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梁汉华

作品数:20 被引量:382H指数:15
供职机构:香港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轻工技术与工...
  • 6篇化学工程
  • 4篇医药卫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蛋白
  • 3篇蛋白质
  • 3篇抑制素
  • 3篇饮料
  • 3篇萃取
  • 3篇白质
  • 3篇超声处理
  • 3篇大豆
  • 2篇豆浆
  • 2篇多酚
  • 2篇胰蛋白酶抑制...
  • 2篇胰蛋白酶抑制...
  • 2篇贮藏
  • 2篇苡仁
  • 2篇萃取率
  • 2篇薏苡
  • 2篇薏苡仁
  • 2篇薏苡仁油
  • 2篇活性
  • 2篇固形物

机构

  • 20篇香港理工大学
  • 16篇华南理工大学
  • 2篇华南农业大学
  • 2篇暨南大学

作者

  • 20篇梁汉华
  • 9篇郭乾初
  • 7篇黄惠华
  • 5篇胡爱军
  • 5篇丘泰球
  • 4篇杨汝德
  • 2篇黄晓钰
  • 2篇秦卫华
  • 2篇高孔荣
  • 1篇杨日福
  • 1篇闫杰
  • 1篇季作梁
  • 1篇王志
  • 1篇何铁剑
  • 1篇黄秋婷
  • 1篇王少斌

传媒

  • 6篇食品科学
  • 2篇中国乳品工业
  • 2篇华南理工大学...
  • 1篇现代化工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中国油脂
  • 1篇天然产物研究...
  • 1篇营养学报
  • 1篇精细化工
  • 1篇海洋通报
  • 1篇热带作物学报
  • 1篇高校化学工程...
  • 1篇果树科学

