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丰

作品数:18 被引量:108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主题

  • 11篇珠江口
  • 4篇有机碳
  • 4篇溶解氧
  • 4篇海域
  • 3篇溶解有机碳
  • 3篇同位素
  • 3篇缺氧
  • 3篇夏季
  • 2篇低氧区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地球化学行为
  • 2篇有机氮
  • 2篇示踪
  • 2篇示踪研究
  • 2篇珠江口海域
  • 2篇近岸
  • 2篇近岸海域
  • 2篇颗粒有机碳
  • 2篇环境因子

机构

  • 18篇中国科学院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4篇同济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东华理工大学
  • 2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南方海洋科学...

作者

  • 18篇叶丰
  • 8篇韦刚健
  • 8篇黄小平
  • 6篇贾国东
  • 5篇刘庆霞
  • 4篇施震
  • 3篇张霞
  • 3篇曾提
  • 2篇马金龙
  • 2篇李杰
  • 2篇郭威
  • 1篇连忠廉
  • 1篇张景平
  • 1篇张凌
  • 1篇江志坚
  • 1篇李磊
  • 1篇汪飞

传媒

  • 3篇海洋环境科学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海洋学报
  • 2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海洋湖沼通报
  • 1篇地球化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中国矿物岩石...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19
  • 3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稳定碳氮同位素对珠江口溶解氧亏损的共同限定
<正>河口海岸带的底层水体缺氧会严重威胁海洋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尽管缺氧的形成机制已得到广泛的分析研究,但应该指出的是,国内外在溶解氧亏损的主要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相对贡献方面的研究仍然十分有...
叶丰贾国东韦刚健
关键词:溶解氧稳定碳同位素稳定氮同位素
文献传递
气候变化对近岸海域缺氧的影响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1年
随着全球变暖的不断加剧,近岸海域缺氧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综述了气候变化对近岸海域缺氧的影响机制研究进展,气候变化将通过径流量及营养盐输入、风应力和水体温度的变化等方面影响缺氧的形成和发展。指出今后应结合多种技术手段,开展气候改变径流量和风对缺氧影响的研究,并就缺氧对生物代谢变化的响应,以及缺氧对气候变化的滞后效应及相关过程的识别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叶丰黄小平
关键词:气候变化近岸海域缺氧
珠江口表层水体颗粒物中古菌四醚类脂物的分布特征被引量:3
2017年
类异戊二烯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类化合物(isoGDGTs)是古菌微生物的特征脂类标志物,由这组化合物构造出的TEX86温标在海水古温度重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调查了珠江口及近岸海域(水深小于30m)4个季节水体悬浮颗粒物(SPM)的isoGDGTs分布情况。结果显示:虎门上游河流水体中的isoGDGTs主要来自原地生产的甲烷古菌输入,进入河口水体后,主要来自原地奇古菌和广古菌的输入。陆源古菌的输入在5月份和8月份,对河流水体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对河口水体的影响相对较小。珠江口水体isoGDGTs中的GDGT-2与GDGT-3比值(GDGT-[2]/[3])和GDGT-Cren′的丰度百分比(Cren′%)分别小于4和4%,与南海深水沉积物明显不同,表明珠江口与南海深水沉积物中isoGDGTs的古菌来源存在差异,这也可能是引起珠江口水体TEX86温度(基于全球标定公式)偏离水体实际温度的原因。珠江口表层水体isoGDGTs中的GDGT-2和GDGT-3的丰度百分比与南海表层水体存在差异,这可能与GroupⅠ奇古菌和GroupⅡ广古菌相对比例空间变化有关。珠江口表层水体isoGDGTs的TEX86温度在2月份明显高于原地表层水体温,而其他月份都低于原地表层水体温度,可能与GroupⅠ奇古菌和GroupⅡ广古菌相对比例的季节变化有关。几个月份中11月份isoGDGTs绝对含量最高,8月份较低,表明11月份和8月份分别是原地古菌生产量较大和较小时期。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水体铵根离子含量、水体温度,以及溶解氧水平可能是控制珠江口水体isoGDGTs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
郭威叶丰贾国东
关键词:珠江口悬浮颗粒物
近岸海域缺氧现状、成因及其生态效应被引量:8
2010年
缺氧是全球近岸海域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其对沿岸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本文综述了近岸海域缺氧的现状、类型、成因及其影响因素,并从海洋生物的致死效应、物种组成及群落结构、生物量和捕食关系4个方面阐述了缺氧的生态效应。在此基础上,指出今后应开展物理和生物化学过程对缺氧的定量影响,以及全球变暖对缺氧影响的研究,并就缺氧对营养元素和重金属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叶丰黄小平
关键词:近岸海域缺氧生态效应营养盐
海洋环境中溶解氧稳定氧同位素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4年
