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庞智晖

作品数:104 被引量:502H指数:14
供职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78篇期刊文章
  • 21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7篇医药卫生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化学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机械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62篇股骨
  • 52篇骨头
  • 52篇股骨头
  • 49篇头坏死
  • 49篇坏死
  • 49篇骨头坏死
  • 49篇股骨头坏死
  • 22篇关节
  • 15篇骨折
  • 14篇塌陷
  • 14篇疗效
  • 12篇围塌陷期
  • 11篇保髋治疗
  • 10篇有限元
  • 9篇有限元分析
  • 9篇髋关节
  • 8篇置换术
  • 8篇创伤
  • 7篇单髁
  • 7篇中医

机构

  • 100篇广州中医药大...
  • 44篇广州中医药大...
  • 4篇河南省洛阳正...
  • 3篇广州军区广州...
  • 2篇广东省中医院
  • 2篇井冈山学院
  • 2篇上海中医药大...
  • 2篇宜春学院
  • 2篇牛津大学
  • 2篇日照市中医医...
  • 2篇江门市疾病预...
  • 2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广西中医学院...
  • 1篇广州医学院第...
  • 1篇佛山市第一人...
  • 1篇广东工业大学
  • 1篇深圳市中医院
  • 1篇中南大学湘雅...
  • 1篇香港理工大学
  • 1篇广州军区总医...

作者

  • 104篇庞智晖
  • 63篇何伟
  • 35篇王海彬
  • 28篇张庆文
  • 24篇周广全
  • 22篇方斌
  • 22篇陈镇秋
  • 20篇魏秋实
  • 18篇唐立明
  • 18篇樊粤光
  • 16篇李鹏飞
  • 13篇李勇
  • 13篇曾意荣
  • 10篇袁浩
  • 9篇黄枫
  • 8篇姜自伟
  • 8篇欧志学
  • 7篇李可大
  • 6篇刘少军
  • 6篇郑晓辉

