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易为

作品数:70 被引量:403H指数:11
供职机构:北京地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北京市科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6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9篇乙型
  • 28篇肝炎
  • 27篇病毒
  • 22篇乙型肝炎
  • 21篇肝炎病毒
  • 20篇妊娠
  • 16篇乙型肝炎病毒
  • 14篇母婴
  • 12篇慢性
  • 9篇乙肝
  • 9篇慢性乙型
  • 8篇孕妇
  • 8篇慢性乙型肝炎
  • 7篇阻断
  • 7篇妇女
  • 6篇妊娠期
  • 6篇替诺福韦
  • 6篇母婴阻断
  • 6篇产妇
  • 5篇乙型肝炎病毒...

机构

  • 66篇北京地坛医院
  • 15篇首都医科大学...
  • 11篇北京大学
  • 5篇北京第二外国...
  • 1篇北京市疾病预...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首都经济贸易...
  • 1篇浙江省中医院
  • 1篇中南大学
  • 1篇首都儿科研究...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北京三元食品...
  • 1篇北京市通州区...

作者

  • 70篇易为
  • 29篇刘敏
  • 19篇胡玉红
  • 11篇谢尧
  • 10篇伊诺
  • 10篇张丽菊
  • 8篇李明慧
  • 8篇蔡晧东
  • 7篇王晓娟
  • 7篇曹彦君
  • 7篇曹秀贞
  • 7篇周明芳
  • 7篇李丽
  • 6篇李振华
  • 6篇万钢
  • 6篇付冬
  • 5篇白玉青
  • 5篇李杏红
  • 5篇解宝江
  • 5篇周明书

传媒

  • 13篇中华实验和临...
  • 11篇中华实验和临...
  • 8篇中国肝脏病杂...
  • 5篇药物不良反应...
  • 4篇中国妇产科临...
  • 2篇中华传染病杂...
  • 2篇实用妇产科杂...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华围产医学...
  • 1篇传染病信息
  • 1篇中国优生与遗...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解剖学报
  • 1篇现代妇产科进...
  • 1篇中国临床医生...
  • 1篇中华妇产科杂...
  • 1篇新乡医学院学...
  • 1篇癌症

