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国逸

作品数:248 被引量:5,268H指数:4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11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 11篇科技成果
  • 9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2篇农业科学
  • 54篇生物学
  • 38篇环境科学与工...
  • 11篇天文地球
  • 8篇经济管理
  • 2篇水利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 1篇理学

主题

  • 65篇土壤
  • 46篇亚热带
  • 44篇阔叶
  • 41篇生态系统
  • 39篇南亚热带
  • 32篇阔叶林
  • 31篇常绿
  • 31篇常绿阔叶
  • 31篇常绿阔叶林
  • 23篇混交
  • 23篇混交林
  • 22篇森林生态
  • 19篇演替
  • 18篇森林生态系统
  • 15篇群落
  • 14篇酸雨
  • 13篇针阔叶混交林
  • 13篇森林土
  • 13篇森林土壤
  • 10篇生物量

机构

  • 137篇中国科学院华...
  • 126篇中国科学院
  • 27篇中国科学院大...
  • 17篇中国科学院研...
  • 9篇华南农业大学
  • 9篇中国科学院大...
  • 9篇中国林业科学...
  • 8篇广东省粤北第...
  • 7篇广东省生态环...
  • 5篇东北林业大学
  • 4篇北京林业大学
  • 4篇广东工业大学
  • 4篇广东省气候中...
  • 3篇华南热带农业...
  • 3篇中国科学院植...
  • 2篇复旦大学
  • 2篇广东省林业科...
  • 2篇清华大学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太原理工大学

作者

  • 247篇周国逸
  • 79篇张德强
  • 40篇刘菊秀
  • 40篇温达志
  • 33篇闫俊华
  • 31篇褚国伟
  • 31篇张倩媚
  • 27篇刘世忠
  • 26篇彭少麟
  • 22篇唐旭利
  • 21篇莫江明
  • 20篇王旭
  • 14篇任海
  • 14篇欧阳学军
  • 13篇尹光彩
  • 13篇王春林
  • 13篇黄忠良
  • 13篇旷远文
  • 13篇孟泽
  • 12篇丁明懋

传媒

  • 32篇生态学报
  • 26篇热带亚热带植...
  • 25篇植物生态学报
  • 10篇生态环境
  • 9篇生态学杂志
  • 9篇应用生态学报
  • 8篇北京林业大学...
  • 7篇生态科学
  • 6篇资源生态环境...
  • 5篇广西植物
  • 5篇热带地理
  • 5篇中国科学数据...
  • 4篇应用与环境生...
  • 4篇中国环境科学
  • 4篇中国科学(D...
  • 3篇林业科学
  • 3篇自然资源学报
  • 3篇生态环境学报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科学通报

