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晓东
- 作品数:33 被引量:146H指数:8
- 供职机构: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后科研启动基金河南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 不同种源2年生山桐子生长规律差异性分析被引量:7
- 2021年
- 为探究不同种源山桐子生长发育规律差异,取湖南、四川、河南、贵州、江西、江苏6个种源的2年生山桐子苗木作为试验材料,观测不同种源在相同生境下的生长量、分枝数、展叶数等生长指标。结果表明:1)不同种源2年生山桐子苗木顶芽萌发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2)各种源2年生山桐子主干顶芽抽枝、侧枝顶芽抽枝、二次分枝的伸长生长和粗生长都呈现“慢-快-慢”的生长趋势。3)6个种源2年生山桐子苗木的生长量、展叶量、二次分枝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主干顶芽抽枝中,贵州种源生长量、展叶量最多,生长量最少的是江苏种源,展叶最少的是河南种源;侧枝顶芽抽枝中,贵州种源生长量最多,河南种源的展叶量最多,四川种源生长量、展叶量最少;在二次分枝方面,贵州种源的生长量最多,其次是河南、四川、湖南,生长量最少的是江西种源;四川、江西、湖南种源的二次分枝数量明显高于河南、贵州和江苏种源;不同种源的二次分枝以上主干生长量表现为:贵州种源最多,其次是湖南种源,四川、江苏、江西种源较少,河南种源最少;4)在贵州、江西、江苏3个种源的主干顶芽抽枝伸长过程,四川种源的侧枝顶芽抽枝伸长过程,江西种源的二次分枝粗生长过程中都出现二次生长现象。不同种源山桐子之间具有一定的遗传差异性,在郑州地区以贵州种源的苗木生长可能有较好的适应性。
- 张小雪刘震王新建李志李志蔡齐飞王艳梅耿晓东
- 关键词:山桐子种源生长发育顶芽
- 不同采收期山桐子的果实品质分析被引量:3
- 2024年
- 【目的】探明不同采收期山桐子果实质量及差异,为山桐子的质量评价、采摘、加工利用、苗木繁育及推广栽植提供参考。【方法】以21 a生山桐子人工林果实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成熟度果实的表型性状、含油率、油脂成分和种子萌发情况等进行测定分析。【结果】随果实成熟度的增加,果皮颜色由青绿色变为深红色,果实大小、果形指数、单果鲜质量、含水率、含油率、种子千粒质量、种子发芽率、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不饱和脂肪酸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果实含油率与果穗宽、单串果穗鲜质量、单穗果实鲜质量、单果鲜质量、果实横径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10月左右山桐子果实成熟度高、单穗果实个数最多,单穗果实鲜质量、单果鲜质量及果实横径均达到最大,含油率较高,为21.87%,不饱和脂肪酸达85.61%,亚油酸含量72.67%,发芽率最高,可达93.33%。【结论】不同采收期山桐子果实品质存在差异。果实用作油脂原料和实生苗繁育材料时,最佳采收期为10月。
- 赵梦幻许郡元刘亚丽李鹏程刘震李志耿晓东代莉刘一王艳梅
- 关键词:山桐子采收期含油率发芽
- 山桐子芽叶果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其大小年的关系
- 2024年
- 【目的】为人工调控山桐子大小年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以成都种源的无大小年、不完全大小年、完全大小年3种结实类型的山桐子为试材,分别在果实膨大期、油脂积累期、花芽分化期和果实成熟期,采摘有果嫩枝和无果嫩枝上着生的叶片、芽和果实,分别以蒽酮比色法和考马斯亮蓝染色法测定其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结果】3种大小年类型有果嫩枝和无果嫩枝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均随果实发育先降后升,芽可溶性糖含量先升后降,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呈现升高趋势。