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广容

作品数:37 被引量:239H指数:10
供职机构:云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轻工技术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5篇农业科学
  • 4篇经济管理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社会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2篇土壤
  • 9篇茶园
  • 7篇茶树
  • 6篇茶叶
  • 5篇古茶园
  • 4篇养分
  • 4篇土壤养分
  • 4篇茶树品种
  • 4篇茶学
  • 4篇茶园土壤
  • 3篇社会
  • 3篇生物炭
  • 3篇感官
  • 3篇高通量
  • 3篇高通量测序
  • 3篇测序
  • 3篇茶品
  • 3篇茶品质
  • 2篇滇池
  • 2篇滇池流域

机构

  • 35篇云南农业大学
  • 3篇宜宾职业技术...
  • 2篇文山师范高等...
  • 2篇盈江县华康高...
  • 1篇文山州三七研...
  • 1篇恩施州农业科...

作者

  • 35篇杨广容
  • 13篇吕才有
  • 12篇李永梅
  • 8篇李家华
  • 6篇王自林
  • 6篇谢瑾
  • 4篇倪金卫
  • 3篇范茂攀
  • 3篇王秀青
  • 3篇陈立佼
  • 2篇邵宛芳
  • 2篇张葵
  • 2篇马燕
  • 1篇吴晓敏
  • 1篇周永尚
  • 1篇付云松
  • 1篇赵明
  • 1篇韩俊
  • 1篇杨建忠
  • 1篇张广辉

