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小艳

作品数:18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2篇病理
  • 10篇临床病理
  • 7篇细胞
  • 7篇免疫
  • 7篇免疫组化
  • 5篇淋巴
  • 5篇病案报道
  • 4篇染色
  • 4篇淋巴瘤
  • 3篇杂合性
  • 3篇杂合性丢失
  • 3篇染色效果
  • 3篇临床病理学
  • 3篇孵育
  • 3篇肝癌
  • 3篇肝细胞
  • 3篇病理学
  • 2篇胰腺
  • 2篇原发性
  • 2篇肉瘤

机构

  • 18篇第四军医大学...

作者

  • 18篇巩丽
  • 18篇张伟
  • 18篇刘小艳
  • 15篇朱少君
  • 15篇兰淼
  • 12篇韩秀娟
  • 11篇姚丽
  • 5篇任拼
  • 5篇张力
  • 4篇赵建业
  • 2篇冯英明
  • 2篇张义灵
  • 2篇薛力
  • 1篇周后龙
  • 1篇刘艳
  • 1篇张贺龙
  • 1篇李毅
  • 1篇王立鹤
  • 1篇封兰兰

传媒

  • 13篇现代肿瘤医学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 6篇2011
  • 3篇2010
  • 6篇2009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原发性胰腺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回顾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报道1例原发于胰腺体部的淋巴瘤,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对1例原发性胰腺淋巴瘤进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显微镜下,肿瘤细胞大小较一致,排列密集,弥漫分布,核深染,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规则。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示肿瘤细胞表达LCA、CD20、CD79α、Vim-entin,不表达CD45RO、CK、EMA、NSE、Syn、CgA、CD99、CD3。结论:原发性胰腺淋巴瘤极为罕见,临床诊断应排除其他部位淋巴瘤的转移或白血病。
韩秀娟李艳红巩丽朱少君薛力刘小艳赵建业张伟
关键词:胰腺淋巴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
不同一抗孵育方法对免疫组化染色效果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的一抗孵育方法对CD20、S-100、C-erbB2、P53抗体免疫组化染色效果的影响。方法: 40例免疫组化阳性对照片,采用EliVision二步法分别滴加对应的抗体CD20、S—100、C-erbB2、...
兰淼李艳红朱少君巩丽刘小艳任拼姚丽张伟
关键词:免疫组化技术染色效果临床病理
子宫颈微偏腺癌1例报道及文献回顾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报道1例子宫颈微偏腺癌病例,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例子宫颈微偏腺癌进行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显微镜下,腺体由分泌黏液的柱状上皮构成,腺体扭曲,外形不规则,大多数腺体与正常腺体无法区别,少部分腺体的细胞核有中度不典型增生,核分裂象可见。结论:子宫颈微偏腺癌是一种少见的高分化黏液腺癌,临床诊断应排除良性腺体增生及内膜异位。因大多数病例子宫颈活检不能诊断,所以在日常临床工作中如遇到考虑恶性肿瘤,而镜检为良性时,应考虑子宫颈微偏腺癌,腺体浸润深度是诊断的关键。
刘小艳巩丽李艳红姚丽封兰兰兰淼张伟
关键词:子宫颈微偏腺癌病理诊断
肾脏原发恶性淋巴瘤1例病案报道及文献回顾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报道1例肾脏原发性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病例,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例肾脏原发性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显微镜下,肿瘤细胞大小较一致,排列密集,弥漫分布,核深染,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不规则。免疫组化染色示肿瘤细胞表达LCA(++)、CD20(+)、CD79a(++)、Vimentin(++),不表达CK(-)、CK18(-)、EMA(-)、CD45RO(-)、NSE(-)、Syn(-)、CD99(-)、CgA(-)。结论:肾脏原发性淋巴瘤较为少见,临床诊断应排除其他部位淋巴瘤转移或白血病。如遇到肾脏肿瘤,除肾脏较常见的肿瘤外,还应考虑淋巴瘤。
刘小艳巩丽王立鹤韩秀娟张力朱少君张伟
关键词:肾脏淋巴瘤临床病理
骶骨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克隆性及c-kit基因突变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发生于骶骨的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 stinal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点、c-kit基因突变情况及克隆性.方法:手术切除标本经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确诊后,应用显微切割技术分离病变及病变周围纤维结缔组织,提取基因组DNA,再进行c-kit基因外显子9、11、13和17的PCR扩增和测序.同时利用女性X染色体失活的嵌合性和磷酸甘油酸激酶(phosphoglycerate kinase,PGK)和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基因位点的多态性进行克隆性检测.结果:光镜下瘤细胞主要为梭形,呈束状、编织状或旋涡状排列;胞质丰富,嗜酸性或中性;细胞核杆状或长梭形,核分裂像罕见.免疫组化标记瘤细胞表达CD117和CD34强阳性.PCR产物直接测序检测揭示c-kit基因外显子11有突变发生,而外显子9、13和17均无突变.克隆性检测结果示GIST为单克隆性病变.结论:GIST是肿瘤性病变;发生于骶骨的GIST的诊断需要通过免疫组化来确诊,并行c-kit基因扩增的检测以及测序进一步证实.
巩丽赵建业李艳红张力韩秀娟刘小艳朱少君张伟
关键词:胃肠间质瘤骶骨C-KIT基因克隆性
