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茜

作品数:15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会议论文
  • 7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抑郁
  • 7篇双相
  • 6篇抑郁症
  • 5篇住院
  • 4篇双相障碍
  • 4篇住院患者
  • 2篇心境稳定剂
  • 2篇抑郁障碍
  • 2篇抑郁障碍患者
  • 2篇症状
  • 2篇双相情感障碍
  • 2篇情感障碍
  • 2篇喹硫平
  • 2篇稳定期
  • 1篇心脑
  • 1篇炎症
  • 1篇药物治疗
  • 1篇叶酸
  • 1篇抑郁症患者
  • 1篇影响因素

机构

  • 15篇首都医科大学...
  • 3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北京脑重大疾...

作者

  • 15篇赵茜
  • 10篇张玲
  • 7篇史晓宁
  • 6篇王刚
  • 5篇路亚洲
  • 4篇黄娟
  • 3篇张庆娥
  • 3篇张玲
  • 3篇邓齐英
  • 2篇马辛
  • 2篇谭庆荣
  • 2篇杨蕊
  • 2篇付冰冰
  • 1篇肖乐
  • 1篇房萌
  • 1篇王威
  • 1篇杨甫德
  • 1篇周媛
  • 1篇李金红
  • 1篇罗炯

传媒

  • 3篇神经疾病与精...
  • 2篇2014中华...
  • 1篇中华精神科杂...
  • 1篇四川精神卫生
  • 1篇精神医学杂志
  • 1篇中华糖尿病杂...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5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早发或晚发重性抑郁发作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比较早发或晚发重性抑郁发作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住院的223例满足ICD-10诊断标准重性抑郁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按...
史晓宁赵茜张玲路亚洲
关键词:抑郁发病年龄
一项比较在精神分裂症病人原有治疗基础上附加米氮平或叶酸的疗效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
目的 比较米氮平和/或叶酸附加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设计为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2*2析因研究,共有333例处于精神分裂症发作期,基础治疗方案稳定的受试者参加研究,筛选合格的受试者在原有治疗方...
赵茜张玲王刚张庆娥史晓宁丰雷肖乐邓齐英李华芳李乐华谭庆荣谢世平许秀峰
喹硫平在双相情感障碍稳定期1年的剂量变化相关因素
目的了解在自然状态下,使用富马酸喹硫平治疗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稳定期的剂量变化情况及其原因。方法回顾2009年8月-2010年10月在北京安定医院住院并使用富马酸喹硫平治疗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病历资料,统计患者在病情稳定...
张玲赵茜杨蕊王刚
关键词:喹硫平双相情感障碍稳定期
文献传递
未服药单相和双相抑郁障碍患者静息态核心脑网络效应连接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比较静息状态下单相抑郁障碍(unipolar depression,UD)、双相抑郁障碍(bipolar depression,BD)患者执行控制网络(executive control network,ECN)、突显网络(salience network,SN)和默认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网络内及网络间效应连接的异同,并分析UD与BD患者之间效应连接差异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于2021年3月至2022年6月纳入18~35岁未服药的39例UD患者(UD组)、24例BD患者(BD组)和50例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HC;HC组),采集所有受试者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和T1结构像数据。采用基于频谱的动态因果模型分析方法,检测3组ECN、SN和DMN网络内及网络间效应连接的差异,并进一步采用典型相关的分析方法检测2个患者组之间效应连接的差异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结果与HC组相比,2个患者组均表现出SN网络的网络内兴奋性效应降低[效应连接值均为-0.04,后验概率(posterior probability,Pp)=1.00],且UD组降低更明显(效应连接值=0.02,Pp=0.97)。2个患者组比较显示差异的效应连接较广泛。进一步的相关分析发现,BD组较UD组降低的效应连接与BD组患者的抑郁(χ^(2)=1696.10,P<0.01)和躁狂(χ^(2)=1699.30,P<0.01)症状均相关,与UD组抑郁症状(χ^(2)=1696.10,P<0.01)相关。结论UD和BD患者存在共同的和差异性的核心脑网络效应连接特征,且差异性的特征均与患者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关。
杨帆张志芳周媛张玲赵茜王刚
关键词:抑郁
双相障碍稳定期残留症状的自我评估与复发影响因素
王威黄娟赵茜史晓宁杨蕊路亚洲张玲
