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海龙
- 作品数:7 被引量:43H指数:5
-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腰椎退变性侧凸患者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影像学观测被引量:8
- 2010年
- 目的:评价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椎间盘退变程度与腰椎侧凸角度、腰椎前凸角度的相关性。方法:本组共包括84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平均年龄为64.1±5.3岁),在X线片上测量其顶椎间盘(如顶椎为椎体则取该椎体下位椎间盘)及其相邻上下椎间盘(共252个椎间盘)的不对称指数,MRIT2加权像上测量椎间盘内髓核与脑脊液的平均相对信号强度。应用Spearmann相关性分析研究椎间盘不对称指数与腰椎侧凸角的相关性、平均相对信号强度与腰椎前凸角的相关性。结果:84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中,凸侧三个椎间盘的高度平均为40.1±1.8mm;凹侧平均为38.3±1.1mm,凸凹侧椎间盘高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椎间盘不对称指数的平均值为0.042±0.018,经Spearman相关分析椎间盘不对称指数与侧凸Cobb角之间有明显正相关性(P<0.05);T2加权像上退变性腰椎侧凸髓核平均相对信号强度Ⅰ级8例,Ⅱ级27例,Ⅲ级32例,Ⅳ级17例;经Spearman相关分析该平均相对信号强度与腰椎前凸Cobb角之间有相关性(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侧凸角与椎间盘退变的不对称性程度存在正相关,腰椎前凸角减少与椎间盘退变程度有相关性。
- 丁文元申勇曹来震李宝俊孙亚澎郭金库吴海龙
- 关键词:退变性腰椎侧凸腰椎前凸椎间盘退变
- 退变性腰椎侧凸两侧椎间高度及关节突矢状角参数特点及其对侧凸的影响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凸骨性结构参数的特点及其与椎间盘-终板退变的相关性,探讨骨性结构参数对腰椎侧凸发生、发展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取120例原发性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作为病例组,同时期、同年龄段及同性别比例诊断为腰椎退变性疾病(除外腰椎侧凸)的89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作为对照组。分别测量两组患者椎体和椎间两侧高度及两侧关节突矢状角,计算椎体和两侧椎间平均高度及两侧关节突平均矢状角作为骨性结构参数。测量病例组患者的腰椎侧凸角及前凸角。采用pffirman及Modic分级评分法对各个椎间盘及邻近终板退变程度进行量化。比较两组的骨性结构参数,分析骨性结构参数与椎间盘-终板退变、腰椎侧凸角及前凸角的关系。结果:病例组凸凹侧骨性结构参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呈不对称分布;对照组两侧骨性结构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椎间盘-终板退变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骨性结构参数不对称度与椎间盘-终板退变评分有相关性(P<0.05),与腰椎侧凸角呈正相关(0
- 吴海龙丁文元申勇郭金库曹来震杨少坤安志辉
- 关键词:腰椎侧凸
- 退变性脊柱侧凸椎间盘-终板退变与骨性结构参数的相关性研究及意义被引量:14
- 2011年
- 目的分析退变性脊柱侧凸椎间盘-终板退变与骨性结构参数的关系,探讨其在退变性脊柱侧凸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3月至2010年3月诊治的79例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病例组)的影像学资料,选取41例诊断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对照组)的影像学资料做为对照。所有患者以主弯内的椎体及附件为观测对象,分别测量椎体和椎间两侧高度及两侧关节突关节面矢状角角度,分别计算椎体和椎间两侧平均高度及两侧关节突关节面平均矢状角作为骨性结构参数。采用分级评分法对各个椎间盘及邻近终板退变程度进行量化,其分值代表椎间盘-终板退变的程度。组内比较各骨性结构参数,分析骨性结构参数的特点及其与椎间盘一终板退变和侧凸Cobb角的关系。结果经配对t检验比较,病例组的椎间高度、椎体高度及关节面矢状角凸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11,2.623和2.085,P〈0.05);对照组的椎间高度凸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76,P〈0.01),椎体高度及关节面矢状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2和1.493,P〉0.05)。直线相关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各骨性结构参数不对称度与椎间盘-终板退变有显著相关性(-1〈r〈1,P〈0.05),与腰椎侧凸Cobb角呈正相关(0〈r〈1,P〈0.05),且存在直线回归关系(F=427.342,P〈0.01),其回归方程为Cobb角=-8.904+8.136×椎间不对称度+3.274X椎体不对称度-0.713×关节突不对称度。结论退变性脊柱侧凸两侧骨性结构呈不对称改变,其不对称性与椎间盘.终板退变和脊柱侧凸相互关联;不对称骨性结构改变可能是侧凸渐进性发展的生物力学动力因素,而椎间盘-终板不对称退变可能有病因学意义。
- 丁文元吴海龙申勇张为李宝俊孙亚澎郭金库曹来震
- 关键词:脊柱侧凸椎间盘
- 球囊扩张后凸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被引量:8
- 2010年
