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青麒
- 作品数:13 被引量:20H指数:3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听觉诱发电位指数用于监测不同靶浓度依托咪酯诱导期间麻醉深度的评价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观察不同靶浓度依托咪酯麻醉诱导期间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的变化,分析其对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择期行全身麻醉下非心脏手术患者8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25~50岁,体重指数<30 kg/m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20例,即E0.5组、E0.7组、E0.9组、E1.1组,依托咪酯效应室靶浓度分别为0.5μg/mL、0.7μg/mL、0.9μg/mL、1.1μg/mL。静脉注射咪哒唑仑0.05 mg/kg、芬太尼3μg/kg、罗库溴铵0.6 mg/kg后,开始靶控输注依托咪酯,当效应室浓度达到0.5μg/mL、0.7μg/mL、0.9μg/mL、1.1μg/mL时行气管插管,于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前(T1)、喉镜置入时(T2)、气管插管后1 min(T3)、气管插管后3 min(T4)、气管插管后5 min(T5)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AAI、脑电暴发性抑制指数(BS)。结果 4组患者麻醉诱导期间AAI的变化趋势一致,靶控输注依托咪酯后AAI值明显下降,T1时AAI值明显低于T0时(P<0.01),随后各时点AAI组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时MAP、HR明显低于T0时(P<0.01),T2、T3时MAP、HR比T1时明显升高(P<0.05),E0.9组和E1.1组部分患者出现BS,E1.1组BS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 AAI能反映靶控依托咪酯麻醉诱导期间麻醉深度的变化,但不能敏感地反映不同靶浓度依托咪酯的麻醉深度。
- 林全阳马保新刘敏郑青麒梁坤辉张进
- 关键词:药物释放系统依托咪酯听觉诱发电位指数麻醉
- 艾司氯胺酮联合纳布啡用于剖宫产术后的镇痛效果及其对产后抑郁的影响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联合纳布啡用于择期剖宫产术后镇痛效果,及其对产后抑郁(PPD)发生率的影响,评价联合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择期行剖宫产术的产妇60例,随机分为艾司氯胺酮+纳布啡组(EN组)和纳布啡组(N组),每组30例。所有产妇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术后均给予自控静脉镇痛(PCIA)。EN组镇痛方案:艾司氯胺酮0.5 mg/kg+纳布啡1.5 mg/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50 ml;N组镇痛方案:纳布啡2.0 mg/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50 ml。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 h、8 h、12 h、24 h、36 h、48 h的静息、运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记录PCIA总用量;记录产前1 d以及术后第3天、第5天、第14天、第28天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得分和产后抑郁发生率;记录其他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EN组术后8 h、12 h、24 h、36 h的静息和运动VAS评分低于N组(P<0.05),PCIA总用量少于N组(P<0.05);EN组术后第3天、第5天、第14天EPDS得分以及产后抑郁发生率低于N组(P<0.05);EN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首次哺乳时间较N组缩短,48 h哺乳总次数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满意度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联合纳布啡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可明显减轻产妇静息和运动时疼痛,降低术后14 d内产后抑郁的发生率,利于产妇早期康复和母乳喂养,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 郑青麒林全阳马保新林文新
- 关键词:术后镇痛产后抑郁
