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旭平

作品数:21 被引量:29H指数:4
供职机构:文山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文学
  • 5篇历史地理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篇言志
  • 2篇意境
  • 2篇咏怀
  • 2篇咏怀诗
  • 2篇阮籍
  • 2篇诗经
  • 2篇诗言志
  • 2篇手法
  • 2篇壮族
  • 2篇文学
  • 2篇红楼
  • 2篇红楼梦
  • 2篇《咏怀诗》
  • 2篇《红楼梦》
  • 2篇楚图南
  • 1篇代文
  • 1篇稻作
  • 1篇稻作文化
  • 1篇道德
  • 1篇杜十娘

机构

  • 10篇文山师范高等...
  • 5篇文山学院
  • 1篇昆明理工大学

作者

  • 15篇徐旭平
  • 1篇蒙良杰
  • 1篇蔡世保
  • 1篇李亚丽
  • 1篇李锦发
  • 1篇白云武
  • 1篇李丛玉
  • 1篇吕国敏
  • 1篇万桂华

传媒

  • 6篇文山师范高等...
  • 5篇文山学院学报
  • 3篇云南民族大学...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曹雪芹文学思想管窥
2002年
对曹雪芹文学思想的研究,目前学术界还是一片空白。本文从《红楼梦》原著去探讨曹雪芹的文学思想,认为作品体现了作者四个方面的文学思想,一是对“诗言志”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二是对比兴寄托手法的运用和拓展,三是对虚实相生、有无相成艺术创作原则的把握,四是对“意境”的营建。对它们进行认真的总结和仔细的研究,和对作品本身的研究一样,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徐旭平
关键词:文学思想诗言志比兴寄托虚实意境
从《诗经·郑风》看构建和谐郑国的四个要素
2012年
抛开经学家和道德家的解诗路径,从文学审美的视角,以《诗经》中《郑风》的21首诗为原始依据,具体分析了构建和谐郑国的四个要素,依次是:国君的贤明和礼贤下士,臣子的正直、善良、勇敢、责任心,军人的矫健和年轻人的刚勇和乐观精神,家庭的幸福和爱情的自由。这些诗歌留给后人的是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性思考。在西周家国同构的政治体系下,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所以自由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是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国家的基石。
徐旭平
关键词:《诗经》《郑风》
山水和人文——文山壮族稻作文化略论被引量:3
2007年
从山水与人文的视角,对文山壮族稻作文化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梳理。认为文山独特的山水是孕育稻作文化的天然土壤和温床,这里的“那文化”是作为稻作文明历史遗迹的语言体现;具体分析了文山壮族稻作文化的几种表现形态:花街节、铜鼓、三种原始的祭祀方式、独特的干栏式建筑以及婚丧、禁忌、礼俗,解读了其背后所蕴涵的稻作文化内容。
徐旭平
关键词:山水人文祭龙
文山市壮族土支系传统婚俗考察报告——以德厚镇铁则村民委下期乌村小组为例
2015年
文山市壮族土支系的传统婚礼由传媒、给猪礼钱、定亲、结婚4个程序构成,其中的结婚仪式历时3天,男方家需要置办酒宴4席。考察组通过实地全程考察壮族土支系"搭头土"的一场传统婚礼,从民俗学的角度,真实地记录并分析了每个程序的内涵,以期为后人保留这方面的第一手资料,给壮族以及其他民族了解和认识"搭头土"的传统婚俗提供参考。
吕国敏徐旭平李自昌蒙良杰蔡世保李锦发白云武
关键词:壮族传统婚俗
石头的言说:孙悟空、贾宝玉所体现的石头精神被引量:4
2006年
孙悟空、贾宝玉都体现了石头精神。孙悟空所体现的是石头精神的常态,即坚定执着、刚健有为、积极进取、勇于承担社会重任,表现为对现有秩序的巨大破坏性和无与伦比的创造性;贾宝玉所体现的是石头精神的变态,即拒绝承担任何社会责任、拒绝长大、拒绝繁衍后代,表现为自身对抗社会力量的软弱性、高尚的贵族精神和思想的叛逆性。前者是明代社会上升时期世俗英雄的写照,后者是清代社会极盛时期无力补天的“多余人”形象。
徐旭平李丛玉
关键词:孙悟空常态变态
杜十娘形象的演变及意义被引量:3
2005年
从宋懋澄的《负情侬传》到冯梦龙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已经由一个“借以言志”的艺术形象变成了一个“以死明志”的艺术形象,而不是通常意义上所谓的“殉情”者形象。结合晚明的社会背景和士人的生存状态和心态,探讨了造成杜十娘和一代士人悲剧的根源,在于明代后期的政治专制主义和经济专制主义。
徐旭平李亚丽
关键词:杜十娘言志明志
论古典诗词的双重主体抒情现象
2003年
在中国大量优秀的古典诗词作品中,明显地存在着双重主体抒情的特殊现象,但并未引起学界的足够注意。本文通过对亲情、恋情、悼亡、怀古四类作品的具体分析,挖掘双重主体抒情的独特魅力,指出这是与西方诗歌的区别所在。
徐旭平
关键词:古典诗歌蒙太奇手法意境古代文学
《诗经·黍离》主题的哲学解读被引量:2
2010年
从哲学的视角,对《诗经》中的《黍离》一诗进行了全新的解读,认为诗的三章反复抒写的都是作者对生命本体存在的追问,表达的不是过去历史学家所认为的西周大臣经过宗周宗庙宫室时的感时伤事、忧国怀家的情感,或者是一般文学史上已成定论的亡国之痛的内容,而是作者借禾黍的生长状况托物起兴,在中国诗歌中首次提出"我是谁"这一哲学命题,在历史的、文学的解读之外,为此诗提供了新的解读路径。
徐旭平万桂华
关键词:《黍离》主题哲学解读
方玉润《诗经原始》的诗学观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以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对具体作品的评论为依据,总结和分析他的诗学观:首先是对《尚书》提出的"诗言志"传统诗学观进行了反叛,使他对《诗经》的解读回归到文学审美的轨道上来;其次是对"温柔敦厚"传统的儒家诗教顽固的维护,又使得他对《诗经》的解读带着浓重的卫道者色彩;再次是对他旗帜鲜明地提出的"原诗人始意"诗学观念进行探究,认为这一观念实际是从文学的特点去看《诗经》,而不是从历史的、经学的范畴去阅读和理解《诗经》,从而使《诗经》终于从经学回归到了文学,从道德说教回归到情感熏陶。无论是在清代还是在当代,这一诗学观念都具有指导阅读《诗经》原作的独特价值。
徐旭平
关键词:诗学观诗言志温柔敦厚
《咏怀诗》格调论
2006年
从诗歌在自我形象上的纯真高洁、傲世独立;在境界上的高远辽阔、苍茫博大;在情感上的至纯至真、直率诚恳三个方面,结合作品,具体论述了阮籍《咏怀诗》的高格调。认为吉川幸次郎对阮籍诗歌的评论是符合实际的,论阮籍的《咏怀诗》,应主要从这三个角度去着眼。
徐旭平
关键词:阮籍《咏怀诗》格调
共2页<12>
聚类工具0