年份

  • 1篇2020
  • 9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8篇2016
  • 5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8篇2011
  • 2篇2010
  • 6篇2009
  • 4篇2008
  • 18篇2007
  • 19篇2006
  • 32篇2005
  • 20篇2004
  • 32篇2003
  • 13篇2002
  • 9篇2001
2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981—2000年广东省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格局被引量:25
2007年
采用Globalproduction efficiencymodel(GLO.PEM)结果,分析了1981—2000年期间广东省NPP的时空动态,从全省、地区以及地级市3个空间尺度分别讨论了广东省NPP分布格局及动态。并对广东省3种典型森林类型:阔叶林、针叶林和混交林20aNPP的动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1—2000年,广东省平均NPP为(1480±407)g/(m^2·a),NPP的年间变化较大。20世纪80年代早期(1980—1985),广东省NPP相对较低,为(1443±57)g/(m^2·a),80年代后期(1986—1990)NPP达到最大,为(1534±121)g/(m^2·a),90年代前期(1991—1995)有所降低,降至(1460±89)g/(m^2·a),90年代后期(1996—2000年)又有一定回升,达到(1484±74)g/(m^2·a)。全省NPP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域性差异,表现为西南沿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内陆地区的趋势,这主要是由3个地区的植被组成、水热条件以及农田的分布状况决定的。根据1981—1985年、1986—1990年、1991—1995年、1996—2000年4个阶段NPP的动态把全省21个地级市划分为3种类型:NPP稳定型,包括韶关、清远、河源等12个市;NPP增长型,包括潮州、揭阳、汕尾、和湛江4个市,分别以59、39、45、46g/m^2·5a的速率增加;以及NPP下降型,包括佛山、中山、深圳、东莞、珠海5个市,NPP分别以114、113、87、75、75g/m^2·5a的速率下降,这种下降和土地覆盖/利用方式的改变有密切关系。3种主要森林类型阔叶林、针叶林、混交林20a平均NPP分别为(1391±372)g/(m^2·a)、(1364±390)g/(m^2·a)和(1704±450)g/(m^2·a),其中混交林NPP与阔叶林NPP、针叶林NPP差异显著(P〈0.05)。
刘海桂唐旭利周国逸刘曙光
关键词:净初级生产力
南亚热带两种优势树种叶凋落物分解对模拟酸雨的响应被引量:11
2014年
通过对模拟酸雨处理下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锥栗(Castanopsis chinensis)和木荷(Schima superba)叶凋落物分解的研究,试图探讨南亚热带区域日益严重的酸雨对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规律以及可能的机制。试验应用分解袋法进行,并设计4个模拟酸雨强度处理:CK(p H值4.5左右的天然湖水)、T1(p H值4.0)、T2(p H值3.5)和T3(p H值3.0)。21个月的分解结果表明,模拟酸雨抑制了两种优势树种叶凋落物的分解。CK、T1、T2和T3 4个处理下的分解速率常数k值分别为:锥栗(1.18、0.93、0.94和0.86)和木荷(1.10、0.97、0.88和0.94),与CK相比,k值在T1、T2和T3均有下降的趋势。同时,模拟酸雨下两种优势树种叶凋落物的质量残留率均为:T3>T2>T1>CK。酸雨对凋落物分解的抑制作用可能与酸雨胁迫下土壤酸化从而导致土壤微生物活性下降有关。
梁国华李荣华丘清燕陈小梅周国逸褚国伟张德强
关键词:模拟酸雨凋落物分解季风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活性
CO_2浓度升高和氮沉降对南亚热带主要乡土树种及群落生物量的影响被引量:16
2011年
选取荷木、海南红豆、肖蒲桃、红鳞蒲桃和红锥 5 种南亚热带乡土树种构建混交群落,通过 5 年人为提高 CO2 浓度和氮输入试验,研究碳-氮交互作用对南亚热带主要乡土树种及群落的生物量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结果表明: CO2 浓度升高及氮沉降对植物生物量的积累和分配的影响因树种不同而有显著差异. CO2 浓度升高和氮沉降对豆科植物生物量积累相对提高了 49. 3%和 71. 0%,且促进了阳生植物生物量的积累; 氮沉降能显著提高偏阴生植物生物量积累,但在 CO2 浓度升高条件下,其生物量积累低于对照. CO2 浓度升高抑制了阳生植物地下生物量的分配,但促进偏阴生植物地下生物量的分配. CO2 浓度升高、氮沉降以及碳-氮交互作用对南亚热带植物群落生物量积累均具有促进作用; CO2 浓度升高促进群落地下生物量积累,氮沉降显著提高其地上部分生物量分配. 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南亚热带林业固碳树种适宜选用海南红豆和红锥.
赵亮周国逸张德强段洪浪刘菊秀
关键词:CO2氮沉降生物量南亚热带乡土树种
鼎湖山五种植被类型群落生物量及其径级分配特征被引量:15
2007年
根据鼎湖山自然保护区14次群落样地调查数据和生物量估算方程,研究了5种植被类型的乔木(DBH≥1cm)生物量及其径级分配特征。结果显示:(1)最近一次群落调查中,沟谷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林的生物量分别为472.9 t.hm-2,165.1 t.hm-2,290.4 t.hm-2,164.1 t.hm-2和122.5 t.hm-2;(2)生物量径级分配的结果表明,鼎湖山14次植被调查的生物量径级分配总体上存在3种主要的分布类型,分别为递减分布、倒钟型分布和递增分布。鼎湖山生物量径级分配特征规律与其他地区研究结果一致。
刘申罗艳黄钰辉周国逸
关键词:群落生物量植被类型
鼎湖山黄果厚壳桂、鼎湖钓樟群落主要营养元素的分配和生物循环被引量:7
2003年
