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红
- 作品数:71 被引量:161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哲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也谈Dasein的翻译
- 2011年
- 对于海德格尔早期哲学的关键概念"Dasein",目前学术界已有很多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译名,但都不够准确。"Da"既非"此",亦非"彼",而是"存"。汉字"存"与德文"Da"具有生存论上的一致性。"Dasein"及其中文译名"存在"在语言实践和哲学发展中经历了相似的命运。"Dasein"的汉语翻译可以越出海德格尔哲学之外获得更为广泛的应用性。"Sein"应另作他译。
- 方向红
- 关键词:DASEINDA
- 羞感的路径学空间——关于萨特现象学的批判性考察被引量:3
- 2006年
- 萨特把羞感归结为情绪并将自己的现象学的情绪理论应用到羞感的研究中。他从中得出了两个重要的结论:第一,羞之所羞者是自我;第二,他人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但如结合舍勒的羞感理论、胡塞尔的直观学说、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我们就会发现其开出的路径学空间并不是无可置疑的:从羞感出发其实无法过渡到对象化和他人的存在。这主要是由于他对于现象学的“现象”、“意向性”、“直观”和“自我”等概念作了某种非现象学的理解。
- 方向红
- 关键词:羞感他者
- 先验《易经》引论——对《易经》的现象学考察被引量:1
- 2021年
- 《易经》一方面被尊为经之首、道之源,另一方面又被视为简单幼稚、充满神秘色彩的卜筮之书。这种集褒贬于一身的矛盾评价之所以从古至今广泛流传,究其根本,是因为对《易经》的先验之维缺乏理解。"先验"是康德、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用语,本文将其特征总结为三点,即认识上的二阶性、结构上的先天关联性、发生上的构造能力,进而结合现象学的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学说,把先验诸特征转换为研究上的工作方法。这个方法既是先天的,因为它来自先验哲学;又是后验的,因为它并不是从某个先天之物或关联性出发对现有的体系作暴力拆解,而是对既成理论的验证和甄别。后验而不失严格性和普遍性,是这个方法的特点。带着对先验诸特征及其作为工作方法的理解,本文回到易学研究的历史当中,清除其中的歧途和迷思,汲取先哲在先验路向上作出的开创性贡献,最终揭示出《易经》的先验结构。
- 方向红
- 关键词:《易经》先验现象学
- 回到“贞”的现象学经验被引量:1
- 2017年
- 一乾坤两卦是《周易》的门户,而两卦的卦辞都把'贞'放在突出的位置上。乾卦言:乾,元亨利贞;坤卦曰:坤,元亨利牝马之贞。作为'利'的宾语,'贞'成了两种状态所朝向的目标或赖以存在的根据。不仅如此,'贞'还大量出现在其他卦辞中。有学者统计,光是'利贞'这个表述在《周易》中就出现过二十三次(1)。但是,两千多年以来,醒目的位置和不同寻常的高出现率并没有让'贞'的含义变得更清楚,反而在一轮又一轮的解释中发展出看似迥然不同的面相。
- 方向红
- 关键词:卦爻辞现象学
- 先天盲人的空间构造及其伦理蕴涵——一个来自现象学的演绎被引量:2
- 2018年
- 自然态度从客观空间的假定出发,但却得出了怀疑先天盲人的空间构造能力的结论,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结果。心理学依据实验消除了自然态度的怀疑,但由于分享了自然态度的前提,最终走向了理智实在论的结论,这也与其理论前设相矛盾。梅洛-庞蒂从生存论意义上的"我能"出发超越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对立,但并没有完成对客观空间构造过程的说明。胡塞尔晚期空间思想中的"阻抗"概念为处理空间构造难题提供了新的路径和启示。"阻抗"让梅洛-庞蒂的"我能"变成"我不能",让内在性意识中的自我遭遇到他者。客观的三维空间由此得到构造,而伦理的维度恰恰就蕴含在自我与他人的内在张力和意向冲突之中。
- 方向红
- 关键词:现象学梅洛-庞蒂胡塞尔
- 生成与辩证法——德里达《胡塞尔哲学中的生成问题》主旨评析被引量:2
- 2003年
- 德里达在《胡塞尔哲学中的生成问题》中把胡塞尔的现象学努力归结为对原初生成的追求,然后利用海德格尔、唐·迪克陶和黑格尔的思想资源,整合和改造他们(尤其是后两者)的辩证法思想,付诸对胡塞尔所谓"生成"的批判。弄清生成和辩证法在德里达和胡塞尔那里的真实意义,将会辨明解构理论和现象学在理论旨趣上的异质性。
- 方向红
- 关键词:德里达胡塞尔辩证法
- 海德格尔的“本真的历史性”是本真的吗?——海德格尔早期时间现象学研究献疑被引量:2
- 2011年
- 本真状态是早期海德格尔的核心概念,它的成立必须符合三个条件:属于自己;已经得到个别化;成为自由的能在。海德格尔从此在的生存论分析中析出了此在的本真状态和时间的本真状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本真的历史性"这一概念。本文再现了海德格尔早期时间现象学的研究思路,并依据他自己提出的本真状态的三个条件对"本真的历史性"这一表述提出了质疑。
- 方向红
- 关键词:现象学
- 胡塞尔和海德格尔时间现象学的导入性问题与顶层概念被引量:1
- 2013年
- 稍加演绎我们便会发现,日常经验中的时间其实是一种独断论的时间和唯灵论的时间。从理论的角度看,洛克和休谟的经验论的时间让时间失去了立锥之地,即时间既不在客观世界之中,也不来自印象或经验。为了解决时间之谜必须引入胡塞尔的"意向性"、"直观"和"还原"以及海德格尔的"先天"和"存在"这五个顶层概念并加以细致地梳理和分析,这是引导我们进入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时间现象学的必经之路。
- 方向红
- 关键词:胡塞尔洛克休谟
- 理性自身的启蒙——阿多诺“祛魅”观重构被引量:7
- 2000年
- 理性曾经成功地祛除了世界的神秘性和形而上学之“魅” ,但理性自身也染上了神学和形而上学的痼疾。阿多诺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他对理性自身的附魅过程、危害性及其来源作了深入精辟的分析并明确指出了对理性进行祛魅和启蒙的道路 ,从而在韦伯的基础上把“祛魅”概念向前作了实质性的推进。
- 方向红
- 关键词:祛魅启蒙阿多诺
- 关于现象学美学史分期的初步设想——从马里翁-亨利的还原观出发
- 2022年
- 现象学美学史的研究长期以来缺乏历史分期的理论依据,本文立足于现象学与美学的内在关联,参照现象学内部的范式转换并结合美学自身的特点对现象学美学进行分期。法国新现象学家马里翁和亨利从现象学还原角度概括现象学运动史,提出三种还原的类型,即胡塞尔的超越论还原、海德格尔的生存论还原和“新现象学”的给予性还原,最终达到实事的自身给予。现象学美学史据此分为三个时期:(1)德国现象学美学阶段,实现了超越论还原和生存论还原;(2)法国现象学美学阶段,实现了对两大还原的综合并发展为身体现象学美学;(3)德法“新现象学”美学阶段,在对生存论还原进行还原的基础上分别实现了生态转向和神学转向。现象学的范式转换影响着现象学美学对美及其显现方式的理解模式的更新,二者的历史分期是高度重合的。
- 方向红黄子明
- 关键词:现象学美学历史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