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旭平

作品数:4 被引量:61H指数:3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建筑科学
  • 3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3篇隧道
  • 2篇断面
  • 2篇浅埋
  • 2篇大断面
  • 1篇导坑
  • 1篇断面隧道
  • 1篇影响参数分析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有限元
  • 1篇有限元分析
  • 1篇软弱
  • 1篇软弱夹层
  • 1篇三轴剪切
  • 1篇三轴剪切试验
  • 1篇深埋
  • 1篇双侧壁导坑
  • 1篇双侧壁导坑法
  • 1篇隧道工
  • 1篇隧道工程
  • 1篇隧道施工

机构

  • 4篇同济大学
  • 1篇铁道第三勘察...
  • 1篇中交第二公路...
  • 1篇中铁二十五局...

作者

  • 4篇吴旭平
  • 2篇丁春林
  • 2篇李志清
  • 1篇王高彦
  • 1篇杨新安
  • 1篇舒进
  • 1篇张建波
  • 1篇窦世学
  • 1篇张亚龙

传媒

  • 1篇施工技术
  • 1篇岩土工程学报
  • 1篇岩石力学与工...
  • 1篇地下空间与工...

年份

  • 3篇2014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大断面浅埋黄土隧道围岩变形特性分析被引量:30
2014年
以忻州大断面黄土隧道为工程背景,针对三台阶七步开挖法施工条件下的围岩变形特性进行了现场测试分析,采用Midas/GTS三维有限元软件进行施工模拟分析,并结合隧道围岩位移弹塑性解析法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地表沉降、拱顶下沉及洞周水平收敛随上、中、下台阶的开挖变化较大,尤其是下台阶的开挖,其收敛出现突变;仰拱浇筑前,拱顶和地表沉降及洞周水平收敛占总变形比例分别为85%、80%和90%,且仰拱施作完成后变形基本稳定;各部位围岩内部位移与距开挖轮廓线距离成反比,距开挖轮廓线4.5 m处约为1.5 m处的24~50%,且拱顶和拱脚处围岩内部位移较明显,数值计算塑性破坏区分布与实测结果吻合;支护时机与强度对围岩后期变形仍存在一定的影响,拱脚是施工中的薄弱部位,应提高支护强度;拱顶下沉数值计算和弹塑性解析解与实测结果变形规律基本吻合,且较实测值分别大16%和11%。
李志清丁春林窦世学吴旭平舒进
关键词:大断面黄土隧道浅埋
冻结重塑黏土损伤特性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7
2013年
基于连续损伤力学理论及冻土横观各向同性损伤变量的计算方法,利用冻土常规三轴剪切试验,系统分析了不同温度、含水率和围压条件下冻结重塑黏土的损伤特性。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试验条件下冻结重塑黏土损伤演化曲线规律一致,前期增长比较快速,后期变化相对平缓,且最大轴向损伤变量D1max般介于0.6~0.8之间:②温度对冻结重塑黏土损伤特性影响较明显,降低温度可以明显强化冻土结构,减少冻土结构的损伤及延缓冻土损伤的发展,而含水率和围压对其影响不明显;③割线模量可以较好地表征冻土在加载过程中裂缝的发展特点和结构的损伤演化规律,损伤初始点轴向应变和割线模量与温度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增长关系,且冻结重塑黏土损伤应变门槛值晶一般介于0.3%~0.7%,对应的割线模量一般介于200-550MPa。
吴旭平丁春林
关键词:三轴剪切试验影响因素
深埋大断面隧道施工影响参数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针对内蒙古韩家营至集宁高速公路苏木山隧道深埋段,应用有限元软件Plaxis-3D,对隧道开挖中的双侧壁工法进行了施工参数模拟分析,研究了隧道开挖中不同开挖循环进尺、不同开挖顺序、不同分块大小施工对隧道变形及稳定性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开挖循环进尺一般控制在2.4m,即3榀钢拱架的支护距离,选择先开挖左导坑,后开挖右导坑施工工序,下导坑高度采用3m。此开挖参数可为深埋大断面隧道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提供参考。
张亚龙王高彦李志清吴旭平
关键词:大断面隧道双侧壁导坑法有限元分析
含软弱夹层浅埋隧道变形特性及控制指标研究被引量:24
2014年
以宁安(南京—安庆)客运专线钟鸣隧道交叉中隔壁(CRD)法施工地段为工程背景,采用FLAC3D对含软弱夹层浅埋隧道不同施工条件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结合围岩变形现场实测数据,深入分析其围岩变形特性及控制效果,建立该类隧道围岩变形分级控制量化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采用CRD工法开挖含软弱夹层浅埋隧道可以有效控制围岩变形,超前小导管注浆加固拱顶围岩可以明显控制其变形效应;由围岩开挖引起的纵向影响范围为3.0~3.5倍洞径,横向影响范围约为4.0倍洞径,且其围岩变形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效应;模拟计算和现场实测的围岩变形规律基本一致,且与Panet曲线更接近,其开挖面处预收敛变形RU占总变形M RU比值约为45%;围岩变形分级控制指标中地表沉降和拱顶下沉极限值分别为40和80 mm,拱顶下沉速率和相对下沉极限值分别为5 mm/d和0.64%。
吴旭平杨新安李亚翠张建波
关键词:隧道工程软弱夹层浅埋隧道CRD工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