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红明

作品数:241 被引量:969H指数:17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46篇期刊文章
  • 83篇会议论文
  • 8篇专利
  • 3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10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34篇烧伤
  • 55篇细胞
  • 35篇创面
  • 27篇伤患者
  • 27篇烧伤患者
  • 22篇脓毒
  • 22篇脓毒症
  • 22篇救治
  • 22篇大面积烧伤
  • 20篇脂多糖
  • 18篇多糖
  • 18篇严重烧伤
  • 17篇纤维细胞
  • 17篇成纤维细胞
  • 15篇烫伤
  • 15篇皮肤
  • 14篇胶原
  • 12篇蛋白
  • 12篇真皮基质
  • 7篇严重烧伤患者

机构

  • 116篇解放军总医院...
  • 89篇中国人民解放...
  • 24篇中国人民解放...
  • 15篇解放军第30...
  • 5篇解放军第25...
  • 4篇河北医科大学...
  • 4篇深圳市人民医...
  • 4篇秦皇岛市第一...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北京积水潭医...
  • 2篇天津市第一中...
  • 2篇中央音乐学院
  • 2篇中国医师协会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军事医学科学...
  • 1篇北京医院
  • 1篇武警医学院附...
  • 1篇武警总医院
  • 1篇中国康复研究...
  • 1篇内蒙古医学院

作者

  • 240篇杨红明
  • 188篇柴家科
  • 108篇盛志勇
  • 66篇贾晓明
  • 60篇李利根
  • 51篇梁黎明
  • 45篇申传安
  • 44篇郝岱峰
  • 43篇郭振荣
  • 41篇许明火
  • 38篇曹卫红
  • 29篇贺立新
  • 26篇于燕
  • 24篇姚咏明
  • 20篇尹会男
  • 20篇李峰
  • 16篇刁力
  • 16篇京萨
  • 16篇李凤玉
  • 16篇孙天骏

传媒

  • 26篇感染.炎症....
  • 23篇解放军医学杂...
  • 20篇第八届全国烧...
  • 19篇中华烧伤杂志
  • 14篇中华医学会烧...
  • 12篇军医进修学院...
  • 8篇中华外科杂志
  • 7篇中国危重病急...
  • 7篇中华损伤与修...
  • 6篇中国修复重建...
  • 5篇中国医师杂志
  • 5篇中华整形烧伤...
  • 5篇第四届全国烧...
  • 4篇中华医学杂志
  • 4篇中华医学会第...
  • 3篇中国美容医学
  • 3篇中华创伤杂志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2010年第...