年份

  • 2篇2006
  • 1篇2005
  • 4篇2002
  • 3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 6篇1998
  • 2篇1997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超声钝化大豆胰蛋白酶抑制素的研究被引量:20
1998年
用低频超声波处理大豆提取液(豆奶)中的大豆胰蛋白酶抑制素(STI),并探讨了温度,pH,处理时间,超声波振幅(Ampl.),豆奶浓度和离子强度诸因素对STI超声钝化的影响,正交优化试验的结果表明温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处理时间、Ampl.和pH。超声钝化STI活性的最适条件是:浓度ω=3%的豆奶,采用振幅为75%的低频超声波,在80℃和pH7.0的条件下处理5min(脉冲3s:2s).在此条件下,豆奶中约70%73%的STI活性可被钝化由于STI中有一部分是稳定性很高的鲍曼-贝尔克(Bowman-Birk)抑制素,故经低频超声处理后仍有约30%的STI活性残留若采用较高频率的超声处理。
杨汝德梁汉华梁汉华
关键词:超声处理钝化大豆STI
商品大豆饮料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的研究被引量:5
1997年
本研究详细测定了未经热处理的生豆奶、各种经现代技术加工的大豆饮料产品、东方传统大豆食品豆腐等样品的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TIA)。其中生豆奶的TIA(以每克蛋白质所抑制的纯胰蛋白酶毫克数表示)是66.4mg/g蛋白质,经巴氏杀菌的商品大豆饮料TIA是23.7mg/g蛋白质。检验了经超高温灭菌处理的7种不同商标大豆饮品,结果表明这些饮品的TIA在13.3~31.6mg/g蛋白质之间。另有两种已知是经灭菌的大豆饮料,其TIA最低,分别为4.1mg/g蛋白质和7.7mg/g蛋白质。又分析了一种采用东方传统加工方法生产的豆腐,其TIA仅为6.4mg/g蛋白质。上述这些分析结果反映了某些经现代加工方法生产的商品大豆饮料,在消除抗营养因子的处理上是不够充分的。
郭乾初梁汉华秦卫华
关键词: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大豆饮料
超临界流体萃取强化技术及应用被引量:32
2001年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近代分离技术中出现的最新学科 ,由于其和传统萃取方法相比具有很多优势 ,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其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操作压力大、萃取时间较长 ,对设备的要求高 ,能耗相对也大 ,提取能力小 ,萃取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而限制了其应用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和大范围地转化为工业化生产。采用夹带剂、超声场或电场等技术强化超临界流体萃取过程 ,可有效地提高萃取率 ,降低操作压力等 ,因而成为人们研究的一个新动向 ,也将对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产生重要的影响。对这些强化技术及应用进行论述 。
胡爱军丘泰球梁汉华
关键词:超临界流体萃取夹带剂超声场电场
荔枝常温贮藏与包装的研究被引量:21
1998年
研究了以包装为主题的荔枝常温贮运技术,结果表明简单的塑料框十树叶包装可减少果实失重达10.4%,果实贮藏3d商品率为96.20%,5d为71.47%。同时上述包装结合防腐保鲜处理,贮藏5d果实商品率为88.2%,提高了16.8%,而失重降低了2.2%。进行了泡沫箱的加冰包装的荔枝常温贮运试验,测定了箱内温度、CO2、O2和乙烯的变化规律及其对荔枝果实失重和商品率的影响。
梁汉华季作梁黄晓钰
关键词:荔枝贮藏温度
利用微波辅助萃取技术提取五味子果实中五味子醇甲的研究被引量:28
2006年
采用乙醇和水作为萃取剂,研究了用微波辅助萃取的方法从五味子果实中萃取五味子醇甲。以不同的萃取时间、萃取功率、萃取溶剂/基质比作为参数进行实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作为五味子醇甲的检测手段。实验结果表明:在萃取产率上,乙醇的萃取效果优于水(乙醇的萃取产率0.72%,水的萃取产率0.47%),但是在萃取选择性方面,水作为萃取剂优于乙醇。以乙醇和水作为溶剂的最优微波辅助萃取条件是;温度接近溶剂的沸点(乙醇设为72℃,水设为95℃),微波功率.350w,萃取时间5-8min,萃取液固比12:1。萃取时间的延长和微波功率的增加都会导致五味子醇甲的萃取产率下降。
黄惠华梁汉华
关键词:微波辅助萃取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高效液相色谱
超声强化超临界流体萃取薏苡仁油和薏苡仁酯的影响因素及效果被引量:34
2005年