传媒

  • 4篇云南农业大学...
  • 2篇高等农业教育
  • 2篇茶叶科学
  • 2篇西南农业学报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山西农业大学...
  • 2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生物学通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食品科技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福建茶叶
  • 1篇热带作物学报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食品研究与开...
  • 1篇茶叶通讯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5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2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茶学专业认证背景下遗传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被引量:1
2020年
结合专业认证背景及传统遗传学教学现状,探索了茶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目标、关键知识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建设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在课程目标上,应体现遗传学在茶学专业研究及发展的适用性;在教学方法上,可充分利用智慧教学工具,结合案例式教学提高教学效率,通过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建设有茶学特色的实验教学和考核体系,全方位落实遗传学课程目标,最终达到专业认证要求。
陈立佼赵明张广辉李家华杨广容
关键词:茶学遗传学智慧教学案例式教学
云南古茶树资源的生物及社会价值
为全面理解云南丰富的古茶树资源对茶学研究、茶树栽培管理、茶园生态景观及茶区社会经济文化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云南野生大茶树、古茶树及古茶园在茶树起源演化与分类、衰老生理、遗传育种和茶园生态系统多样性方面的生物科研...
杨广容吕才有
关键词:古茶树古茶园
不同香型凤凰单丛茶叶香气判别与品质特征的研究被引量:2
2023年
为探究不同香型凤凰单丛茶叶主要生化成分及其香气特性的差异,本文采用电子鼻香气检测技术、茶叶生化成分测定和感官审评对广东潮州地区所产8种香型、17个凤凰单丛茶样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8种香型凤凰单丛茶汤法与叶底法的响应值明显高于干茶法,并且硫化物及萜烯类对香气贡献率最高,分别达188.24及178.79。不同香型茶叶香气判别中茶汤法的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判别结果相比干茶法、叶底法更加准确、有效,而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对茶样香气类型的区分效果优于PCA,传感器区别贡献率分析法(Loading)分析结果则表明:氮氧化合物类、硫化物及萜烯类、醇类及醛酮类、有机硫化物类、甲基类对茶样香气的贡献率较高;17个茶样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在36.54%~49.46%、9.13%~14.87%、1.32%~2.44%和0.75%~4.45%之间,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含量在0.04%~0.09%、1.02%~2.58%和0.99%~2.28%之间;茶样感官审评中杏仁香型的老枞鸭屎香综合评分最高为93.1分,姜花香型有机南姜最低为81分。不同香型凤凰单丛茶叶的香气与品质特征受茶树树龄、品系、生产季节及加工工艺的影响,电子鼻香气组分检测技术与感官审评相结合是更加科学合理研判茶叶香气的措施。
李爽万人源王从连管素琼严钰萧韩璐阳吕才有杨广容
关键词:电子鼻凤凰单丛香气感官审评
摊放程度对云南大叶种扁形绿茶品质的影响被引量:5
2007年
以云南大叶种为原料制作类似龙井茶的绿茶,通过比较不同摊放程度对其品质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摊放3 h的芽叶(含水量在70%左右,减重率在15%-25%)对其品质特征的形成最为适宜,其品质外形扁平光滑、挺秀尖削、色泽绿润;香气鲜嫩馥郁持久、滋味鲜醇爽口、汤色翠绿明亮、叶底细嫩显芽。
杨广容邵宛芳蔡新倪金卫张葵
关键词:云南大叶种摊放
古茶园和现代茶园土壤养分与微生物数量的研究被引量:10
2015年
为揭示古茶园土壤肥力特征及其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以森林土壤为对照,对云南景迈山、布朗山和南糯山古茶园和现代茶园土壤表层(0-20cm)的pH值,阳离子交换量(CEC),有机质(SOM)与氮磷钾养分分析和土壤微生物类群培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园土壤pH值在4.30-4.75之间,南糯山茶园和景迈山现代茶园的土壤pH值显著高于森林土壤,布朗山古茶园的土壤pH值也显著高于现代茶园,并且各茶园土壤的CEC均显著低于森林土壤;3座茶山古茶园土壤SOM,全氮(TN),全磷(TP),碱解氮和速效磷质量分数显著高于现代茶园;茶树种植年限对茶园土壤pH值,CEC和各养分质量分数没有一致性影响规律;茶园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普遍高于森林土壤,并且微生物的总数量:现代茶园高于古茶园,但各微生物数量与茶园土壤养分质量分数之间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植茶和植茶年龄的增加并未加剧茶园土壤酸化,茶园土壤酸化可能与土壤钾素营养水平关系密切;与现代茶园相比,古茶园良好的小气候环境、低强度生产模式和较小干扰栽培管理是古茶园土壤肥力持续利用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础,将为现代茶园土壤管理和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王秀青李永梅谢瑾吕才有杨广容
关键词:古茶园土壤特性微生物
秋冬季茶树抗寒性对光合呼吸作用的影响被引量:15
2002年
本试验以6个茶树品种为材料,通过秋冬季各品种在低温寒害下的光合、呼吸强度的测定,结果表明:抗寒性不同的茶树品种秋冬季光合、呼吸强弱及变化趋势明显不同。
杨广容倪金卫
关键词:茶树抗寒性秋季越冬栽培技术
不同茶树品种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了解茶树品种茶籽发芽特性,是茶树种子实生苗培育和促进茶树种质资源利用的重要条件。本试验选用云抗10号、九龙袍和昌宁大叶种3个茶树品种茶籽,对其进行休眠、激素(GA和6-BA)和低温(8℃)催芽处理,30 d后观测各处理茶籽的萌发率和发芽指数,旨在探讨不同茶树品种种子萌发特性。结果表明:茶籽后熟休眠处理均能显著提高3个茶树品种的萌发率和萌发指数;200 mg/L GA和6-BA激素浸种和低温处理使云抗10号和昌宁大叶种2个茶树品种的萌发率显著提高(P<0.05),而九龙袍茶树品种的发芽率反而显著降低(P<0.05)。茶树品种对各休眠处理反应有显著差别,其中品种和GA处理与茶籽萌发率分别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91和0.72,P<0.05)。
杨广容邵宛芳陶梅杨琴李家华
关键词:茶树茶籽萌发
秸秆生物炭与猪粪配施对山原红壤团聚体结构的影响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不同生物炭添加对山原红壤团聚体结构的影响。【方法】以山原红壤(CK)为对照,选用不同比例的秸秆生物炭(0、1%和1.5%),添加到施用相同量猪粪的山原红壤中,研究山原红壤团聚体结构的改变。【结果】与CK相比,随着生物炭量的增加,>0.2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WSA0.25)和>0.25 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的含量(MSA0.25)分别增加了26.15%、30.45%和31.48%,10.11%、10.32%和10.59%;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则分别降低20.41%、4.08%和3.06%,但炭粪处理的MWD值和CK差异不显著;土壤团聚体破坏率(PAD)分别显著降低了18.03%、22.57%和22.55%;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D)分别降低到2.70、2.69和2.68;通过分形维数和>0.25 mm团聚体含量的回归分析以及土壤有机质和WSA0.25的相关分析,分形维数和土壤有机质用于表达土壤团聚体含量和稳定性是合理的。【结论】生物炭和猪粪配施显著提高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和稳定性。
李鑫李永梅王自林范茂攀杨广容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
电子鼻对不同产地名优绿茶和红茶香气特征的判别研究被引量:22
2019年
采用电子鼻AIRSENSE PEN 3测定不同产地、加工工艺及生产时间的13个名优绿茶和6个红茶的香气组分,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线性判别分析法(LDA)对香气主成分进行分类判别。电子鼻10个传感器对绿茶和红茶香气组分均有较好的响应,结合PCA分析,从红茶中提取出氮氧化合物、甲烷类、硫化物和有机硫化物4类香气主成分,绿茶还包括醇类和醛酮类,有5类香气主成分;PCA和LDA对绿茶和红茶香气判别率有明显差别,绿茶干茶和茶汤的PCA判别率分别为96.86%和94.71%,高于红茶的87.29%和89.63%,而红茶干茶和茶汤的LDA判别率为92.92%和94.92%,高于绿茶的70.95%和73.75%;绿茶和红茶香气判别分类效果LDA优于PCA,两者基本将茶叶香气按产地、茶树品种、加工工艺、等级及贮存时间区分开。电子鼻应用于茶叶香气检测和判别要与茶叶感官审评、影响茶叶香气因素及其他茶叶香气检测方法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对茶叶香气的整体特征进行科学评价与合理鉴别。
马会杰蒋宾潘玉兰李永梅马燕杨广容
关键词:电子鼻茶叶香气
间作模式下作物根系与坡耕地红壤抗蚀性的关系被引量:14
2016年
通过径流小区试验,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和根系指标测定,研究了玉米单作、大豆单作以及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不同作物根系特性与坡耕地红壤抗蚀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红壤质地和结构方面优于玉米或大豆单作,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在0—10,10—20,20—30cm土层的含根量、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根尖数和根长较玉米单作或大豆单作均有提高,其中0—10cm土层范围内差异显著;玉米/大豆间作模式较玉米单作模式在根量、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和根长分别提高了80.95%,50.93%,90.30%和77.99%,较大豆单作模式分别提高了58.70%,73.36%,123.05%和149.27%;在20—30cm土层范围内,间作模式根长较玉米单作模式提高了150.48%,较大豆单作模式提高了206.94%;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抗蚀性指数在10—20cm土层差异不显著,在0—10cm和20—30cm土层之间差异显著;不同深度土层范围内,间作模式土粒抵抗分散能力均最强;在间作模式下,同期土壤流失量较单作减少,土壤流失量与作物根系量、根系表面积、总根长、根系体积和根尖数呈显著负相关。玉米大豆间作可以通过改善根系特征,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而提高土抗蚀性。
马志鹏范茂攀陈小强王自林杨广容李永梅
关键词:根系参数土壤抗蚀性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