随果实发育,3种大小年类型有果嫩枝和无果嫩枝的芽、果实可溶性蛋白含量持续升高;有果嫩枝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先降后升,无果嫩枝叶片变化趋势不一致。3种大小年类型有果嫩枝芽和叶片中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比值均大于无果嫩枝的芽和叶片;在不同果实发育期,有果嫩枝的芽、果可溶性糖含量与叶可溶性糖含量的比值随果实的发育均先升后降,芽、果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叶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比值随着果实发育变化不明显,未达显著水平;果实膨大期,3种大小年类型按照叶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比值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NAB(16.64)、IAB(9.93)、CAB(5.95),说明果实膨大期叶片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比值越大,则越利于花芽分化期芽内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积累。【结论】山桐子大小年的发生是果实发育与花芽分化对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竞争所致,果实膨大期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与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比值越高,越能保证花芽分化期的营养供应,促进花芽分化,防止小年的发生。
- 耿晓东张召增朱秀征蔡齐飞李志王艳梅李志
- 关键词:山桐子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
- 河南省山桐子产业发展优势及对策分析被引量:9
- 2022年
- 为了促进河南省山桐子(Idesia polycarpa Maxim.)产业发展,分析了河南省山桐子特色产业发展现状,阐述了河南省拥有政策支持、环境适宜、科研基础良好、群众需求巨大等山桐子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指出了市场认知度不高、企业经营规模不大、山桐子产业链发展不完善、科研项目支持力度较弱等问题,提出了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完善产业发展链条、扩大山桐子经营规模、提高民众及市场认知度等发展对策,为山桐子产业及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
- 薛晓焱刘震王艳梅耿晓东蔡齐飞李志
- 关键词:山桐子
- 截干对泡桐根冠协同生长及平茬接干的影响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验证截干促进树冠生长,利于根系生长,进而实现平茬接干最大化,并探寻实现平茬接干最大化与最佳截干高度,为优化传统的平茬接干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 a生白花泡桐C23为试验材料,设置剪梢、1/3截干、2/3截干处理和对照(CK,不截干),当年观测树干地径、侧枝数量、侧枝长度和粗度、叶片数、光合速率、根系生长和分布等指标,翌年进行平茬接干,连续2 a观测树高、地径。【结果】截干处理能促进侧枝伸长和增粗生长,2/3截干处理的侧枝长度和粗度显著高于1/3截干、剪梢和对照(P<0.05)。截干处理不仅能提高光合效率,使地上生物量增大,2/3截干处理的生物量是对照的2.28倍。而且使侧根根系数量增多,其中,2/3截干处理的垂直分布分根数量尤其二、三级侧根的数量及距根茎水平范围内0~40 cm土层的二级侧根、20~60 cm土层内的三级侧根数量约为对照的2倍。截干后根系总生物量、根冠比指标随着截干强度的增大而增大,表现为2/3截干>1/3截干>剪梢>对照。截干后再平茬结果表明,2/3截干处理的树高和地径显著大于对照,平茬当年树高和地径分别是对照的1.5和1.2倍,平茬后第2年为1.3和1.1倍。【结论】2/3截干促进泡桐侧芽萌发抽枝成冠,扩大树冠,提高光合效率,促进根系生长,吸收根数量增加,根冠比增大,扩大了根碳储量,使翌年平茬接干达到最大化。