年份

  • 5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19
  • 1篇2018
  • 6篇2017
  • 8篇2016
  • 13篇2015
  • 10篇2014
  • 6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4
7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妊娠合并水痘特点及母婴结局临床对照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水痘的临床特点及母婴临床结局。方法对2008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妊娠期水痘患者(25例)及其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同期随机非妊娠期水痘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妊娠合并水痘的临床特点及母婴临床结局。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妊娠期水痘患者皮疹结痂时间长于非妊娠期水痘患者[(10.1±2.1)d比(5.6±1.4)d,t=10.941,P〈O.05)],皮肤细菌感染比例也高于非妊娠期水痘患者[72.0%(18/25)比32.0%(16/50),χ2=10.761,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5例妊娠期水痘患者中,合并糖尿病3例,胎膜早破2例,贫血5例,羊水减少1例。7例孕妇在发热、皮疹明显时分娩,其中3例(12.0%)并发产时出血。25例妊娠期水痘患者经抗病毒、对症支持等治疗均临床治愈。25例妊娠期水痘患者均顺利分娩出新生儿,无流产、死产及新生儿出生缺陷,未观察到先天性水痘。25名新生儿中,4例(16.0%)在出生后2周内发生新生儿水痘,所有新生儿水痘患儿的母亲均在分娩时罹患水痘。新生儿水痘患儿临床表现为,无发热,有典型皮疹,皮疹结痂时间较长[(11.0±2.1)d],水痘抗体检测均为阴性。4例新生儿水痘患者经积极抗病毒、人免疫球蛋白等治疗均治愈。结论妊娠期合并水痘具有皮肤结痂时间长、易合并皮肤细菌感染等特点。水痘临床症状明显时分娩的母亲可能易出现产时出血。妊娠中后期合并水痘,经治疗不增加新生儿缺陷的发生率。在妊娠晚期尤其是生产时孕妇罹患水痘,其新生儿可能出现水痘,临床症状不典型,经治疗预后良好。
曾慧慧易为陈志海李兴旺
关键词:水痘妊娠孕妇婴儿
高危型HPV病毒负荷量与子宫颈癌被引量:8
2008年
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持续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关系密切,近年来有关病毒负荷量与宫颈癌的关系引起关注。实时荧光定量多聚合酶链反应法和杂交捕获法是两种常用检测HPV负荷量的方法。一些研究表明,高负荷量HPV感染可能导致病毒清除率降低及术后病毒感染持续存在,引起宫颈病变、宫颈癌进展,并与锥切术后甚至放疗后病灶残留/复发相关。但也有一些研究有相反观点,两者间的关系尚无定论。
易为王建六
关键词:人乳头状瘤病毒病毒负荷量宫颈癌
女性肝硬化患者性激素水平变化的初步探讨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女性肝硬化患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特点。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门诊或住院的女性肝硬化患者30例作为肝硬化组,无慢性肝病而因其他疾病就诊或体检的非肝硬化女性3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雌二醇(E_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催乳素(PRL)、孕酮(PRGE)、睾酮(T)水平。比较两组的绝经比例及性激素水平。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对照组绝经13例(43.33%),肝硬化组绝经23例(76.67%),肝硬化患者绝经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944,P=0.008)。E2水平肝硬化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89,P<0.01);FSH和T水平肝硬化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010、-4.082,P值均<0.01)。结论女性肝硬化患者的部分性激素水平与正常女性存在差异,与男性肝硬化患者的性激素水平变化规律相较也具有不同特点,可能与慢性肝病的发病和进展有关,提示肝硬化的性激素治疗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李丽李红芳易为庄虔莹胡玉红蒋红丽
关键词:肝硬化性腺甾类激素女(雌)性
慢性乙型肝炎妇女全孕期应用替比夫定的安全性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 观察替比夫定(LdT)在CHB妇女全孕期应用的安全性,为CHB生育年龄妇女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前瞻性研究孕前或孕早期服用LdT的HBV感染者,观察孕产期母亲及其胎儿的不良事件.所有新生儿出生后均行母婴阻断,对新生儿进行短期和长期随访,观察新生儿出生后异常及HBV母婴阻断的情况.结果 145例患者中,143例为CHB,2例为代偿性肝硬化,HBVDNA<500拷贝/mL者105例,占72.4%;HBeAg阳性125例,占86.0%.服用LdT治疗的妇女共妊娠154孕次,17例自然流产,4例异位妊娠,9例流产后再次妊娠.101例结束妊娠,100例为足月分娩,双胎妊娠2例,早产1例,活产103胎.发现胎儿唇颚裂1例,孕24周引产终止妊娠.出生后发现右耳附耳、左耳下良性淋巴结和先天性心脏病各1例.7例患者孕期CK增高,8例孕期出现病毒耐药,无一例在孕期发生肝病进展.63例婴儿随访时间≥6月龄,无一例HBsAg阳性,母婴阻断成功率为100.0%.结论 CHB患者全孕期应用LdT治疗安全、有效.
胡玉红易为刘敏蔡皓东曹彦君方芳
关键词:安全性
B-Lynch缝合术后子宫切口感染一例
2022年
一、病例摘要患者33岁,主因“停经39+2周,见红伴不规律下腹痛6 h”,于2019年12月26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5~6/30 d,LMP:2019年3月24日,EDC:2019年12月31日,停经40+d出现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孕早期有少量阴道流血,黄体酮保胎后好转,孕早期无发热、皮疹及接触放射线史.
胡玉红易为李丽付冬付丽华王夫川
关键词:病例摘要早孕反应子宫切口感染阴道流血
替比夫定及干扰素相关肌炎及周围神经病被引量:15
2010年
1例31岁女性患者,因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给予替比夫定600mg,1次/d。持续治疗10个月后加用干扰素300万U,隔日1次皮下注射。9个月后,停用干扰素,替比夫定继续使用。患者出现下肢麻木,进行性加重。随后出现明显肌痛,下肢无力,感觉异常。查体:四肢末梢型痛觉稍减退,双下肢腱反射减弱,下肢末端皮肤稍苍白,左足拇趾甲灰变。实验室检查:CK1694.3U/L。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显示左腓总神经远端潜伏期延长,波幅减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显示左胫神经传导速度偏慢。停用替比夫定,改用拉米夫定,并给予维生素B1及辅酶Q10口服。2个月后症状好转。