较系统地研究了鼎湖山黄果厚壳桂(Cryptocaryaconcinna)-鼎湖钓樟(Linderachunii)群落植物主要营养元素(P、K、Ca、Mg)的分配和生物循环特征。营养元素含量随群落层次、组分(器官)和元素不同而异。群落植物营养元素贮量为(kghm-2):P61.253,K928.764,Ca1212.771和Mg79.349。各元素贮量在不同层次中的大小分布序列为:乔木(94.3%-97.8%)>藤本(1.3%-4.1%)>灌木(0.8%-1.4%)>草本(0.05%-0.15%)。在乔木层,元素贮量则主要分布在树干和树枝两组分(38.6%-61.7%)。各元素在植物组分中的贮量序列为:Ca>K>Mg>P(根、干和皮)和K>Ca>Mg>P(其余器官)。群落植物营养元素年积累量为(kghm-2):P2.677,K41.550,Ca63.309和Mg3.693,其在群落植物中的分配格局与贮量的相类似。群落植物营养元素利用系数为:P0.18,K0.11,Ca0.09和Mg0.28;循环系数:P0.76,K0.61,Ca0.41和Mg0.84;周转期(a):P7.36,K15.12,Ca28.05和Mg4.30。
莫江明周国逸彭少麟张德强余清发
关键词: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循环
华南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研究
周国逸任海李志安李意德彭少麟闫俊华
在全球范围内,华南地区持续地受到关注,是因为这里的森林生态系统有着与其它地区相比较高的生产力潜力,生态系统的功能过程复杂多样并有着非常高的运转效率,从而对全球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起着巨大作用。在理论上,可以填补全球关于本...
关键词: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热带南亚热带
2003-2005年中国通量观测研究联盟(ChinaFLUX)碳水通量观测数据集被引量:43
2019年
基于微气象学理论的涡度相关通量观测技术实现了对生态系统尺度的生产力、能量平衡和温室气体交换等功能和过程的直接测定,其观测数据为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过程的机理研究以及碳源/汇和水分利用的时空分布评价提供了重要的观测数据。本数据集为中国通量观测研究联盟(ChinaFLUX)首批观测站点的生态系统通量观测数据,包括森林、草地和农田在内的8个典型生态系统,并基于ChinaFLUX数据处理体系形成了标准化的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和关键气象要素数据集。本数据集可以为分析我国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机制提供重要的科学知识和数据基础。
张雷明罗艺伟刘敏刘敏苏文苏文何洪林朱治林孙晓敏周国逸周国逸赵新全韩士杰欧阳竹张宪洲张一平刘琪璟闫俊华闫俊华张德强李英年王安志吴家兵李发东赵风华石培礼张扬建何永涛林露湘宋清海王辉民刘允芬
关键词:气象要素陆地生态系统
2000-2010年中国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实际蒸散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数据集被引量:3
2019年
蒸散是陆地生态系统水分循环和能量平衡的关键过程,水分利用效率是反映生态系统碳水循环间耦合关系的重要指标,二者在生态学、农学、水文学、气候学等多个学科中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涡度相关法被认为是现今唯一能直接测量生物圈与大气间物质与能量交换通量的标准方法,已成为生态系统尺度碳水交换通量观测的主要方法。本文通过整合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联盟(ChinaFLUX)的长期观测数据和中国区域其他观测站点基于涡度相关法发表的文献数据,构建了一套中国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实际蒸散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数据集。本数据集共有实际蒸散量数据记录143条、水分利用效率数据记录96条,涉及5种生态系统类型45个生态系统,时间跨度为2000–2010年。本数据集可以为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生态系统管理和评估、全球变化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郑涵于贵瑞朱先进朱先进王秋凤陈智张雷明何洪林苏文孙晓敏韩士杰何洪林赵新全苏文欧阳竹韩士杰周国逸赵新全王辉民欧阳竹张宪洲张扬建石培礼李英年赵亮张一平闫俊华王安志张军辉陈世苹赵风华张法伟周广胜林光辉陈世苹古松赵斌贾根锁张旭东张玉翠
关键词:水分利用效率涡度相关陆地生态系统CHINAFLUX
土壤累积酸化对鼎湖山马尾松林物质元素迁移规律的影响被引量:7
2005年
自然酸沉降环境下,土壤酸化是一个逐步累积的过程.在土壤被累积酸化影响下,鼎湖山马尾松林土壤物质元素K、Na、Ca、Mg、P、Fe、Mn、Cu和Al的迁移变化规律与对照相比发生改变.土壤中,交换性K+、有效Fe、有效Cu含量持续上升;总P、活性Al含量下降;交换性Ca2+、Mg2+含量开始时明显下降,后又稍有上升;有效Mn变化不大.土壤淋洗液中,K+、Na+含量持续下降;Ca2+、Mg2+含量开始时下降,后趋于缓和;总P、Fe、Cu、Mn和Al含量持续上升.酸沉降对土壤有效Fe、Mn和活性Al以及土壤淋洗液中Mg2+、Mn和Al含量有显著影响.在雨季,马尾松叶片中Ca、Mg元素随处理的酸雨酸度的增加,含量下降,马尾松生长应该注意是否缺Mg和出现Al毒.在酸沉降累积影响下,鼎湖山马尾松林最终将容易出现因土壤养分Mg、P、Cu缺乏和微量元素Fe及有毒元素Al的活化而导致的养分失衡状况的发生.
刘菊秀周国逸
关键词:土壤酸化马尾松林
鼎湖山森林地表CO_2通量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被引量:46
2004年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鼎湖山3种主要森林类型地表CO2通量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观测,比较和分析了不同林型间地表CO2通量的季节变化,凋落物对地表CO2通量的贡献以及地表CO2通量与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关系.3种林型地表CO2通量都有相似的季节变化模式,即雨季较高而旱季较低,年均CO2通量按从大到小排序为:季风林>混交林>松林;3种林型由凋落物分解释放的CO2对地表CO2通量的贡献均相当显著,就全年平均而言来源于凋落物分解的CO2通量占总的地表CO2通量的比例按季风林、混交林和松林的顺序分别为:24.43%,41.75%和29.23%;3种林型不同处理地表CO2通量均与地下5cm土壤温度呈显著指数相关,Q10值变化范围在1.86~3.24之间;当土壤含水量全年变异系数较大时,地表CO2通量与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较好.
周存宇周国逸张德强王迎红刘世忠
关键词:CO2通量林型凋落物松林季风
共2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