- 耿晓东陈叙仲蔡齐飞蔡齐飞李志王艳梅刘震
- 关键词:白花泡桐截干
- 不同密度下2年生与3年生山桐子苗木质量分析被引量:3
- 2023年
- 为探究不同密度下山桐子苗木生长质量的差异,本研究以济源种源山桐子为试验材料,先在穴盘中播种,再按30×20 cm(密度1)、10×20 cm(密度2)、4×20 cm(密度3)3种株行距进行移栽。采用标准行法调查不同密度下2年生与3年生山桐子苗木的质量生长状况。2年生密度1的地径、根幅和主根长度均最大,分别为12.92 mm、47.85cm和27.25 cm,且显著高于密度2和密度3。采用平均值±标准差法对苗木进行分级,得出2年生Ⅰ级苗的标准为苗高>80.83 cm、地径>8.71 mm,且在3个密度中Ⅰ级苗所占比例最大的密度为密度1,占比50.4%,合格苗占比80.8%;3年生密度1的地径、根幅、主根长度和Ⅰ级侧根数均最大,分别为11.73 mm、51.94 cm、34.05 cm和9.00,且显著高于密度2和密度3。采用平均值±标准差法得出3年生Ⅰ级苗的标准为苗高>91.56 cm、地径>10.93 mm,且在3个密度中Ⅰ级苗所占比例最大的密度为密度1,占比54.5%,合格苗占比95.4%。苗木各生长指标之间以及栽植密度与生长指标之间均存在一定相关性,且栽植密度与苗木的苗高和地径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根据苗高和地径两个形态指标,以及将Ⅰ、Ⅱ级苗视为合格苗,其占比之和大于等于80%的密度为较适宜的栽植密度,得出2年生与3年生优质苗木所占比最高的密度均为密度1,且由于密度1密度过小,种间竞争也较小,因此株数保存率最高,为91.7%。综合评定,2年生与3年生山桐子苗木较为合理的栽植密度均为密度1(30×20 cm)。
- 田凯欣乔明奎张梦醒靳超李鹏程刘震李志蔡齐飞耿晓东王艳梅
- 关键词:山桐子苗木分级
- 超声-微波协同辅助提取蓝莓花色苷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被引量:4
- 2022年
- 以蓝莓为原料,探究超声-微波协同辅助提取(Ultrasonic-microwave assisted extraction,UMAE)蓝莓花色苷工艺及其抗肿瘤活性。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优化UMAE蓝莓花色苷的工艺,同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蓝莓颗粒微观结构。通过MTT法研究在最优提取工艺下获得的蓝莓花色苷提取物(Blueberry anthocyanins extracts,BAEs)对A549细胞存活率的影响。采用全光谱流式细胞仪测定BAEs对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UMAE蓝莓花色苷最优工艺参数为超声功率500 W、微波功率100 W和乙醇体积分数60%,在此条件下,蓝莓花色苷得率为(7.15±0.13)mg/g。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经超声-微波、超声和微波处理后蓝莓细胞微观结构,对比发现超声-微波处理后蓝莓细胞壁发生不同程度破裂,说明UMAE具有强化提取花色苷的作用。BAEs在质量浓度为10~80 mg/mL范围内,随BAEs浓度增加A549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而凋亡率显著增加。研究结果为蓝莓深加工提供重要依据。
- 姚会敏孟宇竹李向果耿晓东
- 关键词:蓝莓花色苷抗肿瘤活性
- 温度与日长对山桐子萌芽成枝的影响被引量:8
- 2019年