- 不同靶浓度依托咪酯-咪达唑仑-芬太尼-罗库溴铵麻醉诱导用于气管插管效果的比较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比较不同靶浓度依托咪酯一咪达唑仑.芬太尼.罗库溴铵麻醉诱导用于气管插管的效果。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行非心脏手术患者80例,性别不限,年龄25—50岁,体重57—76妇,ASA分级I或Ⅱ级,Mallampati分级I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4组(n=20),E0.5组、‰,组、E0.9组和E1.1。组依托咪酯效应室靶浓度分别为0.5、0.7、0.9、1.1gg/ml。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mg/kg、芬太尼3μg/kg和罗库溴铵0.6mg/kg后,靶控输注依托咪酯,4组当效应室浓度分别达0.5、0.7、0.9、1.μg/ml时开始气管插管。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基础状态)、气管插管前即刻、喉镜置入时、气管插管后1、3、5min时记录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记录麻醉诱导期间肌阵挛、注射痛、脑电爆发性抑制(Bs)的发生情况和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与E0.5,组比较,E0.7组乌拉地尔使用率降低,E0.9组艾司洛尔和乌拉地尔使用率降低,Bs发生率升高,E1.1组艾司洛尔和乌拉地尔使用率降低,阿托品和麻黄碱使用率及Bs发生率升高(P〈0.05);与E0.7,组比较,E0.9组Bs发生率升高,E0.1组阿托品使用率和Bs发生率升高(P〈0.05);与E0.9组比较,E1.1组Bs发生率升高(P〈0.05),4组间AAI值、肌阵挛和注射痛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咪达唑仑.芬太尼一罗库溴铵麻醉诱导时,依托咪酯的适宜靶浓度为0.7tLg/ml。
- 林全阳马保新刘敏郑青麒梁坤辉张进
- 关键词:依托咪酯药物释放系统雄甾烷醇类插管法
- 艾司氯胺酮在腰椎融合术患者麻醉中的效果及对氧化应激反应、恢复时间的影响
- 2023年
- 目的探究艾司氯胺酮在腰椎融合术患者麻醉中的效果及对氧化应激反应、恢复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在我院择期接受腰椎融合术治疗的76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将入组案例以抛币法进行随机分组。E组(硬币抛掷为正面的38例患者)在全身麻醉过程中实施艾司氯胺酮干预,C组(硬币抛掷为反面的38例患者)实施常规的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术中不同时点的血压、心率、疼痛严重程度、氧化应激反应和恢复时间等。结果①麻醉诱导前(T_(0)),两组的血压(SBP、DBP)、心率差异较小,结果对比显示P>0.05;气管插管时(T_(1))、拔管时(T_(2))和出手术室时(T_(3)),E组的血压、心率水平均低于C组,结果对比显示P<0.05。②在T_(0)阶段,两组的氧化应激反应相关指标和疼痛程度的水平差异较小,结果对比显示P>0.05;但在T_(3)时间段,E组的氧化应激反应和疼痛程度较C组轻,具体表现为E组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脂质过氧化物(LPO)的水平和疼痛评分(VAS)均低于C组,结果对比显示P<0.05。③E组苏醒、拔管和定向恢复时间均短于C组,结果对比显示P<0.05。结论艾司氯胺酮在腰椎融合术患者麻醉中的效果显著,镇痛效果良好,有助于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可缩短清醒和定向恢复时间,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 郑青麒林文新林全阳王烺
- 关键词:腰椎融合术麻醉效果氧化应激反应
- 布托啡诺联合氟比洛芬酯用于鼻内窥镜手术的临床观察
- 2011年
- 目的:研究布托啡诺联合氟比洛芬酯用于鼻内窥镜手术镇痛的作用效果。方法:90例患者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术前10 min静注氟比洛芬酯1 mg.kg-1,手术结束前10 min静注布托啡诺1.5 mg;B组术前10 min静注氟比洛芬酯1 mg.kg-1,手术结束前10 min静注曲马多1 mg.kg-1;C组术前10 min静注氟比洛芬酯1 mg.kg-1,手术结束前10 min静注生理盐水10 mL。观察并记录术毕给药后1,2,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A组与B组VAS评分在术后8 h内各时点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低于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方面,B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A组与C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联合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作用,布托啡诺与曲马多有相似的镇痛效果,但不良反应少,是鼻内窥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良好选择。
- 郑辉利郑青麒马保新
- 关键词:布托啡诺氟比洛芬酯曲马多鼻内窥镜镇痛
- 一种桡动脉穿刺固定装置
-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桡动脉穿刺固定装置,包括:臂托、第一束带和调压组件,臂托包括手臂支撑区,手臂支撑区的两侧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一束带活动穿设于第一通孔,第一束带上设置有开口,开口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外...
