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敏
- 作品数:12 被引量:57H指数:4
- 供职机构:北京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老年无症状颅内动脉延长扩张症与脑小血管病综合评分的相关性
- 2024年
- 目的探讨老年无症状颅内动脉延长扩张症(IADE)与脑小血管病(CSVD)综合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北京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查体或就诊且完成3 T头部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头部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头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的CSVD患者。通过影像学诊断IADE并进行CSVD综合评分。根据有无IADE,将所有患者分为IADE组与非IADE组;依据CSVD综合评分,将患者分为CSVD无-轻度组与中-重度组,分别比较各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和影像学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ADE与CSVD总负荷之间的关系。结果共纳入230例CSVD患者,其中IADE组86例、非IADE组144例,CSVD综合评分无-轻度组157例、中-重度组73例。与非IADE组相比,IADE组患者的脑梗死史〔16例(18.6%)比13例(9.0%)〕、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45例(52.3%)比51(35.4%)〕及CSVD综合评分为中-重度的患者〔36例(41.9%)比37例(25.7%)〕比例更高(均P<0.05)。230例患者中,CSVD综合评分中-重度组IADE患者比例高于无-轻度组〔36例(49.3%)比50例(31.8%),χ2=6.495,P值=0.0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95%CI)=1.777(1.124~2.808),P=0.014〕、脑梗死史〔OR(95%CI)=15.481(4.565~52.496),P<0.001〕、颅内外动脉狭窄/闭塞〔OR(95%CI)=0.961(1.003~6.804),P=0.049〕和IADE〔OR(95%CI)=0.037(0.879~2.563),P=0.037〕是中-重度CSVD综合评分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红蛋白(≥135.5 g/L)〔OR(95%CI)=0.283(0.114~0.701),P<0.01〕是中-重度CSVD综合评分的保护因素。结论CSVD伴IADE患者在颅内影像表现上全脑受损更明显,且IADE、脑梗死史及颅内动脉狭窄/闭塞是CSVD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
- 徐蕾董敏刘芳龙云飞何婧于会艳刘银红
- 头孢他啶注射液致哮喘样呼吸困难及过敏性休克1例被引量:3
- 2010年
- 1例42a可疑系统性红斑狼疮女性患者,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期间因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手背疱疹,给予头孢他啶注射液2.0g,bid,ivgtt,克林霉素0.6g,bid,ivgtt及阿昔洛韦0.25g,tid,ivgtt。5h后出现一过性呼吸困难,经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次日上午输完头孢他啶后约半小时出现急性呼吸困难,全身皮肤湿冷,双肺闻及广泛湿啰音及哮鸣音,经皮血氧饱和度监测降至85%,BP85/60mmHg。经吸氧、抗过敏、平喘、扩容、呼吸机辅助通气后约2h症状缓解,当日下午出现口唇水肿伴全身多形性红斑。第3次在输注头孢他啶约15min时,再次出现急性呼吸困难,停药后未再出现类似症状。
- 董敏赖蓓纪立伟
- 关键词:头孢他啶哮喘过敏性休克药品不良反应
- 多重用药对老年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探讨多重用药对老年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3月31日期间本院收治的65岁及以上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并进行回顾性病例调查,结合电话、门诊及住院病例查询等方式随访至少5年,评价不同用药种类的患者出现肝肾功能变化、药品不良反应(ADR)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差异。结果共29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平均年龄(79.2±5.9)岁,80岁以上高龄老年患者141例(47.8%)。平均患病种类(6.5±1.9)种,平均用药种类(8.3±3.2)种,用药在5种以上患者共267例(90.5%),采取抗血小板治疗者223例(75.6%),抗凝治疗63例(21.4%)。在不同年龄段患者中,根据患者用药种类分为多重用药A组(用药≥8种)和多重用药B组(用药<8种)。低龄老年组(年龄<80岁)中,A组患者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的比例较B组更高(分别为36.0%比21.5%,52.0%比31.6%,P<0.05)。高龄老年组(年龄≥80岁)中,A组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较B组更差(2.2±0.9比2.1±1.0,P<0.05)。在长达至少5年的随访中,无论哪个年龄组的老年患者,A组患者的MACCE和心力衰竭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出血发生率略高于B组(P>0.05),但A、B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肾小球滤过率(GFR)的变化、ADR及死亡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重用药在老年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中非常普遍,尤其是在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的患者中比例更高。随访中,除了出血风险略高于其他人群,尚未发现多重用药导致的肝肾功能恶化、其他ADR和死亡率增加。因此,在诊治这类心血管高危人群时,应当给予全面优化的药物治疗方案,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精简治疗方案,争取最佳预后。
- 董敏邹彤徐蕾何清华裴作为汪芳
- 关键词:多重用药冠心病心房颤动