- 为了解环境信号对山桐子形成轮生枝的影响,以1年生山桐子苗木作为试验材料,研究温度与日长对山桐子顶侧芽萌发成枝的影响。设置3个温度和3个日长分别进行组合试验,共9组处理,同时以自然处理为对照,每10d观测1次顶芽萌发高生长过程中侧芽萌发成枝的时间、数量和生长量等指标。结果表明,25/15℃和30/20℃变温条件下,日长对山桐子顶芽萌发高生长过程影响差异不显著;25℃恒温条件下,12、16h日长时山桐子顶芽萌发高生长过程均呈断续高生长过程,而20h日长下却呈连续高生长过程,12h下高生长量最大,与16h差异达到显著水平。25/15℃变温条件下16、20h日长可以诱导侧芽萌发进行后发枝生长,日长越长分枝数越少,侧枝生长量越大;30/20℃变温条件下日长必须高达20h才会出现侧芽萌发成枝现象;25℃恒温条件下,3种日长处理的山桐子苗木均萌发成侧枝。郑州气候条件下,山桐子苗木顶芽萌发后生长至5-6月,芽内叶原基全部展开并进入新叶原基形成和缓慢展开期时,顶端优势转换为侧端优势,外界温度和日长等环境信号有利于诱导侧芽萌发成枝,而7-8月高温期日长又变短,很难再诱导侧芽萌发成枝,导致每年集中形成一轮后发枝,进而形成分层型树冠。
- 陈珺肄吴君房丽莎王艳梅耿晓东刘震
- 关键词:山桐子枝条温度日长
- 人工调控对泡桐顶芽生长发育的影响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讨日照长度与温度、水分等因子对泡桐顶芽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探明泡桐顶芽死亡原因及机制。【方法】通过日照长度处理、日照长度与营养调控及日照长度、温度和水分调控等方法,对泡桐生长状况进行分析。【结果】1)日照长度对泡桐苗木株高影响差异极显著,延长日照长度可促进苗木高生长,延长当年生长期;不同日照长度处理下高生长停止时间由早到晚依次为8 h(8月27日)、12 h(9月3日)和14 h(9月3日)、16 h(9月10日),24 h日照长度下高生长停止时间最晚,为9月24日左右,且后期切枝水培顶芽萌发率最高。2)日照长度与施肥对泡桐高生长的影响具有交互作用,12 h和24 h日照长度下施肥对泡桐苗木的株高影响差异均极显著。其中12 h日照长度下施肥对泡桐苗木的高生长影响大小为:P肥>PK肥>K肥>N肥,单施P肥或K肥在切枝水培中顶芽萌发率小,施PK肥苗木顶芽萌发率最高;12h日照长度下不同配比肥料各处理苗木高生长大多在9月3日结束,与12 h日照长度下高生长停止时间基本一致,其中单施P肥与处理6(N∶P∶K=2.5∶2.5∶2.5)在9月10日高生长停止,延迟了1周。24 h日照长度下单施K肥有利于促进泡桐苗木的高生长;CK与单施K肥的切枝水培顶芽萌发率相对较高,K肥在24 h日照长度下对泡桐苗木生长发挥重要的作用;24 h日照长度下不同配比肥料各处理的高生长停止时间比较一致,在9月24日左右,与24 h日照长度下高生长差异不大。3)秋季高生长停止前,进行人工环境调控(温度18℃以上、24 h日照长度)可保证泡桐顶芽不死,且能实现连续高生长。【结论】不同日照长度、日照长度与施肥调控不能保证泡桐顶芽不死或连续生长,而温度控制在18℃以上、进行24 h连续光照可以实现泡桐连续高生长。
- 王艳梅张龙冲马天晓刘震任雪敏耿晓东宋良红
- 关键词:泡桐顶芽接干
- ‘豫济’山桐子人工林林分调查与土壤理化性质分析被引量:2
- 2021年
- 分析探讨‘豫济’山桐子林的生长状况、树种组成及土壤养分含量,为山桐子林地土壤的可持续管理提供参考。本文以生长于河南省济源市愚公林场的19年生‘豫济’山桐子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调查‘豫济’山桐子的林分组成,测定山桐子的树高、胸径、枝下高;分析不同海拔下不同土层深度山桐子林下土壤养分。结果表明:1) 19 a生‘豫济’山桐子林的雌雄比为3:5,郁闭度达0.8以上,平均树高为11.75 m,枝下高6.17 m,胸径12.79 cm,林木个体生长状况良好,无明显病虫害;2)同一海拔高度,不同土层间土壤的全碳、硝态氮和有机质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有效钾含量差异显著(P<0.05);同一土层深度,不同海拔高度土壤的全C、全N、硝态氮、有机质、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差异显著(P<0.05)。以上结果表明,不同海拔高度和土层深度的‘豫济’山桐子林下土壤理化性质存在差异,相比于土层深度,海拔高度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更大。
- 李鹏程王艳梅任军战乔王铁刘震靳超李志蔡齐飞耿晓东
- 关键词:土壤理化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