- 曾学慧郑青麒
- 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对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脑氧合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对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脑氧合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年龄≥65岁,ASA分级Ⅱ~Ⅲ级,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2组麻醉诱导和维持方式基本相同,试验组在诱导时加用艾司氯胺酮0.5 mg·kg^(-1)静脉注射,后以艾司氯胺酮0.25 mg·kg^(-1)·h^(-1)持续泵注,对照组在相应时点给予等量氯化钠注射液。记录入手术室时(T_(0))、诱导后3 min(T_(1))、插喉罩即刻(T_(2))、诱导后10 min(T_(3))、切皮时(T_(4))及手术1 h(T_(5))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手术容积指数(SPI)和局部脑氧饱和度(rSO_(2)),观察术中用药情况、苏醒期恢复质量。结果与T_(0)比较,2组T_(1)~T_(5)各时点(除试验组T_(4))MAP、SPI均显著降低(P<0.05),rSO_(2)均显著升高(P<0.05)。试验组T_(1)、T_(2)、T_(3)的MA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_(1)~T_(5)各时点SPI、HR、rSO_(2)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术中阿托品和麻黄碱使用率、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亚麻醉剂量艾司氯胺酮对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的rSO_(2)无明显影响,可使患者血流动力学更稳定,有利于维持围术期脑组织的氧供需平衡。
- 王国立林全阳郑青麒马保新
- 关键词:局部脑氧饱和度
- 超声引导第二肋指引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第二肋指引腋静脉置管术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2月在本院择期行深静脉置管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体表定位锁骨下组(C组)和超声引导第二肋指引腋静脉组(R组)两组,每组各50例。记录比较两组穿刺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二次穿刺成功率,失败例数以及穿刺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R组穿刺时间短于C组,R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二次穿刺成功率均高于C组,C组有3例患者锁骨下静脉穿刺失败,改为第二肋骨指引后3例均穿刺成功;R组有1例发生血肿,C组有5例发生血肿,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穿刺并发症无差异。结论超声引导第二肋指引腋静脉穿刺因有骨性结构阻挡,穿刺并发症更少,保障了临床穿刺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 郑青麒柴彬林文新林剑清张立丰马保新
- 关键词:超声引导腋静脉穿刺
- 氟比洛芬酯在后颅窝手术术后镇痛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在后颅窝手术术后镇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0例择期后颅窝手术的患者分成氟比洛芬酯组(F组,20例)和对照组(C组,20例)。F组于切皮前10min及缝皮前10min分别给予氟比洛芬酯50、100mg;C组在相应时间给予5、10mL的脂肪乳剂。观察两组患者术后4、8、24h的血压,心率、呼吸及VAS评分、Ramsay评分的变化。结果:F组患者在术后各时点的VAS评分均小于C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Ramsay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患者术后4h的血压、心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F组患者术后各时点的血压、心率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可有效抑制后颅窝手术术后疼痛,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 郑青麒郑辉利林全阳李洪跃
- 关键词:镇痛氟比洛芬酯颅窝
- 高血压病人围术期麻醉体会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人围术期全身麻醉用药及有关处理方法。方法术前30min东莨菪碱和咪唑安定肌注;气管插管全麻诱导用咪唑安定、芬太尼、阿曲库铵、福尔利、艾司洛尔,静脉注射,结合表面麻醉完成气管内插管;术中做到充分通气、镇静和镇痛,严密观察血压,若ABP高者则用硝酸甘油降压;艾司洛尔应用于心动过速;术后PCA(自控镇痛)镇痛及适度镇静下拨管。结果本组术中利用硝酸甘油降压共34例,血压大部分较平稳;心动过速16例,艾司洛尔静脉治疗后正常;室性早搏者4例;l例房颤患者出现室颤、经积极心肺脑复苏而未出现并发症。术后17例ABP超过麻醉前4KPa,加强PCA镇静镇痛后能下降;窦性心动过速27例,艾司洛尔静脉治疗后心率下降至正常。本组均未发生脑血管意外,术后随访经治疗均出院。结论高血压病人采用全麻,合理用药及处理方法,可保障病人度过围手术期。
- 梁坤辉郑青麒马保新
- 关键词:围术期高血压麻醉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