年份

  • 4篇2020
  • 2篇2017
  • 4篇2016
  • 6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8篇2012
  • 10篇2011
  • 13篇2010
  • 31篇2009
  • 8篇2008
  • 50篇2007
  • 21篇2006
  • 10篇2005
  • 10篇2004
  • 9篇2003
  • 6篇2002
  • 12篇2001
  • 11篇2000
  • 4篇1999
2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目的:研究人脐带组织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的分离、培养方法以及生物学特性。方法:去除脐带血管,分别采用双酶消化法和组织块培养法获得脐带组织中的干细胞,进行细胞生长动力学研究,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面分子特点,组织化学...
韩焱福柴家科李东杰孙天骏陶然刘玲英杨红明梁黎明宋慧锋
音乐听觉镇痛对烧伤患者换药操作痛的干预效果初探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探讨音乐听觉镇痛对烧伤换药操作痛及焦虑情绪的缓解效果。方法选择深Ⅱ度需换药的患者10例,连续8次观察传统清创换药和音乐干预换药时的疼痛指数、脉搏和焦虑指数的变化,采用NRS评估尺进行疼痛评估,综合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定表(HAD)的焦虑部分进行了焦虑评分;同时观察音乐听觉镇痛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对比无音乐听觉镇痛干预时,患者在有音乐干预时的脉搏次数下降(P〈0.05)、主观疼痛指数减轻(P〈0.01)、焦虑情绪指数下降(P〈0.05)。结论音乐听觉镇痛方法能降低痛刺激传入大脑,缓解烧伤患者换药时焦虑/抑郁情绪,镇痛效果好,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晓颖杨红明高天
关键词:疼痛测定
延迟复苏对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的机理探讨被引量:2
1994年
我们将54只五联悉生大鼠分为三组:①伤前对照组(Ⅰ组,n=6); ②早期复苏组(Ⅱ组,n=24);40%三度烫伤后立即按Parkland公式复苏,③延迟复苏组(Ⅲ组,n=24);烫伤后6小时开始补液。分别在伤后8、24、48、72小时活杀动物(每个时间点6只)进行下列指标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回肠粘膜二胺氧化酶(DAO)活性,肠系膜淋巴结(MLN)、脾、肝、肺、肾和血液定性培养,回肠粘膜菌群分析和电镜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伤后早期且组和Ⅲ组都有内毒素血症和肠道细菌移位发生,同时伴有肠道菌群紊乱及粘膜DAO活性下降和超微结构的改变。但Ⅲ组上述改变更明显,持续时间更长(至伤后72小时)。该结果表明,延迟复苏加重烧伤后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这与其所致的严重肠道微生态平衡紊乱及粘膜机械屏障的破坏有关。
杨红明施志国常冬
关键词:肠道细菌内毒素移位
成纤维细胞在创面修复中的的生物学行为及其调控因素被引量:4
2006年
成纤维细胞是创面修复的主要细胞。在创面修复过程中,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改变直接影响创面修复的结局,研究成纤维细胞在创面修复过程中的生物学行为改变及其调控因素对进一步认识创面修复过程及提高创面修复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李凤玉杨红明柴家科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创伤
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及诱因被引量:3
2006年
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TS) 是皮肤真皮损伤愈合后遗留的高出周围皮肤、发红、坚硬的病理结构,是创伤后组织修复过度的结果.迄今为止,发病机制尚不够清楚.其组织学表现为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的过度增殖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ar matrix,ECM)的过度聚集.FB作为伤口愈合和瘢痕增生的主要效应细胞,其活化、增殖、合成胶原以及分化异常,直接导致HTS的形成,因此FB就成为HTS形成机制的研究重点.近年来,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在HTS形成机制方面研究的深入以及HTS动物模型的建立,对HTS的形成机制有了进一步认识.
李凤玉杨红明
关键词:周围皮肤过度增殖效应细胞损伤愈合分化异常病理结构
成批烧冲复合伤患者的临床救治
目的总结烧冲复合伤的临床特点及救治经验。方法 2005年6月7日收治一批5例烧冲复合伤患者,烧伤面积达总体表面积(TBSA)的80%~97%[(89.6±7.2)%],其中Ⅲ度面积达 TBSA 的75%~92%[(83....
柴家科盛志勇陆江阳文仲光杨红明贾晓明李利根曹卫红郝岱峰申传安庹晓晔梁黎明王淑君
文献传递
