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虞康惠

作品数:21 被引量:90H指数:6
供职机构: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院长基金南京军区医学科技创新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成像
  • 7篇X线
  • 7篇磁共振
  • 7篇磁共振成像
  • 6篇动脉
  • 6篇体层摄影
  • 6篇体层摄影术
  • 6篇冠状
  • 6篇冠状动脉
  • 6篇X线计算
  • 6篇X线计算机
  • 5篇心肌
  • 4篇动脉成像
  • 4篇心肌病
  • 4篇型心
  • 4篇造影
  • 4篇肌病
  • 4篇冠状动脉成像
  • 3篇肿瘤
  • 3篇细胞

机构

  • 17篇南方医科大学...
  • 4篇广东省第二人...
  • 1篇北京大学深圳...
  • 1篇广东省中医院
  • 1篇解放军第一八...
  • 1篇广东药科大学

作者

  • 21篇虞康惠
  • 18篇成官迅
  • 16篇阎静
  • 16篇刘国顺
  • 6篇黎蕾
  • 2篇江桂华
  • 1篇朱晓军
  • 1篇刘庆
  • 1篇张静
  • 1篇梁文倩
  • 1篇吴筠凡
  • 1篇张刚
  • 1篇左卫

传媒

  • 3篇功能与分子医...
  • 2篇中国临床医学...
  • 2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CT理论与应...
  • 1篇中国医学物理...
  • 1篇中国CT和M...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分子影像学杂...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3
  • 10篇2012
  • 3篇2011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心肌桥-壁冠状动脉临床应用解剖的双源CT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研究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双源CT(DSCT)形态学特征,以提高对MB-MCA临床诊断价值的认识。方法分析3709例冠状动脉CTA病人,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的冠状动脉16段分段法对检出的MB-MCA进行准确定位,对其长度、深度、收缩期管腔压缩程度及其伴随的粥样硬化情况进行评估。结果 3709例病人中发现MB-MCA 638例,检出率约17.20%,共检出654支MB-MCA,其中426支位于7段(S7)、72支位于8段(S8)、56支位于6段(S6),其余分别分布于2段(S2)、3段(S3)、4段(S4)、9段(S9)、11段(S11)、12段(S12)、13段(S13)及16段(S16);MB-MCA平均长度为(20.52±9.84)mm,平均深度为(1.27±0.93)mm;收缩期时MCA管腔呈现不同程度的狭窄,但重度狭窄罕见;92例MB-MCA患者在MCA前存在粥样硬化斑块。结论 DSCT不仅可直接显示MB-MCA的解剖形态,还可动态评价其在整个心动周期的变化,为MB-MCA临床意义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虞康惠成官迅刘国顺阎静
关键词:心肌桥壁冠状动脉X线计算机
神经节细胞瘤的MRI诊断与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神经节细胞胶质瘤的MRI表现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节细胞胶质瘤,年龄2~61岁,分析肿瘤部位、数量、瘤周水肿、平扫及增强信号特点,并与病理对照。结果:本研究22例为原发性肿瘤,4例为复发,WHOⅠ级7例,Ⅰ~Ⅱ级4例,Ⅱ级10例,Ⅲ级4例,Ⅳ级1例,其中30岁以下病例14例,以癫痫为主要症状者12例,21例位于幕上,5例位于幕下,MRI表现为:3例为囊性病灶,5例呈囊实性改变,18例以实性为主,瘤周水肿无或仅有轻中度水肿;增强扫描肿瘤强化程度和类型表现多样,囊性为主型可无强化或伴壁结节强化,实性为主型可环形强化、团片状不均匀强化或无明显强化。结论:神经节细胞胶质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提高诊断率,确诊有赖于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
史旭波黄贵生江桂华虞康惠
关键词:神经节细胞胶质瘤磁共振成像临床病理
少见部位骨嗜酸性肉芽肿的影像学诊断被引量:16
2011年
目的探讨少见部位骨嗜酸性肉芽肿(eosinophilic granuloma of bones,EGB)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少见部位EGB患者的X线平片、CT及MRI表现。结果 10例中,单发8例,多发2例。其中,四肢骨6例,锁骨、肩胛骨各1例,骨盆2例。四肢骨主要表现为溶骨性破坏,边界清晰,轻度硬化边,骨皮质受压变薄呈"弧"形压迹或"扇"形改变,可伴有骨膜反应,多数连续,超过病变长度;其他少见部位表现类似恶性骨肿瘤,缺乏特异性。结论四肢骨EGB现有一定的特征,综合分析可提高本病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其他少见部位EGB诊断困难,需与恶性骨肿瘤鉴别。
刘国顺成官迅张静阎静虞康惠刘庆
关键词:嗜酸性肉芽肿X线摄影磁共振成像
滑膜肉瘤的影像特征分析被引量:18
2011年