不同一抗孵育方法对免疫组化染色效果的对比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探讨不同的一抗孵育方法对CD20、S-100、C-erbB2、P53抗体免疫组化染色效果的影响。方法:120张免疫组化阳性对照片,采用EliVision二步法分别滴加对应的抗体CD20、S-100、C-erbB2、P53,采用37℃烤箱孵育1h,室温孵育3h,4℃冰箱过夜三种方法进行一抗孵育,免疫组化染色完成后分别由两位病理医师行独立看片,并进行染色效果对比。结果:一抗37℃烤箱孵育1h,阳性细胞染色强度最强,但阳性细胞数量少,背景着色重;一抗室温孵育3h,阳性细胞染色强度及数量好,背景清晰;一抗4℃冰箱孵育过夜,阳性细胞染色强度及数量好,有少量背景着色。结论:不同的一抗孵育方法对CD20、S-100、C-erbB2、P53抗体表达的阳性数量强度及免疫组化染色背景存在影响,一抗室温孵育3h染色效果最佳,孵育时间较短,有利于临床病理报告的发出,值得推广。
兰淼李艳红朱少君巩丽刘小艳任拼姚丽张伟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抗体亲和力
肺内骨外骨肉瘤1例病案报道及文献回顾
2010年
目的:报道1例肺内骨外骨肉瘤并探讨其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1例肺内骨外骨肉瘤进行临床、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的观察。结果:肿瘤细胞弥漫分布,细胞核深染,异型性明显。瘤组织内可见肿瘤性骨质。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表达Vimentin及CD99,不表达MC,CR,SM-actin,Desmin,S-100,NSE,Syn,CgA,Bcl-2,CD34,CD117,HMB45,Melanoma-pan,LCA,AACT,CD68,CK,EMA,CD15及CEA。结论:肺内骨外骨肉瘤发病率低,预后差,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本病需要与发生于肺内伴有骨化的其它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韩秀娟李艳红刘小艳巩丽朱少君姚丽兰淼赵建业张伟
关键词:骨肉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
以肝组织为主要成分的纵膈畸胎瘤1例报道及文献回顾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报道1例以肝组织为主要成分的纵膈成熟型囊性畸胎瘤,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对1例以肝组织为主要成分的纵膈成熟型囊性畸胎瘤进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显微镜下见瘤组织内含有三个胚层衍生物,但大部分区域以肝组织为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肝组织为主区结果示Hepatocyte(+)、AFP(+)、GP3(+)、CK18(+);NSE(-)、Syn(-)、CgA(-)、CD99(-)、CD30(-)、LCA(-)及V im entin(-)。结论:纵膈畸胎瘤较为常见,但以肝组织为主的成熟型囊性畸胎瘤极为罕见。
韩秀娟李艳红巩丽薛力朱少君姚丽刘小艳张伟兰淼
关键词:纵膈畸胎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
胸腺淋巴瘤1例病案报道及文献回顾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报道1例原发于胸腺的非霍奇金氏恶性淋巴瘤,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对1例原发性胸腺非霍奇金氏恶性淋巴瘤进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显微镜下,肿瘤细胞大小较一致,排列密集,弥漫分布,核深染,圆形或卵圆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示:肿瘤细胞表达LCA、CD3、CD45RO、TdT及Vimentin,不表达CD79α、CD20、CD99、CD3、CD30、CD15、CD68、NSE、Syn、CgA、SCLC、CK、CK7及EMA。基因受体重排显示TCR基因发生克隆性重排。结论:原发性胸腺淋巴瘤极为罕见,临床诊断应排除白血病或其他部位淋巴瘤的转移。在日常临床工作中如遇到胸腺肿瘤,除胸腺较常见的肿瘤外,还应考虑淋巴瘤。
韩秀娟李艳红巩丽朱少君姚丽刘小艳兰淼赵建业张伟
关键词:胸腺淋巴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
NRG1在肝细胞肝癌中杂合性丢失和蛋白表达的研究
2012年
目的:分析在肝细胞性肝癌中NRG1基因的两个多态性位点D8S278和D8S499杂合性丢失(loss ofheterozygosity,LOH)情况及其与NRG1蛋白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探讨NRG1在肝细胞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酚氯仿抽提经石蜡包埋的肝癌和癌旁正常组织DNA,进行PCR扩增,扩增出来的产物进行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并分析两位点杂合性丢失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NRG1的表达情况。结果:D8S278和D8S499的LOH率分别为32.43%(24/74)、37.86%(26/69),总频率为48.65%(36/74);NRG1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67.57%(50/74),显著低于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97.30%,72/74)(P<0.05),这种降低与NRG1基因多态性位点的LOH有关;NRG1表达下调与肿瘤大小、Edmondson分级相关,而与年龄、性别、HBsAg、AFP、肝硬化和肝内外转移无明显相关。结论:NRG1基因可能是肝细胞肝癌的一个候选抑癌基因,在肝癌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可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理论依据。
张义灵张伟巩丽任拼刘小艳兰淼冯英明
关键词:肝细胞性肝癌杂合性丢失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