刘敏易为蔡晧东
关键词:干扰素肌炎周围神经病
HBV感染女性所生儿童1岁时感染状况和乙肝疫苗应答效果的真实世界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真实世界中慢性HBV感染女性及其所生儿童1岁时HBV感染状况、对乙肝疫苗接种的应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慢性HBV感染母亲及完成规范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的儿童,通过医院HIS系统及LIS系统收集产妇孕期临床生化、病毒学指标、抗病毒治疗及妊娠期和分娩期并发症等信息,入组儿童1岁时儿童采取静脉血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和HBV DNA。结果:共收集符合条件的母亲及儿童1302例,其中高病毒载量组(母亲HBV DNA≥2×10^(5) IU/ml)600例,低病毒载量组(母亲HBV DNA<2×10^(5) IU/ml)共702例。高病毒载量组中587例孕中晚期使用抗病毒药物(用药组),13例未使用抗病毒药(未用药组)。低病毒载量组儿童无慢性HBV感染发生,高病毒载量组5例(0.83%)发生HBV感染,3例(0.51%)发生在用药组,2例(15.38%)发生在未用药组。低病毒载量组母婴阻断失败率显著低于高病毒载量组(χ^(2)=5.87,P=0.015),用药组母婴阻断失败率显著低于未用药组(χ^(2)=29.195,P=0.001)。1297例未发生HBV感染儿童HBsAb水平<10 mIU/ml、10~<100 mIU/ml和≥100 mIU/ml的百分率分别为1.15%、15.65%和83.19%。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均显示母亲孕期总胆红素水平和是否患甲状腺功能减退与1岁HBsAb水平相关(χ^(2)=29.003,P<0.05)。结论:高HBV病毒载量孕妇孕期服用抗病毒药物可显著降低HBV母婴传播。HBV感染女性所生儿童出生后应加强随访乙肝疫苗应答效果。
曹秀贞陈凤欣曾湛杨柳陆慧慧王夫川万钢谢尧谢尧
关键词:乙肝疫苗母婴传播
妊娠期妇女全程核苷(酸)类似物抗乙肝病毒疗效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妊娠期全程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抗病毒疗效。方法收集北京地坛医院2009—2013年全程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妊娠妇女的临床资料,包括血清HBVDNA载量、血清学和生化学指标,通过观察患者妊娠期病毒学应答、HBeAg血清学转换和生化应答来评价抗病毒的疗效。结果共收集患者125例,妊娠期病毒突破率为11.2%(14/125)。其中,妊娠前达到完全病毒应答孕妇100例,妊娠期间病毒的完全应答率为96%(96/100)及突破率为4.O%(4/100)。妊娠前HBVDNA阳性孕妇25例,妊娠期病毒突破率为40%(10/25),高于妊娠前HBVDNA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矿=22.568,P=0.000);11例(44%)继续使用原药物在妊娠期达到完全病毒学应答。妊娠前HBeAg阳性者89例,至分娩前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4.5%(4/89)。病毒学突破的孕妇妊娠期生化突破率为4/14,未发生病毒学突破的孕妇妊娠中期至分娩前ALT复常率达100%。结论全程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孕妇妊娠期能获得较好病毒学抑制和生化应答,但HBeAg血清学转换率较低。
张禄雪穆彩琴易为李明慧张书凤宋淑静谢尧吴疆粱晓峰
关键词:乙型妊娠核苷类
新生儿静脉血HBsAg含量预测HBV母婴传播阻断效果的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静脉血HBsAg状态及其含量预测HBV母婴传播阻断的作用。方法从HBV母婴传播阻断效果前瞻性研究队列患者中入组HBsAg、HBeAg双阳性和HBV DNA含量>105 IU/ml孕妇及其新生儿。新生儿出生后6 h内注射200 IU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出生后1个月自愿选择注射200 IU乙肝免疫球蛋白,并按第0、1和6个月标准程序接种乙肝疫苗10~20μg。孕妇于分娩前、新生儿出生时、出生后1个月和7个月检测静脉血HBV病毒和血清学指标,评估其与HBV母婴阻断成功的相关性。结果共入组孕妇及其所生新生儿530例。出生时60.75%和出生1个月86.02%为HBsAg阴性,HBsAg阴性新生儿的HBV母婴传播阻断成功率为100.00%,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出生时HBsAg≥0.35 IU/ml预测阻断失败的AUC为0.979,灵敏度为85.60%,特异度为100.00%;出生后1个月HBsAg≥0.18 IU/ml预测阻断失败的AUC为0.988,灵敏度为89.40%,特异度为100.00%。结论出生时和出生后1个月新生儿静脉血HBsAg水平可预测HBV母婴传播阻断失败,静脉血HBsAg阳性的新生儿是阻断失败的高危人群。
冉崇平张璐李明慧易为路遥周明芳胡玉红刘媛媛万钢李俊南谢尧
关键词: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与常见非典型肺炎T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及意义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SARS)与常见的非典型肺炎 (非典 )中的差异及意义。方法 定期观察北京地坛医院自 2 0 0 3年 3~ 6月以临床诊断为SARS收治的住院患者 10 0例 ,从初发病开始共观察 3周以上 ,分为SARS组和常见的非典型肺炎组 (非典组 ) ,系统观察两组的CD3+ 、CD4+ 、CD8+ 计数。结果 SARS组病例 6 5例 ,男性 2 6例 ,女性 39例 ,均为普通型 ,5 0例使用甲基泼尼松龙 (激素 )治疗 ;非典组病例 35例 ,男性 2 1例 ,女性 14例 ,2 0例使用激素治疗 ;两组所有病例均临床治愈。SARS组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呈先下降后上升的特点 ,病程前 15d内CD3+ 计数均值可降低至 (6 94± 5 6 8)个 μl,CD4+ 计数均值可降低至 (44 1± 35 6 )个 μl,CD8+ 计数均值可降低至 (30 9± 4 6 2 )个 μl ,在病程第 15天以后逐渐回升至正常 ;常见的非典组患者整个病程中CD3+ 、CD4+ 、CD8+ 计数基本在正常范围 ;用激素对非典组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影响不太大 ,用激素的SARS组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的变化规律在病程 15d前与未用激素的同组患者也基本一致 ,但其细胞免疫功能恢复时间推迟 6d左右。结论 SARS患者发病早期CD3+ 、CD4 + 、CD8+ 计数同步降低的特点可作为与常见的非典型肺炎的鉴别诊?
李明慧李杏红李兴旺马烈易为江宇泳董建平李蔚丽
关键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T淋巴细胞亚群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