传媒

  • 12篇中华关节外科...
  • 7篇中国中医骨伤...
  • 6篇中医正骨
  • 6篇广东医学
  • 5篇新中医
  • 5篇中国组织工程...
  • 3篇广州中医药大...
  • 2篇时珍国医国药
  • 2篇中华骨科杂志
  • 2篇生物医学工程...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辽宁中医杂志
  • 2篇辽宁中医药大...
  • 2篇全国第二届中...
  • 1篇中国骨质疏松...
  • 1篇中国疼痛医学...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临床骨科杂志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1
  • 2篇2020
  • 5篇2019
  • 4篇2018
  • 6篇2017
  • 10篇2016
  • 10篇2015
  • 2篇2014
  • 10篇2013
  • 11篇2012
  • 15篇2011
  • 1篇2010
  • 5篇2009
  • 12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10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股骨头坏死修复反应区的骨髓水肿及其病理改变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探讨股骨头坏死修复反应区骨髓水肿的病理基础和临床意义。方法随机取20个因股骨头坏死行全髋关节置换的股骨头标本,取修复反应区制作成病理切片。根据MRI脂抑像表现分为骨髓水肿组和非水肿组。将两组病理切片的显微镜下结构随机取5个视野,对于所见坏死和崩解骨组织、脂肪组织、造血组织、肉芽组织、纤维组织,进行比较。结果本研究显示骨髓水肿组肉芽组织明显较常见(2=13.107,P<0.05),而无水肿组脂肪组织(2=17.755,P<0.05)和造血组织(2=2.838,P<0.05)较多,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坏死骨小梁(2=0.457,P>0.05)、崩解组织(2=0.037,P>0.05)、纤维组织(2=0.428,P>0.05)在两组分布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骨头坏死修复反应区的骨髓水肿是一种炎性反应表现,其产生机制可能与股骨头内微骨折有关,对于临床治疗的相关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何伟李勇张庆文王海彬庞智晖曾平袁浩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骨髓水肿
骨盆截骨延长术配合大转子下移术治疗短髋畸形的效果
2017年
目的探讨骨盆截骨延长术配合大转子下移术治疗短髋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随访符合标准的28例短髋畸形患者,其中25例行骨盆截骨延长术配合大转子下移术,3例行单纯大转子下移术。记录手术前后的Harris评分、下肢长度及股骨头最高点平面与股骨大转子顶点平面的距离(ATD)、下肢长度差(LLD)。结果 28例患者髋关节疼痛消失18例(64.28%),改善8例(28.57%),无明显改善2例(7.14%);手术后Trendelenburg征均有改善,其中明显改善或消失22例(78.57%),且骨盆截骨延长术配合大转子下移组平均下肢长度延长14mm,而单纯下移组术后基本无变化;两组患者术后6周X线片提示截骨部位均愈合良好,术后3个月X线片复查提示骨融合处均达到骨性愈合标准;术后骨盆截骨延长术配合大转子下移术组和单纯下移组的ATD值和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提高(P<0.05),术后骨盆截骨延长术配合大转子下移术组的LLD低于术前(P<0.05),单纯下移组的LLD值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骨盆截骨延长术配合大转子下移术组Harris评分高于单纯下移组,ATD值低于单纯下移组(P<0.05)。结论骨盆截骨延长术及大转子下移术能恢复臀中肌的肌张力,同时改善髋关节的包容性和稳定性,是治疗短髋畸形的一种有效手段。
唐立明何伟王海彬李鹏飞庞智晖
肩胛骨巨大动脉瘤样骨囊肿一例报告
2011年
病例资料 患者,女,24岁,以“发现右肩部肿物3年余”人院。2007年3月,发现右肩部一“鸽蛋”大小肿物,质软,无疼痛及其他不适。当地医院病理活检,考虑为“间叶性软骨肉瘤”,因不能耐受化疗,一疗程后终止。至2008年12月,肿物增大约为20era×20em,间断出现右肩胛部疼痛及右上臂麻木感。2010年4月外院MRI考虑为“骨巨细胞瘤及动脉瘤样骨囊肿”,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我院。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右肩胛部肿物大小约为20em×20cm,质硬,固定,边界清楚,皮温正常,浅表静脉迂曲,皮肤色素沉着,未闻及血管杂音。
陈雷雷何伟方斌庞智晖
关键词:动脉瘤样骨囊肿肩胛骨间叶性软骨肉瘤肿物大小皮肤色素沉着
基于微观辨证理念的股骨头坏死常用分期体系的改良和应用被引量:2
2015年
1股骨头坏死的常用分期体系 股骨头坏死一经确诊,即应作出分期,这对建立合适的治疗方案是很关键的,常用的分期体系主要有以下4种。
葛辉李鹏飞郭富明樊粤光何伟唐立明王海彬庞智晖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微观辨证
改良减压植骨内稳定术治疗围塌陷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被引量:19
2009年
目的观察改良减压植骨内稳定术(简称内稳定术)治疗围塌陷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ONFH)的疗效,探讨塌陷的实质和内稳定理念在保髋治疗中的意义,验证围塌陷期和蛙位分型的价值。方法以内稳定理念为指导,应用内稳定术治疗SONFH,记录相关病情和疗效指标,应用改良百分法评价疗效。结果随访35例61髋,平均24.64个月,ARCO分期Ⅱb 6髋,Ⅱc 17髋,Ⅲa 10髋,Ⅲb 8髋,Ⅲc 20髋;正位分型B型7髋,C1型30髋,C2型24髋;蛙位分型B型4髋,C1型34髋,C2型23髋。围塌陷期病例的有效率为87.5%。Logistic回归和逐步cox回归显示,蛙位分型与预后和保髋疗效显著负相关,蛙位C2型保髋失败率高达40%。结论围塌陷期把塌陷前期与塌陷后早期作为一个整体思考,有利于深入认识和防治塌陷,提高保髋成功率。蛙位分型可以准确反映股骨头前外侧部坏死分布和塌陷状况,弥补了正位分型的不足,正蛙位分型相结合可以减少观察盲区,有利于判断预后和评价保髋疗效。内稳定术重建了股骨头内的生物力学稳定,促进了坏死病灶的修复,显示了良好的近期保髋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庞智晖何伟张庆文陈镇秋