- 炎性因子在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中的价值被引量:10
- 2019年
- 目的分析T2DM患者炎性因子水平与高血压的关系,探讨炎性因子在预测T2DM患者合并高血压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于我院内分泌科和心血管内科首次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240例,均≥50岁。其中合并高血压患者110例(DH组),单纯T2DM患者130例(T2DM组)。分析两组血糖、血压、炎性因子等的相关性。结果DH组糖尿病病程、FPG、HbA1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FIns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均高于T2DM组。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hsC⁃RP、TNF⁃α、IL⁃6与HbA1c及高血压分级呈正相关,HbA1c亦与高血压分级呈正相关(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整糖尿病病程和HbA1c等因素后,hsC⁃RP、TNF⁃α、IL⁃6水平升高是T2DM患者合并高血压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hsC⁃RP、TNF⁃α、IL⁃6升高的T2DM患者高血压发病风险更高。
- 何清华董敏潘琦王晓霞郭立新
- 关键词:高血压炎性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
- MRI阴性的高龄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病人长期预后和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5
- 2021年
- 目的探讨头磁共振成像(MRI)阴性高龄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病人的长期预后及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分析2006年1月—2015年12月就诊于北京医院,首次发作眩晕,临床诊断为后循环缺血并≥80岁的住院病人58例。随访5年中,非脑血管病导致死亡病人6例,52例存活病人分为孤立性眩晕组(31例)与非孤立性眩晕组(21例),收集并分析两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血管危险因素(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缺血性心脏病、心房颤动)、随访5年间每年脑血管病复发例数。结果孤立性眩晕组第5年脑血管病复发率明显低于非孤立性眩晕组(P=0.011),其余各时间段脑血管病复发率及5年总复发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人依据危险因素(超重、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缺血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数量分为低危组、高危组,低危组、高危组随访5年期间脑血管病每年复发率及总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孤立性眩晕组进一步分析,低危组和高危组5年期间脑血管病每年复发率及总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病人的远期复发率低于非孤立性眩晕病人,危险因素的多少对于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后循环缺血高龄老年人的复发无显著影响。
- 徐蕾乔金雨董敏何清华龚涛刘银红
-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高龄长期预后
- 机器学习方法构建老年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远期死亡的预测模型研究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建立老年心房颤动(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远期死亡预测模型,并确定相应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入组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北京医院收治的60岁及以上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329例,男性183例(55.6%)例,女性146例(44.4%),年龄(77.8±7.3)岁,80岁及以上142例(43.2%)。失访11例(3.3%),死亡151例(45.9%),最后纳入分析的患者共318例。根据患者生存结局,将318例患者分为死亡组(151例)和存活组(167例)。此外,另选取2015年4—7月入院的60岁及以上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60例为外部数据验证集。采集人口统计学参数、合并疾病、辅助检查和临床治疗情况。随访至少6年,记录包括死亡在内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最后将入组患者按9∶1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建立不同模型预测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远期死亡率,并通过外部数据(60例)验证比较确立最优模型,利用Shapley加法解释算法对变量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得出排名前20位的特征变量,以确定危险因素。结果329例患者中,总体中位随访时间77.0月(95%CI:54.0~84.0),失访11例(3.3%),死亡151例(45.9%)。通过分析得出支持向量机模型、k-近邻算法(KNN)模型、决策树模型、随机森林模型、ADABoost模型、XGBoost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远期死亡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分别为0.76、0.75、0.75、0.91、0.86、0.85和0.81。其中随机森林模型预测效能最高,其准确率达0.789,F1值高达0.806,且优于传统的Logistic回归模型(AUC:0.91比0.81,P<0.05)。D-二聚体、年龄、MACCE次数、左心室射血分数、人血白蛋白水平、贫血、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估测肾小球滤过率(eGFR)及静息心率是预测远期死亡率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基于机器学习方法建立的随机森林模型可预测老年房颤合并�
