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朔
- 作品数:5 被引量:52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建筑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天文地球更多>>
- 清代北方农牧交错带农耕北界的变迁被引量:8
- 2015年
- 农牧交错带是农牧交汇的过渡地带,其变化对区域农牧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清代是蒙地出现大规模农业活动的转折点,也是现代北方农牧交错带格局形成的起点。文中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进行求证,综合分析清朝蒙地垦殖的进程,并以厅县行政建制的设置为主要依据,推求北方农牧交错带界限的变化。结果表明:1)近300年来,北方农牧交错带表现出向西、向北的变动态势,整体上从明长城向北推进至草原腹地;2)北方农牧交错带农耕北界有两次明显的北进过程,首次发生于乾隆年间,从长城沿线扩展到归化城土默特-多伦诺尔厅-赤峰县-朝阳县-昌图厅-长春厅,向北移动了近百公里;第二次发生在清末"移民实边"期间,东段约向北移动了300km,西段向北移动了约50km;3)清代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扩展时间和幅度存在区域差异,体现出区位条件和自然因素对农业开垦的影响和限制;4)蒙地禁垦政策的实施受到自然灾害、战争和人口增长等引起的人地矛盾的影响,在人民难以维持生计的情况下,清政府不得不弛禁。
- 王金朔金晓斌曹雪周寅康
- 关键词:农牧交错带清代
- 基于CLUE-S模型的西部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拟被引量:10
- 2013年
- 为探讨西部干旱区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时空演变规律,以库尔勒市城市扩展区为研究对象,依据1998、2005年和2010年3期遥感影像及相关社会经济数据,分析研究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并以2010年土地利用格局为基础,采用CLUE-S模型分别模拟了自然增长、水资源约束和生态保护情景下研究区2020年的土地利用格局。研究结果表明:各情景下,耕地、建设用地和园林地的面积都不断增加,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减少。在水资源约束情景下,耕地和水域受到保护,建设用地扩展速度被抑制;在生态保护情景下,通过对园林地、水域和荒草地等生态用地的保护,限制城镇盲目扩张,对保护研究区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
- 宋歌王金朔何立恒陈昌沉周寅康杨悉廉
- 关键词:CLUE-S模型土地利用干旱区
- 1644-1949年中国粮食生产与运输格局变迁初探被引量:4
- 2014年
- 从粮食生产、粮食供需和粮食运输变化等角度,采用对比分析、交互引证等方法,分析1644-1949年(清朝和民国时期)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运输格局的变迁过程,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清代,粮食富余区主要是湘、鄂、赣、皖,粮食不足区主要是闽及粤琼地区。清中后期,川渝和东北地区由粮食自足区变成粮食富余区,同时,苏、浙、京津冀、豫、鲁等成为粮食不足区;民国时期,粮食不足区进一步扩大,而皖、赣、湘、桂和东北地区是主要的粮食富余区;2清代粮食运销以水运为主,陆运为辅,粮食流通主要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民国时期,川渝不再作为粮食输出省份,皖及东北地区成为主要供应地,鄂成为重要的粮食中转省份。同时粮食运销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北方粮食运输形成了铁路和海运相结合的运输网络;南方依然以水运为主,但受到铁路运输和进口粮食的冲击;3经济科技发展、人口增长和变迁、漕运衰落是促使粮食运输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4铁路和轮船等新式交通运输工具极大地便利了粮食运输,促进了粮食的商品化,与此同时,新的粮食运输网络带动了沿线城镇经济发展。
- 王金朔曹雪金晓斌周寅康
- 关键词:粮食运输历史时期
- 基于全排列图示指标法的城乡统筹发展评价——以海口市为例被引量:4
- 2014年
- 以海口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全排列图示指标法,对海口市城乡统筹发展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评价采用简单易行的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减少了主观干预,评价结果不仅简洁直观,而且临界值对系统综合指标的放大和紧缩效应,表明海口市达到城乡统筹发展高程度的难度不断增大,反映了系统整合原理;虽然海口市2006~2011年城乡统筹发展程度不断提高,但是其总体水平较低,与其他城市存在较大差距;海口市应依托海南自身资源特色和区位优势,探索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
- 王金朔张庶
- 关键词:城乡统筹综合评价
- 近300年中国耕地数据集重建与耕地变化分析被引量:26
- 2014年
- 针对中国历史时期不同政体耕地记录的特点,分别采用因素修正、引用替换、线性内插、衔接对比、人地关系检验、垦殖趋势检验、行政面积比例调整等方法对历史耕地数据进行修正,重建了基于现代省界的近300年中国分省耕地数据集,从数量角度对中国耕地总量和分省耕地变动特点进行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①在耕地总量上,SAGE和周荣的数据明显高估,本文结果与HYDE、CHCD和章有义数据的平均差异率在15%以下;但在省域尺度上,与SAGE、HYDE数据库存在明显差异,相对差异率>30%的省份比重分别为94%和61%,与CHCD数据较为接近,相对差异率>30%的省份比重为22%,但部分省份差异明显,仍需进一步分析研究;②伴随清中期后的人口爆炸,近300年中国耕地增长近3.2倍,由清朝初年的42.4×106hm2增加至1985年的136.9×106hm2,根据增长速率变化可分为五个阶段,即清前中期快速增长阶段、清后期低速增长阶段、民国时期波动阶段、建国初期剧烈增长阶段和建国后耕地流失阶段,影响耕地变化主要是国家政策、战乱、经济发展等驱动因素。③从省域尺度看,近300年中国各区域耕地变化差异显著。清初,中国耕地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关中盆地及银川平原等地,此后,内地的垦殖活动不断增强,外围农区呈由南向北的趋势不断开荒。建国后,耕地开垦逐步向西北和东北方向发展。
- 曹雪金晓斌王金朔缪丽娟周寅康
- 关键词:历史时期耕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