苯扎氯铵溶液用于烧伤创面的初步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观察苯扎氯铵溶液对烧伤创面的抑菌作用及对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2007年10月-2008年8月共观察30名成年住院烧伤患者,按自身对照分别使用苯扎氯铵和碘伏溶液换药,在第1、第7天换药前行细菌培养观察长期抑菌作用;10例在消毒后3 min再次行细菌培养,观察其即时消毒效果;第7天观察创面愈合率。结果苯扎氯铵组和碘伏组的长期、即时抑菌作用基本类似,用药第7天创面愈合率苯扎氯铵组高于碘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换药时患者感觉均有疼痛感,未见伤口周围皮肤瘙痒和皮疹。结论苯扎氯铵溶液用于烧伤创面的抑菌作用与碘伏类似,但是苯扎氯铵溶液是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可清洁创面血污及有机物,有利于创面愈合,有可能替代碘伏成为烧伤创面基本用药。
李峰柴家科杨红明
关键词:苯扎氯铵烧伤创面处理
烫伤兔脓毒症骨骼肌蛋白高降解的胰岛素强化治疗
目的探讨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严重烫伤后骨骼肌蛋白高降解的调节及机制。方法雄性大耳白兔 30只,随机分为烫伤组(S 组)、烫伤脓毒症组(SS 组)、烫伤治疗组(SI 组)、烫伤脓毒症治疗组(SSI 组)以及对照组(C 组),每...
申传安柴家科姚咏明杨红明盛志勇杜晓辉尹会男赵京玉迟云飞孙天骏
文献传递
去细胞异体真皮、去细胞猪真皮和自体刃厚皮移植在临床中的应用被引量:47
2000年
目的 观察去细胞异体真皮或去细胞猪真皮加自体刃厚皮移植在深度烧伤和整形外科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去细胞异体真皮或我们研制的去细胞猪真皮加自体刃厚皮移植的方法 ,修复各种创面 119例次 ,比较不同创面的植皮成活率 ,观察应用不同部位的皮肤覆盖去细胞异体真皮或去细胞猪真皮与植皮成活的关系 ,并对部分病例进行了组织学观察和随访。 结果 削痂、切痂和切瘢创面植皮成活率分别为 ( 93 4%± 3 1) %、( 92 1± 4 6 ) %和 ( 94 5± 3 8) % ,三者间差异无显著意义 ;去细胞异体真皮加自体刃厚皮移植与去细胞猪真皮加自体刃厚皮移植 ,二者植皮成活率差异无显著意义。躯干、四肢自体刃厚皮覆盖的去细胞异体真皮或去细胞猪真皮 ,植皮成活率分别为( 93 1± 4 8) %、( 89 0± 6 2 ) % ,而应用刃厚头皮或自体微粒皮加异体皮覆盖的去细胞异体真皮或去细胞猪真皮 ,植皮成活率明显下降 (P <0 0 5或 0 0 1)。组织学观察 ,术后 19个月时表皮、真皮形态正常 ,胶原纤维排列规则 ,未见胶原纤维明显增生和瘢痕化 ,无皮肤附件。成活的复合移植皮肤 ,与邻近正常肤色近似 ,色素沉着轻 ,无明显皱缩 ,触之软 ,活动度好。 结论 去细胞异体真皮或去细胞猪真皮加自体刃厚皮移植修复深度烧伤创面或切瘢后创面不失?
柴家科杨红明李利根郭振荣盛志勇许明火陈宝驹贾晓明京萨陆江阳李国红
关键词:烧伤异种移植生物敷料皮肤移植
脂多糖对正常人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及胶原酶mRNA表达的调控及意义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研究细菌脂多糖(LPS)对增生性瘢痕患者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及胶原酶 mRNA 表达的影响,以了解 LPS 在增生性瘢痕形成中的生物学作用。方法体外培养增生性瘢痕患者瘢痕组织及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应用不同浓度(0.005~1.0μg/ml)的大肠杆菌 LPS(E.coli055:B5)对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刺激,并对刺激后细胞传代至表型稳定(第8代),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 LPS 对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及胶原酶 mRNA 的表达的调控作用,观察剂量-效应关系。分别以同一个体相同代数的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和未经 LPS刺激的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做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结果 LPS 刺激浓度在0.005~0.5μg/ml 范围内促进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 mRNA 表达,抑制胶原酶 mRNA 表达(均 P<0.01),均在0.1μg/ml 浓度点作用达高峰;当 LPS 刺激浓度到达1.0μg/ml 时,抑制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 mRNA 表达,促进胶原酶 mRNA 表达,且均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均 P<0.01)。当 LPS刺激浓度为0.1μg/ml 时,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 mRNA 和胶原酶 mRNA 表达量与阳性对照组近似(均 P>0.05)。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LPS 促进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 mRNA 表达、抑制胶原酶 mRNA 表达。LPS 可能是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原始诱导因素之一。
杨红明李凤玉柴家科于燕曹卫红京萨梁黎明盛志勇
关键词:脂多糖类瘢痕
共2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