住院抑郁症患者联合心境稳定剂治疗的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对联合心境稳定剂(MS)治疗的住院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16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抑郁症治疗中心住院的共472例抑郁症重度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联合或不联合MS治疗的抑郁症患者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联合MS治疗的患者比例为8.3%(39/472)。与未联合MS治疗组相比,联合MS治疗组患者年龄较小(Z=-4.435,P<0.01),更多男性(64.1%vs.37.6%,χ~2=10.451,P<0.01),更多无配偶(41.0%vs.19.9%,χ~2=9.460,P<0.01),更多无业(38.5%vs.21.0%,χ~2=6.253,P<0.05),更多18岁前起病(43.6%vs.7.2%,χ~2=51.977,P<0.01),更多难治性抑郁(17.9%vs.4.6%,χ~2=11.787,P<0.01),较少伴有焦虑特征(23.1%vs.44.7%,χ~2=6.813,P<0.01),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率更高(76.9%vs.54.5%,χ~2=7.311,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轻(OR=0.9,95%CI:0.91~0.98,P<0.05),男性(OR=2.4,95%CI:1.1~5.7,P<0.05),18岁前起病(OR=0.2,95%CI:0.05~0.4,P<0.01),难治性抑郁(OR=4.9,95%CI:1.5~15.9,P<0.01),更多使用抗精神病药物(OR=2.4,95%CI:1.1~5.7,P<0.05)均是联合MS治疗的影响因素。结论青壮年、起病早、男性、难治性、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抑郁症患者可能更多联合心境稳定剂进行治疗。
赵茜史晓宁路亚洲张玲
关键词:抑郁症心境稳定剂影响因素
真实世界伴自杀意念或行为的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与药物治疗决策研究
2024年
目的 探索真实世界伴自杀意念或行为的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治疗决策。方法 采用描述性研究的分析方法,利用基于医院信息系统的电子健康记录(electronic health record,EHR)提取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住院及急诊留观治疗的7 985例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存在自杀意念或行为分为不伴自杀意念和行为(MDNS)组、伴自杀意念(MDSI)组和伴自杀行为(MDSB)组。比较3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与药物治疗决策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抑郁障碍患者伴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结果 7 985例抑郁症患者中,MDSI组3 297例(41.3%),MDSB组840例(10.5%),MDNS组3 848例(48.2%)。MDSI、MDSB组患者年龄、起病年龄低于MDNS组,在职/在校患者比例高于MDN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DSB组伴精神病性症状患者比例高于MDS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SI组有发病诱因的患者比例高于MD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职/在校(OR=1.230,95%CI=1.022~1.480,P<0.05)、有发病诱因(OR=1.186,95%CI=1.021~1.378,P<0.05)是抑郁障碍患者有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女性是抑郁障碍患者有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OR=1.487,95%CI=1.147~1.929,P<0.05)。MDSI和MDSB组采用抗抑郁药联合心境稳定剂、抗抑郁药联合心境稳定剂及抗精神病药这些复杂治疗方案的患者比例高于MD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女性、目前在职/在校、有发病诱因是抑郁障碍患者出现自杀意念或行为的危险因素,需更多采用抗抑郁药联合心境稳定剂或联合心境稳定及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方案。
王红来赵茜张玲张玲
关键词:抑郁症自杀
双相障碍前驱期症状特征的探索性研究
赵茜郭彤房萌张磊李晓虹王刚
早发或晚发抑郁症住院患者临床特征研究
史晓宁赵茜路亚洲张玲
喹硫平在双相障碍急性期和维持期一年使用剂量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了解在自然状态下,使用喹硫平治疗双相障碍患者在急性期和维持期1年时的剂量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175例住院使用喹硫平系统治疗双相障碍患者的病历资料和临床特征,比较患者在急性期和维持期1年时,喹硫平高剂量组(>300 mg/d)和低剂量组(≤300 mg/d)之间的差异,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法分析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Hosmer-Lemeshow分别评估影响因素的区分度和拟合优度。结果急性期和维持期分别有99.4%和91.4%的患者采用了以心境稳定剂为主的联合治疗方案,急性期喹硫平(n=175)的平均剂量为(395.7±168.2)mg/d,高剂量组的影响因素为:男性(OR=2.712,95%CI:1.372~5.362,P<0.01)、躁狂或混合发作(OR=2.786,95%CI:1.362~5.699,P<0.01)及伴有精神病性症状(OR=2.658,95%CI:1.318~5.361,P<0.01),ROC为0.708,Hosmer-Lemeshow为0.757;维持期喹硫平(n=109)的平均剂量为(267.9±145.9)mg/d,高剂量组的影响因素为:急性期高剂量(OR=1.005,95%CI:1.003~1.008,P<0.01),ROC为0.736,Hosmer-Lemeshow为0.616。结论临床医生在治疗男性、躁狂或混合发作、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碍急性期患者时应考虑使用较高剂量喹硫平;双相障碍维持期1年时喹硫平剂量可参考急性期用量进行调整。
张玲马辛王刚罗炯张庆娥赵茜邓齐英
关键词:喹硫平双相障碍急性期维持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