d。4例(44.4%)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均为ClavienⅠ~Ⅱ级轻微并发症,其中不全肠梗阻3例(33.3%),近端吻合口漏1例(11.1%)。中位随访时间11个月,8例(88.9%)患者术后肌酐水平较术前相比有所改善或稳定。随访过程中3例(33.3%)患者出现轻度肾积水,但无明显症状亦不需特殊处理;1例(11.1%)患者发生短期泌尿系感染,需口服抗生素治疗;未发现代谢性并发症发生。结论:回肠代输尿管术是一种可选择的尿路重建方式,尤其对难治性医源性长段输尿管损伤的治疗效果满意,其远期临床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刘沛吴鑫朱雨泽唐琦方冬李学松郝金瑞周利群
关键词:回肠输尿管疾病医源性疾病
改良经腹膜外腹腔镜VIP术治疗前列腺癌的初步经验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改良经腹膜外腹腔镜Vattikuti泌尿所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VIP)的技术要点、术后初期随访结果及初步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8年9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46例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54~77岁,平均65.5岁。术前PSA 0.15~69.76 ng/ml,平均13.40 ng/ml。术前Gleason评分6~10分,平均7.5分。术前临床分期T1c期1例,T2a期5例,T2b期2例,T2c期17例,T3a期8例,T3b期13例。46例均全麻下行改良经腹膜外途径腹腔镜VIP术。本术式改良之处:①建立腹膜外腔后,首先显露、游离、离断膀胱颈部;②处理前列腺尖部时,紧贴尖部包膜用超声刀离断背深静脉丛浅、深层而不做游离缝扎。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病理分期、术后Gleason评分、术后PSA、尿控恢复时间等指标。结果本组4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69~143 min,平均95.7 min。术中出血量20~200 ml,平均81.5 ml。耻骨后引流管拔除时间3~17 d,平均4.3 d。术后住院时间3~17 d,平均5.3 d。术后14 d拔除导尿管。术后5例出现漏尿,经保守治疗痊愈。术后病理分期:pT2a期1例,pT2c期12例,pT3a期12例,pT3b期21例。术后Gleason评分6~9分,平均7.7分。术后随访时间1~11个月,平均6.3个月。术后1个月PSA 0.001~0.966 ng/ml,平均0.181 ng/ml。术后1个月和3个月控尿率分别为54%(25/46)和89%(34/38)。结论改良经腹膜外腹腔镜VIP术是治疗前列腺癌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其手术步骤简化,不游离缝扎DVC,不增加出血量;可保留前列腺尖部周围组织结构,术后尿控功能恢复快,但患者肿瘤学预后尚待进一步评估。
程嗣达洪鹏张雷唐琦郝瀚李学松周利群
关键词: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腹腔镜尿控
精准医学与肾癌:现状与展望被引量:4
2021年
近年来肾癌发病率逐年升高。随着研究的深入,对于肾癌发生发展机制、肿瘤生物学特征有了更多的了解。目前临床常用的肾癌预后判断方法是以临床指标为主的预后预测模型。在传统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基础上,近年来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新型药物在肾癌治疗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随着越来越多与肾癌预后及疗效相关分子标记物的发现,有望为肾癌预后预测和治疗方案选择提供更多参考。
龚侃唐琦周靖程
关键词:肾肿瘤分子标记物
联合经腹膜后及腹腔途径完全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性切除及下腔静脉瘤栓取出术
目的:探讨联合经腹膜后及腹腔途径完全腹腔镜下肾癌根治性切除、下腔静脉瘤栓取出术的可行性及相关文献回顾.方法:2名间断肉眼血尿患者经术前影像学检查证实为右肾肿瘤伴肝下下腔静脉瘤栓.2名患者均顺利完成联合经腹膜后及腹腔途径完...
唐琦王天昱李学松张争宋刚何志嵩周利群
肾癌伴静脉瘤栓术前肾动脉栓塞对手术的辅助作用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评价术前肾动脉栓塞对肾癌伴静脉瘤栓患者手术的辅助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49例肾癌伴静脉瘤栓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根治性肾切除术+静脉瘤栓取出术。其中74例术前行肾动脉栓塞(栓塞组),175例行单纯手术(单纯手术组),分别对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进行对比研究。根据美国梅奥医学中心静脉瘤栓分级法及本组的瘤栓位置和取出瘤栓的手术方式,以肝静脉为界分为两个亚组,即早期瘤栓组(瘤栓顶端位于肝静脉以下)208例和晚期瘤栓组(瘤栓顶端位于肝静脉以上)41例,对比分析两个亚组的相关指标。结果与单纯手术组相比,栓塞组的瘤体更大,瘤栓级别更高,手术时间相对较长[(4.8±2.1) h vs.(4.1±2.2)h, P<0.05],术中出血量多[900 ml(100~12800 ml)vs.500 ml(30~12000 ml),P<0.05],术中输血量增加[400 ml(0~6500 ml)vs.100 ml(0~10000 ml),P<0.05],说明术前肾动脉栓塞在减少术中出血及缩短手术时间方面并无益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对于晚期瘤栓患者,与单纯手术组相比,栓塞组同样瘤体更大,但手术时间短[(7.0±1.7)h vs.(8.2±1.8)h,P<0.05],术中出血量少[2000 ml(400~5800 ml) vs.3000 ml(1000~12000 ml),P<0.05],术中输血量少[1525 ml (0~3300 ml) vs.2050 ml(800~10000 ml),P>0.05]。结论术前肾动脉栓塞对于肾癌伴肝静脉以上瘤栓患者意义较大,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从而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张华俊唐琦唐世英姚林蔡林李学松何志嵩周利群
关键词:肾动脉栓塞肾癌静脉瘤栓