溶解氧(DO)的稳定氧同位素组成(δ18ODO)是水生系统DO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的有效示踪剂之一,不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引起的氧同位素分馏会反馈到溶解氧同位素组成上。在近年来水生环境中溶解氧同位素研究的基础上,回顾了溶解氧同位素的分馏机理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氧同位素的测试技术和海洋环境中溶解氧同位素的应用。在现阶段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基础上,提出今后研究及发展趋势应侧重于同位素分析测试技术的提高,特别是高效、快速、连续预处理方法的建立,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物理过程在海洋环境溶解氧同位素分布中的作用及其控制机制等方面。
叶丰贾国东韦刚健
关键词:溶解氧同位素分馏
广东沿海新发现的海草床被引量:15
2010年
通过对广东沿海水域的现场调查,新发现8个海草床,主要分布在柘林湾、汕尾白沙湖、惠东考洲洋、大亚湾、珠海唐家湾、上川岛、下川岛和雷州企水湾。海草种类主要包括喜盐草(Halophila ovalis)、贝克喜盐草(Halophila beccarii)和矮大叶藻(Zostera japonica)等3种。海草覆盖率为6.67%-53.33%,茎枝密度为3428.57-10542.00shoots.m-2,生物量为12.86-118.24g.m-2。海草床底上生物密度为16.67-734.67ind.m-2,生物量为15.39-426.88g.m-2,多样性指数为0.46-1.98,均匀度指数为0.28-0.89。海草床生境受到的严重威胁主要来自围海养殖(养蚝、养螺)、污水排放、渔民作业方式(电鱼、电虾、扒螺、挖贝类)、自然灾害(台风和洪水)等。
黄小平江志坚张景平施震汪飞叶丰李磊
关键词:地理分布生态特征
珠江口水体δ98/95Mo组成特征及其分馏机制
王志兵李杰叶丰韦刚健马金龙
极端干旱水文年(2011年)夏季珠江口溶解氧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对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已引起许多研究者的关注.基于2011年夏季的调查资料,分析了珠江口在极端干旱情况下溶解氧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水稳定性、营养盐和浮游植物分解之间的关系,并对河口底层低氧区的成因进行初步探讨.调查结果发现,在珠江特低径流量的情况下,珠江口邻近海域底层明显出现低氧状态,DO的最低值仅为1.38 mg.L-1.相关性分析显示,表层水和底层水之间的ΔDO与ΔT、ΔS、ΔDIN、ΔSS和ΔPOC都达到显著相关的水平,其中ΔDO与ΔT和ΔPOC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与ΔS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研究表明,与1999年和2009年夏季不同,2011年夏季珠江口底层低氧环境的形成主要与极端干旱气候下低径流导致河口水体滞留时间延长及颗粒态有机物质在沉降过程中的分解耗氧有关.另外,从最低DO值的角度分析,珠江口季节性缺氧程度在过去20 a间并未呈现显著的变化趋势.
叶丰黄小平施震刘庆霞
关键词:珠江口溶解氧缺氧
近2000年南海北部沉积有机碳的来源及埋藏记录被引量:1
2023年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日益增强的背景下,河口近海碳源汇途径的变化对区域乃至全球碳循环有着深刻的影响。本研究对南海北部河口-近岸-陆架海区3根沉积物柱状样顶部沉积记录约2000年的样品进行了有机碳(TOC)和总氮(TN)含量与稳定同位素组成等地球化学指标的分析。结果显示,南海北部沉积物TOC含量在过去2000年表现出稳步增加的趋势。根据稳定碳同位素(δ^(13)C)和TOC/TN比值构建的蒙特卡洛模拟估算,发现不同海区沉积有机碳的来源存在差异,其中陆源有机碳在近岸区贡献最高,河口区次之,南海北部陆坡贡献最小。在时间尺度上,陆坡区TOC来源在过去2000年维持稳定,而河口近岸区中海源有机碳比例不断增加,特别是河口区海源有机碳在过去1000年快速增加,同时与TN的变化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反映了人类活动持续输入的陆源营养盐促进了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升高;另一方面,河口区陆源有机碳的减少主要归因于华南地区减弱的东亚夏季风和人类活动与沿海地区大规模的围垦活动等。不同于河口近岸海区,南海北部陆坡沉积物有机碳埋藏的增加主要与东亚冬季风增强对营养盐供应和初级生产力的调控密切关联。整体而言,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共同控制着近2000年南海北部沉积物有机碳埋藏的演变过程。
石雪松叶丰王利伟黄超韦刚健曾提
关键词:南海北部
珠江口水体有机碳的季节性变化被引量:14
2016年
调查了珠江口不同季节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OC)和溶解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含量的分布特征, 结合碳氮比值(C/N)、叶绿素a(Chl a)含量、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 DO)含量等水化学参数, 探讨了珠江口POC、DOC 来源、输送方式及混合行为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 珠江口水体POC 可能主要受到水体自生浮游植物有机碳输入的影响, DOC 可能主要来自于河流输送的陆源有机碳。在降雨量较大的5 月份, POC 来自自生浮游植物有机碳的贡献相对减小。降雨量同样较大的8 月份DOC 来自河流输送的陆源有机碳的贡献增加。不同季节珠江口水体总有机碳中的DOC 一直高于POC。珠江口POC、DOC 含量受到淡水与海水混合进程的影响, 淡水与海水的混合效应可能是从出虎门进入伶仃洋的低盐度区(盐度1‰~5‰的水体)开始延伸至外海。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可能对POC 和DOC 在出虎门之前的下降趋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而微生物对新鲜的浮游植物有机碳的利用、以及浮游植物生产量的降低和颗粒物絮凝沉降作用则可能是POC 在出虎门后下降幅度大于DOC 的重要原因。
郭威叶丰连忠廉贾国东
关键词:颗粒有机碳溶解有机碳有机碳含量珠江口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