- 董敏邹彤彭炳锋史继筠徐蕾裴作为曲祎玫张美慧汪芳杨杰孚
- 关键词:心房颤动冠状动脉疾病
- 超高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存预后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探讨超高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存预后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北京医院、首次发作缺血性脑卒中并≥80岁的住院患者67例,随访至2019年12月死亡37例、存活30例。收集并分析所有患者发病时性别构成、年龄、BMI(体重指数)、血管危险因素(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缺血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生存时间、死亡原因。采用Cox回归分析研究各危险因素对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67例患者中首次卒中发作1个月内死亡3例(4.5%),12月内死亡7例(10.4%),5年内死亡21例(31.3%),10年内死亡35例(52.2%)。死亡原因分析显示,脑卒中首次发作导致死亡3例(8.1%),均在发病6个月内死亡;脑卒中复发导致死亡8例(21.6%),发生在首次卒中发作后6个月到10年间;心血管疾病导致死亡6例(16.2%),卒中首次发作6个月内2例、3年以上4例;非血管性疾病导致死亡20例(54.1%),卒中首次发作后5~10年死亡10例,占该类死亡原因的50%。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R=1.198,P=0.000)、BMI(HR=0.886,P=0.033)、NIHSS评分(HR=1.133,P=0.001)对患者的生存时间有影响。结论超高龄老人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死亡原因以血管性疾病为主,长期死亡原因为非血管疾病导致居多;年龄、BMI、NIHSS评分对超高龄老人缺血性脑卒中后的死亡风险有一定预测价值。
- 徐蕾乔金雨何清华董敏龚涛马欣昕胡夏生刘银红
- 关键词:卒中脑缺血超高龄比例危险度模型
- 基于四维超声心动图应变评估左心房功能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采用四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测量健康成年人左心房应变数值,分析其与常规超声参数的关系。方法纳入健康成年人68例,应用GE Vivid E95型超声心动图仪获得并留存二维及四维超声心动图图像,并使用EchopacV203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分析其与性别、年龄等参数及常规超声心动图左心房测量值间的关系,建立健康成年人左心房四维应变正常值参考区间。结果68例健康成年人的四维超声心动图左心房应变参数正常值参考范围分别为:储备期长轴应变:10.90%~40.30%;管道期长轴应变:-27.26%~-4.14%;房缩期长轴应变:-21.56%~1.56%;房缩期环形应变:-28.94%~-3.06%。除性别与储备期环形应变和管道期环形应变存在相关性(P<0.05)外,其余应变参数与年龄、性别、身高等一般资料均无相关性(P>0.05)。四维应变参数与A峰、E峰及左心房前后径等常规超声心动图左心房参数无相关性(P>0.05)。结论左心房四维超声应变值受心率、年龄等临床基础因素影响较小,独立于左心房常规超声心动参数,在稳定评估左心房功能中具有较高价值。
- 谭龙王情情王欣董敏郭颖周子裕朱火兰汪芳
- 关键词:左心房
- 电子设备的疾病风险计算器图形用户界面
- 1.本外观设计产品的名称:电子设备的疾病风险计算器图形用户界面。;2.本外观设计产品的用途:用于一种电子设备。;3.本外观设计产品的设计要点:在于图形用户界面。;4.最能表明设计要点的图片或照片:主视图。;5.省略其他视...
- 董敏史继筠汪芳邹彤杨杰孚吴梦瑜陈浩刘俊鹏裴作为翁思贤王翔郭颖
- 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心房颤动及冠心病患者的6年预后随访研究被引量:16
- 2021年
- 背景近年来,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关注,新近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于脑卒中和血栓栓塞事件的预防和治疗。目的评估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及冠心病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0月首次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入住北京医院神经内科病房的患者406例,从中选取同时满足房颤和冠心病诊断标准的60岁以上老年患者共计164例作为脑血管病组,并从心内科同期住院患者中选取年龄、性别、共病种类与其相匹配的房颤合并冠心病但无脑血管病患者164例作为非脑血管病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含人口统计学信息、疾病种类、用药种类、血压、心率、合并心脏基础疾病及其他疾病、实验室指标、超声心动图结果、治疗方案;分别通过CHA2DS2-VASc评分、CHADS2评分评估患者的脑卒中及血栓栓塞发生风险,应用HAS-BLED评分评估出血风险,并在其出院后通过定期电话随访、门诊及住院志查询等方式随访至少6年,记录其死亡、再住院次数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探讨影响其远期预后的因素。结果脑血管病组合并高脂血症比例、慢性胃肠病比例低于非脑血管病组,LVEDD、CHA2DS2-VASc评分、CHADS2评分、HAS-BLED评分高于非脑血管病组(P<0.05)。脑血管病组164例患者失访2例(失访率1.2%),死亡80例(49.4%),根据生存结局分为死亡组(80例)和存活组(82例)。死亡组患者年龄大于存活组,收缩压、舒张压、合并高血压比例、合并高脂血症比例、血清蛋白、使用他汀类药物比例低于存活组,心率和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慢性肾病比例及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D-二聚体、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高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
- 董敏徐蕾何清华裴作为曲祎玫杨杰孚汪芳
- 关键词:脑缺血卒中心房颤动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随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