目的探讨滑膜肉瘤的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10例滑膜肉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①滑膜肉瘤好发于四肢大关节附近,尤其下肢关节;②X线表现为软组织肿胀或明显肿块影,肿块内有时可见点状钙化;CT一般表现为略低于肌肉密度的肿块,内部密度欠均匀,可见肿块内钙化及邻近骨质侵犯;MRI示肿瘤信号不均匀,T2WI上肿瘤多呈三重信号征,其间有低信号间隔,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结论滑膜肉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表现,尤其MRI特点有较强的诊断参考价值。
虞康惠成官迅刘国顺阎静
关键词:滑膜肉瘤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磁共振成像病理
无认知功能障碍的终末期肾病患者全脑皮质厚度变化研究
2018年
目的观察终末期肾病患者大脑皮质厚度变化,并探讨其与肾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共35例终末期肾病患者,测量收缩压、舒张压、血红蛋白、血清肌酐、尿素氮、总胆固醇、血清钾和血清钙,并行头部MRI检查,观察大脑皮质厚度变化,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其与肾功能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者相比,终末期肾病患者右侧前额叶皮质[包括4个局部峰值顶点,即外侧前额叶皮质(峰值1和2)、内侧前额叶皮质(峰值3)和腹侧前额叶皮质(峰值4)]厚度减少(均P<0.05,RFT校正)。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终末期肾病患者外侧前额叶皮质厚度(峰值1:r=-0.344,P=0.043;峰值2:r=-0.335,P=0.049)和内侧前额叶皮质厚度(峰值3:r=-0.387,P=0.021)与血清肌酐呈负相关;外侧前额叶皮质厚度(峰值1:r=-0.384,P=0.023;峰值2:r=-0.380,P=0.024)、内侧前额叶皮质厚度(峰值3:r=-0.470,P=0.004)和腹侧前额叶皮质厚度(峰值4:r=-0.440,P=0.009)与血清尿素氮呈负相关;内侧前额叶皮质厚度(峰值3)与血红蛋白呈正相关(r=0.339,P=0.046),与血清钾呈负相关(r=-0.335,P=0.049);外侧前额叶皮质厚度(峰值2)与校正血清钙呈正相关(r=0.354,P=0.037)。结论终末期肾病患者右侧前额叶皮质(包括外侧前额叶皮质、内侧前额叶皮质和腹侧前额叶皮质)厚度减少,且与肾功能具有一定相关性,为终末期肾病患者灰质形态学异常提供有力证据,同时也表明肾功能可能是预测脑结构改变的关键因素。
董健卫左卫吴筠凡华克磊虞康惠李国旻
关键词:肾病大脑皮质
DSCT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 探讨DSCT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5例在我院行支架术后患者,于术后3 ~ 22月行DSCT检查,并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G)对照,分析比较DSCT诊断支架再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 在25例支架术后复查的患者中,发现支架总数57枚,DSCT诊断支架再狭窄率为49.12% (28/57),SCAG诊断支架再狭窄率为46.37%(27/57),两者对支架再狭窄的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CT诊断支架再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为96.30%、93.33%、94.74%.与SCAG比较,DSCT误诊2例,漏诊1例.结论 DSCT可较准确地评估支架置入术后有无再狭窄,可成为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的重要的随访手段.
成官迅黎蕾刘国顺阎静虞康惠
关键词: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再狭窄
脑室外神经细胞瘤的MRI表现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脑室外神经细胞瘤(EVN)的MRI特征性表现,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EVN的临床及MRI检查资料,结合文献总结其MRI特点。结果:7例中2例病灶位于额叶,1例位于顶叶,2例位于中脑,1例位于松果体,1例位于颈髓。MRI T1WI示肿瘤呈不均匀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及FLAIR图像上呈不均匀高信号,可见多发囊变,瘤周伴(3例)或不伴(4例)水肿,2例可见出血,呈片状或点状;增强扫描示病变实质部分呈絮状不均匀强化(4例)或不强化(1例),囊变区呈环形强化。结论:EVN的发生部位和MRI表现多种多样,MRI检查有助于诊断,但确诊仍需依靠病理检查。
梁文倩成官迅阎静刘国顺虞康惠
关键词:脑肿瘤神经细胞瘤磁共振成像