考察了超声强化超临界流体萃取(USFE)薏苡仁中的薏苡仁油和薏苡仁酯的效果。以 CO2作为超临界流体分别研究了萃取过程中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原料颗粒大小、超临界流体流量、超声参数、萃取时间等因素对萃取率的影响,并与超临界流体萃取(SFE)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超声强化超临界流体萃取过程,最适宜的萃取温度为 40℃,比超临界流体萃取的最适宜的萃取温度降低了 5℃;最适宜的萃取压力为 20Mpa, 比超临界流体萃取的最适宜的萃取压力降低了 5Mpa;最佳萃取时间为 3.5h,比超临界流体萃取的最佳萃取时间缩短了 0.5h;萃取率提高约 10%左右。若萃取率相同时,流体流量可减少 0.5L·h-1 ,原料粒径的要求可放宽。
丘泰球杨日福胡爱军闫杰梁汉华
关键词:超声超临界流体萃取薏苡仁油薏苡仁酯
茶多酚——蛋白质之间的络合及沉淀回收研究被引量:44
2002年
从绿茶中提取了含有5种儿茶素单体的茶多酚,对菠萝蛋白酶、大豆分离蛋白、酪蛋白、细胞色素C、胰蛋白酶、淀粉酶以及木瓜蛋白酶等蛋白质进行络合、沉淀及回收。茶多酚和这些蛋白质表现出混活性。在特定的蛋白质浓度下,茶多酚与各种蛋白质络合时的起混浓度分别是:猪胰蛋白酶为0.5%;大豆分离蛋白、木瓜蛋白酶及α-淀粉酶为0.1%,菠萝蛋白酶为0.3%;细胞色素C为0.4%。用0.7%的茶多酚对菠萝蛋白酶的蛋白质最大回收率为60%,而对木瓜蛋白酶活性的最大回收率可达78%;0.5%的茶多酚对胰蛋白酶及酪蛋白的最大回收率分别为8%和7%左右。0.8%的茶多酚对大豆分离蛋白、细胞色素C的最大回收率约20%左右。实验结果还表明,茶多酚对来自米曲霉的α-淀粉酶无抑制作用,通过0.3%的茶多酚浓度,可以获得约71%的α-淀粉酶活性最高回收率。
黄惠华王少斌王志梁汉华
关键词:茶多酚蛋白质食品抗氧化剂茶饮料
龙眼气调(M、A)贮藏研究被引量:25
1998年
研究龙眼用不同比例的N2与空气混合气体包装,在25℃±1℃下贮藏的效果。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延长,包装内CO2含量逐渐增加,而且随着充N2量增加而增加。贮藏后果肉中乙醇含量与包装内CO2浓度成正相关。龙眼果皮褐变包括因生理活动异常引起的生理褐变,这与CO2浓度及果肉中乙醇含量成正相关,表现为整个果皮均匀变褐,另一种是因微生物侵染引起的病理性褐变,褐斑主要产生在长霉菌的部位,果肉有自溶现象。本实验条件下,充入混合气体为50%空气+50%N2+防腐剂处理的保鲜效果最好,贮藏7d,好果率达92.31%,乙醇含量2.5mg/g,营养成分保存率高。
梁汉华黄晓钰季作梁
关键词:龙眼果实好果率
大豆原料及其分离蛋白的SDS-PAGE图谱研究被引量:19
2000年
将大豆原料制备成脱脂豆粕、“碱提酸沉”分离蛋白和超滤法分高蛋白,采用SDS-PAGE技术研究其中的电泳图谱变化。在所有样品的SDS-PAGE图谱中共分离出17种蛋白组分。其分子量(Mr)分别是:1号带,22840:(2,3)号带,26020:4号带,30080:5号带,32820:(6、7)号带,36850;8号带,46500:9号带,5143010号带,5692011号带,65790:12号带,70740;13号带,76060:(14、15、16)号带,9050017号带,104620。大豆原料中有16个蛋白质组分,制备成脱脂豆粕和分高蛋白后出现17号新带,同时消失11、12、13号带。用热处理和β-巯基乙醇处理样品证明了17号新带是由对热切感的蛋白质以二硫键的形式聚合而成。11、12、13号带是对热最敏感的蛋白质,一经加热都会消失,(14、15、16)这一组蛋白组分以及5号带、7号带,对热的敏感性不如11、12、13号带,但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在SDS-PAGE图谱上也会逐渐消失。脱脂豆粕中,还消失了1号带,“碱提酸沉”大豆分离蛋白中消失了4、7号带,超滤法的大豆分离蛋白消失了1、2号带。这些SDS-PAGE图谱的变化,与三种制品各自的工艺特点有关。
黄惠华高孔荣郭乾初梁汉华
关键词:分离蛋白脱脂豆粕
豆奶蛋白组分和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的热变化被引量:13
2001年
目的 : 研究热处理对豆奶蛋白组分、巯基含量及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的影响。方法 : 以 95℃、1 2 0℃、1 40℃处理鲜豆奶 ,用 SDS- PAGE(十二烷基磺酸钠 -聚丙烯酰胺薄板凝胶电泳 )分析经热处理和 β-巯基乙醇处理后豆奶蛋白组分的变化 ;研究豆奶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的热变化 ;用 Ellman试剂法测定巯基含量。结果 : 鲜豆奶中 7,8,1 1 ,1 2 ,1 3,1 4,1 5,1 6号蛋白组分经热处理后逐步消失 ,出现分子量为 1 0 4 62 0的 1 7号蛋白质新组分 ,β-巯基乙醇处理证明此蛋白组分的出现与 1 2 ,1 3,1 4,1 5,1 6号蛋白组分的消失具有相关性 ,这些组分的次级结构主要靠二硫键结合 ;热处理使豆奶巯基含量急剧下降 ;热处理失活 90 %的胰蛋白酶抑制剂 ,95℃处理需要 35min,1 2 0℃需 7min,而 1 40℃只需 60 s左右。结论 : 热处理导致豆奶蛋白巯基的变化从而引起蛋白组分的变化 ;胰蛋白酶抑制剂的热致死时间曲线表明 ,在 95~ 1 40℃范围内 ,温度增加 30℃ ,钝化90 %胰蛋白酶抑制剂的热处理时间缩短为原来的 1 /1
黄惠华郭乾初梁汉华高孔荣
关键词:豆奶电泳胰蛋白酶抑制剂巯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