关键词:激素性股骨头坏死保髋治疗围塌陷期
快速康复程序结合肌筋膜牵拉疗法促进全髋置换患者康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观察基于快速康复理念的快速康复程序结合肌筋膜牵拉疗法对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将符合要求的97例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32例,对照组34例,延期对照组31例。术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即依照快速康复训练程序进行康复治疗,同时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辨证加用肌筋膜牵拉疗法;延期对照组患者于术后1周开始采用快速康复训练程序进行锻炼。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周、第2周和3个月时依照Harris评分标准评定患髋功能。同时观察各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后不同时间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71,P=0.000)。处理方法和测量时间不存在交互效应(F=0.170,P=0.960)。各处理组之间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830,P=0.000),进一步分析可知术前和术后3个月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060,P=0.175;F=13.886,P=0.068);术后1周和术后2周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467,P=0.027;F=17.131,P=0.043)。再对术后1周和术后2周3组间做两两比较:①术后1周。实验组评分高于对照组和延期对照组,对照组评分高于延期对照组(P=0.035,P=0.001,P=0.045)。②术后2周。实验组和对照组评分均高于延期对照组(P=0.015,P=0.042),实验组与对照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1)。对照组和延期对照组各有2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实验组1例出现手术切口皮肤钉部分松动脱落。各组均未出现感染、脱位等并发症。结论:基于快速康复理念的快速康复程序结合肌筋膜牵拉疗法能缩短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康复时间,使其早期离床活动,有效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庞智晖曾伟恒张颖魏秋实
关键词:康复静脉血栓形成
基于CT三维重建技术在DDH骨盆内移截骨术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究三维重建技术在模拟骨盆和软组织,确定截骨位置、截骨大小、骨块形状等方面的意义。方法成年女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1例,行骨盆CT扫描,运用MIMICS 13.0重建出仿真性高的数字模型,按手术需求采用Pro/Engineer 5.0设计克氏针、钢板和螺钉三维模型,然后根据手术流程对骨盆进行截骨、内移、固定和软组织术后模拟。结果获得髋关节三维几何结构、器械三维模型和真实直观地反映了手术的操作步骤。结论三维重建技术和模拟手术为系统研究手术治疗DDH提供了新思路。
周广全何伟庞智晖魏秋实
关键词: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三维重建截骨术钢板固定术
股骨头坏死人工髋关节置换股骨柄假体的疲劳寿命分析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了解人工关节置换股骨柄假体疲劳断裂的力学特性。方法基于股骨头坏死患者CT资料建立坏死股骨头三维模型和三维人工髋关节置换模型,采用疲劳断裂的有限元分析方法,分析在生理循环载荷作用下的人工髋关节模型的疲劳寿命。结果疲劳寿命分析发现,假体颈、假体柄中下部附近区域的应力集中,疲劳寿命值小,安全系数低,发生疲劳断裂可能性大。结论生理载荷下的模拟结果与相关的临床结果相吻合,为股骨头坏死人工髋关节置换的设计和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全髋关节置换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法。
庞智晖樊粤光何伟周广全陈镇秋陈鹏魏秋实
关键词:关节置换
股骨头坏死保髋手术的疗效评估
股骨头坏死是骨科的难治病之一。目前尚没有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法,治疗方法各样,疗效不一。这几年股骨头坏死的诊疗机构纷纷涌现,从侧面反映了病人群体的庞大。股骨头坏死的治疗方法总体可分为两种:保留患者股骨头的保髋治疗和人工关节置...
何伟李勇张庆文方斌王海彬庞智晖袁浩
文献传递
膝关节单髁置换三维参数化建模的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基于CT数据,运用三维重建技术建立膝关节炎三维模型,通过参数化软件Pro/Engineer 5.0设计与骨性模型相匹配的单髁假体,然后模拟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并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三维参数化建模法效率高,实现了膝关节单髁假体设计的自动化和高效化,所建模型形态逼真,精确度高。三维参数化建模法为膝关节单髁置换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了模型基础和新的实验思路,在膝关节外科的临床和科研中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周广全何伟庞智晖陈镇秋魏秋实
关键词:单髁置换术参数化建模有限元分析生物力学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