双源CT前瞻性和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对比研究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通过对双源CT前瞻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等比较,探讨双源CT前瞻性触发序列扫描技术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10例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60例行前瞻性触发序列门控扫描,B组50例行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入组标准为心率75次/min(bpm)以下,心率相对规整(波动≤10bpm)。管电压根据体重质量指数(BMI)调整:BMI≥25kg/m2,120kV;BMI﹤25kg/m2,100kV。记录扫描中患者所接受辐射剂量,并对其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分别采用Wilcoxon秩检验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图像质量平均评分为(3.74±0.51)分,平均有效剂量为(2.38±0.83)mSv;B组图像质量平均评分为(3.68±0.58)分,平均有效剂量为(9.49±3.38)mSv。A、B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91,P=0.059);有效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522,P﹤0.001),降低约75%。结论:双源CT在心率低且稳定的患者中行前瞻性触发序列扫描能够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并且可以获得满足临床诊断的图像质量。
阎静成官迅刘国顺虞康惠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成像
MR动态增强扫描与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应用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探讨MR动态增强扫描(DCE-MRI)与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应用对鉴别腮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患者,年龄28~80岁(平均46岁),男性25例,女性15例,术前均行MR平扫、动态增强和DWI扫描,绘制肿瘤的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并获得相关参数(峰值时间Tpeak、600 s时的廓清率),在表观弥散参数(ADC)图上显示测量的肿瘤ADC值,比较良恶性腮腺肿瘤之间的TIC参数及ADC值,并分析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与恶性肿瘤之间上述参数的差异。结果40例腮腺肿瘤中,良性28例,主要为多形性腺瘤和腺淋巴瘤;恶性12例,病理类型较多。多形性腺瘤以A型(缓慢上升型)、C型(快进缓降型)曲线为主,且A型曲线只存在于多形性腺瘤中,其中1例为多形性腺瘤恶变,可将多形性腺瘤与其他良性肿瘤及恶性肿瘤进行鉴别;腺淋巴瘤以B型(速升速降型)曲线为主,较具有特征性,恶性肿瘤以C型曲线为主,但是C型曲线也存在于部分良性肿瘤中,两者之间存在部分重叠。腮腺良性肿瘤的ADC值高于恶性肿瘤的ADC值(1.13×10^-3 mm^2/s vs 0.84×10^-3 mm^2/s),其中多形性腺瘤和恶性肿瘤、腺淋巴瘤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腺淋巴瘤和恶性肿瘤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常规扫描结合动态增强为腮腺肿瘤的定性诊断提供有价值信息,联合ADC值可进一步提高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效能。
史旭波黄贵生刘扬虹虞康惠
关键词:腮腺肿瘤动态对比增强扩散磁共振成像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G)对照,探讨双源CT(DSCT)对冠状动脉狭窄(≥50﹪)的诊断价值,分析其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DSCT冠状动脉及SCAG成像的受检者199例,分析比较D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在199例受检者中,共发现2656段冠脉血管段、792条分支;DSCT与SCAG对冠状动脉狭窄(≥50﹪)的诊断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源CT在以血管段、血管分支及受检者为单位诊断冠状动脉狭窄(≥50﹪)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0.38﹪、97.05﹪、95.75﹪;92.65﹪、97.04﹪、95.45﹪;94.12﹪、78.26﹪、90.45﹪。在以冠脉血管段为单位评估冠脉狭窄(≥50﹪)时,共误诊63血管段,漏诊50血管段,误诊原因主要由于重度钙化,髙心率或心律失常及最佳绝对时相选择的错误,漏诊原因主要由于人为疏忽或技术原因。结论相比较SCAG,DSCT在对冠状动脉狭窄(≥50﹪)的诊断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诊,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SCT可作为冠心病筛查的重要手段。
成官迅黎蕾刘国顺阎静虞康惠
关键词: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狭窄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