MRI对肾细胞癌静脉瘤栓侵犯下腔静脉壁的术前评估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评价MRI对肾细胞癌下腔静脉瘤栓侵犯下腔静脉壁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8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肾根治性切除术及下腔静脉取栓术的肾细胞癌患者,术前行1.5T或3.0TMRI检查的56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由两位影像科医生测量术前MRI图像瘤栓所在水平肾静脉及下腔静脉最大径、下腔静脉瘤栓的长度,并评判瘤栓是否充满下腔静脉腔达两侧缘、瘤栓边缘是否光滑、瘤栓与下腔静脉壁分界是否清晰、下腔静脉壁正常信号是否改变等征象。基于病理证实下腔静脉壁受累与否将患者分为两组,对临床资料及MRI征象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56例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55.64±0.43)岁,有17例(30.4%)病理证实下腔静脉壁受累,大部分为透明细胞癌。下腔静脉壁受累组与非受累组比较,下腔静脉瘤栓的长度更长[(7.91±3.59)cmvs.(5.94±3.57)cm,P=0.049]、瘤栓充满下腔静脉腔(P=0.002)、瘤栓边缘不光滑(P=0.005)、瘤栓与下腔静脉壁分界不清晰(P=0.001)、下腔静脉壁正常信号改变(P<0.001)出现的概率更大,结合这五个指标诊断下腔静脉壁受累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为94.12%和79.49%。结论:MRI可作为评估下腔静脉瘤栓侵犯静脉壁的方法,结合下腔静脉瘤栓的长度及MRI征象可以获得较高的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
吴静云米悦刘水姚林唐琦何志嵩王霄英
关键词:瘤栓
联合后腹腔及经腹入路腹腔镜技术在肾癌伴下腔静脉瘤栓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5年
约4%~10%肾癌患者可能伴有静脉系统侵犯,其中近一半患者瘤栓突入下腔静脉,形成下腔静脉瘤栓。既往研究显示,此类患者接受根治肾切除及下腔静脉瘤栓取出术后可获得较好的远期预后。由于此术式涉及到肿瘤切除、下腔静脉游离、阻断、瘤栓取出及下腔静脉修补等复杂手术操作,既往多采用开放手术方式。
李学松周利群唐琦张争
关键词:肾肿瘤下腔静脉瘤栓
系统免疫炎症指数对于肾透明细胞癌患者术后预后的意义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与接受肾根治性切除术的肾透明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接受肾根治性切除术的1228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选取患者术前1周内最近一次的血常规结果。应用ROC曲线测定SII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并根据最大约登指数确定SII的最佳界值。主要随访终点为肿瘤特异性生存期(CSS)。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Cox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患者CSS的因素。结果根据ROC曲线及最大约登指数确定SII界值为602.66,并将所有患者分为高SII组(SII>602.66)和低SII组(SII <602.66)。与高SII相关的因素包括:高龄、高ASA评分、高G分级、高T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肉瘤样分化、肿瘤坏死、淋巴微血管浸润、贫血、高NLR值、高PLR值。1228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69.0个月(IQR 45.0~74.0),其中122例(9.9%)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因肿瘤死亡,患者的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为90.72%。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SII值、高G分级、高T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肉瘤样分化、肿瘤坏死、淋巴微血管浸润、贫血、高NLR值及高PLR值是影响患者CSS的危险因素。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高G分级(HR=2.115,95%CI 1.378-3.246, P=0.001)、高T分期(HR=3.591,95%CI 2.278~5.661,P <0.001)、淋巴结转移(HR=2.169,95%CI 1.239-3.800,P=0.007)、远处转移(HR=5.590,95%CI 3.636-8.595,P <0.001)、高SII值(HR=1.788, 95%CI 1.212-2.637,P=0.003)为影响患者CS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SII升高是肾透明细胞癌患者肾根治性切除术后CSS缩短的独立危险因素。
余霄腾张崔建彭鼎林榕城唐琦杨恺惟张争何志嵩李学松周利群
关键词:肾癌肾根治性切除术预后分析
二线阿西替尼治疗晚期肾癌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评价二线阿西替尼治疗晚期肾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1年9月于我院泌尿外科诊治的15例接受二线阿西替尼治疗的晚期肾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肾根治性切除手术,病理均为透明细胞癌。11例患者一线舒尼替尼治疗后进展,4例患者一线免疫治疗后进展。二线治疗方案:初始剂量5mg、2次/d,连续4周为一周期直至疾病再次进展或不可耐受的严重毒副反应。若患者对药物耐受好,剂量可增至7mg、2次/d,或10mg、2次/d,若毒副反应重则剂量减至3mg、2次/d。结果:Kaplan-Meier生存分析提示这15例患者中位总位生存期(OS)23.0(18.0~28.0)个月。二线阿西替尼治疗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7.0(1.5~47.0)个月。根据RECIST标准评价最佳疗效:完全缓解(CR)0例(0),部分缓解(PR)3例(20.0%),疾病稳定(SD)8例(53.3%),疾病进展(PD)4例(26.7%)。多数不良反应多为1~2级,3~4级不良反应有蛋白尿2例(13.3%),腹泻1例(6.7%),呕吐2例(13.3%),乏力消瘦2例(13.3%),高血压5例(33.3%),手足皮肤反应1例(6.7%),口腔黏膜炎1例(6.7%),肝酶升高1例(6.7%),脑梗死1例(6.7%),上消化道出血1例(6.7%)。通过减量或暂停药,多数不良反应可以耐受。结论:二线阿西替尼治疗晚期肾癌可取得较长的OS和PFS,二线治疗有较高疾病控制率,且不良反应多可耐受。
余霄腾唐琦李学松彭鼎宋毅虞巍张争何志嵩张崔建周利群
关键词:肾癌肿瘤晚期靶向治疗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