- 目的探讨选择性应用球囊扩张后凸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36例采用球囊扩张后凸椎体成形术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21例;年龄59~72岁,平均65.4岁。无明显外伤史14例,轻微外伤史19例,较剧烈外伤史3例。共40个椎体受损,其中T71个,T93个,T108个,T1210个,L19个,L27个,L42个。均表现为骨折椎体部位的局限性疼痛,无双下肢神经症状,骨密度测定均显示为骨质疏松症。术中经单侧椎弓根穿刺者31例,双侧椎弓根穿刺者5例;受损椎体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每个椎体注入量为(3.46±0.86)mL。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摄X线片测定椎体前缘压缩程度、椎体后缘压缩程度、椎体矢状面移位程度。结果术中发生硬膜破裂脑脊液漏2例;术后1例腰背痛未彻底缓解,经对症治疗后治愈。3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4.0年,平均2.3年。术后患者均未出现骨水泥渗漏,X线片示骨水泥弥散良好;无神经压迫症状,无其他并发症,椎体高度恢复满意。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2.34±1.03)分,明显低于术前的(6.78±1.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前缘压缩程度为19.80%±1.03%,明显低于术前的25.30%±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椎体后缘压缩程度和椎体矢状面移位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影像学评分结果为选择依据,选择性应用球囊扩张后凸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骨折,影像学及临床效果均满意。
- 郭金库丁文元申勇李宝俊吴海龙曹来震李鹏飞
- 关键词:骨质疏松胸腰椎爆裂骨折老年
- 椎间盘—终板退变与退变性腰椎侧凸骨性结构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 目的:退变性腰椎侧凸发病原因复杂,病程相对较长,呈渐进性发展,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不可逆性损害,可以表现为椎间隙不匀称性变窄,椎体楔形变,关节突关节方向不对称等一系列不对称的骨性结构形态学改...
- 吴海龙
- 关键词:腰椎侧凸
- 文献传递
- 退变性腰椎侧凸椎体终板Modic改变的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观察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终板Modic改变的分布情况,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及与腰痛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3月~2009年3月我院收治的126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采用VAS对患者腰痛程度进行评估。观察患者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率、类型及分布特点;比较存在Modic改变与不存在Modic改变患者的VAS评分;分析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终板倾斜度、腰椎侧凸角及体重指数间的相关性。结果:126例患者756个腰椎间盘中,69例(54.8%)124(18.2%)个椎间盘邻近终板存在Modic改变。存在Modic改变患者VAS评分5.5±2.0,不存在Modic改变患者VAS评分3.0±1.5,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Modic分型:Ⅰ型有15例患者(11.9%)19个椎间盘退变(2.5%),Ⅱ型48例(38.1%)97个椎间盘退变(12.8%),Ⅲ型6例(4.8%)8个椎间盘退变(1.1%)。退变终板节段:L5/S1椎间盘32个(25.8%),L4/5椎间盘26个(21.0%),L3/4椎间盘9个(7.3%),L2/3椎间盘47个(37.9%),L1/2椎间盘6个(4.8%),T12/L1椎间盘4个(3.2%)。Modic改变发生于终板凹侧99(13.1%)个,发生于终板凸侧25(3.3%)个;凹侧与凸侧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终板倾斜度、腰椎侧凸角及体重指数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终板倾斜度、腰椎侧凸角及体重指数之间存在相关关系;Modic改变以Ⅱ型多见,多发生于终板的凹侧,以L2/3、L5/S1和L4/5节段多发。
- 吴海龙丁文元申勇张为刘西斌郭金库曹来震梁昌凡
- 关键词:MODIC改变退变性腰椎侧凸椎间盘退变腰痛
- 人工生物膜修复椎间盘纤维环的研究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 用不同方法处理椎间盘纤维环,观察人工生物膜对椎间盘纤维环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 成年山羊8只,雌雄各4只,对每只羊的腰椎(腰2/3、腰3/4、腰4/5)椎间盘纤维环进行随机处理,处理方法包括:(1)暴露出椎间盘纤维环,不作任何处理 (2)暴露出椎间盘纤维环后,将其切开,用人下生物膜填充缺口 (3)暴露出椎间盘纤维环,尖刀将其切开,作为对照组.12周后,通过生物力学测试、核磁共振(MRI)及脱钙病理切片染色观察椎间盘纤维环的修复效果.结果 12周后,测试纤维环承受最大压力,单纯暴露组为(4.92±0.17)MPa,纤维环单纯切开组为(2.48±0.39)MPa,人工生物膜修复组为(3.76±1.56)MPa.人工生物膜修复组与单纯切开组,椎间盘纤维环完整性及生物强度均不如单纯暴露组,人工生物膜修复组优于单纯切开组,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生物膜可与椎间盘纤维环的胶原纤维良好融合.结论 人工生物膜可对椎间盘纤维环缺口起到修复作用,能使其生物力学强度平均恢复76.4%,人工生物膜可以促进椎间盘结构完整性的恢复.
- 丁文元申勇郭金库贺延雷吴海龙曹来震李鹏飞
- 关键词:椎间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